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仍依旧,霓虹灯渐褪:寻找港人的旧记忆
当提到香港,你可能马上想到的是霓虹灯。它们出现在王家卫的电影里,成群结伴,是城市繁荣和堕落的标识。如今它们正在消失。对于熟视无睹的人,它们再普通不过。而那些生命与霓虹交集的人,则感到忧伤和失落。纽约时报采访了这样一拨人,希望了解那一段的辉煌。
差不多有四十年了,森美餐厅门口悬挂的巨型牛灯招牌一直是香港西区的标志。它一度是街头问路的指示牌,提醒路人该从哪儿下车,又该在哪儿左转。这个近10英尺长,8英尺高的牛形招牌在街道里闪闪发光,你没有理由看不见。
森美餐厅的经理叶凤仪(Iry Yip)说这头牛估计是头安格斯牛。这个招牌是她爸爸,餐厅的创始人叶联(Sammy Yip)在1978年设计的。尽管他现在已经84岁了,仍然屹立在收银台后面。
但招牌的制作师傅觉得长腿牛会好看些,于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头长腿、蓝白勾边、肚子上写着用红色绿色写着餐厅名的安格斯牛,就这么诞生了。
但在2011年,香港屋宇署认为这个招牌不安全,于是下令拆除。在一场无果的“保卫战”后,这个招牌终于在今年八月被拆了下来。
“感觉好似少了什么,”叶凤仪说,“整条街空荡荡的。”
从美国到香港
从二十世纪中期起,无数闪耀着霓虹灯的大楼,像维多利亚港和那条由林立高楼组成的天际线一样,成为了香港的标志物。
“当你一想到香港和它的视觉文化时,首先想到的就是霓虹招牌,” M+博物馆的设计与建筑策展人陈伯康(Aric Chen)说。这家博物馆现在除了在网上征集霓虹招牌的照片,还收集了一些退了休的招牌,比如上面说到的这头牛。
然而霓虹灯并非来自香港。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美国。1896年,霓虹灯的原型“摩尔灯”第一次出现在美国电机工程师学会的会议上。然而一直等到14年后,法国科学家乔治•克劳迪(Georges Claude)把一些稀有气体充入玻璃管,制成了霓虹灯。之后霓虹灯的浪潮迅速席卷了纽约、巴黎,成为摩登社会最具有都市感和现代性的装饰品。
1932年,克劳迪在香港开设霓虹工厂,从此这一繁华美丽的事物有了普及的可能性。然后,在电影的推波助澜下,霓虹灯与香港的关系愈加紧密。从六十年代的《苏丝黄的世界》,到九十年代的《重庆森林》,浸没在霓虹中的香港得以永存。
陈伯康说,“如果王家卫所呈现的香港在公众脑海中有这么强的印象,至少我这么认为,那你就无法把香港从这团融融霓光中抽离。”
然而香港的霓虹街市却日渐黯淡。
没有传人
招牌制作师傅和有关专家说,从上世纪90年代起,由于楼宇条例逐步收紧;更亮、保养费用更低的LED灯被广泛采用(虽然没有霓虹灯温暖),霓虹灯开始极速划落。
香港屋宇署没有登记如今城市里还存有多少霓虹招牌,也没有其在鼎盛时期的数字。但它承认一年内拆除了几百个不合规定的招牌。有的出于安全或结构问题,有的则是已经被废置或者原本就是违法安装的。
在一个墙体斑驳的车间里,刘稳,香港最后一批霓虹招牌制作师傅之一,正在用明火给一根玻璃管加热,然后熟练轻巧地把它弯成香港理工大学的中文字样。
刘稳 by Lam Yik Fei
刘稳是从1957年入行的,他参与缔造了香港不夜城。他的作品曾是这座城市最大最有名的招牌之一——那幅在1973到1995年覆盖了弥顿道一栋大厦整面墙的红白双色乐声广告牌。
除此之外,根据吉尼斯世界纪录,那块210英尺×55英尺的万宝路香烟广告牌,是上世纪80年代世界上最大的广告牌。这个纪录直到1999年,才被299英尺×151英尺的巨龙招牌给打败。
现在,75岁的刘稳担心自己的手艺会失传。
“我想将它保存下去,但我可能看不到这一天了。”他说。
他的同事,47岁的胡智启(Wu Chi-kai),是香港现存的大概10个招牌制作师傅里第二年轻的了。现在大家都无徒可授。
“这个行业就跟其他行业一样,生意好的时候,肯定有新鲜血液涌入。但如果没有人入行,那就说明环境不景气。”胡智启说。
繁华与堕落之间
霓虹灯是一件在中国迅速获得名称的西方舶来品。霓虹原指彩虹,居然和neon从声与形上完美结合。而中国的霓虹招牌更是古代中国的书法艺术和现代广告技术的结合。
在电脑字体一统天下前,制作霓虹招牌都是先由大书法家把中文字样写下来,然后招牌制作师傅再照着做。
66岁的冯兆华(Fung Siu-wa)说自己是字体勾边冠军。他的办公室里至今没有电脑,最先进的技术设备是一台电视机。他身穿一件黑丝唐装,啜了一口红茶,介绍说他的工作包括花时间学习字形,明白字的结构,并设法满足具体行业的要求。
看看怎么制作霓虹灯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不同的字体喜好。比如餐厅和酒店喜欢看起来敦实可信的字体,而像理发店、夜店和卡拉OK这些比较艺术化的行业则青睐那些看起来飘逸,给人浪漫、放松之感的字体。”他说。
霓虹招牌制作还发展出具体的象征样式。比如每个香港人都知道的典当行标志,上面有一个衔着一枚铜钱的蝙蝠。在中文里“蝠”的发音和“福”相同,而铜钱代表着财富。
作为媒介,霓虹灯所代表的意义随着时间一直在变。当上世纪20年代霓虹灯初初迷倒香港时,它曾昭示着城市的繁华与文明。
by Lam Yik Fei
然而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一些社区塞满了像时代广场那么大的霓虹招牌时,就显得很俗艳。到了八十年代,人们常把霓虹招牌和城市堕落和红灯区联系起来。
今天,随着这些招牌越来越少,它们又变成了复古别致的艺术品和借以凭吊的旧物。收藏家和博物馆把它们当作民间艺术来收藏,而一些当代艺术家则把霓虹运用到创作中。
M+博物馆的陈伯康说这些招牌应该在原地保存,让它们继续悬挂在香港街头上空。但他的博物馆为了抢救几块原本要扔到垃圾堆里的招牌,把它们收到馆里了。M+现在还没有自己的空间,要到2019年建筑落成后才能公开展览。
其实对于在乎的人来说,这个城市里还是保存了很多手工制作的霓虹招牌,只不过本地居民没有注意到罢了。
1960年(上)与2014年(下)的西九龙区旺角亚皆老街
“对于香港人来说霓虹招牌太熟悉了,以致于都熟视无睹了。”他说。通常只有外地人,通过他们的眼睛,才能发现其中的美。
然而这些招牌制作师傅对艺术“虚饰”一点儿也不在乎,当他们的作品遍布全城时,艺术根本就不是重点。
“当时对招牌制作的唯一要求就是要能在满街芸芸招牌中立马抓住人的眼球,”胡智启说。“那就是行业标准。”
而现在大多数的霓虹招牌都是些精品店、酒吧和餐厅的室内装饰招牌。
by Lam Yik Fei
这些作品也许很可爱,有的甚至可以成为艺术,但它们都太渺小,太微不足道了。而像胡智启和刘稳做的霓虹招牌曾被这座城市里的七百万人见过。
“当外国人来到香港,被狭窄街道里密布的霓虹招牌景象震撼时,让我们这些师傅十分自豪,”刘稳说。“我们曾经如此落力地为香港工作,这里面有我们的一份功劳。”
发于http://www.todayfocus.cn/p/5194.html
差不多有四十年了,森美餐厅门口悬挂的巨型牛灯招牌一直是香港西区的标志。它一度是街头问路的指示牌,提醒路人该从哪儿下车,又该在哪儿左转。这个近10英尺长,8英尺高的牛形招牌在街道里闪闪发光,你没有理由看不见。
![]() |
森美餐厅的经理叶凤仪(Iry Yip)说这头牛估计是头安格斯牛。这个招牌是她爸爸,餐厅的创始人叶联(Sammy Yip)在1978年设计的。尽管他现在已经84岁了,仍然屹立在收银台后面。
但招牌的制作师傅觉得长腿牛会好看些,于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头长腿、蓝白勾边、肚子上写着用红色绿色写着餐厅名的安格斯牛,就这么诞生了。
但在2011年,香港屋宇署认为这个招牌不安全,于是下令拆除。在一场无果的“保卫战”后,这个招牌终于在今年八月被拆了下来。
“感觉好似少了什么,”叶凤仪说,“整条街空荡荡的。”
从美国到香港
从二十世纪中期起,无数闪耀着霓虹灯的大楼,像维多利亚港和那条由林立高楼组成的天际线一样,成为了香港的标志物。
“当你一想到香港和它的视觉文化时,首先想到的就是霓虹招牌,” M+博物馆的设计与建筑策展人陈伯康(Aric Chen)说。这家博物馆现在除了在网上征集霓虹招牌的照片,还收集了一些退了休的招牌,比如上面说到的这头牛。
然而霓虹灯并非来自香港。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美国。1896年,霓虹灯的原型“摩尔灯”第一次出现在美国电机工程师学会的会议上。然而一直等到14年后,法国科学家乔治•克劳迪(Georges Claude)把一些稀有气体充入玻璃管,制成了霓虹灯。之后霓虹灯的浪潮迅速席卷了纽约、巴黎,成为摩登社会最具有都市感和现代性的装饰品。
1932年,克劳迪在香港开设霓虹工厂,从此这一繁华美丽的事物有了普及的可能性。然后,在电影的推波助澜下,霓虹灯与香港的关系愈加紧密。从六十年代的《苏丝黄的世界》,到九十年代的《重庆森林》,浸没在霓虹中的香港得以永存。
陈伯康说,“如果王家卫所呈现的香港在公众脑海中有这么强的印象,至少我这么认为,那你就无法把香港从这团融融霓光中抽离。”
然而香港的霓虹街市却日渐黯淡。
![]() |
没有传人
招牌制作师傅和有关专家说,从上世纪90年代起,由于楼宇条例逐步收紧;更亮、保养费用更低的LED灯被广泛采用(虽然没有霓虹灯温暖),霓虹灯开始极速划落。
香港屋宇署没有登记如今城市里还存有多少霓虹招牌,也没有其在鼎盛时期的数字。但它承认一年内拆除了几百个不合规定的招牌。有的出于安全或结构问题,有的则是已经被废置或者原本就是违法安装的。
在一个墙体斑驳的车间里,刘稳,香港最后一批霓虹招牌制作师傅之一,正在用明火给一根玻璃管加热,然后熟练轻巧地把它弯成香港理工大学的中文字样。
![]() |
刘稳 by Lam Yik Fei
刘稳是从1957年入行的,他参与缔造了香港不夜城。他的作品曾是这座城市最大最有名的招牌之一——那幅在1973到1995年覆盖了弥顿道一栋大厦整面墙的红白双色乐声广告牌。
除此之外,根据吉尼斯世界纪录,那块210英尺×55英尺的万宝路香烟广告牌,是上世纪80年代世界上最大的广告牌。这个纪录直到1999年,才被299英尺×151英尺的巨龙招牌给打败。
![]() |
现在,75岁的刘稳担心自己的手艺会失传。
“我想将它保存下去,但我可能看不到这一天了。”他说。
他的同事,47岁的胡智启(Wu Chi-kai),是香港现存的大概10个招牌制作师傅里第二年轻的了。现在大家都无徒可授。
“这个行业就跟其他行业一样,生意好的时候,肯定有新鲜血液涌入。但如果没有人入行,那就说明环境不景气。”胡智启说。
繁华与堕落之间
霓虹灯是一件在中国迅速获得名称的西方舶来品。霓虹原指彩虹,居然和neon从声与形上完美结合。而中国的霓虹招牌更是古代中国的书法艺术和现代广告技术的结合。
在电脑字体一统天下前,制作霓虹招牌都是先由大书法家把中文字样写下来,然后招牌制作师傅再照着做。
66岁的冯兆华(Fung Siu-wa)说自己是字体勾边冠军。他的办公室里至今没有电脑,最先进的技术设备是一台电视机。他身穿一件黑丝唐装,啜了一口红茶,介绍说他的工作包括花时间学习字形,明白字的结构,并设法满足具体行业的要求。
看看怎么制作霓虹灯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不同的字体喜好。比如餐厅和酒店喜欢看起来敦实可信的字体,而像理发店、夜店和卡拉OK这些比较艺术化的行业则青睐那些看起来飘逸,给人浪漫、放松之感的字体。”他说。
霓虹招牌制作还发展出具体的象征样式。比如每个香港人都知道的典当行标志,上面有一个衔着一枚铜钱的蝙蝠。在中文里“蝠”的发音和“福”相同,而铜钱代表着财富。
作为媒介,霓虹灯所代表的意义随着时间一直在变。当上世纪20年代霓虹灯初初迷倒香港时,它曾昭示着城市的繁华与文明。
![]() |
by Lam Yik Fei
然而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一些社区塞满了像时代广场那么大的霓虹招牌时,就显得很俗艳。到了八十年代,人们常把霓虹招牌和城市堕落和红灯区联系起来。
今天,随着这些招牌越来越少,它们又变成了复古别致的艺术品和借以凭吊的旧物。收藏家和博物馆把它们当作民间艺术来收藏,而一些当代艺术家则把霓虹运用到创作中。
M+博物馆的陈伯康说这些招牌应该在原地保存,让它们继续悬挂在香港街头上空。但他的博物馆为了抢救几块原本要扔到垃圾堆里的招牌,把它们收到馆里了。M+现在还没有自己的空间,要到2019年建筑落成后才能公开展览。
其实对于在乎的人来说,这个城市里还是保存了很多手工制作的霓虹招牌,只不过本地居民没有注意到罢了。
![]() |
1960年(上)与2014年(下)的西九龙区旺角亚皆老街
“对于香港人来说霓虹招牌太熟悉了,以致于都熟视无睹了。”他说。通常只有外地人,通过他们的眼睛,才能发现其中的美。
然而这些招牌制作师傅对艺术“虚饰”一点儿也不在乎,当他们的作品遍布全城时,艺术根本就不是重点。
“当时对招牌制作的唯一要求就是要能在满街芸芸招牌中立马抓住人的眼球,”胡智启说。“那就是行业标准。”
而现在大多数的霓虹招牌都是些精品店、酒吧和餐厅的室内装饰招牌。
![]() |
by Lam Yik Fei
这些作品也许很可爱,有的甚至可以成为艺术,但它们都太渺小,太微不足道了。而像胡智启和刘稳做的霓虹招牌曾被这座城市里的七百万人见过。
“当外国人来到香港,被狭窄街道里密布的霓虹招牌景象震撼时,让我们这些师傅十分自豪,”刘稳说。“我们曾经如此落力地为香港工作,这里面有我们的一份功劳。”
发于http://www.todayfocus.cn/p/5194.html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