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流水账,时间沉淀后回忆
我一直念叨着记得我是10月23日开始旅行的,于是在这个一周年之际准备重启那段回忆。当我站在办公室阳台上看着珠江边川流的车水,想着去年我该是赶到楼下签收了一封迟到的快递之后提着行李启程,此时正在广州上空俯视着飞离这座城市。打住,错了,那是前一天。 2014年10月22日下午四点多,拖拖拉拉收拾了小半个月的行李箱最终提出了家门。除了一个24寸的行李箱外还有背包和手提包各一个,可谓满满当当把份量都用上了。开弓没有回头箭,早几天前开始,雀跃的期待被隐隐的焦虑和不安代替,尽管不动声色却是暗潮涌动。我仍然记得我从哪个门走出小区,挤上地铁的第三节车厢,因为等快递而并压缩的候机时间导致风风火火地托运,安检时被一个一脸正义的小美女拦住,左右不让我的警报瓢虫过,不想身先死的我只好再奔波托运一回,这些我都记得,只是不记得出门时妈妈的神情,是担心更多还是无可奈何而失落更多。 向来不够仔细的我果不其然又忘带了东西,但是这回可不是回家取或者帮忙送这么简单的事儿了。我在上海机场辗转反侧等第二天飞伦敦时发现,我的YAH会员卡忘带了,还是特地为这次出行准备的。于是心里的不安又一次翻涌,不会还有什么忘了吧。随即又只能安慰自己,就这样吧。 就这样,我腰里缠着护照身份证还有英镑欧元美元全副身家,在上海机场等到天亮,等到真正启程的23日,等到登机,等到认识了一个姑娘。姑娘叫Monica,是前新东方老师,离职去伦敦探望正在读书的新婚老公。当然一年之后的如今他们已经双双回国,她还是一名闪亮的英语老师。Monica羡慕我的潇洒,我却奢望她的幸福。回想起来,很多人问我旅行的感想,希望我做个分享会,怎么分享呢?我的感悟来自我的人生和世界感官,它们有缘由有来处,有我感情可以寄托安放的地方,是不是我要先讲诉我的前面二十年生活,喜乐二三、不如意四五、淡漠如一,然后再把旅行感悟解释给你听。那个当下,我最想的就是像Monica那样,彼岸有个人在翘首以盼,两处离愁汇成一心欢喜,比王子和公主的辛福生活还要真实。 十四个小时的航程除了不出意外不好吃的飞机餐外,Monica痛饮两杯白葡萄酒想放倒自己,我在两部原声无字幕文艺片和断断续续的睡眠中慢慢找到出行的实感,我是真的一个人到了欧洲,我是真的打算一个人待一个多月,前路未知太多,唯一傍身的可靠之物只有勇气和理智了。后来我一路披靡,全身而返,也跟这个时候清醒的认识有关。 过海关是第一道关。 我持的是商务签证却未行商务之实,以英国人举世闻名的刻板和严谨要是直接遣返回国也就太悲催了。现实比小说更伏笔诸多,排在前面的老阿姨返程机票是5个月之后,不会英语的阿姨解释不清楚自己是来探望女人一家,顺便照顾女儿出月子再农忙时回家。我和Monica出手搭救,解释清楚还帮忙联系上她的家人,顺带着自己也三言两语放出海关。来不及窃喜的我就被兜头一盆凉水泼下来。不等到接机口,Monica收到鲜花一捧外加老公拥抱,老阿姨有女婿外孙来接,相比之下,已经冷冷清清的接机口反而更适合我。 告别之后,地铁到市区,费尽周折找到住处,check in不顺利却感受到一个大写的WELCOME,以至于对伦敦的初印象没有那么冷血,以至于在八人间的旅社碰软钉子的时候还自我排解。不过再讲就是24号的故事了,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