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脚气病和汉代科技
![]() |
稻米 谷壳中含有维生素B1,缺乏可导致脚气病 |
在古代,中国人活动的中心在北方,而脚气最初流行于南方,是吃大米人群中的一种疾病。
![]() |
脚气病患者 |
脚气最早可能是在汉代被认识到的。《史记·货殖列传》(约AD90年)中叙述说:“在楚越之地,人们煮海水来获得盐,主要靠大米和鱼类为生。土地肥沃,食物供给不依靠贸易,许多人患有腿脚的退行性疾病。”后来称“缓风”,再往后,又称“脚弱”。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659年)对脚气病进行了调查,整理了资料,并给出了100多个处方。而到了汉代后期,医师张机(约200年)已近给出了教成熟的两个药方,对脚气的认识也很深刻了,知道了喝米糠粥可以预防脚气病。约340年,葛洪最早认识到了脚气是流行了中国南方的疾病。他说:“脚气最早产于岭南地区,逐渐发展到江东,并在那里继续蔓延。最初在腿上有轻微的疼痛和风湿症,胫骨周围麻木,或者腿弱导致行走困难。”(葛洪说法已近非常准确。脚气是指脚上的气不平衡,引发的病,而不是字面意思的“脚气”病。)
![]() |
上图中喂食2-3周精米的鸽子会患病,下图为正常的鸽子 |
陈藏器的《本草拾遗》(725年)中讲述稻米时候,说“久食之令人身软;黍米及糯食饲小猫、犬,令脚屈不能行。”意思是说,长期食用大米会使身体衰弱,给幼小的的猫或狗吃精米或者糯米,会导致它们的腿弯曲而不能走路。但是科学上并没有记住这个唐代的伟大试验,科学的历史中没有“陈藏器的猫”,而是“艾克曼的鸡”。
荷兰的病理学家Christiaan Eijkman在印度尼西亚发现了长期喂精米的鸡脚气病会发作,而喂粗米的鸡则没事;假如给得脚气病病的鸡喂食粗米,病情会好转。之后不断研究中,在米糠里发现了维生素B1,脚气病的机理得以阐述。
1929年,Christiaan Eijkman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 |
牛拉动的、磨碎大米的磨 (1853-1854) |
![]() |
18世纪后期的水磨 |
汉朝时期,中国人将饮食划分为南北方两类,以小麦为主食的北方和以水稻为主食的南方。在南方,随着稻谷种植的推广,得脚气病的人数不断增加。但是在中国古代(汉代之前),稻米已近不是稀有的农产品了。以北方为主的《诗经》中就提到了食用稻米。
这样的话,为什么很少有脚气病或者不知道脚气病呢?答案有两个:第一,有脚气病,但是前人没有描述。但;第二,正如孙思邈所说北方没有脚气病。第一个答案似乎经受不住推测,第二个答案则符合事实。那么,为什么脚气病会突然出现在汉代后期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粗米对于防治脚气病有效,而精米则效果很差。脚气病的流行跟米的精细程度相关。怎么会这样呢?
其实汉代科技使中国历史上最发达的时期。汉代磨坊技术已近非常高明,能将粗制的谷物支撑高经济价值,多功能的面粉,从而加工出别的更美味的食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引入了脚蹬踩或由畜力或水车带动的杵锤来出去稻米的外壳。这种技术改进,使得大量加工去壳糙米并制成精稻米,远远超过了手持研臼或杵槌的方法去除稻壳的能力。去除了稻壳的精米熟的更快,口感更柔软,感官和味道上都更优等。这使得精米技术迅速普及,自然成了中国南方和中部的首选和偏爱。
.
所以可以说,汉代之前由于去壳技术的限制,只能生产粗米,粗米则可以防治脚气病,而汉代之后,由于技术的革新,精米的生产则导致了脚气病的流行。
.
科学技术总是这样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无法预料的、灾难性的、直到数十年或几个世界之后才能被揭露出来的副作用。
.
也许,当今的“新技术”在给我们生活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在酝酿着那些我们所不知道的灾难。
.
.
参考:1.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六卷《生物学及相关技术》第五分册《发酵与食品科学》(g)饮食和营养缺乏性疾病(2)脚气病
2.A Short History of Nutritional Science: Part 2 (1885–1912)(Pic2、Pic3均来于此)
3.pic4、pic5 来自science and society library museum
4.外延书籍:Beriberi, White Rice, and Vitamin B: A Disease, a Cause, and a Cure Book by Kenneth J. Carpenter(脚气病、白米和维生素B:疾病、原因和治疗)
本文于2009年6月27日写于百度博客,多年后发现百度博客竟然悄悄地关闭了。我想还是收在豆瓣上,是不是更靠谱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