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北港朝天宫的二十四节气门神
位于台湾云林县北港镇的北港朝天宫(俗称北港妈祖庙),是一座主要奉祀妈祖的庙宇,始建于清代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是台湾影响最大的妈祖庙之一,已被列为国定古迹。
朝天宫灵虚殿和聚奎阁的门神,是1988年由彩绘大师陈寿彝所绘。陈寿彝(1934-2012),生于台南府城,早在14岁年少之时便开始参与寺庙彩绘工作,天份得自其父陈玉峰之真传,其一生创作遍及全台大小庙宇,作画时不喜沿用画稿,而特别重视创意,笔下的门神人物个个生动有趣,无论是面部或是衣褶线条,均一丝不苟,粗细有秩。
陈寿彝为朝天宫所绘制的十二扇门神作品,分别在朝天宫左右两路的凌虚殿与聚奎阁。左路灵虚殿,正中两扇门绘制两个门神武将,左右四扇门则分别绘制了天干、地支门神。右路聚奎阁,正中两扇门也是绘制两个门神武将,左右四扇门则分别绘制了二十四节气门神。
在庙宇门扇上面绘制天干、地支、以及二十四节气门神,这些图案在传统农业社会中,除富有宗教信仰的功能外,也兼具教化民众等意义。如今在台湾,以天干、地支和二十四节气作为门神的庙宇已经不多见,现存所知保存有传统门神作品的还有东港南隆宫的门神、台南的五瘟庙、妙寿宫、天坛太岁殿、关庙山西宫太岁殿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上述北港朝天宫的十二扇门神作品。
一般常見的門神,或為神荼、鬱壘,或為秦叔寶、慰遲恭,或為文臣,或為武將、或為宮娥……。但在東港鎮南平里的南隆宮(南平里大鵬灣畔),其側殿門神卻是難得一見的二十四節氣神。左側殿兩扇門神為立春神、雨水神、驚蟄神、春分神、清明神、穀雨神、立夏神、小滿神、芒種神、夏至神、小暑神、大暑神。右側殿兩扇門神為立秋神、處暑神、白露神、秋分神、寒露神、霜降神、立冬神、小雪神、大雪神、冬至神、小寒神、大寒神。本文茲將南隆宮的節氣門神配合節氣逐一介紹,下次到大鵬灣一遊,可以順道欣賞一下這難得一見的門神,除了欣賞彩繪外(註一),還可以從中認識各門神所象徵的節氣特色。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發明的曆法,通常大家只知陰曆(農民曆)為中國的曆法,卻不知道其實中國人自古即是陰陽曆並用的民族。二十四節氣就是根據地球繞行太陽公轉的黃道所劃分出來的。黃道一週360度,一年有四季,每一節氣為15天,所以每一季又劃分為六個節氣,一年有二十四節氣。因一年為365天5小時48分46秒,所以陽曆每隔四年要增加一天,亦即閏二月,也因如此,節氣的日期每年也不一定會一樣。人們為便於記憶,編了一首節氣歌謠,茲轉錄於下: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
(是指上半年的節氣在六日及廿一居多,下半年則多半在八日及二十三日)
因為節氣不是固定在某月的幾日,所以一本農民曆書對於靠天吃飯的農漁民來說,就顯得相當重要。身邊若有一本農民曆,不妨翻閱一下,裡面可是學問一籮筐呢!
※立春神
立春:陽曆二月四或五日,立春為一年的第一個節氣,此時農民開始播種,古時有迎春打春牛的習俗,意在鞭策休息一個冬天的耕牛要打起精神開始耕田。民國三十年政府將此日訂為農民節,可見立春對農民而言意義非凡。
南隆宮的立春神為文官扮相,這是源自古禮立春之日,百官於此日皆服青幘、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人於門外,以示兆民。故以文官為立春神。
※雨水神
雨水:陽曆二月十八或十九日
本節氣在台灣並無冰水可溶,倒是春雨綿綿,正是草木萌生的好時節。雨水神就請能呼風喚雨的海龍王擔任。
※驚蟄神
驚蟄:陽曆三月五或六日
此節氣時春雷初響,把冬眠的昆蟲驚醒,春雷是這個節氣的特色,所以就由傳說中長著鳥嘴的雷公來擔任驚蟄神。
※春分神
春分:陽曆三月二十或二十一日
這個節令是春暖花開時節,在台灣北有陽明山花季,接著又有阿里山花季。台灣的蝴蝶蘭、國蘭也紛紛盛開,許多植物也多選擇在這時節綻放美麗的花朵,十足是個賞花好時節,所以就請美麗的仕女擔任春分神。
※清明神
清明:陽曆四月四日或五日
自古以來這個時節便是中國人掃墓祭祖的日子,台灣也延續這個習俗。清明節更明訂為民族掃墓節,因為是掃墓時節,墓地陰氣較重,故以七爺來代表清明神。
※穀雨神
穀雨:陽曆四月二十或二十一日穀雨為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這
時節秧苗最需要雨水灌溉滋潤,如果此時雨水豐沛,對農民而言將是豐收的象徵,所以南隆宮的穀雨神左手持缽,有象徵以缽接雨水來滋潤播種的百穀的涵義。
※立夏神
立夏:陽曆五月五或六日
這是一個萬物增長的時節,南隆宮的立夏神以武將擔任,其威武的英姿,高壯的體格,象徵夏季之陽剛以及萬物成長茁壯,寓意甚佳。另外再仔細端詳,可以發現其服飾袖子部分,一半是文官服飾,一半是武將服飾,以服飾之性質象徵氣候之轉變,實為頗佳之創意。
※小滿神
小滿:陽曆五月二十一或二十二日
此時節稻麥開始結穗,二十四節氣神就只有小滿神是滿清人的裝扮,大概是取其「滿」字之意吧。不過滿人造型也是各有千秋,南隆宮的小滿神是手持水煙斗,而且沒有留長辮子,頭戴的帽子不是官帽而是斗笠,應是繪者加入自己的見解而創作的小滿神。
※芒種神
芒種:陽曆六月五日或六日
這是個典型的夏季,天氣相當炎熱,過此時節種植的作物,其存活率甚低,在台灣此時節正是稻子收割的時候,所以芒種神以牧童持稻穗來代表這節氣的特色。
※夏至神
夏至:農曆六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
這一天陽光直射北回歸線,是一年中白日最長的黑夜最短的一天。台灣有句俗諺:「夏至,風颱就出世」。可知夏至一到颱風就會「三不五時」光臨台灣寶島。防颱工作也得多加強。現代氣象進步,夏至之前颱風也可能來臨,大家多可以預作準備,但以前可就得告經驗累積,這句俗諺可是先人的經驗談。
南隆宮的夏至神舉著一把小火把和一支芭蕉葉,意味著炎炎夏日的來臨。
※小暑神
小暑:農曆七月七日或八日
過了夏至,夜漸漸加長,陰氣加重,繪師把小暑神以穿著清涼無袖裝的小鬼扮像來擔任小暑神。小暑神雙手捧著小火盤,火勢大於夏至,象徵天氣比夏至更加炎熱。
※大暑神
大暑:農曆七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
大暑前後是一年中最酷熱難耐的日子,瞧瞧大暑神的造型,比起小暑神可是更加火氣旺盛。那一盆比小暑神手捧的火盆旺過數倍的大火盆,可是要用雙手舉起一腿跪地,猶如舉重選手的姿態般氣勢威武。您說:夠不夠火熱!夠不夠傳神!
TBC
朝天宫灵虚殿和聚奎阁的门神,是1988年由彩绘大师陈寿彝所绘。陈寿彝(1934-2012),生于台南府城,早在14岁年少之时便开始参与寺庙彩绘工作,天份得自其父陈玉峰之真传,其一生创作遍及全台大小庙宇,作画时不喜沿用画稿,而特别重视创意,笔下的门神人物个个生动有趣,无论是面部或是衣褶线条,均一丝不苟,粗细有秩。
陈寿彝为朝天宫所绘制的十二扇门神作品,分别在朝天宫左右两路的凌虚殿与聚奎阁。左路灵虚殿,正中两扇门绘制两个门神武将,左右四扇门则分别绘制了天干、地支门神。右路聚奎阁,正中两扇门也是绘制两个门神武将,左右四扇门则分别绘制了二十四节气门神。
在庙宇门扇上面绘制天干、地支、以及二十四节气门神,这些图案在传统农业社会中,除富有宗教信仰的功能外,也兼具教化民众等意义。如今在台湾,以天干、地支和二十四节气作为门神的庙宇已经不多见,现存所知保存有传统门神作品的还有东港南隆宫的门神、台南的五瘟庙、妙寿宫、天坛太岁殿、关庙山西宫太岁殿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上述北港朝天宫的十二扇门神作品。
一般常見的門神,或為神荼、鬱壘,或為秦叔寶、慰遲恭,或為文臣,或為武將、或為宮娥……。但在東港鎮南平里的南隆宮(南平里大鵬灣畔),其側殿門神卻是難得一見的二十四節氣神。左側殿兩扇門神為立春神、雨水神、驚蟄神、春分神、清明神、穀雨神、立夏神、小滿神、芒種神、夏至神、小暑神、大暑神。右側殿兩扇門神為立秋神、處暑神、白露神、秋分神、寒露神、霜降神、立冬神、小雪神、大雪神、冬至神、小寒神、大寒神。本文茲將南隆宮的節氣門神配合節氣逐一介紹,下次到大鵬灣一遊,可以順道欣賞一下這難得一見的門神,除了欣賞彩繪外(註一),還可以從中認識各門神所象徵的節氣特色。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發明的曆法,通常大家只知陰曆(農民曆)為中國的曆法,卻不知道其實中國人自古即是陰陽曆並用的民族。二十四節氣就是根據地球繞行太陽公轉的黃道所劃分出來的。黃道一週360度,一年有四季,每一節氣為15天,所以每一季又劃分為六個節氣,一年有二十四節氣。因一年為365天5小時48分46秒,所以陽曆每隔四年要增加一天,亦即閏二月,也因如此,節氣的日期每年也不一定會一樣。人們為便於記憶,編了一首節氣歌謠,茲轉錄於下: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
(是指上半年的節氣在六日及廿一居多,下半年則多半在八日及二十三日)
因為節氣不是固定在某月的幾日,所以一本農民曆書對於靠天吃飯的農漁民來說,就顯得相當重要。身邊若有一本農民曆,不妨翻閱一下,裡面可是學問一籮筐呢!
※立春神
立春:陽曆二月四或五日,立春為一年的第一個節氣,此時農民開始播種,古時有迎春打春牛的習俗,意在鞭策休息一個冬天的耕牛要打起精神開始耕田。民國三十年政府將此日訂為農民節,可見立春對農民而言意義非凡。
南隆宮的立春神為文官扮相,這是源自古禮立春之日,百官於此日皆服青幘、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人於門外,以示兆民。故以文官為立春神。
※雨水神
雨水:陽曆二月十八或十九日
本節氣在台灣並無冰水可溶,倒是春雨綿綿,正是草木萌生的好時節。雨水神就請能呼風喚雨的海龍王擔任。
※驚蟄神
驚蟄:陽曆三月五或六日
此節氣時春雷初響,把冬眠的昆蟲驚醒,春雷是這個節氣的特色,所以就由傳說中長著鳥嘴的雷公來擔任驚蟄神。
※春分神
春分:陽曆三月二十或二十一日
這個節令是春暖花開時節,在台灣北有陽明山花季,接著又有阿里山花季。台灣的蝴蝶蘭、國蘭也紛紛盛開,許多植物也多選擇在這時節綻放美麗的花朵,十足是個賞花好時節,所以就請美麗的仕女擔任春分神。
※清明神
清明:陽曆四月四日或五日
自古以來這個時節便是中國人掃墓祭祖的日子,台灣也延續這個習俗。清明節更明訂為民族掃墓節,因為是掃墓時節,墓地陰氣較重,故以七爺來代表清明神。
※穀雨神
穀雨:陽曆四月二十或二十一日穀雨為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這
時節秧苗最需要雨水灌溉滋潤,如果此時雨水豐沛,對農民而言將是豐收的象徵,所以南隆宮的穀雨神左手持缽,有象徵以缽接雨水來滋潤播種的百穀的涵義。
※立夏神
立夏:陽曆五月五或六日
這是一個萬物增長的時節,南隆宮的立夏神以武將擔任,其威武的英姿,高壯的體格,象徵夏季之陽剛以及萬物成長茁壯,寓意甚佳。另外再仔細端詳,可以發現其服飾袖子部分,一半是文官服飾,一半是武將服飾,以服飾之性質象徵氣候之轉變,實為頗佳之創意。
※小滿神
小滿:陽曆五月二十一或二十二日
此時節稻麥開始結穗,二十四節氣神就只有小滿神是滿清人的裝扮,大概是取其「滿」字之意吧。不過滿人造型也是各有千秋,南隆宮的小滿神是手持水煙斗,而且沒有留長辮子,頭戴的帽子不是官帽而是斗笠,應是繪者加入自己的見解而創作的小滿神。
※芒種神
芒種:陽曆六月五日或六日
這是個典型的夏季,天氣相當炎熱,過此時節種植的作物,其存活率甚低,在台灣此時節正是稻子收割的時候,所以芒種神以牧童持稻穗來代表這節氣的特色。
※夏至神
夏至:農曆六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
這一天陽光直射北回歸線,是一年中白日最長的黑夜最短的一天。台灣有句俗諺:「夏至,風颱就出世」。可知夏至一到颱風就會「三不五時」光臨台灣寶島。防颱工作也得多加強。現代氣象進步,夏至之前颱風也可能來臨,大家多可以預作準備,但以前可就得告經驗累積,這句俗諺可是先人的經驗談。
南隆宮的夏至神舉著一把小火把和一支芭蕉葉,意味著炎炎夏日的來臨。
![]() |
※小暑神
小暑:農曆七月七日或八日
過了夏至,夜漸漸加長,陰氣加重,繪師把小暑神以穿著清涼無袖裝的小鬼扮像來擔任小暑神。小暑神雙手捧著小火盤,火勢大於夏至,象徵天氣比夏至更加炎熱。
![]() |
※大暑神
大暑:農曆七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
大暑前後是一年中最酷熱難耐的日子,瞧瞧大暑神的造型,比起小暑神可是更加火氣旺盛。那一盆比小暑神手捧的火盆旺過數倍的大火盆,可是要用雙手舉起一腿跪地,猶如舉重選手的姿態般氣勢威武。您說:夠不夠火熱!夠不夠傳神!
![]() |
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