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了本让我拍脑门的书
关于中国历史与传统的书,说来惭愧,我读的不多。正经的算来只读过钱穆的《国史大纲》、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和史景迁的《追寻现代中国》。其他砸碎的的读过一些,在此不细举。
秦晖的这本书我读了一半,却已不能抑制激动之情。此书着实解决了我不少的困惑。
但就秦教授“儒表法里”的观点,已深深叫我折服。秦教授认为,中国的传统政治不是儒家的,而是法家的。儒家的吏治观与法家的吏治观有本质的不同。儒家主张性善,而法家主张性恶;儒家主张贤者居位,而儒家主张强者为王(故自古便有“王霸之辩”,尧舜式的禅让才最符合儒家政治);儒家注重“仁义道德”,法家注重“法、术、势”;儒家主张“出以公心”的荐贤制,法家主张形式主义的考试......
这么看来,中国传统政治便是纸上的伦理中心主义,行为上的权利中心主义。想想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大半本书便是说这个道理,即所谓“阴阳之道”。可怜的海瑞不明世事,他最信奉理想主义式的儒家道德,结果也最惨。
进一步分析下去,古代中国存在着法家与儒家的矛盾冲突。而第三种传统——道家,成为了文化润滑剂。似是而非、玩世不恭的态度是儒家道德仁义最好的消解,所以有了游戏人生的心态,人们就可以在“儒表”和“法里”的巨大差异间表现得漫不经心,使人们活的心安理得。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结果是尊儒外表下的“法道互补”。
只讲打这里打住的话,就不是秦晖了。法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法制,而是王朝维护统治的工具,法家只能导致极端专制。而法家的幽魂依然徘徊在我们身边,所谓“百代尤行秦制”。(老毛也是很坦诚,干脆说自己是“马克思加秦始皇”,我谓之为马表法里”这样看来,陈独秀和鲁迅都走上了歧路,将儒家当做中国传统的糟粕,给予了彻底的批判,无疑是找错了对象。甚至愤怒到“将线装书扔进茅厕”,结果当然是适得其反。要批判传统文化,应该批判儒法和法道。纯粹的的儒家也不能完全推崇,因为儒家不能为现代政治与公民精神提供指导。
如此说来,要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新儒学”应该是“西儒互补”的,既保留旧儒学中的仁义清流,有融合西方的公民本位精神。而“儒新家”的任务,在于解构传统文化中的“法里”,带领大众摆脱大共同体的束缚、建立公民国家结构。只有这样,儒家才具有现代性。
秦晖的文字是犀利的,相信他的独到眼光必能给大家以启迪。此书内容丰富,秦教授专研改革与传统问题,对古今社会有深刻的了解。
读罢此书,使批判传统者找到方向,使研究历史者明朗贯通,使希冀民主者得到信心。
大哉秦晖!
秦晖的这本书我读了一半,却已不能抑制激动之情。此书着实解决了我不少的困惑。
但就秦教授“儒表法里”的观点,已深深叫我折服。秦教授认为,中国的传统政治不是儒家的,而是法家的。儒家的吏治观与法家的吏治观有本质的不同。儒家主张性善,而法家主张性恶;儒家主张贤者居位,而儒家主张强者为王(故自古便有“王霸之辩”,尧舜式的禅让才最符合儒家政治);儒家注重“仁义道德”,法家注重“法、术、势”;儒家主张“出以公心”的荐贤制,法家主张形式主义的考试......
这么看来,中国传统政治便是纸上的伦理中心主义,行为上的权利中心主义。想想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大半本书便是说这个道理,即所谓“阴阳之道”。可怜的海瑞不明世事,他最信奉理想主义式的儒家道德,结果也最惨。
进一步分析下去,古代中国存在着法家与儒家的矛盾冲突。而第三种传统——道家,成为了文化润滑剂。似是而非、玩世不恭的态度是儒家道德仁义最好的消解,所以有了游戏人生的心态,人们就可以在“儒表”和“法里”的巨大差异间表现得漫不经心,使人们活的心安理得。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结果是尊儒外表下的“法道互补”。
只讲打这里打住的话,就不是秦晖了。法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法制,而是王朝维护统治的工具,法家只能导致极端专制。而法家的幽魂依然徘徊在我们身边,所谓“百代尤行秦制”。(老毛也是很坦诚,干脆说自己是“马克思加秦始皇”,我谓之为马表法里”这样看来,陈独秀和鲁迅都走上了歧路,将儒家当做中国传统的糟粕,给予了彻底的批判,无疑是找错了对象。甚至愤怒到“将线装书扔进茅厕”,结果当然是适得其反。要批判传统文化,应该批判儒法和法道。纯粹的的儒家也不能完全推崇,因为儒家不能为现代政治与公民精神提供指导。
如此说来,要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新儒学”应该是“西儒互补”的,既保留旧儒学中的仁义清流,有融合西方的公民本位精神。而“儒新家”的任务,在于解构传统文化中的“法里”,带领大众摆脱大共同体的束缚、建立公民国家结构。只有这样,儒家才具有现代性。
秦晖的文字是犀利的,相信他的独到眼光必能给大家以启迪。此书内容丰富,秦教授专研改革与传统问题,对古今社会有深刻的了解。
读罢此书,使批判传统者找到方向,使研究历史者明朗贯通,使希冀民主者得到信心。
大哉秦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