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会归来
周六和朋友去看了莫文蔚的演唱会,不是她的粉丝,只是消遣。演唱会本身还不错,不过,和之前无数次去看演唱会一样,我还是克制不住地反复想起2008年独自去看滨崎步演唱会的经历。就好象只有那一场是值得铭记的,此后每一次的经验,都是对它苍白的复刻。反反复复,无法忘怀。此时此刻,又过去了整整七年,但每当听到my all的前奏,心中还是会涌起一阵温暖。那一次旅程究竟有什么魔力,让我怀念至今?直到现在,还是没有完全想明白。还是让我再贴一次当时的日志吧。
============================
周五的晚上,背着书包穿过灯火辉煌的金融街,从这一刻时光停滞,我变回了一个中学生,让所有大人们的事都见鬼去吧,青春是属于我的。
漫长的软座无聊的可怕,很快看完仅有的两本书,并确认都不值得再看一次,真让人伤心,只能变换各种姿势试图睡着。
早晨终于要来了,未明的晨光中,车厢静静穿过熟睡的小镇,幽黑的住宅楼和路灯明亮空无一人的街道。这是一天中最没有防备的一刻,没有人,只有灵魂,孤独私密熨帖,让人想用手绢包一片偷走,只是太短暂。早晨来了,到达无锡,又到达上海,在火车站转了两圈,走了很远坐上三号线。
一路经过陈旧的住宅楼,离轨道出奇的近,近到停在站台上也能看清楚每家阳台,无聊地评价风格,最后发现阳台是家装中被遗忘的角落。在宜山路下车,按照站内的地图走出去,很快便迷路,问路后意识到站内地图标识是上南下北而非上北下南,无语了。买了地图后凭借良好方向感,走过泥泞的不断有摩托车轰隆冲过的小路,穿过车水马龙立交桥,跨过浅淡小河,一路顺利抵达旅店,被告知暂无人退房,于是出来。
在路边小店吃早点,小笼包一屉意犹未尽,又要了碗小馄饨。本来很想吃清汤细面,但偷窥邻桌食客碗里面条并不比面食部细上多少,遂作罢。
吃完早饭,原路返回,到河边的图书大厦消磨上午时光。坐着看了大半本《远大前程》后,虽然不断从被遗忘的风趣描述中得到惊喜,还是不可避免地困得要命,只好起来乱逛。
决定一定要买一本书后,发现买书原来也是这样困难的事情。艰深的不要,晦涩的不要,精装本不要,散文不要,太厚的更不要。很喜欢一本古文笔记精选,可是厚得和汉语辞典一样,把它背回去我就是加倍的神经病。在《远大前程》的鼓励下几度决定拿《大卫·科波菲尔》,可是最终被相亲相爱的上下卷否决。看到《微暗的火》本来很惊喜,可是翻了两页意识到,势必是它消遣我而非我消遣它,不适合旅途。没头苍蝇转了一个多小时,最后买了家里版本不佳的《爱玛》,最保守和平淡的选择,适合在保守及平淡的夜车上阅读,那就这样吧。
回到旅店,倒头睡下,醒来后收拾一番,天色已暮,出发。
草草吃过晚饭,顺着夜色初降的马路行走,霓虹灯和绛紫的夜空让白日里苍白暴晒的街道变得舒适,捧着饱暖的胃,隐隐的兴奋难以抑制,只好一路呆笑,对自己说:2小时后,2008 Ayumi Hamasaki Asia Tour即将开始。
听上去真像娱乐新闻里无聊的报幕。
登上地铁,抵达上海体育馆,车站里的人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多,所以一钻出地面不是不吃惊的。
到处都是人,都是人。精美的女孩吊在学生样男孩的手臂上,是最常见的组合。短裙,长袜,皮靴,吊带,小烟熏,披肩长发,一丝不苟的睫毛膏,仿佛在翻阅流动的日风杂志,目不暇接。
除了眼睛,耳朵也不闲着。荧光棒要吗?十块钱三根。望远镜来~望远镜。王力宏,王力宏要吗?有票吗?滨崎步票有吗?荧光棒十块钱四根。不是大的,大的五块。扇子要吗?要水吗?二块钱一瓶。
听到最后一耳朵,折回去买了一瓶水,买水的mm打扮整齐,似乎更应该是来看演唱会的,她拿水给我,又抓了一把荧光棒,对叫卖很惭愧的样子:买点吧,十块钱五根,就买一点吧?商量甚至是哀求的语气,的确不像是卖惯的。我笑着摇头。
继续往里走。最后在体育馆空旷一侧的高大楼梯上坐下。下面熙熙攘攘的人流一下子便遥远了,有种浮在另一个空间的不真实感觉。上海20°的晚上也有寒意,体育馆周围的高楼群灯火通明,很像我来的地方。浮了一会,还是决定下去,这个晚上不适合独处,我必须看到更多,越多越好。
体育馆正门的广场人多的简直无法落脚,在一侧高大的展板前望了一刻,似乎应该像其他人一样,在这里与上面巨大的滨崎步头像合影,以见证这一时刻这一地点的永久可信。不过,我知道我来过就可以了,这一刻的风,气味,声音,夜色我记得,照片上的人是给别人看的,而我如此笃定,没人会和我分享这一刻——除了未来的我。
“我就不照了,灰头土脸多难看。”
“你是懒吧?”
“对。”
“没关系,反正照了我也懒得看。”
“我知道。”
围着体育馆整转一圈后,停在西门,在那里早用铁栏杆围出一片空地,fans们挤满了铁栏外的空隙。不出所料,滨崎步一会将在这里进场。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信念,也挤进了人群。苦等了足足五十分钟,n次想转头离开,不知道为什么最后还是没有走。在临开场还有十分钟时,人终于来了,保姆车停在门口,耳朵里全是山呼海啸的尖叫,眼前全是狂乱的手臂,而我只想在缝隙中看到一眼,果然不负所望,重重保镖包围下,看到一个蓬松的小黄脑袋,和五根飞快挥舞的手指,三秒钟,消失了。
人群爆发出“唉哈”的感慨,好像滑稽的气球放气声,所有人似乎都在为这一刻在肚里笑自己轴。一哄而散,匆匆忙忙地各回各家进场。
体育馆里面不大,座位比想象的离舞台近的多。一个个数过去,在自己的位子上坐着个四五十岁的中年丑男,同伴是三十多的少妇,看到我后立刻点头哈腰地换了过来。原来是日本人。
坐定,舞台上是打着血红光的黑天鹅绒帷幔,仿佛童话里的海盗船帆,虽然场内其他地方都亮着平淡的白光,人流吵嚷,可舞台上还是像另一个世界,寂静肃穆,鲜血是艺术哥特的那种,一点不腥,就算是真实的血也联想不到残忍,何况是假的。
苦等到八点。全场熄灯,全场尖叫,全场闪起蓝色的荧光棒(据说是歌迷会的传统,天哪居然这也有人来管)。大屏幕上VCR开始,上百幅小CD封面组成10th anniversary的LOGO,然后迸散。屏幕上打出1998,一同出现的是那年出的单曲及专辑封面,然后是1999、2000、2001、2002、2003、2004……就在那时眼泪涌出,完全没有预兆的。短短几秒钟却无比漫长,一瞬间无数个画面闪过脑海:
满心疑虑地拿下黑石礁CD店里LOVEppear的卡带,那天也是初中毕业后第一次聚会,在stone家,他用手提录音机帮我放出来。“嗯……你喜欢这种歌啊……”“我才买的啊,以前没听过。”“那你也敢买……”那天还有谁?John?土豆?肯定的吧。那天的聚会根本让人没有怀念的感觉,因为毕业还不到半年。
上那个总是记不住名字的英语班前,在图书大厦瞎晃,不经意发现了Duty,凶猛地下意识抓到手里,吓了旁边的人一大跳,不好意思地溜去付钱。在英语班上拿给澳大利亚外教看,他不认识封面上豹一样的女人,也不喜欢那种异常的风格,但还是温和地表达了肯定。外教的名字已经不记得了,他说用五万RMB可以环游世界,我们不相信地惊叹。他说他将来要回到悉尼开一家烤串店,因为悉尼没有,而澳洲人肯定会喜欢。在班里的游戏中,他被不知轻重的男生冒犯,他很伤心,当时我们应该制止那个人的。他带的最后一堂课我有事没去,再回去就换成记不住的人了。不知道现在悉尼那家烤串店开了没有,我想总有一天我会吃到。
某一个周六我妈打扫房间,我一直在放卡带,她听到To Be,问我是谁的歌。
忘记为什么下着雨,天又黑的晚上会一个人在黑石礁晃荡了,总之那天买到了A Best,并不很喜欢的封面,却是所有专辑中卖的最好的。这才第一次听到A Song for XX,死心塌地的被打动。
也忘记了高二那年为什么感到很有压力,似乎做什么都不顺利,每天都想到底哪里出错了,哪里不对劲。可是没有答案。养成了在半夜睡前偷偷打开电脑的习惯,那时还没法上网,只是为了放几支盗版VCD里的MV,最喜欢的是Surreal,总能给我睡着的勇气,并且继续面对。
走到大高门口,师父问我喜欢谁的歌,我说滨崎步,她说“怎么都喜欢滨崎步”。忘记有没有争辩我喜欢她的时候身边还没有人知道她,争辩有什么用,俗就是俗,不用解释。
一边读《忘记》一边听free & easy的夜晚,郁闷的一塌糊涂。
……
这是滨崎步的十年。这是我的十年。时光永远奔流不可追念,只有那些歌是永远的刻痕。什么都还没有答案,可走到生命的中途,总有需要停下来喘口气的时间。于是我来到了这里,这就是一场梦,至始至终都是,台上的她是,台下的我也是,短暂的交汇的瞬间,仿佛火花小小地迸裂,仿佛气泡轻轻破碎,有什么永远地结束了。眼泪每流一滴,胸中的沉重便轻了一分,人仿佛渐渐变成透明的,所有的光芒都透过去,很快乐。
这一瞬间让我此行圆满。与它相比,后来的整场演唱会都轻松的不像真的,看到真人也远非想象中那么激动。我漂浮在半空中,看着听着那些大多已很熟悉的完美场面,无论是表演还是流程还是歌声,所以不可控制地失神,轻轻地对自己感慨:梦与现实间的茫茫距离,台上的女人用十年,一只左耳,八年的恋人和完整的家庭去缩短,酷的很,不过那到底只是她自己的选择,我只能谢谢她一直在那里,像大海上的星空一样闪烁。
最后一首歌My All,和全场一起起立,长久地鼓掌。这是最好的结局,这是最好的开始。
My All
多少时光
我们一同经历
多少路程
我们一起走过
至今我们所留下的
虽然不够完美却也灿烂过
如今在这里那些结晶
正闪耀著骄傲的光辉
一直都那么开心和快乐
坦白说并不是那么回事
然而我们永远
都不会是孤身一人
想让你看见梦想的所在
没有终结没有消亡
真的很想看见那样的梦想
那正是我的愿望
想要一直守护在你身旁
不管即将发生什么
我将用我的全部
一直将你守护
从不曾有丝毫后悔
知道现在我都可以这样断言
我们一直都在竭尽全力地
奋战到底
想让你看见梦想的所在
没有终结没有消亡
真的很想让你看见那样的梦想
那正是我的愿望
我想守护在你的身旁
不管即将发生什么
我将用我的全部
一直将你守护
演唱会结束后,我飘回旅馆,第二天飘了一天后回到北京,中午在办公室里睡得唏哩哗啦。
============================
周五的晚上,背着书包穿过灯火辉煌的金融街,从这一刻时光停滞,我变回了一个中学生,让所有大人们的事都见鬼去吧,青春是属于我的。
漫长的软座无聊的可怕,很快看完仅有的两本书,并确认都不值得再看一次,真让人伤心,只能变换各种姿势试图睡着。
早晨终于要来了,未明的晨光中,车厢静静穿过熟睡的小镇,幽黑的住宅楼和路灯明亮空无一人的街道。这是一天中最没有防备的一刻,没有人,只有灵魂,孤独私密熨帖,让人想用手绢包一片偷走,只是太短暂。早晨来了,到达无锡,又到达上海,在火车站转了两圈,走了很远坐上三号线。
一路经过陈旧的住宅楼,离轨道出奇的近,近到停在站台上也能看清楚每家阳台,无聊地评价风格,最后发现阳台是家装中被遗忘的角落。在宜山路下车,按照站内的地图走出去,很快便迷路,问路后意识到站内地图标识是上南下北而非上北下南,无语了。买了地图后凭借良好方向感,走过泥泞的不断有摩托车轰隆冲过的小路,穿过车水马龙立交桥,跨过浅淡小河,一路顺利抵达旅店,被告知暂无人退房,于是出来。
在路边小店吃早点,小笼包一屉意犹未尽,又要了碗小馄饨。本来很想吃清汤细面,但偷窥邻桌食客碗里面条并不比面食部细上多少,遂作罢。
吃完早饭,原路返回,到河边的图书大厦消磨上午时光。坐着看了大半本《远大前程》后,虽然不断从被遗忘的风趣描述中得到惊喜,还是不可避免地困得要命,只好起来乱逛。
决定一定要买一本书后,发现买书原来也是这样困难的事情。艰深的不要,晦涩的不要,精装本不要,散文不要,太厚的更不要。很喜欢一本古文笔记精选,可是厚得和汉语辞典一样,把它背回去我就是加倍的神经病。在《远大前程》的鼓励下几度决定拿《大卫·科波菲尔》,可是最终被相亲相爱的上下卷否决。看到《微暗的火》本来很惊喜,可是翻了两页意识到,势必是它消遣我而非我消遣它,不适合旅途。没头苍蝇转了一个多小时,最后买了家里版本不佳的《爱玛》,最保守和平淡的选择,适合在保守及平淡的夜车上阅读,那就这样吧。
回到旅店,倒头睡下,醒来后收拾一番,天色已暮,出发。
草草吃过晚饭,顺着夜色初降的马路行走,霓虹灯和绛紫的夜空让白日里苍白暴晒的街道变得舒适,捧着饱暖的胃,隐隐的兴奋难以抑制,只好一路呆笑,对自己说:2小时后,2008 Ayumi Hamasaki Asia Tour即将开始。
听上去真像娱乐新闻里无聊的报幕。
登上地铁,抵达上海体育馆,车站里的人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多,所以一钻出地面不是不吃惊的。
到处都是人,都是人。精美的女孩吊在学生样男孩的手臂上,是最常见的组合。短裙,长袜,皮靴,吊带,小烟熏,披肩长发,一丝不苟的睫毛膏,仿佛在翻阅流动的日风杂志,目不暇接。
除了眼睛,耳朵也不闲着。荧光棒要吗?十块钱三根。望远镜来~望远镜。王力宏,王力宏要吗?有票吗?滨崎步票有吗?荧光棒十块钱四根。不是大的,大的五块。扇子要吗?要水吗?二块钱一瓶。
听到最后一耳朵,折回去买了一瓶水,买水的mm打扮整齐,似乎更应该是来看演唱会的,她拿水给我,又抓了一把荧光棒,对叫卖很惭愧的样子:买点吧,十块钱五根,就买一点吧?商量甚至是哀求的语气,的确不像是卖惯的。我笑着摇头。
继续往里走。最后在体育馆空旷一侧的高大楼梯上坐下。下面熙熙攘攘的人流一下子便遥远了,有种浮在另一个空间的不真实感觉。上海20°的晚上也有寒意,体育馆周围的高楼群灯火通明,很像我来的地方。浮了一会,还是决定下去,这个晚上不适合独处,我必须看到更多,越多越好。
体育馆正门的广场人多的简直无法落脚,在一侧高大的展板前望了一刻,似乎应该像其他人一样,在这里与上面巨大的滨崎步头像合影,以见证这一时刻这一地点的永久可信。不过,我知道我来过就可以了,这一刻的风,气味,声音,夜色我记得,照片上的人是给别人看的,而我如此笃定,没人会和我分享这一刻——除了未来的我。
“我就不照了,灰头土脸多难看。”
“你是懒吧?”
“对。”
“没关系,反正照了我也懒得看。”
“我知道。”
围着体育馆整转一圈后,停在西门,在那里早用铁栏杆围出一片空地,fans们挤满了铁栏外的空隙。不出所料,滨崎步一会将在这里进场。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信念,也挤进了人群。苦等了足足五十分钟,n次想转头离开,不知道为什么最后还是没有走。在临开场还有十分钟时,人终于来了,保姆车停在门口,耳朵里全是山呼海啸的尖叫,眼前全是狂乱的手臂,而我只想在缝隙中看到一眼,果然不负所望,重重保镖包围下,看到一个蓬松的小黄脑袋,和五根飞快挥舞的手指,三秒钟,消失了。
人群爆发出“唉哈”的感慨,好像滑稽的气球放气声,所有人似乎都在为这一刻在肚里笑自己轴。一哄而散,匆匆忙忙地各回各家进场。
体育馆里面不大,座位比想象的离舞台近的多。一个个数过去,在自己的位子上坐着个四五十岁的中年丑男,同伴是三十多的少妇,看到我后立刻点头哈腰地换了过来。原来是日本人。
坐定,舞台上是打着血红光的黑天鹅绒帷幔,仿佛童话里的海盗船帆,虽然场内其他地方都亮着平淡的白光,人流吵嚷,可舞台上还是像另一个世界,寂静肃穆,鲜血是艺术哥特的那种,一点不腥,就算是真实的血也联想不到残忍,何况是假的。
苦等到八点。全场熄灯,全场尖叫,全场闪起蓝色的荧光棒(据说是歌迷会的传统,天哪居然这也有人来管)。大屏幕上VCR开始,上百幅小CD封面组成10th anniversary的LOGO,然后迸散。屏幕上打出1998,一同出现的是那年出的单曲及专辑封面,然后是1999、2000、2001、2002、2003、2004……就在那时眼泪涌出,完全没有预兆的。短短几秒钟却无比漫长,一瞬间无数个画面闪过脑海:
满心疑虑地拿下黑石礁CD店里LOVEppear的卡带,那天也是初中毕业后第一次聚会,在stone家,他用手提录音机帮我放出来。“嗯……你喜欢这种歌啊……”“我才买的啊,以前没听过。”“那你也敢买……”那天还有谁?John?土豆?肯定的吧。那天的聚会根本让人没有怀念的感觉,因为毕业还不到半年。
上那个总是记不住名字的英语班前,在图书大厦瞎晃,不经意发现了Duty,凶猛地下意识抓到手里,吓了旁边的人一大跳,不好意思地溜去付钱。在英语班上拿给澳大利亚外教看,他不认识封面上豹一样的女人,也不喜欢那种异常的风格,但还是温和地表达了肯定。外教的名字已经不记得了,他说用五万RMB可以环游世界,我们不相信地惊叹。他说他将来要回到悉尼开一家烤串店,因为悉尼没有,而澳洲人肯定会喜欢。在班里的游戏中,他被不知轻重的男生冒犯,他很伤心,当时我们应该制止那个人的。他带的最后一堂课我有事没去,再回去就换成记不住的人了。不知道现在悉尼那家烤串店开了没有,我想总有一天我会吃到。
某一个周六我妈打扫房间,我一直在放卡带,她听到To Be,问我是谁的歌。
忘记为什么下着雨,天又黑的晚上会一个人在黑石礁晃荡了,总之那天买到了A Best,并不很喜欢的封面,却是所有专辑中卖的最好的。这才第一次听到A Song for XX,死心塌地的被打动。
也忘记了高二那年为什么感到很有压力,似乎做什么都不顺利,每天都想到底哪里出错了,哪里不对劲。可是没有答案。养成了在半夜睡前偷偷打开电脑的习惯,那时还没法上网,只是为了放几支盗版VCD里的MV,最喜欢的是Surreal,总能给我睡着的勇气,并且继续面对。
走到大高门口,师父问我喜欢谁的歌,我说滨崎步,她说“怎么都喜欢滨崎步”。忘记有没有争辩我喜欢她的时候身边还没有人知道她,争辩有什么用,俗就是俗,不用解释。
一边读《忘记》一边听free & easy的夜晚,郁闷的一塌糊涂。
……
这是滨崎步的十年。这是我的十年。时光永远奔流不可追念,只有那些歌是永远的刻痕。什么都还没有答案,可走到生命的中途,总有需要停下来喘口气的时间。于是我来到了这里,这就是一场梦,至始至终都是,台上的她是,台下的我也是,短暂的交汇的瞬间,仿佛火花小小地迸裂,仿佛气泡轻轻破碎,有什么永远地结束了。眼泪每流一滴,胸中的沉重便轻了一分,人仿佛渐渐变成透明的,所有的光芒都透过去,很快乐。
这一瞬间让我此行圆满。与它相比,后来的整场演唱会都轻松的不像真的,看到真人也远非想象中那么激动。我漂浮在半空中,看着听着那些大多已很熟悉的完美场面,无论是表演还是流程还是歌声,所以不可控制地失神,轻轻地对自己感慨:梦与现实间的茫茫距离,台上的女人用十年,一只左耳,八年的恋人和完整的家庭去缩短,酷的很,不过那到底只是她自己的选择,我只能谢谢她一直在那里,像大海上的星空一样闪烁。
最后一首歌My All,和全场一起起立,长久地鼓掌。这是最好的结局,这是最好的开始。
My All
多少时光
我们一同经历
多少路程
我们一起走过
至今我们所留下的
虽然不够完美却也灿烂过
如今在这里那些结晶
正闪耀著骄傲的光辉
一直都那么开心和快乐
坦白说并不是那么回事
然而我们永远
都不会是孤身一人
想让你看见梦想的所在
没有终结没有消亡
真的很想看见那样的梦想
那正是我的愿望
想要一直守护在你身旁
不管即将发生什么
我将用我的全部
一直将你守护
从不曾有丝毫后悔
知道现在我都可以这样断言
我们一直都在竭尽全力地
奋战到底
想让你看见梦想的所在
没有终结没有消亡
真的很想让你看见那样的梦想
那正是我的愿望
我想守护在你的身旁
不管即将发生什么
我将用我的全部
一直将你守护
演唱会结束后,我飘回旅馆,第二天飘了一天后回到北京,中午在办公室里睡得唏哩哗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