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绘画艺术的鉴赏

此画藏于浙江美术馆最顶层“吕霞光藏馆”内,之所以要从最顶层的画说起,是因为这幅画的幽静,适合在内心没有杂绪的时候赏析。 画布上并没有过于浓烈的笔触,画幅中等,仅仅用了一个景深由近到远表现林间小道的一种幽静,干净简洁。从光秃秃的树枝来看,所绘的应该是北方的冬季,两位仕女、一位先生在画的中下方,人物相对于树的微小,更显幽静。 从国画类别来看,此幅作品属于写意山水画。第一次来浙江美术馆,看到的基本是现代和近现代画家的作品。我仔细端详,加上查阅了一些资料,得出一个荒谬的结论,一般现代人画不好山水画。山水画不仅蕴含着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体现着一个时代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背景。不从流派分析,就从思想内容上讲,现代人急功近利的想法在画纸上一览无遗,大部分画家在绘画之前受到教条的固定,事先想好这幅画我要表达我的什么情感,怎样才能让人看出来,下笔之时笔墨丹青之间尽显粗糙,不仅是画,字也是同样。只有以情带墨,才能从那一滴滴墨隙中感受到画家内心的东西。刻意写意就没有留白。我选择这幅画,虽然它没有大画幅,没有大景,没有丰富的构图,我庆幸的是它没有刻意,三人在冬日的林间小道,先生矗着拐杖望向林间深处,仕女仿佛在交谈些什么,其中一个还望向先生所看之处,若有所思。树枝树杈张牙舞爪的挂在他们头顶,由近到远,虚虚实实,感觉悠长的林道被树木簇拥至无穷无尽,对于深幽的林道,参天的古树,错乱的枝杈,人,显得那么微小,待到明春,枝叶发芽,这林间小道是否会淹没在错综茂密的绿叶下,先生和仕女能不能找到现在他们所望向的远方? 这就是写意留白,写意是作者以情感带出来的,而留白是留给我们的,满馆都是急切表达思想的浓墨重彩,好不容易,在顶层的角落发现一副林间小径,实在倍感欣慰。 -------------------------------------------

“触目惊心”,是我看完这幅画的感受。 姜永安,这个画家让我敬佩,前面我说到不喜欢刻意表达情感的画家,实际上说的是那些假装有深度,又把自己的想表达的藏着掖着,通过扭扭捏捏磨磨叽叽的方式给你讲解。但是姜永安的画不一样,直白,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水墨写真,真的能让我从画面中感受到人物生命的流逝,我可以看到这些满目疮痍的老人在褶皱之间透出的凄凉,注意,我用的不是感受到,而是活生生的看到,他不是个磨叽的画家,不必假装古人去委婉表达,这就是人文现实主义下的水墨写真。 这幅画有故事。画幅很大,两个老人作为绘画中心,老头干瘪的骨肉、扭曲的皱褶,和缠绕着吊瓶的手臂,手绝望的捂着双眼,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流逝。另一个老人,显然是将要病危老人的老伴,看上去一脸疲态,她在病房照顾自己的老伴,实在疲惫,挤在小小的病床上歇息。一生经历了多少起落,到头来要挤在这样一张小床上?一个即将消逝的故事,似乎要将所有的生命苦难全盘托出。这幅画好看在那个红床垫,单单从这绝望灰蒙的画调,垫上了一个红床垫,就感觉是老太太的梦中,老头子的回忆中,那火灿灿的过去,生命最终还是要在这红艳艳的床单上流逝殆尽。 粗旷但不粗糙,疯狂却充满细节,这幅画让我想起了崔健的歌,就像早年的摇滚一样,在声嘶力的嘶吼中述说故事,这才是现代画家应该有的风范,就像姜永安自己所说:“我在寻找,寻往某种心住之处……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把个人的痛楚与普遍的芸芸众生连接在一起,同时也把我的逃离与寻觅扩展为人们对现实存在的挣脱……” 站在画前,内心思绪波动万千,终有一日,我也会沦为像画中苍老的生命,触目惊心,不知所云。 -------------------------------------------

这幅画的作者,在浙江美术馆的展出一共有四幅画,这幅是与他其它作品风格完全迥异的一副,其它三幅都是很有现代感的工笔画,画了动车,渡轮。唯独这幅《风雪一家人》,四只小猪仔,蜷缩在风雪中,正如画的名字一样,简单、温暖,与世俗隔绝。 整副画淡彩且縝密 小雪茫茫却也温实。 因為小雪的铺盖 整副画的色调是朦朦的。色彩朴实 却又突显暖意。小野猪趴著睡著 拱在父母的背之间取暖。小小的土坯窝里 被柔情塞得满满当当。画面的细腻 是野猪那撮笼在眼上的细毛 是他们趴下后松落的土块 是树根的交错盘迭 是小雪点点撒满天空 是夜色暗暗却不阴沉。 野猪仔的眼睛似闭非闭。松懒是冬天的恩赐。一切在冬天都变的柔和。万物都昏昏欲睡般。老树的植根无力的搭在土坯洞上。小雪轻飘 给大地盖上冬的被子。这种松懒仿佛是一种等待 等待来年开春的复苏。缓慢但到来。 这可以说是一幅有温度的画,可以感受到大雪蓬松的寒意,但似乎能触碰到一家猪仔窝在一起的暖意,就像冬季我们胳肢窝里那种暖,让人安心且饱满。 诗经中有一句:雨雪瀌瀌,见晛曰消。画里没有浓浓的夜色 雪意也是浅浅的。淡淡浅浅 却相得益彰。 201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