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大哥
论年龄,大哥其实是我的父辈,只是按村里的辈份,我叫他大哥。
大哥的儿子与我同龄,是儿时玩伴,每次探家都要去他家看望,一到他家,就能遇上大哥。大哥性格热情豪爽,兴趣极广,又特别能侃,浑身散发着一个老年人特有的魅力。本来就是同乡,接触和交流的时间一久,遂与大哥成忘年之交。
大哥的热情我在早年就有领教。那时我还在村里上小学,大哥家已经搬至80里外的县城。一年寒假,我去县城的亲戚家玩,回来时亲戚把我托付给刚好要回老家过年的大哥,大哥爽快答应。于是当晚我就住他家,次日再坐班车回老家。我那经常在寒暑假玩得要好的伙伴不在家,他和妈妈姐姐已经先回老家了,大哥因为单位放假晚,我这才得以和他一起回。
晚上,吃完了他做的面条后,大哥带我去单位澡堂洗澡。那时候,城里人家中也没有浴室,洗澡只能去单位的公共澡堂,而对我这个乡下孩子来说,更是件稀奇的事儿。记得我俩一左一右泡入各自浴池后,大哥问我以前洗过澡没有,我说洗过。他又问我:“在哪里?”我说,在温泉——小时候随父亲去的。大哥吃了一惊:“哦,你去的还是好地方。”那是我记事以来第二次洗澡。
那些年的春运,已经是一票难求,我是小孩不要票,但座位绝对没有,于是一路80多里的颠簸,我都是坐在大哥的腿上。
下了班车,距村里还有二十多里要步行的山路。一起下车的还有一位邻村的探亲军人,于是我们仨结伴步行。腊月间的天气很冷,但穿着棉衣走会儿山路,额头上便很快冒起了白汽。大哥与军人聊得热火朝天,我这个旁听者受他们感染,都忘记是走在腊月的寒风里。
到我们村,大哥与那军人没聊过瘾,执意要邀那军人去他家喝酒再叙,那军人的家其实与我们村不过5里,但经不住大哥热情相邀,就扛着大包小包先去了大哥家……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2003年暑假,我随学员队下部队实习,驻地与大哥家相去不远,周末可以常去他家叙叙。那些天,连队要成立业余兴趣小组,许多战士对二胡感兴趣,但苦于没有老师。我想起大哥的二胡拉得不错,要是他愿意的话,不妨请他来教。我的想法,得到连队干部的支持。几天后,我以连队特使的身份,上大哥家登门求教。大哥了解来意,爽快应允。此后每个周末,大哥便骑着他的自行车准时来到连队。
一个月后,作为他的学生,我和一名士官在营里迎八一晚会上表演了二胡双人奏,算是向营里汇报了连队开展业余文化生活的成果。
一次,连队与当地税务所召开军民联欢晚会,考虑到大哥喜欢这类活动,我便邀他参加,但由于疏忽,忘了给连队领导说明有关事项。晚饭后,税务所的嘉宾们来了,大哥也来了。等所有人都进了俱乐部,我这才注意到一个问题:嘉宾席上没有大哥的位子。但晚会已经开始,我只好找了个小凳让大哥坐在我们学员和战士中间。
晚会进行了一会儿,连队领导终于注意到坐在人群中的大哥,不知是哪个领导兴起,就要大哥表演二胡独奏。开始,我没觉得有甚不妥,大哥也谦和地拿出他随身带来的二胡,给大家演奏了一曲《赛马》。演奏结束,掌声平息后,坐在主席台上微有醉态的税务所领导要大哥演奏《二泉映月》。看到税务所领导傲慢的样子,我怒从心头起,正欲起身解释一些事,但大哥已经淡然地操起了弓,瞬时,悠扬的旋律从他的琴筒弥漫到整个俱乐部。
其实,那天晚会上,我很想给大家说,年近60的大哥,除了是连队的二胡老师,还是一囯有企业的在职领导,行政级别正县级。老人家和大家娱乐娱乐可以,但不会为你一个小小税务所长想听什么就拉什么。但是阅尽世事的大哥对此似乎全不在意。我,也只好隐忍未发。以后,再遇到大哥,我都会为那件事感到歉意,但在大哥那儿这事儿就象从未发生。
大哥从小放羊,十多岁参军,到了部队才学识字,但他勤奋爱学悟性又好,很快担任了迫击炮班指挥班长这个对文化程度要求较高的职务。部队生活在他的性格和习惯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他说,到现在,无论天多热,他睡觉都是裤头加背心,如果打赤背会睡不着――那是在部队时养成的习惯。大哥在部队时养成的另一个习惯是练书法,当时部队的宣传任务多,作为班长,虽然“毛笔字”写得不怎么样,但有时候得硬上,于是就开始写“毛笔字”。这一写居然爱不释手,成为此后他从未间断的爱好。前两年,大哥的书法终于修成正果,加入了全国书法家协会。
大哥的儿子――我的儿时玩伴,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至今没有工作也没淡成对象。这状况要搁在心思重的老人那里,一定会心急如焚、长吁短叹。但大哥的脸上大家看不到丝毫的忧容,也没有人听见他为儿子的事叹息啦、抱怨啦什么的。儿子居家赋闲,退休了的大哥照常一日不落地打他的太极,练他的书法。我那儿时玩伴乐得没有来自家庭的压力,也就日月长在,一如既往地按照他的节奏继续晃荡着青春。
好久没回老家了,也好久没再见大哥。前些天,父亲从老家回来,说大哥现在有大半年都是住在老家,一天过得非常忙碌。忙什么呢?忙写字。村里各家从红白喜事的纸火,到年关的对联门神,但凡需要书法的地方,他都欣然执笔。当然,都是免费服务。父亲来的时候没见着他,据说他参加了县上组织的书法家进学校巡写活动,已经巡出去半个多月了。
大哥的儿子与我同龄,是儿时玩伴,每次探家都要去他家看望,一到他家,就能遇上大哥。大哥性格热情豪爽,兴趣极广,又特别能侃,浑身散发着一个老年人特有的魅力。本来就是同乡,接触和交流的时间一久,遂与大哥成忘年之交。
大哥的热情我在早年就有领教。那时我还在村里上小学,大哥家已经搬至80里外的县城。一年寒假,我去县城的亲戚家玩,回来时亲戚把我托付给刚好要回老家过年的大哥,大哥爽快答应。于是当晚我就住他家,次日再坐班车回老家。我那经常在寒暑假玩得要好的伙伴不在家,他和妈妈姐姐已经先回老家了,大哥因为单位放假晚,我这才得以和他一起回。
晚上,吃完了他做的面条后,大哥带我去单位澡堂洗澡。那时候,城里人家中也没有浴室,洗澡只能去单位的公共澡堂,而对我这个乡下孩子来说,更是件稀奇的事儿。记得我俩一左一右泡入各自浴池后,大哥问我以前洗过澡没有,我说洗过。他又问我:“在哪里?”我说,在温泉——小时候随父亲去的。大哥吃了一惊:“哦,你去的还是好地方。”那是我记事以来第二次洗澡。
那些年的春运,已经是一票难求,我是小孩不要票,但座位绝对没有,于是一路80多里的颠簸,我都是坐在大哥的腿上。
下了班车,距村里还有二十多里要步行的山路。一起下车的还有一位邻村的探亲军人,于是我们仨结伴步行。腊月间的天气很冷,但穿着棉衣走会儿山路,额头上便很快冒起了白汽。大哥与军人聊得热火朝天,我这个旁听者受他们感染,都忘记是走在腊月的寒风里。
到我们村,大哥与那军人没聊过瘾,执意要邀那军人去他家喝酒再叙,那军人的家其实与我们村不过5里,但经不住大哥热情相邀,就扛着大包小包先去了大哥家……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2003年暑假,我随学员队下部队实习,驻地与大哥家相去不远,周末可以常去他家叙叙。那些天,连队要成立业余兴趣小组,许多战士对二胡感兴趣,但苦于没有老师。我想起大哥的二胡拉得不错,要是他愿意的话,不妨请他来教。我的想法,得到连队干部的支持。几天后,我以连队特使的身份,上大哥家登门求教。大哥了解来意,爽快应允。此后每个周末,大哥便骑着他的自行车准时来到连队。
一个月后,作为他的学生,我和一名士官在营里迎八一晚会上表演了二胡双人奏,算是向营里汇报了连队开展业余文化生活的成果。
一次,连队与当地税务所召开军民联欢晚会,考虑到大哥喜欢这类活动,我便邀他参加,但由于疏忽,忘了给连队领导说明有关事项。晚饭后,税务所的嘉宾们来了,大哥也来了。等所有人都进了俱乐部,我这才注意到一个问题:嘉宾席上没有大哥的位子。但晚会已经开始,我只好找了个小凳让大哥坐在我们学员和战士中间。
晚会进行了一会儿,连队领导终于注意到坐在人群中的大哥,不知是哪个领导兴起,就要大哥表演二胡独奏。开始,我没觉得有甚不妥,大哥也谦和地拿出他随身带来的二胡,给大家演奏了一曲《赛马》。演奏结束,掌声平息后,坐在主席台上微有醉态的税务所领导要大哥演奏《二泉映月》。看到税务所领导傲慢的样子,我怒从心头起,正欲起身解释一些事,但大哥已经淡然地操起了弓,瞬时,悠扬的旋律从他的琴筒弥漫到整个俱乐部。
其实,那天晚会上,我很想给大家说,年近60的大哥,除了是连队的二胡老师,还是一囯有企业的在职领导,行政级别正县级。老人家和大家娱乐娱乐可以,但不会为你一个小小税务所长想听什么就拉什么。但是阅尽世事的大哥对此似乎全不在意。我,也只好隐忍未发。以后,再遇到大哥,我都会为那件事感到歉意,但在大哥那儿这事儿就象从未发生。
大哥从小放羊,十多岁参军,到了部队才学识字,但他勤奋爱学悟性又好,很快担任了迫击炮班指挥班长这个对文化程度要求较高的职务。部队生活在他的性格和习惯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他说,到现在,无论天多热,他睡觉都是裤头加背心,如果打赤背会睡不着――那是在部队时养成的习惯。大哥在部队时养成的另一个习惯是练书法,当时部队的宣传任务多,作为班长,虽然“毛笔字”写得不怎么样,但有时候得硬上,于是就开始写“毛笔字”。这一写居然爱不释手,成为此后他从未间断的爱好。前两年,大哥的书法终于修成正果,加入了全国书法家协会。
大哥的儿子――我的儿时玩伴,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至今没有工作也没淡成对象。这状况要搁在心思重的老人那里,一定会心急如焚、长吁短叹。但大哥的脸上大家看不到丝毫的忧容,也没有人听见他为儿子的事叹息啦、抱怨啦什么的。儿子居家赋闲,退休了的大哥照常一日不落地打他的太极,练他的书法。我那儿时玩伴乐得没有来自家庭的压力,也就日月长在,一如既往地按照他的节奏继续晃荡着青春。
好久没回老家了,也好久没再见大哥。前些天,父亲从老家回来,说大哥现在有大半年都是住在老家,一天过得非常忙碌。忙什么呢?忙写字。村里各家从红白喜事的纸火,到年关的对联门神,但凡需要书法的地方,他都欣然执笔。当然,都是免费服务。父亲来的时候没见着他,据说他参加了县上组织的书法家进学校巡写活动,已经巡出去半个多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