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心理•原创】找寻你的“见地”,“看见”更好的风景
找寻你的“见地”,“看见”更好的风景
10月15日晚在杭州东方心理展开了一场从“看见”到“见地”的思辨之争,作为引领者的黄坚老师给大家创造了一个包容的、淡定的、温暖的、有张力的场,在这个场中大家时而与自己碰撞,时而与他人碰撞,在碰撞中看见了不曾看见的自己,也看见了与原先看见的不一样的他人。
一开始黄老师让大家自我介绍,用三个词,除了名字之外,另外两个词自选。在别人介绍时我其实没怎么仔细听,自己一直在开动脑筋搜寻能用来概括自己的两个词,这时发觉我不认识自己了,实在找不出合适的词来形容自己,眼看到我了,没办法就给出了“心理、纠结”这两个词,其实这两个词比较中性比较边缘,我知道我没“看见”真实的自己。
这时黄老师的第二个问题来了:在刚才的介绍中你看见了什么?大家纷纷说出自己的看见,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见。在这个点上黄老师又问:是什么让我们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看见?这种属于自己的想法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让大家陷入短暂的沉思,之后大家的观点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来自父辈、来自社会关系及互动、来自所闻所见、来自自己的内心的选择倾向。我自己的观点是:我想看见什么我就会看见什么,我们可能对能触动自己内心的东西会更敏感,更能有所反映。
黄老师总结:决定大家有不同“看见”的就是“见地”,也就是你看世界的地方,你站在什么地方看世界,你就会看见什么样的世界,或者说“自我”决定自己的看见,那这个“自我”或这个“见地”来自什么地方?是来自“情感”(依恋)还是来自“理论”?这个问题大家讨论了很久,最后也没有什么定论,黄老师就停在了这里,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思考,然后在下次沙龙里讨论。
直到沙龙结束的时候我对于如何从“看见”到“见地”,再从“见地”到“看见”,我还是有些迷茫的,所以最后黄老师让我们用三个词来反馈时 ,我用了:迷茫、找寻和反思。
但是在回家的路上,我突然有了这样的领悟:决定自己“见地”的是“自我”,而这个自我无论是来自情感还是来自理论,都必须是稳定的自我,悦纳自己的自我,来自这样自我的见地,会让你看到更好的风景,比如:你自己不能接受自己的某个不足,那么你就会对别人身上的这个问题特别敏感,而看不到他身上的其他优点。这就是你的“见地”决定了你的“看见”。
一个人的“自我”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所以一个人的“见地 ”也不可能在一两次沙龙之后就会彻底改变,但是只要你受到了扰动,就会慢慢地从“无想法”到“开始迷惑”,再到“有了反思”,再到“有了方向”,再到“更加坚定”,再到“不断进步”,最后到“轮廓清晰”。所以我相信只要我们走上了找寻“见地”的路,就一定会越来越接近目标,也就会“看见”越来越好的风景,加油吧,自己以及与我同行的“你”!
小芳
2015年10月18日写于家中
(作者:杭州东方心理分析研究所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
10月15日晚在杭州东方心理展开了一场从“看见”到“见地”的思辨之争,作为引领者的黄坚老师给大家创造了一个包容的、淡定的、温暖的、有张力的场,在这个场中大家时而与自己碰撞,时而与他人碰撞,在碰撞中看见了不曾看见的自己,也看见了与原先看见的不一样的他人。
一开始黄老师让大家自我介绍,用三个词,除了名字之外,另外两个词自选。在别人介绍时我其实没怎么仔细听,自己一直在开动脑筋搜寻能用来概括自己的两个词,这时发觉我不认识自己了,实在找不出合适的词来形容自己,眼看到我了,没办法就给出了“心理、纠结”这两个词,其实这两个词比较中性比较边缘,我知道我没“看见”真实的自己。
这时黄老师的第二个问题来了:在刚才的介绍中你看见了什么?大家纷纷说出自己的看见,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见。在这个点上黄老师又问:是什么让我们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看见?这种属于自己的想法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让大家陷入短暂的沉思,之后大家的观点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来自父辈、来自社会关系及互动、来自所闻所见、来自自己的内心的选择倾向。我自己的观点是:我想看见什么我就会看见什么,我们可能对能触动自己内心的东西会更敏感,更能有所反映。
黄老师总结:决定大家有不同“看见”的就是“见地”,也就是你看世界的地方,你站在什么地方看世界,你就会看见什么样的世界,或者说“自我”决定自己的看见,那这个“自我”或这个“见地”来自什么地方?是来自“情感”(依恋)还是来自“理论”?这个问题大家讨论了很久,最后也没有什么定论,黄老师就停在了这里,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思考,然后在下次沙龙里讨论。
直到沙龙结束的时候我对于如何从“看见”到“见地”,再从“见地”到“看见”,我还是有些迷茫的,所以最后黄老师让我们用三个词来反馈时 ,我用了:迷茫、找寻和反思。
但是在回家的路上,我突然有了这样的领悟:决定自己“见地”的是“自我”,而这个自我无论是来自情感还是来自理论,都必须是稳定的自我,悦纳自己的自我,来自这样自我的见地,会让你看到更好的风景,比如:你自己不能接受自己的某个不足,那么你就会对别人身上的这个问题特别敏感,而看不到他身上的其他优点。这就是你的“见地”决定了你的“看见”。
一个人的“自我”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所以一个人的“见地 ”也不可能在一两次沙龙之后就会彻底改变,但是只要你受到了扰动,就会慢慢地从“无想法”到“开始迷惑”,再到“有了反思”,再到“有了方向”,再到“更加坚定”,再到“不断进步”,最后到“轮廓清晰”。所以我相信只要我们走上了找寻“见地”的路,就一定会越来越接近目标,也就会“看见”越来越好的风景,加油吧,自己以及与我同行的“你”!
小芳
2015年10月18日写于家中
(作者:杭州东方心理分析研究所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