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对生活才算负责
从我来到这个远北小镇后就再也没写过日记。Kaikohe, 许多“远”在奥克兰的人都没有听说过的地方,kiwis或是对纽西兰地域稍有了解的人听过后会摇头皱眉的地方,我生活居住了7周的地方。全镇3000人的人口,以老人、年轻父母,和数量众多的子女组成的大家庭为单位;18岁以上的劳动人口大多数人靠救济金(benefits)和孩子的牛奶金为生,退休领养老金的老人也组成了人口大军。
小镇的生活非常规律,早上七点不到起床,参与到勤劳的华人Dairy开始我shop assistant的一天生活。上午七点半到九点是上学的高峰点,而当地学校下午三点就放学了,会迎来第二段一群孩子涌进来买糖(lollies)的繁忙期。由于绝大多数人失业,且地理位置佳——小镇设施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两边都是加油站,位于去往北角(Cape Reinga)的必经之路,附近有两片森林保护区,即使店里的装潢和卫生状况堪忧,即使“佳佳饰品”几个字赫然在目的货物占据货柜,积灰许久,三元甩卖,即使一模一样的商品,其价格如上海的便利店总会高出沃尔玛大润发乐购一样超过countdown, new world和warehouse,每天总有源源不断的客流:我脑海中闪过的人物,包括对面酒铺(liquor land)的员工,“少管所”(correction)的官员,毛利党的议员,我的邻居,五金店的员工,大学生,各种公司的货车司机,伐木工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和一大批的失业人员。
白日青春几乎都奉献给商店。早晨踏着晨曦出门,从此守着一隅,望着门外的阴晴——上一分钟日照强时,人们进来买冰淇淋(grab an ice-cream);过半会儿小团阴云倒挂,氤氲细雨(drizzle)来了,买报纸的中年妇女便会向我抱怨一番。而我,则端坐陋室,不知窗外大事,阴晴圆缺。与绝大多数客人只是泛泛之交,打个招呼,基本会话,看他们需要什么,无非就是烟、糖、奶、衣食住行通信沟通这些人类基本需求,或者是dog roll这种宠物基本需求,然后服务好他们,带着笑脸say see ya就好了。防小偷和对付赊帐人士也是工作内容的一部分。晚上,随着夏季的到来,日照时间变长,逐渐从最初的一片漆黑到如今的余晖斜挂,一行人大大小小,坐着老板的越野车回到一间租住的小house。洗漱一番,看会书,看看电视剧电影,或是手机上一会网,十一点半不到就睡下了。
我的物理活动方圆,不超过一条叫broadway的小马路,此处集合了邮局、银行、便利店、餐馆、警察局和各种杂货店,以之为中心辐散的支路有社区图书馆、学校、几个公园、三间大型连锁超市、麦当劳和肯德基,除此之外都是居民住宅。餐馆、便利店和杂货店的生意被印度人和中国人瓜分完毕,因此此处有比较强的排外情绪。失业率高的地方,原住民越倾向于将自己的生活状况推诿到移民头上。
我的人际活动范围,由于时间地点的限制,主要围绕三个华人展开:北京某校前大学X老师,现拿着配偶工作签证的合法外衣行买下该店一半创业移民之实;18岁即来纽读书,毕业后为已在异国扎根已久的华人老板没日没夜无休止地rotate几家店工作两年的年轻姑娘,只为一个manager的头衔雇主担保技术移民;X老师八岁随父母来到纽国的年幼儿子大卫。他们分别代表了几组不同的人群:放弃了国内一线城市稳定生活,已建立一定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中年高知移民、有当地学历,语言程度不错的年轻移民,和人生在父母安排下经历重大转折的儿童,而他自己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小镇的人际关系相当简单,大家互相都认识,千万不要做坏事遗臭千户。出门去个超市,看见买过东西的大学生还能打个招呼;即使没有打过照面也不是问题,上次我去散步的时候,一路上遇到的人几乎都会跟我打招呼,毫不设防。公园里永远都有孩子群聚撒欢,在为孩子设计的极限运动场地玩着单车滑板,光着脚丫,背后是粉蓝色的天空和悠长的白云。
中国人和当地人的关系略紧张,偶尔有调皮的孩子试图吓我。说到“关系略紧张”这个结论式的话语,其中还发生了一起不大不小的冲突,导致当地社区victim support和地方警署数次登门拜访。在我看来只是未成年人恶作剧的无理冒犯点燃了manager埋藏已久的积怨导火索,和20名左右的当地未成年人发生了肢体冲突。我们在当地人的帮助下报了警,警察连夜赶到我们的住处做笔录,之后留下了他的联系方式,二度访问,实在感受到“社区一家亲”的友好。也是这一奇特的经历,让我接触到了当地社区一些重要的角色,远超出浮光掠影的游客视角所能及。
我依然清醒地意识到,我不该做这样国人看来“没出息”的工作(虽然在新西兰,任何人不能歧视任何工种),也不该一直在海外华人稍显病态的圈子里走不出(绝大多数华人并没有改变国内的生活方式,心态上甚至因海外狭窄的生存空间愈显狭隘、冷漠、自私),但是我依然感激这一段仍未结束,但结束计划已逐步成型的经历带给我的财富:
-最重要的,我确认了我来到新西兰的意义。我明白了我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劳动(大脑和脸)生存下来这一事实并异常自豪。许多在国内看不清楚的问题慢慢在这种规律而平淡的生活节奏中,不证自明。
-接触了海外华人的生存状况,并且看到了华人融入当地社区的困难。我从未考虑过脱离中华文明,因此这些很有可能成为我的未来的过去,都有很重大的参考价值。
-我需要回到学校,认识更多知识水平较高的人,更广泛地接触这个社会,而不仅仅是通过擦边球的打工和游客聊聊天吹吹牛;然而打工的经历作为“学费”同样重要,脚踏实地和锐气二者缺一不可。
-对儿童异地适应和接受教育的过程有了一点思考。父母分居二地、工作辛苦,自己在学校身份特殊、语言和文化差异,这条孩子的求学和成长之路该怎么铺比较顺利?
-接触了当地的很多品牌、公司,熟记了日用品的价格。当你真正想生活在一个地方时,你不能不知道他产哪几种饮料,牛奶的价格,有哪几份报纸,烟的品牌。去了解一家超市是如何运作的,订货、退货、上架、选址;对任何付出劳动的人都添一分尊重。我吃过苦,受过心理上的痛,也尝过这边法律的严苛,因此世界上的情绪和经历里,我能理解和包容的又多了一样。
-小镇的生活节奏和邻里氛围,绝无仅有,未来不会再重复这样的经历,却是100%的本土文化体验。世界安静得只有鸟鸣(和鸡叫),早上拉开窗帘,天气晴好的时候是一幅让人惊艳的画。院子里有时会钻进来一只猫,几只麻雀傍地走。桔子树滚了一地的孩子,又大又圆。发现我对物质的要求真的非常低,只要每天有点苹果、提子、猕猴桃、饼干、基本日用品,晚上一杯蜂蜜,我就活得下去了,其余都是多余。另外这边每天都有现成正宗中餐吃也不错啦,我自己只能作出半中半西的东西,葱姜蒜辣椒花椒我都不会用。。
最后,我想说一个关于“学习”和“辛苦”的故事。
今天早上起来,发现家里的马桶堵了。首先想到的当然是自己解决,一来人工贵,二来效率低,三来不知向何处报告。
X老师说,你查查,那个马桶塞的英文怎么说?我去超市买。X老师英语很差,来到这里后,至今不敢主动接电话。
在超市的日用丛林里迷了路,并没有找到。也没有查字典,拉住一个服务员询问。
我要找一样工具,马桶堵的时候可以用的那种。我不需要橡胶的,我的朋友说要铁丝做的,我具体也不知道那个东西长什么样。你们这有么?
服务员说,oh, plunger。
你能告诉我怎么拼吗?
P-L-U-N-G-E-R.
啊,原来是它。
小镇的生活非常规律,早上七点不到起床,参与到勤劳的华人Dairy开始我shop assistant的一天生活。上午七点半到九点是上学的高峰点,而当地学校下午三点就放学了,会迎来第二段一群孩子涌进来买糖(lollies)的繁忙期。由于绝大多数人失业,且地理位置佳——小镇设施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两边都是加油站,位于去往北角(Cape Reinga)的必经之路,附近有两片森林保护区,即使店里的装潢和卫生状况堪忧,即使“佳佳饰品”几个字赫然在目的货物占据货柜,积灰许久,三元甩卖,即使一模一样的商品,其价格如上海的便利店总会高出沃尔玛大润发乐购一样超过countdown, new world和warehouse,每天总有源源不断的客流:我脑海中闪过的人物,包括对面酒铺(liquor land)的员工,“少管所”(correction)的官员,毛利党的议员,我的邻居,五金店的员工,大学生,各种公司的货车司机,伐木工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和一大批的失业人员。
白日青春几乎都奉献给商店。早晨踏着晨曦出门,从此守着一隅,望着门外的阴晴——上一分钟日照强时,人们进来买冰淇淋(grab an ice-cream);过半会儿小团阴云倒挂,氤氲细雨(drizzle)来了,买报纸的中年妇女便会向我抱怨一番。而我,则端坐陋室,不知窗外大事,阴晴圆缺。与绝大多数客人只是泛泛之交,打个招呼,基本会话,看他们需要什么,无非就是烟、糖、奶、衣食住行通信沟通这些人类基本需求,或者是dog roll这种宠物基本需求,然后服务好他们,带着笑脸say see ya就好了。防小偷和对付赊帐人士也是工作内容的一部分。晚上,随着夏季的到来,日照时间变长,逐渐从最初的一片漆黑到如今的余晖斜挂,一行人大大小小,坐着老板的越野车回到一间租住的小house。洗漱一番,看会书,看看电视剧电影,或是手机上一会网,十一点半不到就睡下了。
我的物理活动方圆,不超过一条叫broadway的小马路,此处集合了邮局、银行、便利店、餐馆、警察局和各种杂货店,以之为中心辐散的支路有社区图书馆、学校、几个公园、三间大型连锁超市、麦当劳和肯德基,除此之外都是居民住宅。餐馆、便利店和杂货店的生意被印度人和中国人瓜分完毕,因此此处有比较强的排外情绪。失业率高的地方,原住民越倾向于将自己的生活状况推诿到移民头上。
我的人际活动范围,由于时间地点的限制,主要围绕三个华人展开:北京某校前大学X老师,现拿着配偶工作签证的合法外衣行买下该店一半创业移民之实;18岁即来纽读书,毕业后为已在异国扎根已久的华人老板没日没夜无休止地rotate几家店工作两年的年轻姑娘,只为一个manager的头衔雇主担保技术移民;X老师八岁随父母来到纽国的年幼儿子大卫。他们分别代表了几组不同的人群:放弃了国内一线城市稳定生活,已建立一定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中年高知移民、有当地学历,语言程度不错的年轻移民,和人生在父母安排下经历重大转折的儿童,而他自己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小镇的人际关系相当简单,大家互相都认识,千万不要做坏事遗臭千户。出门去个超市,看见买过东西的大学生还能打个招呼;即使没有打过照面也不是问题,上次我去散步的时候,一路上遇到的人几乎都会跟我打招呼,毫不设防。公园里永远都有孩子群聚撒欢,在为孩子设计的极限运动场地玩着单车滑板,光着脚丫,背后是粉蓝色的天空和悠长的白云。
中国人和当地人的关系略紧张,偶尔有调皮的孩子试图吓我。说到“关系略紧张”这个结论式的话语,其中还发生了一起不大不小的冲突,导致当地社区victim support和地方警署数次登门拜访。在我看来只是未成年人恶作剧的无理冒犯点燃了manager埋藏已久的积怨导火索,和20名左右的当地未成年人发生了肢体冲突。我们在当地人的帮助下报了警,警察连夜赶到我们的住处做笔录,之后留下了他的联系方式,二度访问,实在感受到“社区一家亲”的友好。也是这一奇特的经历,让我接触到了当地社区一些重要的角色,远超出浮光掠影的游客视角所能及。
我依然清醒地意识到,我不该做这样国人看来“没出息”的工作(虽然在新西兰,任何人不能歧视任何工种),也不该一直在海外华人稍显病态的圈子里走不出(绝大多数华人并没有改变国内的生活方式,心态上甚至因海外狭窄的生存空间愈显狭隘、冷漠、自私),但是我依然感激这一段仍未结束,但结束计划已逐步成型的经历带给我的财富:
-最重要的,我确认了我来到新西兰的意义。我明白了我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劳动(大脑和脸)生存下来这一事实并异常自豪。许多在国内看不清楚的问题慢慢在这种规律而平淡的生活节奏中,不证自明。
-接触了海外华人的生存状况,并且看到了华人融入当地社区的困难。我从未考虑过脱离中华文明,因此这些很有可能成为我的未来的过去,都有很重大的参考价值。
-我需要回到学校,认识更多知识水平较高的人,更广泛地接触这个社会,而不仅仅是通过擦边球的打工和游客聊聊天吹吹牛;然而打工的经历作为“学费”同样重要,脚踏实地和锐气二者缺一不可。
-对儿童异地适应和接受教育的过程有了一点思考。父母分居二地、工作辛苦,自己在学校身份特殊、语言和文化差异,这条孩子的求学和成长之路该怎么铺比较顺利?
-接触了当地的很多品牌、公司,熟记了日用品的价格。当你真正想生活在一个地方时,你不能不知道他产哪几种饮料,牛奶的价格,有哪几份报纸,烟的品牌。去了解一家超市是如何运作的,订货、退货、上架、选址;对任何付出劳动的人都添一分尊重。我吃过苦,受过心理上的痛,也尝过这边法律的严苛,因此世界上的情绪和经历里,我能理解和包容的又多了一样。
-小镇的生活节奏和邻里氛围,绝无仅有,未来不会再重复这样的经历,却是100%的本土文化体验。世界安静得只有鸟鸣(和鸡叫),早上拉开窗帘,天气晴好的时候是一幅让人惊艳的画。院子里有时会钻进来一只猫,几只麻雀傍地走。桔子树滚了一地的孩子,又大又圆。发现我对物质的要求真的非常低,只要每天有点苹果、提子、猕猴桃、饼干、基本日用品,晚上一杯蜂蜜,我就活得下去了,其余都是多余。另外这边每天都有现成正宗中餐吃也不错啦,我自己只能作出半中半西的东西,葱姜蒜辣椒花椒我都不会用。。
最后,我想说一个关于“学习”和“辛苦”的故事。
今天早上起来,发现家里的马桶堵了。首先想到的当然是自己解决,一来人工贵,二来效率低,三来不知向何处报告。
X老师说,你查查,那个马桶塞的英文怎么说?我去超市买。X老师英语很差,来到这里后,至今不敢主动接电话。
在超市的日用丛林里迷了路,并没有找到。也没有查字典,拉住一个服务员询问。
我要找一样工具,马桶堵的时候可以用的那种。我不需要橡胶的,我的朋友说要铁丝做的,我具体也不知道那个东西长什么样。你们这有么?
服务员说,oh, plunger。
你能告诉我怎么拼吗?
P-L-U-N-G-E-R.
啊,原来是它。
Desperado
(Wellington, New Zealand)
''It gave her a delicious feeling of peace, but not of an empty pea...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