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性的两点思考——自以为是与自私
这两个月来,我看的书比过去九年加起来的还要多。
这不是在炫耀,而是自责。
06年开始的高中生涯,到09年高中时代结束的三年里,每天不是试卷就是辅导书,老师连课本里的知识也只是挑考试热点讲,所以对于高中的知识点,我几乎一无所知。
而09年到12年的大学时光里,是应付各种考证、社会实践的超现实事物。
工作后呢,就更是沉浸在灯红酒绿的应酬和明争暗斗的办公室政治之中,那是思想最贫瘠的时年。
九年间白驹过隙,荏苒辗转,我从一个爱好读书的人变成一个恨不得有记忆面包帮助我考试、积累阅历的肤浅之人。
而打开这扇紧闭的思想之门的,是日本文学。从村上春树到太宰治、龙之介、泉镜花、尾崎红叶、永井荷风,再到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宫部美雪……
十多年前,我曾经在这扇门前徘徊,我咨询过我的初中历史老师,有没有好一点的日本文学作品推荐。我始终记得她认真的表情和严肃的语气:日本文学没有什么营养,中国的四大名著就很不错啊,或者英美文学也可以,日本文学还是不建议看了。
就这样,我绕了一大圈,回到这扇大门前。出于无奈与迷茫,我似别无选择地推开大门走了进去。
短短两个月间,我看了东野圭吾的《单恋》、《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十一字杀人》,还有最近才知晓的宫部美雪的《火车》……
东野的文字技巧十分纯熟,即使大家都看出来他的文笔一般,但还是极乐意去期待和欣赏他的作品,从而使他坐上日本作家富豪榜,使他有个外号叫做——印钞机。
而宫部美雪的感情细腻,文采斐然,尽管她没有东野那样知名,尽管她的文字细腻到有些啰嗦的程度,我也理解,并且我极愿为她写点什么,为我读过的《火车》,写点什么。
依我目前为止的阅历,我发觉推理小说是最能体现人性阴暗面的一种艺术形式。
我不知道大多数人怎样评价一部推理小说好看与否,我只知道对于我而言,有意味深长的思考价值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
这种思考价值极可能来自于——共鸣。
就像《火车》中令我记忆十分深刻的两幕——
本间俊介愤懑已故妻子的堂兄之子——栗坂和也的自私,他埋怨和也
一家连妻子千鹤子的葬礼都没有露过面,千鹤子在世时是多么喜欢和赞赏这个侄子呀!而今和也为了自己私定终身的未婚妻冒着大雪辗转几个小时来到他家,焦急得都不曾提及千鹤子半句,即使千鹤子的灵像就在客厅之中赫然醒目,他望也不望一眼。
假若这不是一部小说,而是本间俊介的一面之词,我决不会轻易相信他的说法。这世上是有忘恩负义的家伙,但作为银行工作者甚至说高级知识分子的栗坂和也,即便是亡人生前对他不好,而他有求于鳏夫却连问候一下亡人的情商都没有吗?
而且,重点是——本间俊介所认为的好,是否栗坂和也本人也这么想呢?
不只是亲人,包括朋友之间的感情绑架尤为普遍。出口一句“为你好”,闭口一句“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请问说这些话的人到底知不知道对方要的是什么?如果不知道,这些好,也只是发泄自己无处安放的闲心而已。
而且我一直认为,假若我的言语能够帮助到你,我就用说的;假若我的行动能够帮助到你,我就用做的;但是如果我说了、做了对你的处境还是无济于事,甚至让双方觉得疲累,我会选择缄默不言,束手不为。而不是一句“我是为你好,而且我已经仁至义尽了”,这样就像索要认同与回报,难免让人变得廉价。
比如催婚这种事情。长辈们以他们的立场和经验认为“女生找对象是越早越有挑选的资格,晚了就没人要了”,甚至胡七八搞给你弄一些“相亲对象”,什么“在省政府工作的铁饭碗,有房有车,家里就他一个儿子,就差找一个对象”,细细打听才知道人家只是省政府外包的司机,房子是父母单位上的,车也是父母介绍工作的单位上的。
这样的男子,离开了父母几乎就没有生存能力了,而且这种男人还有非常浓厚的自我优越感——就像栗坂和也一样。这个时候,那些长辈们又会说——不要那么挑,再挑就人老珠黄嫁不出去了;都是过日子,老来好有个伴,否则会很可怜。
且不说是否真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单说现在的《新婚姻法》,就没几个长辈们搞得清楚怎么回事,还是他们那一代“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观念。而且他们总能大言不惭地告诉我们——“结婚就是第二次投胎,遇到不好的,那是命;就像社会上也有很多风险,但你不可能因为存在这样的风险而不出门啊。好男人还是有,要先下手为强,不然被别人挑去了。”
这样的“爱”和“好”,难免会让有思想的“新青年”接受不了(没有想法的都对父母之命言听计从了),即便在旁人眼里那是“爱”和“好”,没有基于了解、理解和谅解的“好”,还是会让当事人避之唯恐不及。
当然,《火车》中的栗坂和也已被宫部美雪塑造成这样一个情商低、目的性强的高级知识分子,日久见人心,小说人物也是如此。宫部美雪用她的细腻文笔刻画了这样一个自私的男子,她用越来越充分的论据来证明她对和也的认定——优越感极强的自私鬼。
这个自私鬼来找身为刑警的堂姑父,为的是寻找他那突然失踪的未婚妻。而他除了口口声声对未婚妻子的爱,对她的过去并不了解。
在他得知未婚妻被查出曾经宣告过个人破产时,他责怪她向他隐瞒了过去,她已经听得面如土色、神情惶恐,但和也还是要求她一五一十地讲给他听,她说等她理清了头绪,她将将这一切告诉他,可是她最终不辞而别甚至说是落荒而逃。
很多人从这个片段中看到了忍耐与尊重——爱的是她的现在而不是过去,即便她的过去令你非常好奇,但你发现那将使她痛苦,请不要揭开她的伤疤。
而看看具有璀璨学历和光鲜职业栗坂和也吧!当他从堂姑父本间俊介那里得知她的未婚妻是借了她人的户籍身份而活,他的眼里、脸上写满了厌恶:“不可能,我栗坂和也看中的女人不可能……本间先生,请你不要开这种不好笑的玩笑。”当本间俊介明确告诉他,他已经掌握证据,和也没等本间把话说完便要夺门而去,在玄关停下脚步的他扯开胸前的口袋,取出钱包随手丢下一些纸币:“这件事不用再调查了,这是费用,应该足够了。”
“难道你不想知道你的未婚妻到底是谁吗?”
“不必了。”
自始至终,这个叫栗坂和也的男子只爱自己。
其实不懂爱的人占大多数。不只是男女之间的爱。举个很普遍例子——
当你看到你朋友的微信朋友圈对你设置了权限,甚至她从好友列表中删了你;你会下意识甚至一如既往地认为——你遭到了背叛与抛弃,这是一种无声的绝交形式。更有甚者以牙还牙,不仅拉黑了对方微信、QQ,连手机里存的电话号码也随之delete,好像这样做她就成了这场游戏的主动方。
她以为这场游戏的名字叫做“净化圈子”,其实是“猜忌”。
朋友突然关闭朋友圈,你再也发不出信息给她,你为什么不想想——她有什么样的苦衷、她身处怎样的环境、在做这些时,她是什么心理、又或许,做这些的根本不是她本人?
人们,尤其是像我这样的凡夫俗子,总是在事情发生时便认定自己是无辜的受害者,我们心里面总有一面光亮清晰的镜子是照向别人的,只看到别人的缺陷与错误。
我会认为推理小说能更容易看到人性的阴暗面,是因为小说里人物的人性是经受了考验的——他们只有在选择杀人这条不归路,才会有关注他们内心活动的人出现,才会有人去分析“为什么”,也就是所谓的“动机”。
我记得过去总有人和我说她的价值观:“人都是犯贱的。”这句话不好听,当时的我也不置可否,随她说去。现在想来,还是有几分道理——不要考验人性,那将使你受伤。
——作者微信号:SMBX_1
这不是在炫耀,而是自责。
06年开始的高中生涯,到09年高中时代结束的三年里,每天不是试卷就是辅导书,老师连课本里的知识也只是挑考试热点讲,所以对于高中的知识点,我几乎一无所知。
而09年到12年的大学时光里,是应付各种考证、社会实践的超现实事物。
工作后呢,就更是沉浸在灯红酒绿的应酬和明争暗斗的办公室政治之中,那是思想最贫瘠的时年。
九年间白驹过隙,荏苒辗转,我从一个爱好读书的人变成一个恨不得有记忆面包帮助我考试、积累阅历的肤浅之人。
而打开这扇紧闭的思想之门的,是日本文学。从村上春树到太宰治、龙之介、泉镜花、尾崎红叶、永井荷风,再到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宫部美雪……
十多年前,我曾经在这扇门前徘徊,我咨询过我的初中历史老师,有没有好一点的日本文学作品推荐。我始终记得她认真的表情和严肃的语气:日本文学没有什么营养,中国的四大名著就很不错啊,或者英美文学也可以,日本文学还是不建议看了。
就这样,我绕了一大圈,回到这扇大门前。出于无奈与迷茫,我似别无选择地推开大门走了进去。
短短两个月间,我看了东野圭吾的《单恋》、《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十一字杀人》,还有最近才知晓的宫部美雪的《火车》……
东野的文字技巧十分纯熟,即使大家都看出来他的文笔一般,但还是极乐意去期待和欣赏他的作品,从而使他坐上日本作家富豪榜,使他有个外号叫做——印钞机。
而宫部美雪的感情细腻,文采斐然,尽管她没有东野那样知名,尽管她的文字细腻到有些啰嗦的程度,我也理解,并且我极愿为她写点什么,为我读过的《火车》,写点什么。
依我目前为止的阅历,我发觉推理小说是最能体现人性阴暗面的一种艺术形式。
我不知道大多数人怎样评价一部推理小说好看与否,我只知道对于我而言,有意味深长的思考价值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
这种思考价值极可能来自于——共鸣。
就像《火车》中令我记忆十分深刻的两幕——
本间俊介愤懑已故妻子的堂兄之子——栗坂和也的自私,他埋怨和也
一家连妻子千鹤子的葬礼都没有露过面,千鹤子在世时是多么喜欢和赞赏这个侄子呀!而今和也为了自己私定终身的未婚妻冒着大雪辗转几个小时来到他家,焦急得都不曾提及千鹤子半句,即使千鹤子的灵像就在客厅之中赫然醒目,他望也不望一眼。
假若这不是一部小说,而是本间俊介的一面之词,我决不会轻易相信他的说法。这世上是有忘恩负义的家伙,但作为银行工作者甚至说高级知识分子的栗坂和也,即便是亡人生前对他不好,而他有求于鳏夫却连问候一下亡人的情商都没有吗?
而且,重点是——本间俊介所认为的好,是否栗坂和也本人也这么想呢?
不只是亲人,包括朋友之间的感情绑架尤为普遍。出口一句“为你好”,闭口一句“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请问说这些话的人到底知不知道对方要的是什么?如果不知道,这些好,也只是发泄自己无处安放的闲心而已。
而且我一直认为,假若我的言语能够帮助到你,我就用说的;假若我的行动能够帮助到你,我就用做的;但是如果我说了、做了对你的处境还是无济于事,甚至让双方觉得疲累,我会选择缄默不言,束手不为。而不是一句“我是为你好,而且我已经仁至义尽了”,这样就像索要认同与回报,难免让人变得廉价。
比如催婚这种事情。长辈们以他们的立场和经验认为“女生找对象是越早越有挑选的资格,晚了就没人要了”,甚至胡七八搞给你弄一些“相亲对象”,什么“在省政府工作的铁饭碗,有房有车,家里就他一个儿子,就差找一个对象”,细细打听才知道人家只是省政府外包的司机,房子是父母单位上的,车也是父母介绍工作的单位上的。
这样的男子,离开了父母几乎就没有生存能力了,而且这种男人还有非常浓厚的自我优越感——就像栗坂和也一样。这个时候,那些长辈们又会说——不要那么挑,再挑就人老珠黄嫁不出去了;都是过日子,老来好有个伴,否则会很可怜。
且不说是否真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单说现在的《新婚姻法》,就没几个长辈们搞得清楚怎么回事,还是他们那一代“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观念。而且他们总能大言不惭地告诉我们——“结婚就是第二次投胎,遇到不好的,那是命;就像社会上也有很多风险,但你不可能因为存在这样的风险而不出门啊。好男人还是有,要先下手为强,不然被别人挑去了。”
这样的“爱”和“好”,难免会让有思想的“新青年”接受不了(没有想法的都对父母之命言听计从了),即便在旁人眼里那是“爱”和“好”,没有基于了解、理解和谅解的“好”,还是会让当事人避之唯恐不及。
当然,《火车》中的栗坂和也已被宫部美雪塑造成这样一个情商低、目的性强的高级知识分子,日久见人心,小说人物也是如此。宫部美雪用她的细腻文笔刻画了这样一个自私的男子,她用越来越充分的论据来证明她对和也的认定——优越感极强的自私鬼。
这个自私鬼来找身为刑警的堂姑父,为的是寻找他那突然失踪的未婚妻。而他除了口口声声对未婚妻子的爱,对她的过去并不了解。
在他得知未婚妻被查出曾经宣告过个人破产时,他责怪她向他隐瞒了过去,她已经听得面如土色、神情惶恐,但和也还是要求她一五一十地讲给他听,她说等她理清了头绪,她将将这一切告诉他,可是她最终不辞而别甚至说是落荒而逃。
很多人从这个片段中看到了忍耐与尊重——爱的是她的现在而不是过去,即便她的过去令你非常好奇,但你发现那将使她痛苦,请不要揭开她的伤疤。
而看看具有璀璨学历和光鲜职业栗坂和也吧!当他从堂姑父本间俊介那里得知她的未婚妻是借了她人的户籍身份而活,他的眼里、脸上写满了厌恶:“不可能,我栗坂和也看中的女人不可能……本间先生,请你不要开这种不好笑的玩笑。”当本间俊介明确告诉他,他已经掌握证据,和也没等本间把话说完便要夺门而去,在玄关停下脚步的他扯开胸前的口袋,取出钱包随手丢下一些纸币:“这件事不用再调查了,这是费用,应该足够了。”
“难道你不想知道你的未婚妻到底是谁吗?”
“不必了。”
自始至终,这个叫栗坂和也的男子只爱自己。
其实不懂爱的人占大多数。不只是男女之间的爱。举个很普遍例子——
当你看到你朋友的微信朋友圈对你设置了权限,甚至她从好友列表中删了你;你会下意识甚至一如既往地认为——你遭到了背叛与抛弃,这是一种无声的绝交形式。更有甚者以牙还牙,不仅拉黑了对方微信、QQ,连手机里存的电话号码也随之delete,好像这样做她就成了这场游戏的主动方。
她以为这场游戏的名字叫做“净化圈子”,其实是“猜忌”。
朋友突然关闭朋友圈,你再也发不出信息给她,你为什么不想想——她有什么样的苦衷、她身处怎样的环境、在做这些时,她是什么心理、又或许,做这些的根本不是她本人?
人们,尤其是像我这样的凡夫俗子,总是在事情发生时便认定自己是无辜的受害者,我们心里面总有一面光亮清晰的镜子是照向别人的,只看到别人的缺陷与错误。
我会认为推理小说能更容易看到人性的阴暗面,是因为小说里人物的人性是经受了考验的——他们只有在选择杀人这条不归路,才会有关注他们内心活动的人出现,才会有人去分析“为什么”,也就是所谓的“动机”。
我记得过去总有人和我说她的价值观:“人都是犯贱的。”这句话不好听,当时的我也不置可否,随她说去。现在想来,还是有几分道理——不要考验人性,那将使你受伤。
——作者微信号:SMBX_1
![]() |
冒着火的车子,用来载生前做过恶事的亡灵,前往地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