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
True lies (英语老师说true不能拼成ture)
室友电脑上播着的这部电影,唤醒了一段记忆。
其实遥远这个词远不足以形容这段尘封的记忆上有多么厚的灰尘。
电影的情节已经完全记不得了,唯一记得的就是施瓦辛格在一块铁板上打坏人的桥段。不要嘲笑我的记忆力,看这部电影还在上小学,抑或是幼儿园。电影是在古老的金沙电影院看的,抑或是更加古老的金坛电影院。
但是
为什么会记得施瓦辛格打坏人的场景呢?
原因是这样的,当时坐在我后面的是一个操本地口音的欧巴桑,她不断的用世俗得不行的嗓音发出感叹词,肆意的让自己的心情跟着电影的情节起伏着,并且不遗余力的想把这种心情传递给周围的人,当电影主角身陷险境时,她会深情祈祷,仿佛自己能够改变大局,救人于危难。电影放到一半时,她就会把自己对电影结局和人物命运的揣测以自认为低分贝的声音传递给他人,有时更是冷不丁冒出一些“他死没死?”“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诸如此类凭借小学生智商都能解决的问题。
抨击了半天欧巴桑我也没有说出为什么我会记得施瓦辛格打坏人的场景。
那究竟是为什么呢?
原因是这样的,当屏幕上出现施瓦辛格打坏人这一镜头时影片来到了最扣人心弦的时刻,与此同时,欧巴桑的声音也毫无悬念的来到了高潮,在她肆意抒发自己紧张之情的时候周围人的忍耐已经到达了极致,于是,当施瓦辛格打坏人的时候坐在我旁边的婶娘啧了一声,转过身去狠狠的瞪了欧巴桑一眼。不知为何,这一瞪深深的印在了我脑海里,于是,我一直记得是跟叔叔婶婶去看的这场电影,一直记得施瓦辛格打坏人的场景,一直记得这个坐我身后的欧巴桑的声音。
但是,我为什么会记得这一瞪呢?我也说不清楚,难道说是因为新概念2第一课?不对,当时的我还不知道新概念,其实当时的我也不知道欧巴桑这个词,当时我是个纯洁的少先队员,当然,我现在也很纯洁,只不过已经不是少先队员。
当少先队员那会儿学校经常组织看电影,金沙电影院,下午三点的阳光,排着队,手拉手,一二三,向前走,如果同一排的是男生或者是不漂亮的女生应该不会主动牵手。看电影有时候是件乐事,不过有时很令人沮丧。低年级看宝莲灯而我们高年级只能看话剧就是件沮丧的事,看电影占了体育美术音乐这些“好课”也会让人不爽,当然,如果因为看电影而不用上语文和数学课那可是件大快人心的事。有时候,看电影可以不用上数学培训班,其实时间上并不冲突,因为数学培训都是放了学才开始。那时候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起商议电影散场后不急着回学校,慢慢走,边走边玩,走到学校培训班如果开始了就不用去上了。回学校的路上是最美好的时光,上课时间在外面玩总有种说不出的自在,这时就会拿零花钱去小摊买点平时舍不得买的玩具和零食。每次回到学校,培训班总是不出意外的开始了。第二天老师问到了就说是回学校时迷了路,其实这纯粹就是侮辱老师的智商,从学校到电影院也就几步路,傻子才会迷路,不过一帮人一起说谎也就不怕了,毕竟法不责众。
在没有春哥保佑的日子里很容易遇到在本该上“好课”的时候去看一场无聊的话剧这种极度悲剧的事。演话剧时电影院会像个茶馆,台上自顾自的演,台下自顾自的玩,窜上跳下,交头接耳大有人在,演到一半观众基本上也走了一半。在没有网吧的日子里大多数“翘剧”的同学会选择去游戏室一展身手。这个时候我总是在座位上坐到最后一刻,一方面是因为胆小不敢走,另一方面是对台上的演员有点怜悯的意思,还有就是怕错过点什么。所以到了大学我也保持着这种状态,大家都翘的课我就会去给老师点面子,翘了课也要问问有没有点名,课上讲了什么,去的人多不多。其实谨慎点还是好的,有的时候有些人还是会被逮到去打游戏机,然后第二天就会被罚站,还要被逼着招供同党,然后就一大批一大批的被揪出来,他们当然想不到“迷路了”这么好的借口,又被抓了现行,就只好被罚站。虽然我经常因为调皮捣蛋被罚站,但是在这件事上我还从来没被罚过。
调皮捣蛋是我的天性,估计这也和看了很多武打片枪战片有关,或者说是我的调皮捣蛋让我喜欢上了武打和枪战片。有段时间小区门口有家碟店,老爸经常去租碟给我看,每次都要先问店老板好不好看,店老板的回答也很干脆,“好看,从头打到尾”。现在看来应该都是比无极还烂的片子吧,当时看来当然觉得特别带劲,反正看不懂剧情,那就一个劲的打吧。到了后来干脆叫爸爸把剧情都快进掉,一个劲的看打戏。记得有次妈妈怪爸爸让我看了太多血腥镜头,以至于后来他们就只允许我看动画片,于是我把那店里的唐老鸭米老鼠之类的看了个遍,到后来一闭眼睛就出现华纳兄弟的WB标志里面一只狮子在叫。
记得小时候经常去金沙影院看黄飞鸿,好像把这个系列都看了个编,当时当然分不清赵文卓和李连杰,就全都当成了李连杰。唯一印象深刻的是“鬼脚七”断了腿,在大雨中和黄飞鸿演了一段赚人眼泪的感情戏。
一样印象深刻的是燥热的夏天,弥漫着奶油瓜子味的电影院,老爸穿着短裤背心,不停的打着股际的蚊子,我在旁边,跟着男儿当自强的音乐,一边手舞足蹈,一边“嚯嚯”的喊着,那些个岁月大概就是这样了。
很久以前金坛电影院就关了门 从外面还能隐约看到它原先的样子,似乎墙上的电影海报还没撕下,经过日晒雨淋已经泛了白,那些个原先很高的台阶也显得渺小,估计已经很久没人走了。
曾经的金沙电影院也已经改名金沙影城,门面修的气派,先进的放映设备,崭新的放映厅,大片都将和全国同时上映。剪彩开业,鞭炮噼啪爆响迎接着新的时代。
只是,属于我们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
室友电脑上播着的这部电影,唤醒了一段记忆。
其实遥远这个词远不足以形容这段尘封的记忆上有多么厚的灰尘。
电影的情节已经完全记不得了,唯一记得的就是施瓦辛格在一块铁板上打坏人的桥段。不要嘲笑我的记忆力,看这部电影还在上小学,抑或是幼儿园。电影是在古老的金沙电影院看的,抑或是更加古老的金坛电影院。
但是
为什么会记得施瓦辛格打坏人的场景呢?
原因是这样的,当时坐在我后面的是一个操本地口音的欧巴桑,她不断的用世俗得不行的嗓音发出感叹词,肆意的让自己的心情跟着电影的情节起伏着,并且不遗余力的想把这种心情传递给周围的人,当电影主角身陷险境时,她会深情祈祷,仿佛自己能够改变大局,救人于危难。电影放到一半时,她就会把自己对电影结局和人物命运的揣测以自认为低分贝的声音传递给他人,有时更是冷不丁冒出一些“他死没死?”“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诸如此类凭借小学生智商都能解决的问题。
抨击了半天欧巴桑我也没有说出为什么我会记得施瓦辛格打坏人的场景。
那究竟是为什么呢?
原因是这样的,当屏幕上出现施瓦辛格打坏人这一镜头时影片来到了最扣人心弦的时刻,与此同时,欧巴桑的声音也毫无悬念的来到了高潮,在她肆意抒发自己紧张之情的时候周围人的忍耐已经到达了极致,于是,当施瓦辛格打坏人的时候坐在我旁边的婶娘啧了一声,转过身去狠狠的瞪了欧巴桑一眼。不知为何,这一瞪深深的印在了我脑海里,于是,我一直记得是跟叔叔婶婶去看的这场电影,一直记得施瓦辛格打坏人的场景,一直记得这个坐我身后的欧巴桑的声音。
但是,我为什么会记得这一瞪呢?我也说不清楚,难道说是因为新概念2第一课?不对,当时的我还不知道新概念,其实当时的我也不知道欧巴桑这个词,当时我是个纯洁的少先队员,当然,我现在也很纯洁,只不过已经不是少先队员。
当少先队员那会儿学校经常组织看电影,金沙电影院,下午三点的阳光,排着队,手拉手,一二三,向前走,如果同一排的是男生或者是不漂亮的女生应该不会主动牵手。看电影有时候是件乐事,不过有时很令人沮丧。低年级看宝莲灯而我们高年级只能看话剧就是件沮丧的事,看电影占了体育美术音乐这些“好课”也会让人不爽,当然,如果因为看电影而不用上语文和数学课那可是件大快人心的事。有时候,看电影可以不用上数学培训班,其实时间上并不冲突,因为数学培训都是放了学才开始。那时候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起商议电影散场后不急着回学校,慢慢走,边走边玩,走到学校培训班如果开始了就不用去上了。回学校的路上是最美好的时光,上课时间在外面玩总有种说不出的自在,这时就会拿零花钱去小摊买点平时舍不得买的玩具和零食。每次回到学校,培训班总是不出意外的开始了。第二天老师问到了就说是回学校时迷了路,其实这纯粹就是侮辱老师的智商,从学校到电影院也就几步路,傻子才会迷路,不过一帮人一起说谎也就不怕了,毕竟法不责众。
在没有春哥保佑的日子里很容易遇到在本该上“好课”的时候去看一场无聊的话剧这种极度悲剧的事。演话剧时电影院会像个茶馆,台上自顾自的演,台下自顾自的玩,窜上跳下,交头接耳大有人在,演到一半观众基本上也走了一半。在没有网吧的日子里大多数“翘剧”的同学会选择去游戏室一展身手。这个时候我总是在座位上坐到最后一刻,一方面是因为胆小不敢走,另一方面是对台上的演员有点怜悯的意思,还有就是怕错过点什么。所以到了大学我也保持着这种状态,大家都翘的课我就会去给老师点面子,翘了课也要问问有没有点名,课上讲了什么,去的人多不多。其实谨慎点还是好的,有的时候有些人还是会被逮到去打游戏机,然后第二天就会被罚站,还要被逼着招供同党,然后就一大批一大批的被揪出来,他们当然想不到“迷路了”这么好的借口,又被抓了现行,就只好被罚站。虽然我经常因为调皮捣蛋被罚站,但是在这件事上我还从来没被罚过。
调皮捣蛋是我的天性,估计这也和看了很多武打片枪战片有关,或者说是我的调皮捣蛋让我喜欢上了武打和枪战片。有段时间小区门口有家碟店,老爸经常去租碟给我看,每次都要先问店老板好不好看,店老板的回答也很干脆,“好看,从头打到尾”。现在看来应该都是比无极还烂的片子吧,当时看来当然觉得特别带劲,反正看不懂剧情,那就一个劲的打吧。到了后来干脆叫爸爸把剧情都快进掉,一个劲的看打戏。记得有次妈妈怪爸爸让我看了太多血腥镜头,以至于后来他们就只允许我看动画片,于是我把那店里的唐老鸭米老鼠之类的看了个遍,到后来一闭眼睛就出现华纳兄弟的WB标志里面一只狮子在叫。
记得小时候经常去金沙影院看黄飞鸿,好像把这个系列都看了个编,当时当然分不清赵文卓和李连杰,就全都当成了李连杰。唯一印象深刻的是“鬼脚七”断了腿,在大雨中和黄飞鸿演了一段赚人眼泪的感情戏。
一样印象深刻的是燥热的夏天,弥漫着奶油瓜子味的电影院,老爸穿着短裤背心,不停的打着股际的蚊子,我在旁边,跟着男儿当自强的音乐,一边手舞足蹈,一边“嚯嚯”的喊着,那些个岁月大概就是这样了。
很久以前金坛电影院就关了门 从外面还能隐约看到它原先的样子,似乎墙上的电影海报还没撕下,经过日晒雨淋已经泛了白,那些个原先很高的台阶也显得渺小,估计已经很久没人走了。
曾经的金沙电影院也已经改名金沙影城,门面修的气派,先进的放映设备,崭新的放映厅,大片都将和全国同时上映。剪彩开业,鞭炮噼啪爆响迎接着新的时代。
只是,属于我们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