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作者主宰”到“作者死亡”的一些想法
上周的文学概论课作业,拖到现在才写了点混乱的东西和问题,因为没有基础,也基本没听懂TAT
在传统的作者观念中,作者处于主宰地位。中世纪之后,文学受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更加注重和强调个人,赋予作者本人以最大关注。于是,在文学批评中,人们可能过多地关注作者个人的生平、爱好等等,认为在作者身上寻找对文本的阐述方式是最为权威可靠的。
二十世纪,罗兰巴特提出《作者之死》,质疑作者的绝对权威,否定了作者与文本之间“父与子”的关系,作者失去了神圣性,应被称为“写作的人”。
这种变化体现了对作者绝对权威的传统观念的批判,引起人们对于作者、文本与读者间关系的思考。
作者想要用文字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文字语言是社会性的,有自己的体系,作者并不能完全支配文字。写作一旦完成,文本便脱离了作者,拥有自己的密码,作者就死亡了。若是坚持从作者身上寻找对文本的解读,会使解读范围缩小。
然后,或许读者就是解密人。《作者之死》中说“一个文本的整体性不存在于它的起因之中,而存在于其目的性之中”,伊格尔顿在《什么是文学》中说“文学的定义归于某人的阅读方式,而非人们所写东西的实质。”“依据读者如何阅读、阅读的目的”。这可能也是指“读者的诞生”吧。
而读者对于文本的解读也不是独立的,而是由多种文化互相对话、模仿、争执产生的,读者是将构成作品的痕迹汇聚于一处的人。读者会根据自身经验、对其他文本的阅读来解读眼前的文本。
如此来看,作者也不是一个个体,也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可是这样的话,还存在个人的思想和个人的行为吗?没有社会的话,人是不是连思想也不会有呢?作者死亡,是否指除了作者的表达意图外,还要解读文本的其他含义?
批评史课上老师提到孔子的“述而不作”,不知道和这里的“作者之死”有没有相似之处。写作的人是社会意识形态构建出的,所以只是述者,而不是作者吗?
在传统的作者观念中,作者处于主宰地位。中世纪之后,文学受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更加注重和强调个人,赋予作者本人以最大关注。于是,在文学批评中,人们可能过多地关注作者个人的生平、爱好等等,认为在作者身上寻找对文本的阐述方式是最为权威可靠的。
二十世纪,罗兰巴特提出《作者之死》,质疑作者的绝对权威,否定了作者与文本之间“父与子”的关系,作者失去了神圣性,应被称为“写作的人”。
这种变化体现了对作者绝对权威的传统观念的批判,引起人们对于作者、文本与读者间关系的思考。
作者想要用文字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文字语言是社会性的,有自己的体系,作者并不能完全支配文字。写作一旦完成,文本便脱离了作者,拥有自己的密码,作者就死亡了。若是坚持从作者身上寻找对文本的解读,会使解读范围缩小。
然后,或许读者就是解密人。《作者之死》中说“一个文本的整体性不存在于它的起因之中,而存在于其目的性之中”,伊格尔顿在《什么是文学》中说“文学的定义归于某人的阅读方式,而非人们所写东西的实质。”“依据读者如何阅读、阅读的目的”。这可能也是指“读者的诞生”吧。
而读者对于文本的解读也不是独立的,而是由多种文化互相对话、模仿、争执产生的,读者是将构成作品的痕迹汇聚于一处的人。读者会根据自身经验、对其他文本的阅读来解读眼前的文本。
如此来看,作者也不是一个个体,也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可是这样的话,还存在个人的思想和个人的行为吗?没有社会的话,人是不是连思想也不会有呢?作者死亡,是否指除了作者的表达意图外,还要解读文本的其他含义?
批评史课上老师提到孔子的“述而不作”,不知道和这里的“作者之死”有没有相似之处。写作的人是社会意识形态构建出的,所以只是述者,而不是作者吗?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