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洲上coffee school的经历
上个周末在coffee school毕业了。
我念的是Sydney City的一个专门的职业培训学校,叫做Barista Basics Coffee Academy。
他们的创始人和slogan是这样的:
Coffee的确也是我的Daily Basis。
以前在国内,桌子上就一直有一台美式咖啡机。每天下午,就是从“次次次”的煮咖啡声中开始,那时候图美式咖啡机简便容易清洗。后来又入手了一台capsule咖啡机,也是为了它零技术含量,比美式咖啡机更容易打理,还可以通过不同的胶囊来变换风味。这台咖啡机配有一台奶泡机,于是可以自己做Mocha、Latte等等。
自从来了澳大利亚,才觉得“街角的咖啡店”实在是太普遍,每条小街都有大大小小好几家咖啡店。在外边喝的多了,也就慢慢喝出了高下。澳洲人民都是咖啡行家,用脚投票,好的咖啡馆外面门庭若市,一般的咖啡馆就门可罗雀。
上班时,每天在同事们推荐的好咖啡馆喝咖啡,回到家,也觉得家里的胶囊机做出的咖啡差了点意思,简易奶泡机打出的奶泡,也无法与有经验的咖啡师打出的奶泡相匹。
去上coffee school,则完全是为了好玩,每个周末给自己制造一点节目。再加上既然爱咖啡,就深入了解一下也是好的。
coffee school的课程分两个大部分,一个是基础操作,另一个是咖啡美学以及一些咖啡馆经营知识。
最开始,是大家坐在长桌前听理论知识。关于咖啡豆的烘焙与风味的关系,关于咖啡粉的粗细和咖啡口味的关系,如何通过一杯espresso的制作时间去判断咖啡粉的粗细。
咖啡机制作一杯espresso,在保证用18kg的压力去压实咖啡粉后,应该在25-30秒内萃取完毕。如果长于30秒,是咖啡粉太细;如果少于25秒,是咖啡粉太粗;这都会影响到咖啡的香味和口感。30秒则是黄金时间。
我觉得这一步其实比较容易精准的控制。因为只要调试好磨豆机,用平均的力气去按压咖啡粉就可以了。
比较难的部分还是奶泡的制作。奶泡在最开始打的时候,要能听到咻咻的声音,声音越大,奶泡越丰富。后面要注意奶泡的绵密,因为太粗的奶泡会很难均匀的注入咖啡,也不能够长时间的支撑拉花。打奶泡看起来简单,但完全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
在coffee school练习打奶泡的过程非常浪费,基本是一大桶一大桶的倾倒牛奶。每一次打出的奶泡经过老师点评后,就要倒掉再来,这些牛奶并不回收利用。
(因为coffee school是培养执业咖啡师的地方,所以老师用很长的时间与篇幅,宣讲相关的法律和规定,细节到蒸汽嘴在每次开机时要喷多久的蒸汽,每次做完咖啡如何擦拭。擦拭蒸汽嘴的清洁布一定要放在咖啡机上,清洁台面的清洁布一定要放在台面上,两块布必须有不同的颜色标识,如果弄混了位置就会受到法律惩处。“go to jail”,老师认真的强调结果的严重性。澳洲是个对食品安全非常认真的国家。)
然后是学习做Latte和Flat white,Mocha和Cappuccino。
Flat white是起源于澳洲的咖啡种类,但说真的,以前就没弄清过它和Latte的区别,这次coffee school总算弄明白了。
以澳洲的标准来说,一杯Latte要用没耳的厚身玻璃杯装,奶泡厚度至少要有1cm或以上才算合格。厚的幼奶泡造就出Latte软绵绵的细腻层次感,而相对窄身的玻璃杯则令咖啡和奶泡之间有着适当的融合,也方便内行的人去观察奶泡的厚度。Flat White,虽然都是幼泡,但以澳洲人的标准,要用阔口马克杯,泡身必须在5mm以下,牛奶泡和咖啡融合度要高才算合格。所以相比之下,Latte较绵密,Flat white比较丝滑。澳洲的咖啡爱好者对奶泡的要求会是“喝到杯底花还在”,这对奶泡层薄的Flat White来说,是很不容易的。
我在网上找了三个图,上面的这杯作为Latte奶泡厚度刚好。左下作为latte太薄,右下则过厚。
Latte和Flat White的鉴赏点就是咖啡与奶泡的融合度,需要奶泡幼细又坚挺均匀,自espresso的中心缓缓注入,密切观察。这对奶泡的质量要求非常高。
课堂上的两个老师都是有自己的咖啡馆的,他们说,一个学徒不做几百上千杯咖啡练习,是不会让他去做咖啡给顾客的。我不禁遥想,这些用来练习的咖啡也是蛮大的一块经营成本啊。。。。
不用说咖啡馆,光我在咖啡学校课堂上练习倾倒掉的咖啡,就有好几水桶。刚开始时,我跟老师感慨这个真的很浪费,老师说You can drink everything you like,but we have unlimited milk and coffee, do not recycle old milk and coffee……
后面我实在倒的也麻木了,做了倒掉做了倒掉,也完全没有肚量去品尝自己做的咖啡了……
拉花的部分,用巧克力拉花本身并不难,只要奶泡打得好,承托力足够就可以。这是老师在演示拉花。
这是我自己模仿的结果。
比较难的是用奶泡拉花,我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就是下图。有几次完全没有拉出任何迹象……老师说,想拉出稳定的奶泡拉花,要花掉6个月的时间去不断练习。
最后,经过考试,大家拿到了执业证书,理论上可以去上岗做咖啡了。
考试的笔试内容有40%是关于食品安全,包括牛奶的保存,咖啡豆的保存,咖啡操作的卫生细节等等。20%的内容是机器原理,主要是帮助你去维护和良好使用咖啡机,以及判断什么时候需要维修机器了。40%的内容是关于影响咖啡口味的因素和操作事项。
另外就是操作考察,主要还是考察Espresso和Latte,考察点是那些重点的操作注意事项,包括清洁布的使用和摆放,打奶泡的手势,如何把奶泡注入espresso等等……拉花的部分因为需要反复练习,只要记住几个经典的design就好,不是考试内容。
就像是大学毕业找工作时,才知道自己根本不是学成下山,而是要从头开始学习一样。coffee school毕业才知道想成为一个成熟的咖啡师其实需要大量的练习,而首先你要有这样的练习机会,这种练习也很难在家里完成,因为你需要在一个忙碌的咖啡馆里实现高效稳定的操作,而不是慢条斯理的完成一杯咖啡。
在咖啡学校,我的同学们是地道的八国联军,光我这个练习小组,就有一个俄罗斯姑娘,三个韩国姑娘,一个印度和新西兰混血,一个越南小伙子,还有我这个中国人。有些人是为了要开咖啡馆,想学一些基本知识,以便更好的经营,有的人是要找工作,只有我just for fun。
老师最后真的坐下来分享了一些他开咖啡馆的心得,但是说的比较保留,主要是抛砖引玉,因为学校设有一个专门课程是针对咖啡馆经营的。
在咖啡学校毕业,我感觉最大收获,其实是学会从专业的角度去鉴赏咖啡,通过一杯Latte和piccolo去看咖啡馆的水准。最近每次去买咖啡,我都会认真的去欣赏咖啡师流畅稳定的操作。任何职人,在他的岗位上都散发着美感。
这篇实在写的太干枯了,算是一篇课堂笔记吧。
我念的是Sydney City的一个专门的职业培训学校,叫做Barista Basics Coffee Academy。
他们的创始人和slogan是这样的:
![]() |
Coffee的确也是我的Daily Basis。
以前在国内,桌子上就一直有一台美式咖啡机。每天下午,就是从“次次次”的煮咖啡声中开始,那时候图美式咖啡机简便容易清洗。后来又入手了一台capsule咖啡机,也是为了它零技术含量,比美式咖啡机更容易打理,还可以通过不同的胶囊来变换风味。这台咖啡机配有一台奶泡机,于是可以自己做Mocha、Latte等等。
自从来了澳大利亚,才觉得“街角的咖啡店”实在是太普遍,每条小街都有大大小小好几家咖啡店。在外边喝的多了,也就慢慢喝出了高下。澳洲人民都是咖啡行家,用脚投票,好的咖啡馆外面门庭若市,一般的咖啡馆就门可罗雀。
上班时,每天在同事们推荐的好咖啡馆喝咖啡,回到家,也觉得家里的胶囊机做出的咖啡差了点意思,简易奶泡机打出的奶泡,也无法与有经验的咖啡师打出的奶泡相匹。
![]() |
去上coffee school,则完全是为了好玩,每个周末给自己制造一点节目。再加上既然爱咖啡,就深入了解一下也是好的。
coffee school的课程分两个大部分,一个是基础操作,另一个是咖啡美学以及一些咖啡馆经营知识。
最开始,是大家坐在长桌前听理论知识。关于咖啡豆的烘焙与风味的关系,关于咖啡粉的粗细和咖啡口味的关系,如何通过一杯espresso的制作时间去判断咖啡粉的粗细。
咖啡机制作一杯espresso,在保证用18kg的压力去压实咖啡粉后,应该在25-30秒内萃取完毕。如果长于30秒,是咖啡粉太细;如果少于25秒,是咖啡粉太粗;这都会影响到咖啡的香味和口感。30秒则是黄金时间。
![]() |
我觉得这一步其实比较容易精准的控制。因为只要调试好磨豆机,用平均的力气去按压咖啡粉就可以了。
比较难的部分还是奶泡的制作。奶泡在最开始打的时候,要能听到咻咻的声音,声音越大,奶泡越丰富。后面要注意奶泡的绵密,因为太粗的奶泡会很难均匀的注入咖啡,也不能够长时间的支撑拉花。打奶泡看起来简单,但完全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
在coffee school练习打奶泡的过程非常浪费,基本是一大桶一大桶的倾倒牛奶。每一次打出的奶泡经过老师点评后,就要倒掉再来,这些牛奶并不回收利用。
(因为coffee school是培养执业咖啡师的地方,所以老师用很长的时间与篇幅,宣讲相关的法律和规定,细节到蒸汽嘴在每次开机时要喷多久的蒸汽,每次做完咖啡如何擦拭。擦拭蒸汽嘴的清洁布一定要放在咖啡机上,清洁台面的清洁布一定要放在台面上,两块布必须有不同的颜色标识,如果弄混了位置就会受到法律惩处。“go to jail”,老师认真的强调结果的严重性。澳洲是个对食品安全非常认真的国家。)
然后是学习做Latte和Flat white,Mocha和Cappuccino。
Flat white是起源于澳洲的咖啡种类,但说真的,以前就没弄清过它和Latte的区别,这次coffee school总算弄明白了。
以澳洲的标准来说,一杯Latte要用没耳的厚身玻璃杯装,奶泡厚度至少要有1cm或以上才算合格。厚的幼奶泡造就出Latte软绵绵的细腻层次感,而相对窄身的玻璃杯则令咖啡和奶泡之间有着适当的融合,也方便内行的人去观察奶泡的厚度。Flat White,虽然都是幼泡,但以澳洲人的标准,要用阔口马克杯,泡身必须在5mm以下,牛奶泡和咖啡融合度要高才算合格。所以相比之下,Latte较绵密,Flat white比较丝滑。澳洲的咖啡爱好者对奶泡的要求会是“喝到杯底花还在”,这对奶泡层薄的Flat White来说,是很不容易的。
我在网上找了三个图,上面的这杯作为Latte奶泡厚度刚好。左下作为latte太薄,右下则过厚。
Latte和Flat White的鉴赏点就是咖啡与奶泡的融合度,需要奶泡幼细又坚挺均匀,自espresso的中心缓缓注入,密切观察。这对奶泡的质量要求非常高。
课堂上的两个老师都是有自己的咖啡馆的,他们说,一个学徒不做几百上千杯咖啡练习,是不会让他去做咖啡给顾客的。我不禁遥想,这些用来练习的咖啡也是蛮大的一块经营成本啊。。。。
不用说咖啡馆,光我在咖啡学校课堂上练习倾倒掉的咖啡,就有好几水桶。刚开始时,我跟老师感慨这个真的很浪费,老师说You can drink everything you like,but we have unlimited milk and coffee, do not recycle old milk and coffee……
后面我实在倒的也麻木了,做了倒掉做了倒掉,也完全没有肚量去品尝自己做的咖啡了……
拉花的部分,用巧克力拉花本身并不难,只要奶泡打得好,承托力足够就可以。这是老师在演示拉花。
![]() |
这是我自己模仿的结果。
![]() |
比较难的是用奶泡拉花,我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就是下图。有几次完全没有拉出任何迹象……老师说,想拉出稳定的奶泡拉花,要花掉6个月的时间去不断练习。
![]() |
最后,经过考试,大家拿到了执业证书,理论上可以去上岗做咖啡了。
考试的笔试内容有40%是关于食品安全,包括牛奶的保存,咖啡豆的保存,咖啡操作的卫生细节等等。20%的内容是机器原理,主要是帮助你去维护和良好使用咖啡机,以及判断什么时候需要维修机器了。40%的内容是关于影响咖啡口味的因素和操作事项。
另外就是操作考察,主要还是考察Espresso和Latte,考察点是那些重点的操作注意事项,包括清洁布的使用和摆放,打奶泡的手势,如何把奶泡注入espresso等等……拉花的部分因为需要反复练习,只要记住几个经典的design就好,不是考试内容。
就像是大学毕业找工作时,才知道自己根本不是学成下山,而是要从头开始学习一样。coffee school毕业才知道想成为一个成熟的咖啡师其实需要大量的练习,而首先你要有这样的练习机会,这种练习也很难在家里完成,因为你需要在一个忙碌的咖啡馆里实现高效稳定的操作,而不是慢条斯理的完成一杯咖啡。
![]() |
在咖啡学校,我的同学们是地道的八国联军,光我这个练习小组,就有一个俄罗斯姑娘,三个韩国姑娘,一个印度和新西兰混血,一个越南小伙子,还有我这个中国人。有些人是为了要开咖啡馆,想学一些基本知识,以便更好的经营,有的人是要找工作,只有我just for fun。
老师最后真的坐下来分享了一些他开咖啡馆的心得,但是说的比较保留,主要是抛砖引玉,因为学校设有一个专门课程是针对咖啡馆经营的。
在咖啡学校毕业,我感觉最大收获,其实是学会从专业的角度去鉴赏咖啡,通过一杯Latte和piccolo去看咖啡馆的水准。最近每次去买咖啡,我都会认真的去欣赏咖啡师流畅稳定的操作。任何职人,在他的岗位上都散发着美感。
这篇实在写的太干枯了,算是一篇课堂笔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