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带私货的聊聊《港囧》《夏洛特烦恼》
记得看完《港囧》是一个雾气沉沉的周末,由于是电脑上看的泄露版,开始对于徐峥和整个电影团队是带有愧疚的,觉得多少应该补些票钱。可是电影过半,这样的想法就被阵阵恶心抵了回去,勉强坚持到最后,才发现真正需要精神损失费的是我自己,整颗心也变得雾气沉沉的。
写了以上这么自负的开场白,能够留下来继续看这篇东西的应该都是我的真爱吧。
对于徐峥,在还没有成为导演,我是很喜欢他的。不管是前期的电视剧《春光灿烂猪八戒》《穿越时空的爱恋》,还是后来进入电影圈的《疯狂的石头》《无人区》之类,都觉得是一个可爱又认真的好演员,况且还有陶虹这温柔媳妇的加分项。文艺青年都是如此,在有人关注到自己之时,总想把内心深处的一些感悟展现出来,寻求认同。徐峥也不例外,在泰囧票房好评双丰收后,对于续集港囧的制作,他是有自己的想法的,骨架还是喜剧,可血肉却是属于徐峥自己的人生哲学。
人物设定上,依旧和前两部一样,不高兴和没头脑的经典组合。故事设置上也还是为了一个目的千方百计但又状况百出的公路式冒险,结局最终都回归到寻求家庭完整的主线上,完美落到地面。
不同之处便就是那个目的,第一部是春节回家,第二部是钱途晋升,到了第三部,成了一场弥补青春遗憾的旅行。对比很明显,回家和钱都是很实际的,是普世的。但成家后若干年对于初恋的痴念,却不是每个人能够激起共鸣。至少,对于我来说,很难。怀揣着成为画家的心却只能困身于家庭琐事和胸罩买卖上,曾经意气奋发的发际线也慢慢往后退,每天都被已没什么感觉的糟妻逼着要生孩子,就这样日复日到了中年,那么想想初恋,想要和她弥补遗憾完成梦想,怎么说也是人之常情吧。可为什么我会如此抵触呢?我一直以为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它不会像动物一样有冲动就去行动,因为我们有思想,我们存在理性,我们会考虑这样做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但这部电影的主题打破了这样的常规,它把一场意淫做到了实处,把谋划多年的幻想出轨当作是对青春遗憾的补救,最后还大男子英雄主义地回归了家庭,靠混乱的天台救援完成了所谓的救赎。虽然我从来都不是一名女权主义者,但这部剧里将女性完全当做衬托男主心理和生理变化的物品,杜鹃饰演的初恋一路引诱,赵薇饰演的家妻一路原谅,她们好像离了谢顶的男主就没办法活下去,这样的做法实在让人气愤和恶心。
不说主题,只作为喜剧,它也算不上合格,全程笑点僵硬,只有头盔那段还翘了翘嘴角。唯一亮点就是时不时响起的香港金曲和层出不穷的金牌配角。总体来说,徐峥有太多东西要讲,要笑点又要深度,要票房又要好口碑,但他作为导演的才华和能力又不允许他有这样多的想法,所以就成了如此不伦不类的平庸之作。
九月初写当月观影指南的时候,才第一次知道话剧《夏洛特烦恼》要电影化。非常高兴,因为经过春晚和《欢乐喜剧人》的铺垫,对于沈腾和开心麻花的好感度一升再升。后来本电影的黑马之势也证明了他们制作喜剧的能力之强,笑点层出,有种看了九十分钟春晚小品的快感。虽然有人对这种只靠笑点堆积没有电影结构的故事嗤之以鼻,但它确实是成功了,口碑和票房都后来居上,成了与《泰囧》之争中的胜者。
有的故事你一眼就能看到它的差,比如《泰囧》;有的故事你一眼能感觉到它的好,但回味的时候才发现它是和《泰囧》一样差的。《夏洛特烦恼》就是这样,其实它的主题和泰囧一样,人到中年,有家有妻,却总想着去搞年轻时的初恋。可它比泰囧要聪明的是,它只把意淫当成了意淫,只靠梦境就完成了转变和救赎。但是这并不妨碍我鄙视这样的主题,它和港囧一样回想起来让人感到恶心。现实中一事无成,只有靠糟糠之妻默默付出才幸运生存,在梦中虽然事业有成,却是极品人渣,剽窃,挥霍,睡外围染上艾滋。可是男人再一无是处一事无成,只要一朝醒悟就又是一个为人敬仰的男子汉。这样的想法实在太可怕了,尤其是在一个直男癌盛行的社会,尤其是靠电影这种非常大众的传播形式。
所以,请不要给世人留下这样能够侥幸存活的心理。
这两个故事好像是在讲无法忘怀的初恋,其实深层次里却只是酸溜溜的自恋而已,他们爱的只是曾经那个单纯美好的自己。那个时候,他们可以毫无杂念、奋不顾身地去爱一个人。不在乎条件,不在乎两人的差距,不在乎旁人的眼光,甚至不在乎自己。
初恋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时光机。
写了以上这么自负的开场白,能够留下来继续看这篇东西的应该都是我的真爱吧。
对于徐峥,在还没有成为导演,我是很喜欢他的。不管是前期的电视剧《春光灿烂猪八戒》《穿越时空的爱恋》,还是后来进入电影圈的《疯狂的石头》《无人区》之类,都觉得是一个可爱又认真的好演员,况且还有陶虹这温柔媳妇的加分项。文艺青年都是如此,在有人关注到自己之时,总想把内心深处的一些感悟展现出来,寻求认同。徐峥也不例外,在泰囧票房好评双丰收后,对于续集港囧的制作,他是有自己的想法的,骨架还是喜剧,可血肉却是属于徐峥自己的人生哲学。
人物设定上,依旧和前两部一样,不高兴和没头脑的经典组合。故事设置上也还是为了一个目的千方百计但又状况百出的公路式冒险,结局最终都回归到寻求家庭完整的主线上,完美落到地面。
不同之处便就是那个目的,第一部是春节回家,第二部是钱途晋升,到了第三部,成了一场弥补青春遗憾的旅行。对比很明显,回家和钱都是很实际的,是普世的。但成家后若干年对于初恋的痴念,却不是每个人能够激起共鸣。至少,对于我来说,很难。怀揣着成为画家的心却只能困身于家庭琐事和胸罩买卖上,曾经意气奋发的发际线也慢慢往后退,每天都被已没什么感觉的糟妻逼着要生孩子,就这样日复日到了中年,那么想想初恋,想要和她弥补遗憾完成梦想,怎么说也是人之常情吧。可为什么我会如此抵触呢?我一直以为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它不会像动物一样有冲动就去行动,因为我们有思想,我们存在理性,我们会考虑这样做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但这部电影的主题打破了这样的常规,它把一场意淫做到了实处,把谋划多年的幻想出轨当作是对青春遗憾的补救,最后还大男子英雄主义地回归了家庭,靠混乱的天台救援完成了所谓的救赎。虽然我从来都不是一名女权主义者,但这部剧里将女性完全当做衬托男主心理和生理变化的物品,杜鹃饰演的初恋一路引诱,赵薇饰演的家妻一路原谅,她们好像离了谢顶的男主就没办法活下去,这样的做法实在让人气愤和恶心。
不说主题,只作为喜剧,它也算不上合格,全程笑点僵硬,只有头盔那段还翘了翘嘴角。唯一亮点就是时不时响起的香港金曲和层出不穷的金牌配角。总体来说,徐峥有太多东西要讲,要笑点又要深度,要票房又要好口碑,但他作为导演的才华和能力又不允许他有这样多的想法,所以就成了如此不伦不类的平庸之作。
九月初写当月观影指南的时候,才第一次知道话剧《夏洛特烦恼》要电影化。非常高兴,因为经过春晚和《欢乐喜剧人》的铺垫,对于沈腾和开心麻花的好感度一升再升。后来本电影的黑马之势也证明了他们制作喜剧的能力之强,笑点层出,有种看了九十分钟春晚小品的快感。虽然有人对这种只靠笑点堆积没有电影结构的故事嗤之以鼻,但它确实是成功了,口碑和票房都后来居上,成了与《泰囧》之争中的胜者。
有的故事你一眼就能看到它的差,比如《泰囧》;有的故事你一眼能感觉到它的好,但回味的时候才发现它是和《泰囧》一样差的。《夏洛特烦恼》就是这样,其实它的主题和泰囧一样,人到中年,有家有妻,却总想着去搞年轻时的初恋。可它比泰囧要聪明的是,它只把意淫当成了意淫,只靠梦境就完成了转变和救赎。但是这并不妨碍我鄙视这样的主题,它和港囧一样回想起来让人感到恶心。现实中一事无成,只有靠糟糠之妻默默付出才幸运生存,在梦中虽然事业有成,却是极品人渣,剽窃,挥霍,睡外围染上艾滋。可是男人再一无是处一事无成,只要一朝醒悟就又是一个为人敬仰的男子汉。这样的想法实在太可怕了,尤其是在一个直男癌盛行的社会,尤其是靠电影这种非常大众的传播形式。
所以,请不要给世人留下这样能够侥幸存活的心理。
这两个故事好像是在讲无法忘怀的初恋,其实深层次里却只是酸溜溜的自恋而已,他们爱的只是曾经那个单纯美好的自己。那个时候,他们可以毫无杂念、奋不顾身地去爱一个人。不在乎条件,不在乎两人的差距,不在乎旁人的眼光,甚至不在乎自己。
初恋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时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