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喱群像
最近读了Lizzie Collingham的Curry---A Tale of Cooks and Conquerors这本书,中文译作《咖喱群像》,很有意思。
从网上找了卷首语下来---《咖哩群像》是一本充滿想像力的文化誌,藉由咖哩遍及全球的蹤影--從德里的宮廷到伯明罕巴爾第餐廳,從孟買的午餐外送員到日本的軍隊福利社--觀看印度與其統治者的歷史。
今年我有一个目标,就是鼓励自己在看到任何现象的时候,文化的、社会的,之类种种,去think deeper, 然而事实证明我想的永远还是不够深入。比如说,在吃32元一份的港版咖喱鸡的时候我想象不到它和东印度公司有什么关系,我也难以想象原来所谓东南亚风味的香料茶-Masala Chai是一种西方人文化臆想的产物。东方的风情,西方的习惯,渗透和反渗透,如此的让人着迷。
说到咖喱,我回忆了一下我对它最初的印象,好像是小学上辅导班的时候中午去那种很便宜的小饭店吃炒饭。有的时候点一个“咖喱炒饭”,小学的英语好像还不教Curry这个词,我自然也不会知道那是什么东西。只见,颠勺的师父翻着锅里白白绿绿的炒饭,临出锅拿出一包咖喱饭,撒将下去,一下子满锅都变作了金黄,香气扑鼻。
后来我自己买了咖喱粉回来照葫芦画瓢,我妈妈很鄙视我折腾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反正她是绝不会拿我那包奇怪的粉末做菜。我用咖喱粉做的第一道菜是咖喱鸡,记得水加的太少而粉太多,导致最后鸡块的上面粘着一团团糊状的东西。
其实现在超市卖的咖喱也不只是咖喱粉,还有那种配好的咖喱料包,流质的,只要把它倒出来铺在米饭上,进微波炉叮一叮,就好了。
无印良品就有的卖那种,好像20几元一包。
记得有一次,好像就是几个月之前,我在无印良品撞见了这么一家子---父亲,母亲,儿子和小女儿,内地人。父亲母亲举止得体温柔,大儿子只有十四五岁,很是活泼好动,看见这个也新鲜,那个也新鲜,不停地大呼小叫着,跟他妈妈说这个怎么玩那个也要买,把一袋袋的东西扔进购物篮。
忽然,看见那男孩子兴奋地举着一袋咖喱料包,冲着妈妈喊“妈妈,你看!”
妈妈说,“这怎么吃呀。”
男孩子欢快地笑着,“这个好吃,就把它放在面条上,一拌!”然后做出流口水的样子。
旁人听见他这句话,有的稍稍侧目,有的忍俊不禁,这时,我看见男孩子身后一个打扮入时的香港女子翻了硕大的一个白眼,极度不屑的样子,仿佛在嘲笑男孩子土气。
唉,在香港,就是这样子的,与生俱来的优越感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又有谁规定咖喱应该怎么吃呢?日本人店里买来的咖喱,就一定要配日本米,日式餐具,熬得咕噜咕噜响,再配上两朵假惺惺的西兰花,拍照,修片,传Instagram吗?为什么就不能配上上好的山西手工面条,黄黄绿绿地来上那么一大碗,加点肉丝,加点青菜,在清晨温暖一家人的肚肠。
从网上找了卷首语下来---《咖哩群像》是一本充滿想像力的文化誌,藉由咖哩遍及全球的蹤影--從德里的宮廷到伯明罕巴爾第餐廳,從孟買的午餐外送員到日本的軍隊福利社--觀看印度與其統治者的歷史。
今年我有一个目标,就是鼓励自己在看到任何现象的时候,文化的、社会的,之类种种,去think deeper, 然而事实证明我想的永远还是不够深入。比如说,在吃32元一份的港版咖喱鸡的时候我想象不到它和东印度公司有什么关系,我也难以想象原来所谓东南亚风味的香料茶-Masala Chai是一种西方人文化臆想的产物。东方的风情,西方的习惯,渗透和反渗透,如此的让人着迷。
说到咖喱,我回忆了一下我对它最初的印象,好像是小学上辅导班的时候中午去那种很便宜的小饭店吃炒饭。有的时候点一个“咖喱炒饭”,小学的英语好像还不教Curry这个词,我自然也不会知道那是什么东西。只见,颠勺的师父翻着锅里白白绿绿的炒饭,临出锅拿出一包咖喱饭,撒将下去,一下子满锅都变作了金黄,香气扑鼻。
后来我自己买了咖喱粉回来照葫芦画瓢,我妈妈很鄙视我折腾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反正她是绝不会拿我那包奇怪的粉末做菜。我用咖喱粉做的第一道菜是咖喱鸡,记得水加的太少而粉太多,导致最后鸡块的上面粘着一团团糊状的东西。
其实现在超市卖的咖喱也不只是咖喱粉,还有那种配好的咖喱料包,流质的,只要把它倒出来铺在米饭上,进微波炉叮一叮,就好了。
无印良品就有的卖那种,好像20几元一包。
记得有一次,好像就是几个月之前,我在无印良品撞见了这么一家子---父亲,母亲,儿子和小女儿,内地人。父亲母亲举止得体温柔,大儿子只有十四五岁,很是活泼好动,看见这个也新鲜,那个也新鲜,不停地大呼小叫着,跟他妈妈说这个怎么玩那个也要买,把一袋袋的东西扔进购物篮。
忽然,看见那男孩子兴奋地举着一袋咖喱料包,冲着妈妈喊“妈妈,你看!”
妈妈说,“这怎么吃呀。”
男孩子欢快地笑着,“这个好吃,就把它放在面条上,一拌!”然后做出流口水的样子。
旁人听见他这句话,有的稍稍侧目,有的忍俊不禁,这时,我看见男孩子身后一个打扮入时的香港女子翻了硕大的一个白眼,极度不屑的样子,仿佛在嘲笑男孩子土气。
唉,在香港,就是这样子的,与生俱来的优越感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又有谁规定咖喱应该怎么吃呢?日本人店里买来的咖喱,就一定要配日本米,日式餐具,熬得咕噜咕噜响,再配上两朵假惺惺的西兰花,拍照,修片,传Instagram吗?为什么就不能配上上好的山西手工面条,黄黄绿绿地来上那么一大碗,加点肉丝,加点青菜,在清晨温暖一家人的肚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