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第七天,当灵魂无处安放
读这本书之前,余华的几乎所有作品我都读过,对于这本书的期待自不必说。有述评说,这是一个比《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的故事。我几乎是这本书上市的第一时间就拿来读的,而这本《第七天》的封面,那个烟雾状的凝固人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它仿佛在诉说和在思考着什么,虽然看不见它的眼神,但却能感受到一种巨大的空虚与无望。这,大概就是余华这位颠覆大师首先带给我的冲击感。
(引文)
【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功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
在这本书的前言里,余华借助《旧约·创世纪》的这段话进行开篇。七是一个神奇的数字,在《圣经》中代表神的循环和周期,人和动物妊娠的天数都是七的倍数,婴儿出生后,人的每七年都会进入到一个重要的发育阶段。而余华完成这部《第七天》,也酝酿了七年之久。在西方,有马尔克斯用20万字写尽了人间的百年孤独;在东方,余华便用他的13万字写尽了一个魂灵的七天也或许是永世的孤独。
就像书的封面上写的那句话一样,我们仿佛行走在这样的现实里,一边是灯红酒绿,一边是断壁残垣。或者说我们置身在一个奇怪的剧院里,同一个舞台上,半边正在演出喜剧,半边正在演出悲剧。余华笔下的故事就在这样的人间剧院里,拉开了帷幕。
(引文)
【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
第一天,是故事的最开始,这也是整个小说荒诞的起点。主人公杨飞已经死了,他幻化成了空洞的骨骼,虚无缥缈地叙述着死后七天里发生的故事。这也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一个只有灵魂和虚空,失去一切物质属性的世界里,用一个鬼魂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人间,审视物质社会。所以人们说,这是比《兄弟》更荒诞的故事。而余华这位以批判现实见长的先锋作家却这样说:,“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
(引文)
【大厅的右边是一排排被铁架子固定住的塑料椅子,左边是沙发区域,舒适的沙发围成几个圆圈,中间的茶几上摆放着塑料花。塑料椅子这边坐着很多候烧者,沙发那边只有五个候烧者,他们舒适地架着二郎腿,都是一副功成名就的模样,塑料椅子这边的个个都是正襟危坐。与沙发那边谈论自己寿衣和骨灰盒的昂贵不同,塑料椅子这边比较着谁的价廉物美。
可我没有骨灰盒,我连落叶归根和流芳千古这样的便宜货也没有。我开始苦恼,我的骨灰应该去哪里?撒向茫茫大海吗?不可能,这是伟人骨灰的去处,专机运送军舰护航,在家人和下属的哭泣声中飘扬入海。我的骨灰从炉子房倒出来,迎接它们的是扫帚和簸箕,然后是某个垃圾桶。】
在我们已知的概念中,阴间的世界和现实世界是不一样的,至少鬼魂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但读到这里,这个充斥着骨骼的陌生世界还是让人感到了不寒而栗。我想,我大概明白了余华为什么要去构造这样一个死人的视角,因为只有死人才不会被利益所裹挟,才能有自由出入生活和真相的证件,以一个冰冷而毫无知觉的口吻,说出生活的真相。而这个余华想表达的真相就是:——人在生时被分为三六九等,死后仍然要伴随,平等的诉求即使在另一个世界也无法被满足,弱者不管经历怎样的轮回依然会底层游荡着,原来连死亡也摆脱不了命运的桎梏、摆脱不了现实世界的噩梦。这,难道不是,永生永世的悲凉吗?
村上春树说过,我们每个人,都好比一座双层建筑。入口在一楼,那里住着我们的家人;二楼是每位家人各自的房间;还有一个地下室,称之为“灵魂地下一层”,这里储存着我们记忆的碎片。而在更深处的“地下二层”,还有着一间漆黑的屋子。没有人知道这个黑屋子有多深,也没人知道它的最低处能到达何处。如果说《活着》是深刻触及地下二层的作品,那《第七天》则是余华对他这个不知道有多深的黑屋子的超越和探索,这一次,他用着他的黑色幽默,走进了活生生的死后的世界,也用这样的方式最透彻的反观了我们身边的现实。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有疑问,书里的主人公杨飞,到底是为何而死?
(引文)
【我慢慢吃着削成片状的水果,拿起一张当天的报纸,这是别人留在桌子上的。我随手翻了几页后,报纸上的一张大幅照片抓住了我的眼睛,这是一位仍然美丽的女人的半身像,她的眼睛在报纸上看着我,我在心里叫出她的名字——李青。
然后我看到报纸上的标题,这位名叫李青的女富豪昨天在家中的浴缸里割腕自杀。她卷入某高官的腐败案,报纸上说她是情妇,纪检人员前往她家准备带走协查时,发现她自杀了。报纸上的文字黑压压地如同布满弹孔的墙壁堵住我的眼睛,我艰难地读着这些千疮百孔的文字,有些字突然不认识了。这时候饭店的厨房起火了......】
这段描写,时杨飞生前的记忆,就在杨飞在餐馆吃饭时看到报纸上关于女富豪李青自杀的消息时,餐馆起火了,于是就在这场意外的大火里,杨飞的生命终结了。与其说他死于这场大火,不如说他沦陷于这个叫李青的女人的自杀里而忘却了真正死亡的降临。
那么李青是谁?
她是杨飞美丽的前妻,也是他最爱的女人。都说美人常伴拙夫眠,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李青是公司高管,她没有选择那些苦苦追求她的成功人士,而是和普通职员杨飞在一起。这让我们感到了爱情的温暖,可这也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们悲剧的结局。因为,爱情在欲望和野心面前,会低下它高贵的头颅。李青为了追求更高的人生理想,动用了“美丽”的通行证,选择离婚远嫁一个海归博士。
(引文)
【分别的时刻来到了,我向她挥了挥手,她上来紧紧抱住我对我说:
“我仍然爱你。”
我说:“我永远爱你。”
她哭了。她说:“我会给你写信打电话。”
“不要写信也不要打电话,”我说,“我会难受的。”
她坐进出租车,她就这样走了,走上她命中注定的人生之路。】
杨飞因为爱,放走了心爱的妻子,也因为放不下这份爱,在大火中丧命。李青因为野心,离开了自己的爱人,却也因为野心,让她送了命。但他们在死后,却在另外一个世界意外重逢了。他们一起沿着回家的路回忆往事,才发现,从生到死,他们对彼此的爱从未中断,而且比生前多了一份理解与释怀。这个时候,他们不再被扭曲的现实世界干扰,就在这个安静的世界里,他们仿佛才能真正热烈的拥抱。
(引文)
【她湿漉漉的手抚摸起了我受伤的脸,她说:“我们分手那天,你把我送上出租车的时候,我抱住你说了一句话,你还记得吗?”
“记得,”“你说你仍然爱我。”
“是这句话。”她点点头,“你也说了一句话。”
“我说我永远爱你。”】
爱与死是文学永恒不变的主题,余华笔下的杨飞和李青也是如此,爱让他们生前相识,爱也让他们死后重聚。抛开了人间的包袱,在死亡世界里,两个相爱的人才能享受属于他们的平静与美好,“死比活着好”,这样一笔锋利的反衬,一种讽刺的生死观,这也是余华留给我的一个心灵震撼。
那么,故事的最后,杨飞又何去何从呢?
(引文)
【我惊讶地看见一个世界——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有核的果子,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它们抖动时也是心脏跳动的节奏。我看见很多的人,很多只剩下骨骼的人,还有一些有肉体的人,在那里走来走去。我问她:“这是什么地方?”她说:“这里叫死无葬身之地”】
杨飞最终的归宿便是这里。在我们的印象中,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果子,这不就是西方的伊甸园吗?然而,这个美丽的地方怎么会有一个凄冷可怖的名字——死无葬身之地。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死无葬身之地”是诅咒的话语,是谁死了都不愿去的地方。而《第七天》中,“死无葬身之地”成了没有墓地的亡灵群居的地方,它与现实世界比邻,甚至多了几分生机和温暖。那里是死者的天堂,人人死而平等,连结了近十年恩怨的警察和娼妓也能在那里化干戈为玉帛,天天坐在一起下棋,乐此不疲地悔棋,吵架然后和好。
读到这,心里会突然生出一朵温情的花,但,转而又被更大的恐慌笼罩。
我看了看窗外,车流不息,汽笛声依然刺耳,人们往来匆匆,神色中充满着冷漠与疏离。是啊,这才是我生活的世界。那个可以平等和自由的,可以纵情可以安静的去爱的世界,是不是只有死后才有啊?!
(引文)
【我对他说,走过去吧,那里树叶会像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他问:“那是什么地方?”
我说:“死无葬身之地。”】
杨飞的死是一个结束,人间的苦难止于人间。第七天,故事的最后,他来到“死无葬身之地”,他适应着这里,同时也迎接着新来的魂灵。也许在这里,才能消解人世的罪恶和荒诞,留下现实世界之外的一些美好和温暖吧。
文学给予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个虚构的世界。可它却承受着来自现实世界的所有欲望、情感和想象,所以文学中的现实比生活中的现实更加真实。而余华,也在绝望和温情的交织中,借鬼魂之手,写完了这本第七日的亡灵书,谱完了这曲安息日的悲歌。
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的并不是透彻的悲凉,也并不发觉只有死后才会有真正的平等和幸福,而是读出了余华其实想要对我们说,珍惜当下最重要的就是去除不必要的欲念,人生要善于做减法,才能在生时收获快乐。
今天读书时光的最后,我们一起听到的是音乐大师莫扎特创作的《安魂曲》,这组曲是莫扎特去世前迸发出的最后灵感。没有悲伤,也没有哀婉,有的是对庄严肃穆灵魂的赞歌,这赞歌恢弘、圣洁、庄严,它激发你作为人的尊严,作为一个灵魂拥有者的尊严。与其说,这是给死者的安魂曲,不如说,这是净化生者灵魂的圣水喷泉。
新浪微博:上官文露 微信粉丝交流群:ai212223
本文版权归上官文露所有,如有需要请直接与我联系:新浪微博:上官文露
(引文)
【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功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
在这本书的前言里,余华借助《旧约·创世纪》的这段话进行开篇。七是一个神奇的数字,在《圣经》中代表神的循环和周期,人和动物妊娠的天数都是七的倍数,婴儿出生后,人的每七年都会进入到一个重要的发育阶段。而余华完成这部《第七天》,也酝酿了七年之久。在西方,有马尔克斯用20万字写尽了人间的百年孤独;在东方,余华便用他的13万字写尽了一个魂灵的七天也或许是永世的孤独。
就像书的封面上写的那句话一样,我们仿佛行走在这样的现实里,一边是灯红酒绿,一边是断壁残垣。或者说我们置身在一个奇怪的剧院里,同一个舞台上,半边正在演出喜剧,半边正在演出悲剧。余华笔下的故事就在这样的人间剧院里,拉开了帷幕。
(引文)
【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
第一天,是故事的最开始,这也是整个小说荒诞的起点。主人公杨飞已经死了,他幻化成了空洞的骨骼,虚无缥缈地叙述着死后七天里发生的故事。这也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一个只有灵魂和虚空,失去一切物质属性的世界里,用一个鬼魂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人间,审视物质社会。所以人们说,这是比《兄弟》更荒诞的故事。而余华这位以批判现实见长的先锋作家却这样说:,“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
(引文)
【大厅的右边是一排排被铁架子固定住的塑料椅子,左边是沙发区域,舒适的沙发围成几个圆圈,中间的茶几上摆放着塑料花。塑料椅子这边坐着很多候烧者,沙发那边只有五个候烧者,他们舒适地架着二郎腿,都是一副功成名就的模样,塑料椅子这边的个个都是正襟危坐。与沙发那边谈论自己寿衣和骨灰盒的昂贵不同,塑料椅子这边比较着谁的价廉物美。
可我没有骨灰盒,我连落叶归根和流芳千古这样的便宜货也没有。我开始苦恼,我的骨灰应该去哪里?撒向茫茫大海吗?不可能,这是伟人骨灰的去处,专机运送军舰护航,在家人和下属的哭泣声中飘扬入海。我的骨灰从炉子房倒出来,迎接它们的是扫帚和簸箕,然后是某个垃圾桶。】
在我们已知的概念中,阴间的世界和现实世界是不一样的,至少鬼魂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但读到这里,这个充斥着骨骼的陌生世界还是让人感到了不寒而栗。我想,我大概明白了余华为什么要去构造这样一个死人的视角,因为只有死人才不会被利益所裹挟,才能有自由出入生活和真相的证件,以一个冰冷而毫无知觉的口吻,说出生活的真相。而这个余华想表达的真相就是:——人在生时被分为三六九等,死后仍然要伴随,平等的诉求即使在另一个世界也无法被满足,弱者不管经历怎样的轮回依然会底层游荡着,原来连死亡也摆脱不了命运的桎梏、摆脱不了现实世界的噩梦。这,难道不是,永生永世的悲凉吗?
村上春树说过,我们每个人,都好比一座双层建筑。入口在一楼,那里住着我们的家人;二楼是每位家人各自的房间;还有一个地下室,称之为“灵魂地下一层”,这里储存着我们记忆的碎片。而在更深处的“地下二层”,还有着一间漆黑的屋子。没有人知道这个黑屋子有多深,也没人知道它的最低处能到达何处。如果说《活着》是深刻触及地下二层的作品,那《第七天》则是余华对他这个不知道有多深的黑屋子的超越和探索,这一次,他用着他的黑色幽默,走进了活生生的死后的世界,也用这样的方式最透彻的反观了我们身边的现实。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有疑问,书里的主人公杨飞,到底是为何而死?
(引文)
【我慢慢吃着削成片状的水果,拿起一张当天的报纸,这是别人留在桌子上的。我随手翻了几页后,报纸上的一张大幅照片抓住了我的眼睛,这是一位仍然美丽的女人的半身像,她的眼睛在报纸上看着我,我在心里叫出她的名字——李青。
然后我看到报纸上的标题,这位名叫李青的女富豪昨天在家中的浴缸里割腕自杀。她卷入某高官的腐败案,报纸上说她是情妇,纪检人员前往她家准备带走协查时,发现她自杀了。报纸上的文字黑压压地如同布满弹孔的墙壁堵住我的眼睛,我艰难地读着这些千疮百孔的文字,有些字突然不认识了。这时候饭店的厨房起火了......】
这段描写,时杨飞生前的记忆,就在杨飞在餐馆吃饭时看到报纸上关于女富豪李青自杀的消息时,餐馆起火了,于是就在这场意外的大火里,杨飞的生命终结了。与其说他死于这场大火,不如说他沦陷于这个叫李青的女人的自杀里而忘却了真正死亡的降临。
那么李青是谁?
她是杨飞美丽的前妻,也是他最爱的女人。都说美人常伴拙夫眠,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李青是公司高管,她没有选择那些苦苦追求她的成功人士,而是和普通职员杨飞在一起。这让我们感到了爱情的温暖,可这也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们悲剧的结局。因为,爱情在欲望和野心面前,会低下它高贵的头颅。李青为了追求更高的人生理想,动用了“美丽”的通行证,选择离婚远嫁一个海归博士。
(引文)
【分别的时刻来到了,我向她挥了挥手,她上来紧紧抱住我对我说:
“我仍然爱你。”
我说:“我永远爱你。”
她哭了。她说:“我会给你写信打电话。”
“不要写信也不要打电话,”我说,“我会难受的。”
她坐进出租车,她就这样走了,走上她命中注定的人生之路。】
杨飞因为爱,放走了心爱的妻子,也因为放不下这份爱,在大火中丧命。李青因为野心,离开了自己的爱人,却也因为野心,让她送了命。但他们在死后,却在另外一个世界意外重逢了。他们一起沿着回家的路回忆往事,才发现,从生到死,他们对彼此的爱从未中断,而且比生前多了一份理解与释怀。这个时候,他们不再被扭曲的现实世界干扰,就在这个安静的世界里,他们仿佛才能真正热烈的拥抱。
(引文)
【她湿漉漉的手抚摸起了我受伤的脸,她说:“我们分手那天,你把我送上出租车的时候,我抱住你说了一句话,你还记得吗?”
“记得,”“你说你仍然爱我。”
“是这句话。”她点点头,“你也说了一句话。”
“我说我永远爱你。”】
爱与死是文学永恒不变的主题,余华笔下的杨飞和李青也是如此,爱让他们生前相识,爱也让他们死后重聚。抛开了人间的包袱,在死亡世界里,两个相爱的人才能享受属于他们的平静与美好,“死比活着好”,这样一笔锋利的反衬,一种讽刺的生死观,这也是余华留给我的一个心灵震撼。
那么,故事的最后,杨飞又何去何从呢?
(引文)
【我惊讶地看见一个世界——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有核的果子,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它们抖动时也是心脏跳动的节奏。我看见很多的人,很多只剩下骨骼的人,还有一些有肉体的人,在那里走来走去。我问她:“这是什么地方?”她说:“这里叫死无葬身之地”】
杨飞最终的归宿便是这里。在我们的印象中,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果子,这不就是西方的伊甸园吗?然而,这个美丽的地方怎么会有一个凄冷可怖的名字——死无葬身之地。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死无葬身之地”是诅咒的话语,是谁死了都不愿去的地方。而《第七天》中,“死无葬身之地”成了没有墓地的亡灵群居的地方,它与现实世界比邻,甚至多了几分生机和温暖。那里是死者的天堂,人人死而平等,连结了近十年恩怨的警察和娼妓也能在那里化干戈为玉帛,天天坐在一起下棋,乐此不疲地悔棋,吵架然后和好。
读到这,心里会突然生出一朵温情的花,但,转而又被更大的恐慌笼罩。
我看了看窗外,车流不息,汽笛声依然刺耳,人们往来匆匆,神色中充满着冷漠与疏离。是啊,这才是我生活的世界。那个可以平等和自由的,可以纵情可以安静的去爱的世界,是不是只有死后才有啊?!
(引文)
【我对他说,走过去吧,那里树叶会像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他问:“那是什么地方?”
我说:“死无葬身之地。”】
杨飞的死是一个结束,人间的苦难止于人间。第七天,故事的最后,他来到“死无葬身之地”,他适应着这里,同时也迎接着新来的魂灵。也许在这里,才能消解人世的罪恶和荒诞,留下现实世界之外的一些美好和温暖吧。
文学给予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个虚构的世界。可它却承受着来自现实世界的所有欲望、情感和想象,所以文学中的现实比生活中的现实更加真实。而余华,也在绝望和温情的交织中,借鬼魂之手,写完了这本第七日的亡灵书,谱完了这曲安息日的悲歌。
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的并不是透彻的悲凉,也并不发觉只有死后才会有真正的平等和幸福,而是读出了余华其实想要对我们说,珍惜当下最重要的就是去除不必要的欲念,人生要善于做减法,才能在生时收获快乐。
今天读书时光的最后,我们一起听到的是音乐大师莫扎特创作的《安魂曲》,这组曲是莫扎特去世前迸发出的最后灵感。没有悲伤,也没有哀婉,有的是对庄严肃穆灵魂的赞歌,这赞歌恢弘、圣洁、庄严,它激发你作为人的尊严,作为一个灵魂拥有者的尊严。与其说,这是给死者的安魂曲,不如说,这是净化生者灵魂的圣水喷泉。
新浪微博:上官文露 微信粉丝交流群:ai212223
本文版权归上官文露所有,如有需要请直接与我联系:新浪微博:上官文露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