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墨盒
小时候背着父亲的铜墨盒去上学,那只墨盒又大又重,背在书包中走起路来敲屁股,很吃力。上课时同学们拿出新买的小石砚和墨块,我和他们不一样,这让我很没面子,感到自卑。同学们也觉得我的铜墨盒很新奇,忍不住都来摸它,用他们的新笔舔了墨来写字。他们磨墨时,我兀自静坐,因为我的墨早在家里就磨好倒在铜墨盒的丝棉中了,这时候只等老师发出写字的命令。老师经过我身边,我怯怯地问他我没有按照他的要求去买砚台只有墨盒行不行,他点头说行,我才放下心来。
这只墨盒如今还在。今年春节我看到它了,拿在手中玩了很久。和它相别近四十年,它仍如从前那般硕大沉重,古朴厚实。盒面上刻山石花草,刻工极率意,还刻有某人清玩字样。以我现在的眼力来看,它是民国器,尺寸在墨盒中少见的巨大,我这些年在古玩市场看到的铜墨盒,没有比它更大的。殊为难得。想起当年背着它委委屈屈上学的模样与心情,倍觉亲切。也发现自己的性格中缺少一点洒脱。七岁看老。那时候的我,就因老师要求用砚自己却用了墨盒而心怀歉意,十分不安。于今回首再看这数十年的处世为人,亦多无突破世俗规范人为窠臼的魄力与决心,活得小心而无趣,实在辜负了先天带来的一点好悟性。
要不人们怎么都说性格决定命运呢。
后来在古玩市场看到铜墨盒,便天然觉得亲近,总要忍不住上手把玩。但不辨新老,不敢用真金白银去买。铜墨盒赝品极多,很多老盒新刻,让人莫辨真假。铜器作旧的手段也多,斑斓绿锈看上去极其动人,多数却是新做上去的。渐渐在人家店里上手玩得多了,一来有了心得,二来只玩不买也不好意思。遂下决心买了第一只我左看右看反复琢磨自认为研究透了的四方墨盒。那时候市场繁荣,东西多,店家要得不贵,就算走了眼,也不值几个钱,
是一只黄铜墨盒。因人们追捧白铜器,所以黄铜墨盒相对便宜。但在我眼中铜的颜色并不重要,我喜欢这只墨盒上似用凿子凿出来的那些文字。刻铜本用刀,好刻工刀法细腻,画幅婉转,字迹娟秀,刻在精白铜上尤如是。这只黄铜墨盒却凿出了残碑断石气象,似经过千百年天风海雨的吹拂与濯洗,字迹模糊而沧桑,古意悠悠。铜质或较白铜为粗,但正适合这样粗犷的镌制,可发人幽思。盒上刻曰: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右军,也作大令,芹村书。词意亦佳。芹村不知是哪位雅人,给自己制这样一只墨盒置于案头,可用它写出多少好字来。
盒盖背面一块舔笔砚板尚在,石质细腻,拿在手中颇有份量。买它回家伴我,也有八九年了。
后又买过几只墨盒,都是小盒子,不问铜质,不管名头,只看刻工画意,求一点小雅罢了。有两三只我极喜欢。有一只椭圆形红铜盒子,刻有同治款,这大抵是最早的铜墨盒之一了。吾人使用墨盒的时间不长,或以同治为上限,是不是有更早的,我没有研究。我只是玩玩,毫无研究的兴趣。
第一只黄铜四方盒到手时,看到里面还有已经干硬的老丝棉,便倒了一点墨汁去润它,兴之所致地提笔蘸墨在旧报纸上写了几天字,主要是抄唐诗。记得抄到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极喜欢,反复抄了很多遍,一边抄一边暗笑老曹,也曾替黛玉到这里来偷诗。世人只知黛玉有诗,却多不知道诗的来处。但,千古名句正如天上皓月,人间灯火再璀璨,终掩盖不了它的清光。有时候只看眼前,以为自己把什么都遮住了,天下一统,却不过是捏着鼻子哄眼睛。
也有很多年不曾提笔,一张小毡子太脏,早扔了。笔墨纸砚,摆在案头附庸风雅,不用来写字,当它们是些小玩具。
这只墨盒如今还在。今年春节我看到它了,拿在手中玩了很久。和它相别近四十年,它仍如从前那般硕大沉重,古朴厚实。盒面上刻山石花草,刻工极率意,还刻有某人清玩字样。以我现在的眼力来看,它是民国器,尺寸在墨盒中少见的巨大,我这些年在古玩市场看到的铜墨盒,没有比它更大的。殊为难得。想起当年背着它委委屈屈上学的模样与心情,倍觉亲切。也发现自己的性格中缺少一点洒脱。七岁看老。那时候的我,就因老师要求用砚自己却用了墨盒而心怀歉意,十分不安。于今回首再看这数十年的处世为人,亦多无突破世俗规范人为窠臼的魄力与决心,活得小心而无趣,实在辜负了先天带来的一点好悟性。
要不人们怎么都说性格决定命运呢。
后来在古玩市场看到铜墨盒,便天然觉得亲近,总要忍不住上手把玩。但不辨新老,不敢用真金白银去买。铜墨盒赝品极多,很多老盒新刻,让人莫辨真假。铜器作旧的手段也多,斑斓绿锈看上去极其动人,多数却是新做上去的。渐渐在人家店里上手玩得多了,一来有了心得,二来只玩不买也不好意思。遂下决心买了第一只我左看右看反复琢磨自认为研究透了的四方墨盒。那时候市场繁荣,东西多,店家要得不贵,就算走了眼,也不值几个钱,
是一只黄铜墨盒。因人们追捧白铜器,所以黄铜墨盒相对便宜。但在我眼中铜的颜色并不重要,我喜欢这只墨盒上似用凿子凿出来的那些文字。刻铜本用刀,好刻工刀法细腻,画幅婉转,字迹娟秀,刻在精白铜上尤如是。这只黄铜墨盒却凿出了残碑断石气象,似经过千百年天风海雨的吹拂与濯洗,字迹模糊而沧桑,古意悠悠。铜质或较白铜为粗,但正适合这样粗犷的镌制,可发人幽思。盒上刻曰: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右军,也作大令,芹村书。词意亦佳。芹村不知是哪位雅人,给自己制这样一只墨盒置于案头,可用它写出多少好字来。
盒盖背面一块舔笔砚板尚在,石质细腻,拿在手中颇有份量。买它回家伴我,也有八九年了。
后又买过几只墨盒,都是小盒子,不问铜质,不管名头,只看刻工画意,求一点小雅罢了。有两三只我极喜欢。有一只椭圆形红铜盒子,刻有同治款,这大抵是最早的铜墨盒之一了。吾人使用墨盒的时间不长,或以同治为上限,是不是有更早的,我没有研究。我只是玩玩,毫无研究的兴趣。
第一只黄铜四方盒到手时,看到里面还有已经干硬的老丝棉,便倒了一点墨汁去润它,兴之所致地提笔蘸墨在旧报纸上写了几天字,主要是抄唐诗。记得抄到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极喜欢,反复抄了很多遍,一边抄一边暗笑老曹,也曾替黛玉到这里来偷诗。世人只知黛玉有诗,却多不知道诗的来处。但,千古名句正如天上皓月,人间灯火再璀璨,终掩盖不了它的清光。有时候只看眼前,以为自己把什么都遮住了,天下一统,却不过是捏着鼻子哄眼睛。
也有很多年不曾提笔,一张小毡子太脏,早扔了。笔墨纸砚,摆在案头附庸风雅,不用来写字,当它们是些小玩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