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博弈论等角度浅析小米公司的市场营销策略(1)
第一个故事:《郁离子》中有一篇寓言故事:蜀贾三人,皆卖药于市,其一人专取良,计入以为出,不虚价亦不过取嬴。一人良不良皆取焉,其价之贱贵,唯买者之欲,而随以其良不良应之。一人不取良,惟其多卖,则贱其价,请益则益之不较,于是争趋之,其门之限月一易,岁馀而大富。其兼取者趋稍缓,再期亦富。其专取良者,肆日中如宵,旦食则昏不足。
文中大意是:在四川有三个商人,在市场上卖药,其中一个商人非常诚信,只卖好药,价格和成本相近,不虚价出售也不赚太多钱;另外一个商人,好药与不好的药都拿来卖,价格的高低由买家决定,相应的就把好的药和坏的药卖给他们;还有一个商人不卖好药,只求多卖,卖价非常低廉,买家请求他多加一点药就多加一点,也不跟他们计较,于是大家都争相去他的家中买药,他们家的门槛每个月换一次,一年之后他就成了富人。而好药坏药都卖的商人,顾客虽然少一点,但再过一年也就富起来了。而那个只卖好药的商人,由于没有什么顾客,几乎每天都像夜晚这么安静,早上吃了便顾不了晚上的那顿了。
这用平时的思维看来可能觉得奇怪,明明第一个商人的货比其他两个商人的货更好,为什么反而其他两个商人却能赚到更多的钱呢?然而这在经济学中并不是一件少见的事情,有一个名词叫做“逆向选择”。1970年,一名叫做阿克罗夫的经济学家发表了一篇名为《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的论文,这篇论文开创了“逆向选择”理论的先河,他本人也于200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中提出了一个经济模型称为“二手车市场模型”,讲述的便是“逆向选择”产生的原因。
假设一个人刚来到一个新城市,打算买一部二手车,来到了二手车市场。这个人为买家,他与卖家也就是二手车的车主对汽车质量的信息掌握并不是对称的,只有卖主知道商品的真正质量,而买家只知道,好车至少值60000元,而坏车至少值20000元。然而想要确切辨认出二手汽车质量的好坏对买家来说并不是容易的,只能通过外观,卖家的介绍及简单的现场试验来获得相关的信息,然而货品的真实质量,却要用较长时间的使用才能看出端倪。由于买家时间有限,也没有相关的资料可以讨价还价,买家先开出自己的预想价位,如果卖家接受则交易,否则交易失败。那么对于作为买家的你,应该开价多少合适呢?如果开价60000,似乎太多了,因为你并不敢肯定可以买到好车,然而如果你一开始并不打算买好车,开价20000或者稍多一些,也肯定会有卖家与你交易。
也就是说,作为典型的买主,最多只愿意以平均的质量支付商品的价格,也就是40000元,但是这样一来,商品质量高于平均价格的卖家,由于不愿意以总体质量平均价格出售,也就是由于赚不到钱,商品受到排挤退出了市场,而这时,市场的总体质量则又降下降到一个新的水平,也就是这一轮商品最高的质量下降到前一轮的水平值40000元,然而买家这时候却只愿意以(40000+20000)/2=30000元的价格购买一部二手车了,经过无数次市场的调整,最终市面上只留下了值20000元的车。这种现象则称为“逆向选择”。
以上的例子大致说明了“逆向选择”的基本含义:1、由于市场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市场的机制可能会出现失灵。2、这种失灵导致的现象与日常的“优胜劣汰”截然相反,出现的结论反而是“劣币驱逐良币”。
与其说小米的系统在小米手机还未出现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粉丝基础,然而小米真正开始“发烧”的开端,应该是从当时在风头浪尖中具有极高呼声的小米手机1s至其后的小米手机2s等一系列的惊爆“性价比”开始。
小米手机进入市场的时候,市面上的智能手机价格大多都在三千至四千的价位甚至更高,而千元定位的智能手机,在当时除了一些被称为国产山寨机的智能手机以外,可以说很少或者几乎是没有。
小米手机有预谋的横空出世,使得许多不想要花高价买品牌智能手机,却又不想买山寨手机的买主多了一个选择。
主打“高配置”和“低价格”进入市场的小米以性价比为旗帜走进用户的内心,用让人们易于接受的价位推出了配置与高价位的智能手机几乎别无二致小米手机在当时极短时间内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在当时的智能手机市场充当了“劣品”的角色,“劣品”是相对于更高价的“优品”而言的,与此相对,许多“优品”由于价格居高,高于当时大部分消费者的心理价位,与当时的“小米手机”相比要更黯淡许多。小米手机选择最具冲击力的角度,在“处理器”、“摄像头”、“屏幕”、“外观”还有当时最自豪的“MIUI”等外在角度入手,使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为之买账,小米如今打造的一系列顺势而为的生态产品,都仍留有小米手机一路发展留下的印记。
小米的进入,使这个行业开始走向平民化,小米手机为消费者创造了更容易获取智能手机的机会,同时也让许多智能手机的生产厂商不得不做一个选择题:推出比现有市场更低价的智能手机或接受市场淘汰。
如今市场上低价格高配置的品牌智能手机越来越多,国产品牌如华为、魅族、vivo、坚果、酷派等无一例外卷进了这个漩涡。友商的策略随之更改了,那么小米又是利用什么在这样的市场继续保有其主打的“性价比”优势呢?
文中大意是:在四川有三个商人,在市场上卖药,其中一个商人非常诚信,只卖好药,价格和成本相近,不虚价出售也不赚太多钱;另外一个商人,好药与不好的药都拿来卖,价格的高低由买家决定,相应的就把好的药和坏的药卖给他们;还有一个商人不卖好药,只求多卖,卖价非常低廉,买家请求他多加一点药就多加一点,也不跟他们计较,于是大家都争相去他的家中买药,他们家的门槛每个月换一次,一年之后他就成了富人。而好药坏药都卖的商人,顾客虽然少一点,但再过一年也就富起来了。而那个只卖好药的商人,由于没有什么顾客,几乎每天都像夜晚这么安静,早上吃了便顾不了晚上的那顿了。
这用平时的思维看来可能觉得奇怪,明明第一个商人的货比其他两个商人的货更好,为什么反而其他两个商人却能赚到更多的钱呢?然而这在经济学中并不是一件少见的事情,有一个名词叫做“逆向选择”。1970年,一名叫做阿克罗夫的经济学家发表了一篇名为《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的论文,这篇论文开创了“逆向选择”理论的先河,他本人也于200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中提出了一个经济模型称为“二手车市场模型”,讲述的便是“逆向选择”产生的原因。
假设一个人刚来到一个新城市,打算买一部二手车,来到了二手车市场。这个人为买家,他与卖家也就是二手车的车主对汽车质量的信息掌握并不是对称的,只有卖主知道商品的真正质量,而买家只知道,好车至少值60000元,而坏车至少值20000元。然而想要确切辨认出二手汽车质量的好坏对买家来说并不是容易的,只能通过外观,卖家的介绍及简单的现场试验来获得相关的信息,然而货品的真实质量,却要用较长时间的使用才能看出端倪。由于买家时间有限,也没有相关的资料可以讨价还价,买家先开出自己的预想价位,如果卖家接受则交易,否则交易失败。那么对于作为买家的你,应该开价多少合适呢?如果开价60000,似乎太多了,因为你并不敢肯定可以买到好车,然而如果你一开始并不打算买好车,开价20000或者稍多一些,也肯定会有卖家与你交易。
也就是说,作为典型的买主,最多只愿意以平均的质量支付商品的价格,也就是40000元,但是这样一来,商品质量高于平均价格的卖家,由于不愿意以总体质量平均价格出售,也就是由于赚不到钱,商品受到排挤退出了市场,而这时,市场的总体质量则又降下降到一个新的水平,也就是这一轮商品最高的质量下降到前一轮的水平值40000元,然而买家这时候却只愿意以(40000+20000)/2=30000元的价格购买一部二手车了,经过无数次市场的调整,最终市面上只留下了值20000元的车。这种现象则称为“逆向选择”。
以上的例子大致说明了“逆向选择”的基本含义:1、由于市场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市场的机制可能会出现失灵。2、这种失灵导致的现象与日常的“优胜劣汰”截然相反,出现的结论反而是“劣币驱逐良币”。
与其说小米的系统在小米手机还未出现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粉丝基础,然而小米真正开始“发烧”的开端,应该是从当时在风头浪尖中具有极高呼声的小米手机1s至其后的小米手机2s等一系列的惊爆“性价比”开始。
小米手机进入市场的时候,市面上的智能手机价格大多都在三千至四千的价位甚至更高,而千元定位的智能手机,在当时除了一些被称为国产山寨机的智能手机以外,可以说很少或者几乎是没有。
小米手机有预谋的横空出世,使得许多不想要花高价买品牌智能手机,却又不想买山寨手机的买主多了一个选择。
主打“高配置”和“低价格”进入市场的小米以性价比为旗帜走进用户的内心,用让人们易于接受的价位推出了配置与高价位的智能手机几乎别无二致小米手机在当时极短时间内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在当时的智能手机市场充当了“劣品”的角色,“劣品”是相对于更高价的“优品”而言的,与此相对,许多“优品”由于价格居高,高于当时大部分消费者的心理价位,与当时的“小米手机”相比要更黯淡许多。小米手机选择最具冲击力的角度,在“处理器”、“摄像头”、“屏幕”、“外观”还有当时最自豪的“MIUI”等外在角度入手,使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为之买账,小米如今打造的一系列顺势而为的生态产品,都仍留有小米手机一路发展留下的印记。
小米的进入,使这个行业开始走向平民化,小米手机为消费者创造了更容易获取智能手机的机会,同时也让许多智能手机的生产厂商不得不做一个选择题:推出比现有市场更低价的智能手机或接受市场淘汰。
如今市场上低价格高配置的品牌智能手机越来越多,国产品牌如华为、魅族、vivo、坚果、酷派等无一例外卷进了这个漩涡。友商的策略随之更改了,那么小米又是利用什么在这样的市场继续保有其主打的“性价比”优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