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豫有约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
据悉,2015年11月5日起朱茵、李嘉欣、叶倩文、邝美云、惠英红等5位昔日香港女神接连做客凤凰卫视《鲁豫有约》节目,旅游卫视也在同期推出这几期女神系列,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女神心声。
摘要:经过十数年的发展,电视访谈节目已经逐渐成为各电视台的一档主打栏目,其中凤凰卫视播出的《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更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档栏目。《鲁豫有约》凭借其轻松愉悦的谈话氛围和贴近普通大众的栏目定位,拥有了一大批忠实观众,从而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关键词:访谈节目 主持人 媒体 访问 定位 鲁豫有约
《鲁豫有约》是我国大陆地区少有的一档具有持久生命力的访谈节目。由于《将我们娱乐死》的热销,很多人喜欢用“泛娱乐化”这个名词来解释以电视娱乐性节目为主的大众传媒时代。而《鲁豫有约》则是那种既有娱乐性,又兼具了新闻性的节目。这也许就是它成功的主要原因。本文从栏目定位,语言风格以及话题选择这样的角度来浅谈《鲁豫有约》成功的因素,希望给今后的访谈节目提出一点值得思考的东西。
大众化的栏目定位
“我相信故事的力量,我相信温暖的价值,我愿意倾听不一样的人生。”这是2010年《鲁豫有约》登陆安徽卫视后的节目开场,也正是这样几句独白,将观众带入了或明星大腕或新闻人物背后的生活。
1993年1月28日,上海东方电视台开辟的一档新栏目《东方直播室》,开创了我国国内谈话节目先河。随后的1996年3月16日央视正式推出的《实话实说》栏目,成为我国影响最大的谈话类节目。自此之后,引发了电视谈话节目的浪潮全国各电视台各栏目纷纷效仿,据不完全统计,此类节目已达到200多个,刮起了强劲的谈话风潮,带来了如火如荼的竞争态势。在这中间,也不乏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节目,如央视的《实话实说》、《艺术人生》、《面对面》,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冷暖人生》、《名人面对面》、《鲁豫有约》等等。随着这些节目的不断发展,好的节目渐渐形成了自己特定的受众群,并且凭借着自己的影响力和收视率,在其他电视节目的挤压中脱颖而出,成为电视台的一档王牌栏目。
准确的栏目定位,针对性强的受众群体,是这些节目能够拥有超高人气的原因之一。不过跟《艺术人生》、《杨澜访谈录》、《实话实说》(《小崔说事》)、《军旅文化大视野》等节目不同,《鲁豫有约》的受众群并不是非常固定的,他们可以是学生、工人、军人、白领,也可以是老人、中年人、年轻人、小孩,任何职业、任何学历的观众都可以成为它的忠实粉丝。而其他访谈节目的受众群体就要相对固定的多了。就拿《杨澜访谈录》访谈来说,它的栏目定位是高端的理性访谈,所采访的对象多是商业精英或政坛人物等具有“国际化”特点的名人,所涉及的问题也多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热门话题。杨澜通过与世界各地的知名人士进行广泛探讨,关注人的性格特征和独到见解,以历史的深度和广度,表现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寻找人类智慧的光芒,折射出特有的历史瞬间和社会背景。虽然这样的栏目定位可以对社会产生更大更深远的影响,可是这些过于专业的问题也限制了节目的受众群体,很多缺乏新闻敏感度或专业知识达不到的观众就只能充当看热闹的外行角色。
而《鲁豫有约》却去掉了这些过于专业的提问,多从明星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重在与他们进行平等轻松的交流,让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到明星也有老百姓的一面,同时也用这些正面的故事引导观众们产生积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不会专门针对某些观众的爱好来进行栏目的设计和包装,但是却会用有价值的故事,使用多元化的人物经历来留住观众的心。针对观众的不同需求,他们会不定期地选择一些比较偏门,但是却足够吸引力的人物进行采访。特别是针对一些社会热点新闻,他们会特别采访当事人,让他们来介绍自己的经历,同时也希望观众可以借此获得想要的信息。如在2007年9月,《鲁豫有约》特别邀请在当年7月由于煤矿透水事故被困的69名矿工代表,向观众们讲述当时发生的情况。
在整个栏目的定位问题上,《鲁豫有约》一直保持着它的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引导嘉宾讲述自己的故事,通过调动采访对象的热情来达到双方的互动交流。同时,在微博兴起之后,《鲁豫有约》也适时的进行了改版,增加了采访嘉宾回答网友提问的环节,增强了场外观众与场内的交流。
贴近生活的话题选择
就以同样采访空军政治文工团为例,陈鲁豫和朱军、汪涵都采访过这一群穿军装的明星,可是却从中看到了不同的语言风格带来的不同效果。《艺术人生》中采用的是很正式的一问一答,完全由朱军引导采访的节奏,王学圻、毛孩、洪剑涛等人就像是在作报告一样,一板一眼的进行介绍,回顾整个空政和他们的演艺生涯。但是在狭小的央视座椅上,这些镜头感已经锻炼出来的演员依然有掩饰不住的拘束,毕竟这是央视,牌子和地位都不是可以让他们随意处置的。领导和审查也不可能让他们太过于放松。
而在《鲁豫有约》的采访中则更像是一群朋友在一起聊天。老中青三代空政演员分不同的组合上台,几个朋友之间相互揭短调笑,谈论自己在空政的日子。他们可以开怀大笑,也可以使坏,甚至还可以抢话筒和开玩笑。通过这个舞台,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些演员在生活的姿态。比如,我们可以看到沙溢讲述自己住地下室的日子,也可以看到洪剑涛、周晓斌、林永健一起展示损友间的快乐。如果说《艺术人生》中是在向单位做的述职报告,那么《鲁豫有约》就是以单位为家的洒脱与惬意。
交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善于运用情境的作用,有助于改善、提高交谈的效果。“信息环境的具体情境一般分为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物理环境的组织主要是对选定的演播环境进行精心布置,创造一个令人愉悦的节目背景”。①
但是《鲁豫有约》不像《天天向上》一样过于放松,还是维持了一个访谈节目应有的张弛有度,这就是综艺节目和访谈节目的区别。《天天向上》的定位是青少年,而为了符合受众群体的心理倾向性需求,他们选择了娱乐化和搞笑路线。无论是汪涵、欧弟还是那些客串的主持人,都是为搞笑而搞笑。一些原本笑点很低的段子,被他们用各种夸张、搞怪的形式表演出来,都会让观众们开怀大笑。但是就如同一些以爆笑为看点的喜剧电影一样,观众在笑过之后留不下来任何的印象,《天天向上》也难免会有流于恶俗的后果。
适当的深度,较高水准的提问和主持人强大的亲和力,都是《鲁豫有约》的题材选择的考虑要素。“我相信故事的力量,我相信温暖的价值,我愿意倾听不一样的人生。”故事性和思想性并重,趣味性和生活化,是这个节目的立身之本。
总结
《鲁豫有约》的成功是有它的特殊性,很多观众都认同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如果没有陈鲁豫,这个节目绝对不会这么成功。陈鲁豫的个人魅力和亲和力毋庸置疑,但是其节目的大众化定位和对于观众心理的把握才是最关键的因素。
虽然《鲁豫有约》也受到了诸如对普通人关注不够、邀请娱乐明星过多的指责,节目构建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瑕不掩瑜,这个节目的整体结构还是具有相当大的可参考性的。关注人的价值,关注人文精神,关注人的意义,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就是这个节目真正受到观众欢迎的原因。《鲁豫有约》历经十年岁月依然充满活力,希望本文对它的这些总结可以给后来的访谈栏目提供一些参考。
摘要:经过十数年的发展,电视访谈节目已经逐渐成为各电视台的一档主打栏目,其中凤凰卫视播出的《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更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档栏目。《鲁豫有约》凭借其轻松愉悦的谈话氛围和贴近普通大众的栏目定位,拥有了一大批忠实观众,从而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关键词:访谈节目 主持人 媒体 访问 定位 鲁豫有约
《鲁豫有约》是我国大陆地区少有的一档具有持久生命力的访谈节目。由于《将我们娱乐死》的热销,很多人喜欢用“泛娱乐化”这个名词来解释以电视娱乐性节目为主的大众传媒时代。而《鲁豫有约》则是那种既有娱乐性,又兼具了新闻性的节目。这也许就是它成功的主要原因。本文从栏目定位,语言风格以及话题选择这样的角度来浅谈《鲁豫有约》成功的因素,希望给今后的访谈节目提出一点值得思考的东西。
大众化的栏目定位
“我相信故事的力量,我相信温暖的价值,我愿意倾听不一样的人生。”这是2010年《鲁豫有约》登陆安徽卫视后的节目开场,也正是这样几句独白,将观众带入了或明星大腕或新闻人物背后的生活。
1993年1月28日,上海东方电视台开辟的一档新栏目《东方直播室》,开创了我国国内谈话节目先河。随后的1996年3月16日央视正式推出的《实话实说》栏目,成为我国影响最大的谈话类节目。自此之后,引发了电视谈话节目的浪潮全国各电视台各栏目纷纷效仿,据不完全统计,此类节目已达到200多个,刮起了强劲的谈话风潮,带来了如火如荼的竞争态势。在这中间,也不乏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节目,如央视的《实话实说》、《艺术人生》、《面对面》,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冷暖人生》、《名人面对面》、《鲁豫有约》等等。随着这些节目的不断发展,好的节目渐渐形成了自己特定的受众群,并且凭借着自己的影响力和收视率,在其他电视节目的挤压中脱颖而出,成为电视台的一档王牌栏目。
准确的栏目定位,针对性强的受众群体,是这些节目能够拥有超高人气的原因之一。不过跟《艺术人生》、《杨澜访谈录》、《实话实说》(《小崔说事》)、《军旅文化大视野》等节目不同,《鲁豫有约》的受众群并不是非常固定的,他们可以是学生、工人、军人、白领,也可以是老人、中年人、年轻人、小孩,任何职业、任何学历的观众都可以成为它的忠实粉丝。而其他访谈节目的受众群体就要相对固定的多了。就拿《杨澜访谈录》访谈来说,它的栏目定位是高端的理性访谈,所采访的对象多是商业精英或政坛人物等具有“国际化”特点的名人,所涉及的问题也多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热门话题。杨澜通过与世界各地的知名人士进行广泛探讨,关注人的性格特征和独到见解,以历史的深度和广度,表现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寻找人类智慧的光芒,折射出特有的历史瞬间和社会背景。虽然这样的栏目定位可以对社会产生更大更深远的影响,可是这些过于专业的问题也限制了节目的受众群体,很多缺乏新闻敏感度或专业知识达不到的观众就只能充当看热闹的外行角色。
而《鲁豫有约》却去掉了这些过于专业的提问,多从明星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重在与他们进行平等轻松的交流,让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到明星也有老百姓的一面,同时也用这些正面的故事引导观众们产生积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不会专门针对某些观众的爱好来进行栏目的设计和包装,但是却会用有价值的故事,使用多元化的人物经历来留住观众的心。针对观众的不同需求,他们会不定期地选择一些比较偏门,但是却足够吸引力的人物进行采访。特别是针对一些社会热点新闻,他们会特别采访当事人,让他们来介绍自己的经历,同时也希望观众可以借此获得想要的信息。如在2007年9月,《鲁豫有约》特别邀请在当年7月由于煤矿透水事故被困的69名矿工代表,向观众们讲述当时发生的情况。
在整个栏目的定位问题上,《鲁豫有约》一直保持着它的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引导嘉宾讲述自己的故事,通过调动采访对象的热情来达到双方的互动交流。同时,在微博兴起之后,《鲁豫有约》也适时的进行了改版,增加了采访嘉宾回答网友提问的环节,增强了场外观众与场内的交流。
贴近生活的话题选择
就以同样采访空军政治文工团为例,陈鲁豫和朱军、汪涵都采访过这一群穿军装的明星,可是却从中看到了不同的语言风格带来的不同效果。《艺术人生》中采用的是很正式的一问一答,完全由朱军引导采访的节奏,王学圻、毛孩、洪剑涛等人就像是在作报告一样,一板一眼的进行介绍,回顾整个空政和他们的演艺生涯。但是在狭小的央视座椅上,这些镜头感已经锻炼出来的演员依然有掩饰不住的拘束,毕竟这是央视,牌子和地位都不是可以让他们随意处置的。领导和审查也不可能让他们太过于放松。
而在《鲁豫有约》的采访中则更像是一群朋友在一起聊天。老中青三代空政演员分不同的组合上台,几个朋友之间相互揭短调笑,谈论自己在空政的日子。他们可以开怀大笑,也可以使坏,甚至还可以抢话筒和开玩笑。通过这个舞台,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些演员在生活的姿态。比如,我们可以看到沙溢讲述自己住地下室的日子,也可以看到洪剑涛、周晓斌、林永健一起展示损友间的快乐。如果说《艺术人生》中是在向单位做的述职报告,那么《鲁豫有约》就是以单位为家的洒脱与惬意。
交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善于运用情境的作用,有助于改善、提高交谈的效果。“信息环境的具体情境一般分为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物理环境的组织主要是对选定的演播环境进行精心布置,创造一个令人愉悦的节目背景”。①
但是《鲁豫有约》不像《天天向上》一样过于放松,还是维持了一个访谈节目应有的张弛有度,这就是综艺节目和访谈节目的区别。《天天向上》的定位是青少年,而为了符合受众群体的心理倾向性需求,他们选择了娱乐化和搞笑路线。无论是汪涵、欧弟还是那些客串的主持人,都是为搞笑而搞笑。一些原本笑点很低的段子,被他们用各种夸张、搞怪的形式表演出来,都会让观众们开怀大笑。但是就如同一些以爆笑为看点的喜剧电影一样,观众在笑过之后留不下来任何的印象,《天天向上》也难免会有流于恶俗的后果。
适当的深度,较高水准的提问和主持人强大的亲和力,都是《鲁豫有约》的题材选择的考虑要素。“我相信故事的力量,我相信温暖的价值,我愿意倾听不一样的人生。”故事性和思想性并重,趣味性和生活化,是这个节目的立身之本。
总结
《鲁豫有约》的成功是有它的特殊性,很多观众都认同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如果没有陈鲁豫,这个节目绝对不会这么成功。陈鲁豫的个人魅力和亲和力毋庸置疑,但是其节目的大众化定位和对于观众心理的把握才是最关键的因素。
虽然《鲁豫有约》也受到了诸如对普通人关注不够、邀请娱乐明星过多的指责,节目构建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瑕不掩瑜,这个节目的整体结构还是具有相当大的可参考性的。关注人的价值,关注人文精神,关注人的意义,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就是这个节目真正受到观众欢迎的原因。《鲁豫有约》历经十年岁月依然充满活力,希望本文对它的这些总结可以给后来的访谈栏目提供一些参考。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