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制的爱
读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一书,给我眼前一亮的感觉。母子两个通过三十六封家信,平等的交流,题材广泛,音乐、艺术、政治等等。母亲从家信中逐渐了解了她成年的孩子的一些想法,作为儿子也慢慢的体会到母亲的年轻时的岁月以及母亲对孩子的爱。
龙应台是台湾著名的散文作家,而她的两个儿子安德烈和菲利普却是德国与中国的混血儿。读此书的过程中,母子之间除了年代上的差距之外,便是文化背景的不同了,字里行间都能看到龙应台作为华人母亲却时时克制的那种母爱,除了放手,还是放手。
很羡慕作者与其两个儿子之间这样融洽的沟通交流,虽然母子的兴趣爱好、对实事、事物的看法与观点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变化,但至少在某一时段,母子双方是想通的。回想自己少年的时候,没有跟父母做如此深入的交流。虽没有文化背景差异的遗憾,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维系父母子女之间关系的仅剩下血缘以及离家在外定时的电话问安。至于父母在关注什么,子女最近为什么烦心。对方大多数是无从知道的。
父母子女间的交流,在我身边是极少的。最主要的原因,我想可能是父母的忙于生计以及对子女思想方面的忽视吧。大部分中国的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少年时期是”小小的年纪,能懂些什么“,从而包办了孩子的一切,包括子女大学时的志愿及专业选择。如果父母身体、精力、财力各方面都允许,他们恨不能包办子女的一辈子。父母放手,让子女去自己经历风雨,并不是在子女成年的时候,而是在没有能力为其再包办一切的时候,不得已的放手。
待到子女工作和成家立业后,在没有什么可再为子女办了。父母与子女之间就成了最亲近的也是最陌生的两代人。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子女无论走多远,长多大,都是父母心中的牵挂。我无意批判这种传承的父母之爱,因为我自小也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将来为人父母,也许对子女的爱不会少于父母对我的爱。但读了这三十六封家信之后就要有所提高和多些思考。日后要学着与父母沟通,了解老年人的想法,在不久的未来,学着克制自己泛滥的母爱,与自己的子女做朋友。
克制与自律,是一个响亮的口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无论是人的行为还是感情,甚至包括父母对子女的爱,都需要克制。提前放手,让一只只小雏燕去经历风雨,并非是坏事。两辈人互相了解的基础上,相互尊重对方,彼此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正如龙应台在书中告知自己的儿子:待千山万水的走过,每个人需要面对的只有他自己,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也是自己。
这些认识也算不上什么深刻,读完《亲爱的安德烈》中的三十六封家信,遗憾和庆幸的感情相伴而生。遗憾的是,自己少年的时候并没有跟父母做沟通,哪怕做此方面的努力都没有;庆幸的是,自己将来在做父母的时候,又多了一些感性的知识,同时我还可以有机会去弥补与自己父母间的那道显而易见的裂痕。一切都还不晚,只要用心去做,去体会。
龙应台是台湾著名的散文作家,而她的两个儿子安德烈和菲利普却是德国与中国的混血儿。读此书的过程中,母子之间除了年代上的差距之外,便是文化背景的不同了,字里行间都能看到龙应台作为华人母亲却时时克制的那种母爱,除了放手,还是放手。
很羡慕作者与其两个儿子之间这样融洽的沟通交流,虽然母子的兴趣爱好、对实事、事物的看法与观点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变化,但至少在某一时段,母子双方是想通的。回想自己少年的时候,没有跟父母做如此深入的交流。虽没有文化背景差异的遗憾,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维系父母子女之间关系的仅剩下血缘以及离家在外定时的电话问安。至于父母在关注什么,子女最近为什么烦心。对方大多数是无从知道的。
父母子女间的交流,在我身边是极少的。最主要的原因,我想可能是父母的忙于生计以及对子女思想方面的忽视吧。大部分中国的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少年时期是”小小的年纪,能懂些什么“,从而包办了孩子的一切,包括子女大学时的志愿及专业选择。如果父母身体、精力、财力各方面都允许,他们恨不能包办子女的一辈子。父母放手,让子女去自己经历风雨,并不是在子女成年的时候,而是在没有能力为其再包办一切的时候,不得已的放手。
待到子女工作和成家立业后,在没有什么可再为子女办了。父母与子女之间就成了最亲近的也是最陌生的两代人。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子女无论走多远,长多大,都是父母心中的牵挂。我无意批判这种传承的父母之爱,因为我自小也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将来为人父母,也许对子女的爱不会少于父母对我的爱。但读了这三十六封家信之后就要有所提高和多些思考。日后要学着与父母沟通,了解老年人的想法,在不久的未来,学着克制自己泛滥的母爱,与自己的子女做朋友。
克制与自律,是一个响亮的口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无论是人的行为还是感情,甚至包括父母对子女的爱,都需要克制。提前放手,让一只只小雏燕去经历风雨,并非是坏事。两辈人互相了解的基础上,相互尊重对方,彼此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正如龙应台在书中告知自己的儿子:待千山万水的走过,每个人需要面对的只有他自己,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也是自己。
这些认识也算不上什么深刻,读完《亲爱的安德烈》中的三十六封家信,遗憾和庆幸的感情相伴而生。遗憾的是,自己少年的时候并没有跟父母做沟通,哪怕做此方面的努力都没有;庆幸的是,自己将来在做父母的时候,又多了一些感性的知识,同时我还可以有机会去弥补与自己父母间的那道显而易见的裂痕。一切都还不晚,只要用心去做,去体会。
-
Ruby-Jinru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1-05 09: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