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音乐都是玩笑的
浪漫主义晚期的作曲家瓦格纳,把歌剧的音乐性发展的与戏剧性同样重要。如果说瓦格纳是歌剧艺术的改革者,那么与他同一年出生的威尔第则通常被看作是坚实的意大利歌剧传统捍卫者。不过,事情往往不会那么绝对,因为威尔第晚期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瓦格纳的影响,大大的提升了他的作品之中管弦乐所占据的位置,如其不朽之作《法尔斯塔夫》就是其中的典型范例。
这部威尔第歌剧创作中的“异类”7月又再次登上了伦敦皇家歌剧院的舞台。皇家歌剧院近期上演的《法尔斯塔夫》是2012年的制作版本,此版本已经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等多剧院上演,此番再次于科文特花园登场。舞台风格偏向写实,向人们呈现一个十八或十九世纪的故事场景。但看似传统的布景中也暗含着一些“现代”的玄机:主人公Alice家中全粉红色的房间布置充满二十世纪初现代主义艺术的痕迹,最后场景充满烟雾的“鹿首面具秀”营造了一种非常荒诞的充满迷幻色彩的氛围。
此剧改编自莎士比亚剧本《温莎的风流娘儿们》(the merry wives of Winsor), 在此之前另外一位意大利作曲家安东尼奥•萨列里(Antonio Salieri)也改编过此剧,首演于维也纳,但整体效果波澜不惊,并未产生太大影响。威尔第艺术生涯中改编过《奥赛罗》、《麦克白》等多部莎士比亚戏剧,而本剧则在作曲家创作完成《阿依达》销声匿迹十六年之后,与《奥赛罗》一同为他辉煌的音乐生涯画上句号。
主角法尔斯塔夫是一个慵懒、自负、昏愚的贵族,他负债累累,希望通过与贵妇人约会来帮助还债,最后却受到顽皮的Alice 和Meg的算计玩弄。故事本身并不复杂,两条故事线并行:首先是贵妇人对法尔斯塔夫的恶作剧,另外一条是Fenton与Nannetta的爱情故事。威尔第并不是一位传统的喜歌剧写作者,他之前的作品如《茶花女》、《麦克白》、《弄臣》、《纳布科》等无不是探讨人性善恶的沉重话题或是充满波澜壮阔的时代色彩。威尔第最后一部歌剧选择这样的喜剧题材,也许是希望提醒人们:音乐的价值最终是要回到原点,给听者观者带来愉悦吧。
《法尔斯塔夫》的音乐被托斯卡尼尼奉为完美的音乐。起先听来音乐并不惊艳,没有让人特别耳熟能详的咏叹调。“所有的音乐都是玩笑的”,仿佛成为了威尔第晚年完成这最后一部作品的心理写照。作曲家已经并不执着于写出那种一定要流行于世的美妙唱段,而是希望去挖掘音乐与戏剧艺术中一些共有的元素,挖掘歌剧艺术更深刻的艺术价值。在《法尔斯塔夫》中,威尔第并没有因挖掘管弦乐在歌剧中的发挥而忽略了声乐的地位,他在这部集大成之作中去探究歌剧演唱的呼吸、气息、声调的细节而不仅仅关注于追求高音的炫技。歌剧的戏剧内容虽是喜剧形式,但是演唱的技巧对歌唱家的要求同样极具挑战性。歌唱家保持肢体语言和音乐及戏剧的高度统一,是作曲家在本剧中所希望达到的效果。这次的版本选角中,Maestri是威尔第歌剧的资深演员,他所饰演的男主角法尔斯塔夫在演唱技巧上无可挑剔。而饰演女角的歌唱家Arteta等也正确传达了威尔第想要达到的效果。不过乐队方面,来自丹麦的指挥家Schonwandt显然有些水土不服,乐队音乐非常平淡,似乎只是完成了演奏任务,并未给人太深刻印象。
本次皇家歌剧院的《法尔斯塔夫》并非最理想的版本,不管是制作上还是乐队演奏上都还有提升的空间,但是歌唱家对威尔第歌剧哲学的把握以及歌剧本身高超的艺术价值,还是让每位看完演出走出剧场的观者唏嘘不已。
这部威尔第歌剧创作中的“异类”7月又再次登上了伦敦皇家歌剧院的舞台。皇家歌剧院近期上演的《法尔斯塔夫》是2012年的制作版本,此版本已经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等多剧院上演,此番再次于科文特花园登场。舞台风格偏向写实,向人们呈现一个十八或十九世纪的故事场景。但看似传统的布景中也暗含着一些“现代”的玄机:主人公Alice家中全粉红色的房间布置充满二十世纪初现代主义艺术的痕迹,最后场景充满烟雾的“鹿首面具秀”营造了一种非常荒诞的充满迷幻色彩的氛围。
此剧改编自莎士比亚剧本《温莎的风流娘儿们》(the merry wives of Winsor), 在此之前另外一位意大利作曲家安东尼奥•萨列里(Antonio Salieri)也改编过此剧,首演于维也纳,但整体效果波澜不惊,并未产生太大影响。威尔第艺术生涯中改编过《奥赛罗》、《麦克白》等多部莎士比亚戏剧,而本剧则在作曲家创作完成《阿依达》销声匿迹十六年之后,与《奥赛罗》一同为他辉煌的音乐生涯画上句号。
![]() |
主角法尔斯塔夫是一个慵懒、自负、昏愚的贵族,他负债累累,希望通过与贵妇人约会来帮助还债,最后却受到顽皮的Alice 和Meg的算计玩弄。故事本身并不复杂,两条故事线并行:首先是贵妇人对法尔斯塔夫的恶作剧,另外一条是Fenton与Nannetta的爱情故事。威尔第并不是一位传统的喜歌剧写作者,他之前的作品如《茶花女》、《麦克白》、《弄臣》、《纳布科》等无不是探讨人性善恶的沉重话题或是充满波澜壮阔的时代色彩。威尔第最后一部歌剧选择这样的喜剧题材,也许是希望提醒人们:音乐的价值最终是要回到原点,给听者观者带来愉悦吧。
《法尔斯塔夫》的音乐被托斯卡尼尼奉为完美的音乐。起先听来音乐并不惊艳,没有让人特别耳熟能详的咏叹调。“所有的音乐都是玩笑的”,仿佛成为了威尔第晚年完成这最后一部作品的心理写照。作曲家已经并不执着于写出那种一定要流行于世的美妙唱段,而是希望去挖掘音乐与戏剧艺术中一些共有的元素,挖掘歌剧艺术更深刻的艺术价值。在《法尔斯塔夫》中,威尔第并没有因挖掘管弦乐在歌剧中的发挥而忽略了声乐的地位,他在这部集大成之作中去探究歌剧演唱的呼吸、气息、声调的细节而不仅仅关注于追求高音的炫技。歌剧的戏剧内容虽是喜剧形式,但是演唱的技巧对歌唱家的要求同样极具挑战性。歌唱家保持肢体语言和音乐及戏剧的高度统一,是作曲家在本剧中所希望达到的效果。这次的版本选角中,Maestri是威尔第歌剧的资深演员,他所饰演的男主角法尔斯塔夫在演唱技巧上无可挑剔。而饰演女角的歌唱家Arteta等也正确传达了威尔第想要达到的效果。不过乐队方面,来自丹麦的指挥家Schonwandt显然有些水土不服,乐队音乐非常平淡,似乎只是完成了演奏任务,并未给人太深刻印象。
![]() |
本次皇家歌剧院的《法尔斯塔夫》并非最理想的版本,不管是制作上还是乐队演奏上都还有提升的空间,但是歌唱家对威尔第歌剧哲学的把握以及歌剧本身高超的艺术价值,还是让每位看完演出走出剧场的观者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