六便士的自嘲
《月亮和六便士》是在4年多前被放上书架的。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文名著文库系列的封面清爽,神秘的紫色与阴刻插图,使人很难在初识此书时产生具象感受,更何况它有这么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并列结构的书名。
直到小说结束,作者仍未提及书名的含义,但主人公令人惊愕的生命选择,足以让你一直浸没于幽暗的月光里,不知所措。你怀疑、失神地往前走,而周围的一切变得陌生起来,这时你必然早已忘记了可能揣在自己口袋里、散落在钱包里、或者丢弃在办公桌上的硬币,忘记这些硬币可以给你换来明天的晚饭,也忘记你每天正是在为这些硬币而奔波忙碌。你回到家,昏睡了一晚,当你重新回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你竟忘记了昨晚的月亮,不自觉地收拾起那些被你暂时遗忘的硬币,继续着读这部小说前的生活。一场嘲讽、一场无奈,便是这部小说了。
斯特里克兰德本是一位普通的上班族,养活着自己的妻儿,她的妻子是文艺社交界的红人,受人追捧,这样的美满放到今天仍很容易被理解。但这个在小说开篇被描述成道具形象的乏善可乘的男主角突然爆发了,他几乎仅带着自己离开了英国,只身前往巴黎,后又去往塔希提画画,最终客死他乡、功成名就。斯特里克兰德是一只猛兽,它的行为缺乏逻辑,目标单纯、执着,与现代社会的人群相处显得格格不入,他的一生在不断地逃离,并不断地逼近自己的创作渴望。这样的角色是可评论、可赞许的,往往我们会为其贴一个标签,并附上一个问题,请问:“你的梦想是什么?”
然而追梦人是不会把梦想挂在嘴边的,他只会选择不停地雕刻自己的人生,心无旁骛,也就根本听不到别人媚俗的提问了。而那些无梦的人,则格外在意梦想,他们也在为证明自己的有梦而不断地涂脂抹粉。斯特里克兰德夫人在丈夫出走之初与成名之后的表现判若两人:她先怀疑自己的丈夫出轨与情妇私奔;得知丈夫是独自出走后又编造了丈夫与巴黎舞蹈家私奔的谎言(她认为男人因为画画而放弃自己的妻儿,这真是一个女人的奇耻大辱);她利用文学社交圈里的关系办起了打字工作室,但在女儿嫁人之后又闭口不提自己曾经委身干过个体户;当她丈夫从海外流入欧洲的画名声大振后,她又扮演起不离不弃的贤妇,大度地褒扬早已不在世间的丈夫。她在意的究竟是什么?小说中的“我”大为困惑,不便其真意。其实她与她的那位大艺术家丈夫一样,在意的是她自己。
无梦人与追梦人都是自己的奴隶,只是一个永远拽紧手中的六便士,一个则追逐着遥远的月亮。当然,拽紧六便士的,总能在尘世生存,而追逐月亮的,可是前途未卜。斯特里克兰德不是什么楷模,他只是书本封面上那个样貌乖张的人,只是选择了一种大部分人没有勇气和能力,也没有足够幸运去承受的生活。他有点像托马斯(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过他更戏剧性,他冲出了牢笼。而我们,可能连托马斯的曾经洒脱也从未体验,就更不用提前者了。
初读这本书时,开篇尚未结束,我就已把它丢到一边了。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小说往往还没来得及抖出包袱,简单粗暴的读者就已经没有耐心继续读下去了。而当我这次终于把小说读完的时候,才深感自己心中那枚六便士的重量。
我还追不了月亮,我羡慕他。我发现,其实现在写这篇文章的行径和斯特里克兰德夫人的无甚两样,还好,我没有为此多获得几个六便士,也算对得起良心了。
![]() |
直到小说结束,作者仍未提及书名的含义,但主人公令人惊愕的生命选择,足以让你一直浸没于幽暗的月光里,不知所措。你怀疑、失神地往前走,而周围的一切变得陌生起来,这时你必然早已忘记了可能揣在自己口袋里、散落在钱包里、或者丢弃在办公桌上的硬币,忘记这些硬币可以给你换来明天的晚饭,也忘记你每天正是在为这些硬币而奔波忙碌。你回到家,昏睡了一晚,当你重新回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你竟忘记了昨晚的月亮,不自觉地收拾起那些被你暂时遗忘的硬币,继续着读这部小说前的生活。一场嘲讽、一场无奈,便是这部小说了。
斯特里克兰德本是一位普通的上班族,养活着自己的妻儿,她的妻子是文艺社交界的红人,受人追捧,这样的美满放到今天仍很容易被理解。但这个在小说开篇被描述成道具形象的乏善可乘的男主角突然爆发了,他几乎仅带着自己离开了英国,只身前往巴黎,后又去往塔希提画画,最终客死他乡、功成名就。斯特里克兰德是一只猛兽,它的行为缺乏逻辑,目标单纯、执着,与现代社会的人群相处显得格格不入,他的一生在不断地逃离,并不断地逼近自己的创作渴望。这样的角色是可评论、可赞许的,往往我们会为其贴一个标签,并附上一个问题,请问:“你的梦想是什么?”
然而追梦人是不会把梦想挂在嘴边的,他只会选择不停地雕刻自己的人生,心无旁骛,也就根本听不到别人媚俗的提问了。而那些无梦的人,则格外在意梦想,他们也在为证明自己的有梦而不断地涂脂抹粉。斯特里克兰德夫人在丈夫出走之初与成名之后的表现判若两人:她先怀疑自己的丈夫出轨与情妇私奔;得知丈夫是独自出走后又编造了丈夫与巴黎舞蹈家私奔的谎言(她认为男人因为画画而放弃自己的妻儿,这真是一个女人的奇耻大辱);她利用文学社交圈里的关系办起了打字工作室,但在女儿嫁人之后又闭口不提自己曾经委身干过个体户;当她丈夫从海外流入欧洲的画名声大振后,她又扮演起不离不弃的贤妇,大度地褒扬早已不在世间的丈夫。她在意的究竟是什么?小说中的“我”大为困惑,不便其真意。其实她与她的那位大艺术家丈夫一样,在意的是她自己。
![]() |
无梦人与追梦人都是自己的奴隶,只是一个永远拽紧手中的六便士,一个则追逐着遥远的月亮。当然,拽紧六便士的,总能在尘世生存,而追逐月亮的,可是前途未卜。斯特里克兰德不是什么楷模,他只是书本封面上那个样貌乖张的人,只是选择了一种大部分人没有勇气和能力,也没有足够幸运去承受的生活。他有点像托马斯(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过他更戏剧性,他冲出了牢笼。而我们,可能连托马斯的曾经洒脱也从未体验,就更不用提前者了。
![]() |
初读这本书时,开篇尚未结束,我就已把它丢到一边了。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小说往往还没来得及抖出包袱,简单粗暴的读者就已经没有耐心继续读下去了。而当我这次终于把小说读完的时候,才深感自己心中那枚六便士的重量。
![]() |
我还追不了月亮,我羡慕他。我发现,其实现在写这篇文章的行径和斯特里克兰德夫人的无甚两样,还好,我没有为此多获得几个六便士,也算对得起良心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