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 ——夜话石榴
郭沫若在散文《石榴》里盛赞石榴为夏季的心脏,他这样描写石榴: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
郭沫若对石榴的爱自是不言而喻,而古往今来,喜爱石榴的人也绝非少数。欧阳修就写道,“翠树芳条飐,的的裙腰初染”;皮日休写道,“风匀只似调红露,日暖唯忧化赤霜”;陈师道写道,“枝枝叶叶绿暗,层层密密红滋”。
这绿叶荫荫之中,灿若烟霞,绚烂之极的石榴何以如此吸引众人的眼球?
迢递河源边,因依汉使搓
石榴,又称安石榴。原产于伊朗、阿富汗等中亚地区,生于海拔300~1000米的山上。喜温暖向阳的环境,耐旱、耐寒,也耐瘠薄,不耐不涝和荫蔽。石榴树姿态优美, 扭筋转骨,古朴苍劲,常在夏季开花,花瓣多呈火红色,因此民间认为它象征着繁荣、美好和红红火火的日子。石榴引入我国是在公元前二世纪的汉武帝时期,据晋·张华《博物志》载:“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
石榴来之不易,张骞与石榴就有过一段佳话。张骞出使西域,在安石国下榻地门前,有一颗树繁花怒放,色艳如火。张骞极为喜爱,经常站在其旁观赏,后经打听才知是石榴树。后来天旱了,石榴花叶日渐枯萎,张骞于心不忍,便不时担水浇灌,从而使其枝叶返绿,榴花复艳。
不久,张骞完成使命重返中原,安石国国王欲赠金送礼,张骞皆婉拒,唯独请求带回那颗石榴树,国王欣然允诺。不幸的是张骞在归途中遭遇匈奴人拦截,石榴树在冲杀中失落了,张骞为此极为难过。当张骞人马回到长安,汉武帝亲率百官出城迎接。正在此时,只见一位穿红裙绿衣的妙龄女子,气吁吁、泪滴滴的向张骞奔来。
汉武帝及百官皆惊,不知出了何事。张骞定睛一看,也大吃一惊,这不是在安石国下榻时被自己哄出门的那位姑娘吗?原来,张骞启程的前一天夜里,他的房门被轻轻叩开,一位姑娘向他施礼,请求与恩人一同前往中原。张骞一时弄不明白,暗忖必是安石国的使女想随自己逃亡中原。自己身为汉使,不能因此惹出祸端,于是将其劝出门外。不想这姑娘竟千里迢迢追随到此。张骞惊诧地问道:“你不在安石国,千里迢迢追赶我们究竟为何?”那姑娘垂泪回答:“奴不图富贵,只求回报浇灌之恩,却不想中途遭劫,使奴未能一路追随。”言罢化为一缕青烟,成为一棵花盛叶茂的石榴树。张骞恍然大悟,向汉武帝禀报了在安石国浇灌石榴树的事。汉武帝大喜,立刻命花工将其移植到御花园,从此中原大地就有了石榴树。
千房同膜,千子如一
石榴不仅花美,果也奇。果近圆球形,花萼宿存,色橙红、黄白浑染,布着红晕,并有青翠光泽,如玉琢脂凝。石榴籽粒晶莹剔透,圆润欲流。潘岳在《石榴赋》中写道:“若榴者,天下之奇树,五洲之名果,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御饥疗渴,解醒止醉。”此赋描述了石榴的三个功用,即可以依靠石榴生存(御饥疗渴),又能繁衍子孙(多子多福),同时还能清醒的面对现实(解醒止醉)。石榴象征多子多福的喻意来自一个“榴开百子”的典故。
相传北齐文襄帝高澄亡后,其弟高洋(文宣帝)钟爱其子高延宗,并立延宗为安德王。高延宗刚过16岁,高洋便张罗着帮他娶媳妇,最后相中皇后李氏娘家的一个侄女。于是,高洋带着一大群官员去李家相亲。酒过半晌,新娘李妃的母亲宋氏亲自端了一个果盘,恭恭敬敬地跪献到高洋的案上,果盘里放着两只偌大的石榴。高洋拿起石榴反复观看,不知其意。此时,皇太子博学多才的老师魏收解释道,石榴丰硕多姿,而且包埋房中。王妃的母亲荐献石榴,一是暗示同意了这门亲事;二是期望安德王与女儿婚后子孙满堂,金枝繁盛。高洋听后大喜,同大家一起举杯畅饮。从此以后,订婚下聘或迎娶送嫁时互赠石榴以期多子多福的风俗就在民间广泛流传,而绘入吉祥图案,或将以石榴为材的剪纸贴在花窗上,就称作“榴开百子”。
除了象征辟邪趋吉和多子多福,石榴因果实圆润和千房同膜,在民间还象征着团圆、团结以及和睦。“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这是流传甚广的民谚。中秋佳节,时至石榴成熟,家中最不能缺少的两样东西,一是月饼,二就是石榴。佛教文化认为:“石榴为吉祥果。一切供物果子之中,石榴为上”。因此月圆之时亲朋好友常常互赠石榴,此谓“送榴传谊”。
郭沫若对石榴的爱自是不言而喻,而古往今来,喜爱石榴的人也绝非少数。欧阳修就写道,“翠树芳条飐,的的裙腰初染”;皮日休写道,“风匀只似调红露,日暖唯忧化赤霜”;陈师道写道,“枝枝叶叶绿暗,层层密密红滋”。
这绿叶荫荫之中,灿若烟霞,绚烂之极的石榴何以如此吸引众人的眼球?
迢递河源边,因依汉使搓
石榴,又称安石榴。原产于伊朗、阿富汗等中亚地区,生于海拔300~1000米的山上。喜温暖向阳的环境,耐旱、耐寒,也耐瘠薄,不耐不涝和荫蔽。石榴树姿态优美, 扭筋转骨,古朴苍劲,常在夏季开花,花瓣多呈火红色,因此民间认为它象征着繁荣、美好和红红火火的日子。石榴引入我国是在公元前二世纪的汉武帝时期,据晋·张华《博物志》载:“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
石榴来之不易,张骞与石榴就有过一段佳话。张骞出使西域,在安石国下榻地门前,有一颗树繁花怒放,色艳如火。张骞极为喜爱,经常站在其旁观赏,后经打听才知是石榴树。后来天旱了,石榴花叶日渐枯萎,张骞于心不忍,便不时担水浇灌,从而使其枝叶返绿,榴花复艳。
不久,张骞完成使命重返中原,安石国国王欲赠金送礼,张骞皆婉拒,唯独请求带回那颗石榴树,国王欣然允诺。不幸的是张骞在归途中遭遇匈奴人拦截,石榴树在冲杀中失落了,张骞为此极为难过。当张骞人马回到长安,汉武帝亲率百官出城迎接。正在此时,只见一位穿红裙绿衣的妙龄女子,气吁吁、泪滴滴的向张骞奔来。
汉武帝及百官皆惊,不知出了何事。张骞定睛一看,也大吃一惊,这不是在安石国下榻时被自己哄出门的那位姑娘吗?原来,张骞启程的前一天夜里,他的房门被轻轻叩开,一位姑娘向他施礼,请求与恩人一同前往中原。张骞一时弄不明白,暗忖必是安石国的使女想随自己逃亡中原。自己身为汉使,不能因此惹出祸端,于是将其劝出门外。不想这姑娘竟千里迢迢追随到此。张骞惊诧地问道:“你不在安石国,千里迢迢追赶我们究竟为何?”那姑娘垂泪回答:“奴不图富贵,只求回报浇灌之恩,却不想中途遭劫,使奴未能一路追随。”言罢化为一缕青烟,成为一棵花盛叶茂的石榴树。张骞恍然大悟,向汉武帝禀报了在安石国浇灌石榴树的事。汉武帝大喜,立刻命花工将其移植到御花园,从此中原大地就有了石榴树。
千房同膜,千子如一
石榴不仅花美,果也奇。果近圆球形,花萼宿存,色橙红、黄白浑染,布着红晕,并有青翠光泽,如玉琢脂凝。石榴籽粒晶莹剔透,圆润欲流。潘岳在《石榴赋》中写道:“若榴者,天下之奇树,五洲之名果,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御饥疗渴,解醒止醉。”此赋描述了石榴的三个功用,即可以依靠石榴生存(御饥疗渴),又能繁衍子孙(多子多福),同时还能清醒的面对现实(解醒止醉)。石榴象征多子多福的喻意来自一个“榴开百子”的典故。
相传北齐文襄帝高澄亡后,其弟高洋(文宣帝)钟爱其子高延宗,并立延宗为安德王。高延宗刚过16岁,高洋便张罗着帮他娶媳妇,最后相中皇后李氏娘家的一个侄女。于是,高洋带着一大群官员去李家相亲。酒过半晌,新娘李妃的母亲宋氏亲自端了一个果盘,恭恭敬敬地跪献到高洋的案上,果盘里放着两只偌大的石榴。高洋拿起石榴反复观看,不知其意。此时,皇太子博学多才的老师魏收解释道,石榴丰硕多姿,而且包埋房中。王妃的母亲荐献石榴,一是暗示同意了这门亲事;二是期望安德王与女儿婚后子孙满堂,金枝繁盛。高洋听后大喜,同大家一起举杯畅饮。从此以后,订婚下聘或迎娶送嫁时互赠石榴以期多子多福的风俗就在民间广泛流传,而绘入吉祥图案,或将以石榴为材的剪纸贴在花窗上,就称作“榴开百子”。
除了象征辟邪趋吉和多子多福,石榴因果实圆润和千房同膜,在民间还象征着团圆、团结以及和睦。“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这是流传甚广的民谚。中秋佳节,时至石榴成熟,家中最不能缺少的两样东西,一是月饼,二就是石榴。佛教文化认为:“石榴为吉祥果。一切供物果子之中,石榴为上”。因此月圆之时亲朋好友常常互赠石榴,此谓“送榴传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