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布根•注意力的焦点】6:剪破了袜子
我兴致勃勃地拿着一个刚到的快递,一回家就迫不及待地拿出剪刀拆开。
我打算先用剪刀把快递袋剪个口子,然后拆开。而那个快递袋用塑料胶带捆得相当牢固,剪了一刀之后还是扯不开来,我打算再剪几下。
刚好妈妈和讨论一个问题,讨论到激烈处,我激动了起来,声音变大了,手上的力道也不自觉地变大了,刷地一刀剪下去,等我反应过来我在做什么时,已经晚了。
看着被我剪得很深的一道口子,我想到了什么,连忙放下剪刀检查,然后沮丧地发现,卖家没有给我用什么纸盒或者塑料袋之类的包装毛线袜,而是直接放进了快递袋。刚才那一刀虽然我及时刹住了,但手上的力道还是剪到了袜子。
我祈祷着袜子没被剪着关键部位,没想到抖开来一看,刚好剪在膝盖最显眼处!而且由于是毛线袜,那个洞随着我的拉扯,越来越大,越来越大。
我又急又气,连和妈妈讨论的心情都没有了。但是又怪不着别人,只能怪自己太不小心,这股气闷闷的,憋在心里难受极了。
妈妈听说了这件事情后,告诉我:“有没有记得小学时在格言栏上的那句话: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
小学三年级时,我家书房的门边就开始贴一张A4纸,用隶属打印着“格言栏”的标题,当我做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时,爸爸妈妈就会用一句名言来提醒我,并在后面加了备注,让我如何把注意力的方向集中到解决问题上,而不是聚焦在推卸责任上。如有一次把牛奶从牛奶箱里取出时打破了,于是在格言栏上多了一句“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后面的备注是“牛奶打翻了,清理干净,写出正确取牛奶的步骤。”
所以,小时候我每次打翻了水或牛奶的时候就真的不会哭,而是及时找解决方法。
但是我袜子剪破了还是又心疼又气恼,因为这条袜子我等了好长一段时间了,这么一来就报废了,于是说了一句:“可是这不是牛奶,它比牛奶贵好多呢。”
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也楞了一下。这么多年了,我只是知道这句格言栏里的话,而没有真正悟到。此“牛奶”是个比喻,指的是就算贵重的东西一不小心毁了,也不能因为它毁了而懊丧,而要想解决办法,或下次不再出现同样的错误。因为当时牛奶也是一种比较奢侈的食品。
◇◆◇
注意力的焦点决定成果。
当一件不好的事情出来后,你的第一关注点在哪里,进而反映出你的思维模式,就决定了你接下去的行为方向,你的行为方向就决定了你的成果。
比如这件剪破了袜子的事情,如果我的第一反映是抱怨,抱怨卖家装快递的时候没包装好,抱怨妈妈在我剪快递的时候和我讲话,那我就永远只能成为一个抱怨者,自己生气,让别人也生气,事情还解决不了,最终浪费了的精力会大于袜子的几倍的价值。
因为这件小事尚且如此,那么大事也逃脱不了爱抱怨、不敢承担责任这样的套路;更会变成一种习惯,成为一个抱怨者。
但是如果袜子被剪破后,我能训练自己有意识地避开抱怨和懊悔,而是及时去检查我的损失,并能承受它,同时想出弥补办法(比如尽量去补,补不起来的话就接受这个事实,不要因此影响自己的心情)那么我处在高一点的层次了。
而更高的层次就是把负面情绪转化成生产力。从这件事中总结出原因,从而变成自己下次做事的借鉴,把它形成文本,提炼做一类事情的流程。
做事前:1、把状态调整到专注。
2、对要做的事先有个大致的流程意识。
做事中:3、找到容易做地方入手。
4、碰到难点要分析思考。
做事后:5、修改做事流程。
6、做事中的灵感写成文章。
把上面的流程归入自己的做事系统,使自己做一类事情就形成一个流程。同时把写成的文章归入《竹子布根》的感悟文章中,那就是最高的境界了。
所以,你聚焦抱怨,你只能成为一个抱怨者,你的生活阴天多;你的注意力聚焦答案,你就会去想办法解决问题,你会成为解决问题的专家,你的生活就会积极主动;你的注意力聚焦在提炼做事规律并放入系统,你的生活简单、轻松、快乐。
我打算先用剪刀把快递袋剪个口子,然后拆开。而那个快递袋用塑料胶带捆得相当牢固,剪了一刀之后还是扯不开来,我打算再剪几下。
刚好妈妈和讨论一个问题,讨论到激烈处,我激动了起来,声音变大了,手上的力道也不自觉地变大了,刷地一刀剪下去,等我反应过来我在做什么时,已经晚了。
看着被我剪得很深的一道口子,我想到了什么,连忙放下剪刀检查,然后沮丧地发现,卖家没有给我用什么纸盒或者塑料袋之类的包装毛线袜,而是直接放进了快递袋。刚才那一刀虽然我及时刹住了,但手上的力道还是剪到了袜子。
我祈祷着袜子没被剪着关键部位,没想到抖开来一看,刚好剪在膝盖最显眼处!而且由于是毛线袜,那个洞随着我的拉扯,越来越大,越来越大。
我又急又气,连和妈妈讨论的心情都没有了。但是又怪不着别人,只能怪自己太不小心,这股气闷闷的,憋在心里难受极了。
妈妈听说了这件事情后,告诉我:“有没有记得小学时在格言栏上的那句话: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
小学三年级时,我家书房的门边就开始贴一张A4纸,用隶属打印着“格言栏”的标题,当我做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时,爸爸妈妈就会用一句名言来提醒我,并在后面加了备注,让我如何把注意力的方向集中到解决问题上,而不是聚焦在推卸责任上。如有一次把牛奶从牛奶箱里取出时打破了,于是在格言栏上多了一句“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后面的备注是“牛奶打翻了,清理干净,写出正确取牛奶的步骤。”
所以,小时候我每次打翻了水或牛奶的时候就真的不会哭,而是及时找解决方法。
但是我袜子剪破了还是又心疼又气恼,因为这条袜子我等了好长一段时间了,这么一来就报废了,于是说了一句:“可是这不是牛奶,它比牛奶贵好多呢。”
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也楞了一下。这么多年了,我只是知道这句格言栏里的话,而没有真正悟到。此“牛奶”是个比喻,指的是就算贵重的东西一不小心毁了,也不能因为它毁了而懊丧,而要想解决办法,或下次不再出现同样的错误。因为当时牛奶也是一种比较奢侈的食品。
◇◆◇
注意力的焦点决定成果。
当一件不好的事情出来后,你的第一关注点在哪里,进而反映出你的思维模式,就决定了你接下去的行为方向,你的行为方向就决定了你的成果。
比如这件剪破了袜子的事情,如果我的第一反映是抱怨,抱怨卖家装快递的时候没包装好,抱怨妈妈在我剪快递的时候和我讲话,那我就永远只能成为一个抱怨者,自己生气,让别人也生气,事情还解决不了,最终浪费了的精力会大于袜子的几倍的价值。
因为这件小事尚且如此,那么大事也逃脱不了爱抱怨、不敢承担责任这样的套路;更会变成一种习惯,成为一个抱怨者。
但是如果袜子被剪破后,我能训练自己有意识地避开抱怨和懊悔,而是及时去检查我的损失,并能承受它,同时想出弥补办法(比如尽量去补,补不起来的话就接受这个事实,不要因此影响自己的心情)那么我处在高一点的层次了。
而更高的层次就是把负面情绪转化成生产力。从这件事中总结出原因,从而变成自己下次做事的借鉴,把它形成文本,提炼做一类事情的流程。
做事前:1、把状态调整到专注。
2、对要做的事先有个大致的流程意识。
做事中:3、找到容易做地方入手。
4、碰到难点要分析思考。
做事后:5、修改做事流程。
6、做事中的灵感写成文章。
把上面的流程归入自己的做事系统,使自己做一类事情就形成一个流程。同时把写成的文章归入《竹子布根》的感悟文章中,那就是最高的境界了。
所以,你聚焦抱怨,你只能成为一个抱怨者,你的生活阴天多;你的注意力聚焦答案,你就会去想办法解决问题,你会成为解决问题的专家,你的生活就会积极主动;你的注意力聚焦在提炼做事规律并放入系统,你的生活简单、轻松、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