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勒兹|内在性:非特指的一个生命
○●○●德勒兹逝世20周年纪念○●○●
【这是德勒兹生前最后一篇文章,一般被视为德勒兹遗嘱。此文同时发于我们的微信号(dou出ban)】
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1925.01.18-1995.11.04)
内在性:非特指的一个生命
吉尔·德勒兹 / 文
王立秋 / 译
何谓超验领域?通过这样的经验我们可以将其辨识出来,即,它既不指涉某个客体也不属于某一主体(基于经验的再现)。因此,超验领域是作为纯主体意识流,作为前反思的客观意识,作为无自我的意识质量区间(a qualitative duration of consciousness)而出现的。这看起来很奇怪,即超验之物为这样的直接给定之物所界定:我们将谈论那种与组成主客体世界的一切事物相对的超验的经验论。在这种超验的经验论中,存在某种狂野、有力之物,当然,这并非感觉(简单经验论)的要素,因为感觉不过是绝对意识流中的一个裂缝。相反,它是从一种感觉到另一种感觉之间的通道(passage),而无论两种感觉如何相近,它表现为生成、以及力量上的增减(虚拟的量)。如此说来,我们是否必须用那无客体亦无自我,作为无始无终之运动而出现的纯粹的直接意识,来界定超验领域呢?(甚至斯宾诺莎关于此通道的概念及力量的量化,也不得不诉诸意识。)
然而,超验领域与意识的关系,只是概念上的。只有主体与其客体同时被生产,且都外在于超验领域,并显现为“超越者(transcendents)”时,意识才成为一个事实。相反,只要意识以无限的速度穿越超验领域四处扩散,那么,就没有什么能使它显现。[1]事实上,只有反映在把意识指向客体的主体身上,意识才得到表达。这就是为什么超验领域不能为与之共存的意识所界定而远离一切显现。
超越者并非超验之物。如果不是因为意识,超验领域将被界定为一个纯粹的内在性平面(a pure plane of immanence),因为它回避一切主体和客体的超越性(transcendental)。[2]绝对的内在性是自在的(in itself):它不在某物之中也不对某物存在;它既不依赖于客体,也不归属于主体。在斯宾诺莎那里,内在性并非对实体之内在性(并非内在于实体);相反,实体和样式,都处在内在性中。当超出内在性平面的主体或客体被视作普遍的主体或任一具备内在性的客体之时,超验之物也就完全变性,因为这样一来它就只是简单地强化经验之物;内在性也被扭曲,因为这样一来,内在性也就被封存于超越者内部。内在性与作为统一体而优先于一切事物的某物,与作为对事物进行综合的行动之主体均无关:只有在内在性出对自身而言之外不再对任何事物内在时,我们才能谈论内在性平面。超验领域不能用意识来界定,也不能由能够包含它的主体或客体来定义。
因此我们说,纯粹的内在性就是非特指的一个生命,而非其他。它亦非对生命的内在性(内在于生命),不内在于任何事物的内在性本身就是一个生命。非特指的一个生命是内在性之内在性,绝对的内在性:它是完整的力,完整的极乐(bliss)。约翰·费希特在其晚期哲学中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他超越主客体的两难困境而把超验领域表述为不再依赖于某一存在不再屈从于某一行动的一个生命——它是一种纯粹的直接意识,其运动不再指向某个存在,而是无休止地以一个生命的身份出现。[3]于是,超验领域就变成了内在性的真实平面,把斯宾诺莎主义再次引入哲学进程的核心当中。在梅恩·德·比朗《最后的哲学》(在这项计划上,他太过厌倦以至于没有取得成果)中,当他在努力地超越性下发现绝对内在的生命时,难道他没有说过类似的话么?超验领域为内在性平面所界定,内在性平面则为非特指的生命所界定。
内在性是什么?非特指的一个生命……如果我们把这个不定冠词(the indefinite article)当做超验之物的索引,那么,关于非特指的生命是什么,没人比查尔斯·狄更斯描绘得更好了。一个声名狼藉的人,一个受人鄙视的流氓,垂死的时候被人发现了。突然,那些照看他的人,对他最轻微的生命迹象,也生出了渴望和尊敬,甚至,爱。每个人都急着救他,以至在深昏迷状态中,这个邪恶的家伙也感到某种轻柔和甜蜜将他渗透。然而,他一活转过来,救他的人也随即变得冷淡,而他自己又变得卑鄙、残忍。在其生死之间,存在这样一个时刻,此时,只有一个非特指的生命在与死亡游戏。[4]个体的生命让位于无人称的独特生命,后者则从内部的(internal)永恒生命的事故(accidents)中,也就是说,从事件的主体性和客体性中解放出,释放出一种纯粹的事件:“homo tantum(只是人)”,每个人都强调这点并从中得到了某种至福(beatitude)。这是一种不再个性化(individuation)而独特化(singualarization)的存在的个体性(haecceity):纯粹内在性的生命,中性而超越于善恶之外,因为只有置身事物当中,使之肉身化得的那个主体,才能使之成善成恶。而如此个性的生命已然消退,取代它的是对(内在于)不再具名之人内在的独特生命,尽管这个人可能被错当为他人。一个独特的本质,一个非特指的生命……
但我们也不应该把生命禁锢在个体生命遭遇普世死亡的独特时刻。非特指的生命无处不在,在为给定的生活(living)主体所经历的一切时刻以及为给定的生活(lived)客体所衡量的一切时刻皆如此:非特指的内在生命所携带的事件或独特性只有在主体和客体处才能实现。如此不确定的生命本身并不各自占有某一时刻而相互封闭,而只在于时间之间(between-times),时刻之间(between-moments);它并不发生或继起,而只是提供空无时刻的无限性,在这一时刻我们可以看到,事件即将来临而尚未发生,在绝对的直接意识之中。亚历山大·莱尔内特-荷勒尼亚在其小说中就把事件置于能够吞没所有军队的时间之间。建构非特指生命的独特性和事件与与之非特指生命相关的特指(the)生命之事故并存,但二者并不以相同的方式划分归类。它们一种与个体相互联结的方式截然不同的方式相互联结。看起来,非特指的独特生命甚至可以脱离个(体)性而存在,而无需任何使之个体化的伴随物。比如说,很小的孩子彼此相像且少有个性,但他们却有独特性:一个微笑,一个姿态,一个鬼脸——而这些并非主体的特质(qualities)。小孩子,通过其苦难与孱弱,被注入了非特指的内在生命,后者是纯粹的力量甚至是极乐。非特指生命不定的面貌失去了所有定项(determination)到了(这些面貌)已超出内在性的平面的程度,或者换个说法,到了构建出超验领域之要素的程度(与此相对地,个体生命仍未与经验的定项相分离)。如此的无定性(the indefinite)并非某一经验定项的标记,而是某种出自内在性的定项,或某种超验的决定性(determinability)的标记。不定冠词即人的不确定性,这只是因为它是独特性的定项。特指的一个(the One)并非可包括内在性的超越者,而只是为超验领域所涵盖的超越者。一则永远是某种多样性的索引:一个事件,一种独特性,一个生命……尽管使超越者超出内在性平面或使内在性归于自身总是可能的,但是,一切超越性都仅由属此平面的内在意识流所建构。[5]超越性永远是内在性的产物。
非特指的生命只包含虚存物(virtuals)。它为虚拟性(virtuality)、事件、独特性所建构。我们称之为虚存的不乏现实性,却是那跟随给它特定现实性的平面,参与实在化进程之物。内在事件在(属于)事物及使之发生地生者的国度(state)现实化。内在性平面自身也在客体及其归属的主体中实在化。但无论客体与主体是如何地不可与其实在化分离,内在性平面自身始终是虚存的,只要居于其间的事件还是虚拟性的。事件与独特性给这个平面以其完全的虚拟性,正如内在性平面给虚存事件以其完整的现实性。所谓非-实在化(不定)的事件不存在匮乏之处。只要把它置于与其伴随物的关系中就已经足够:一个超验领域,一个内在性平面,一个生命,诸独特性。创伤在事物或生命的国度肉身化或实在化;但它自身就是引导我们走向无定生命的内在性平面之上的一种纯粹的虚拟性。我的创伤在我之前就已经存在:不是作为更高实在性的创伤之超越性,而是其作为永居其(平面或领域)中的虚拟性。[6]在界定超验领域之内在性的虚存物与使之实在化使之转变为超越之物(something transcendent)的可能形式之间,存在很大差别。
(译自:Gilles Deleuze, Pure Immanence Essay on A Life, Translated by Anne Boyman, ZONE BOOKS,2001,pp.25-34.)
注释:
[1] “就像我们把光反射回那些使之传出的表面,倘若光不受反射地经过,它也就不可能显现”(亨利·柏格森:《材料与记忆》,纽约:区域图书,1988年版,第36页)。
[2] 参见让-保罗·萨特,他假定了一个无主体——此主体与客观、绝对而内在的意识无涉——的超验领域:相应于此,主客体均为“超越者”(《自我的超越性》,巴黎:弗朗,1966年版,第74-87页)。至于詹姆士,见大卫·拉布亚德的分析,《威廉·詹姆士处的意识密流》,载《哲学》第46期(1995年4月号)。
[3] 这已经出现在《自然哲学》第二版序言中:“纯粹运动的机制绝非恒定,而是过程,并非存在,而是生命”(《第一哲学选集》,巴黎:弗朗,1964年版,第274页)。关于费希特处生命的概念,参见《极乐生活指南》,巴黎:奥比埃,1944年版以及马提雅尔·格鲁尔特的评论。
[4] 狄更斯:《我们共同的朋友》,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43页。
[5] 即使是埃德蒙·胡塞尔也承认:“世界的存在对意识来说必需是超验的,即使是在起源的依据之中,且必须保持对它的超验。但这并不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即一切超越性仅由与生命不可分割的意识之生命(life of consciousness)所建构。”(《笛卡尔式的沉思》,巴黎:弗朗,1947年版第52页)。而这将是萨特文本的起点。
[6] 参见乔·布苏克:《资本》,巴黎:书圈,1955年版。
——————————○●○●○●○●——————————
相关推荐:
《导读德勒兹》
【这是德勒兹生前最后一篇文章,一般被视为德勒兹遗嘱。此文同时发于我们的微信号(dou出ban)】
![]() |
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1925.01.18-1995.11.04)
![]() |
德勒兹之墓 |
内在性:非特指的一个生命
吉尔·德勒兹 / 文
王立秋 / 译
何谓超验领域?通过这样的经验我们可以将其辨识出来,即,它既不指涉某个客体也不属于某一主体(基于经验的再现)。因此,超验领域是作为纯主体意识流,作为前反思的客观意识,作为无自我的意识质量区间(a qualitative duration of consciousness)而出现的。这看起来很奇怪,即超验之物为这样的直接给定之物所界定:我们将谈论那种与组成主客体世界的一切事物相对的超验的经验论。在这种超验的经验论中,存在某种狂野、有力之物,当然,这并非感觉(简单经验论)的要素,因为感觉不过是绝对意识流中的一个裂缝。相反,它是从一种感觉到另一种感觉之间的通道(passage),而无论两种感觉如何相近,它表现为生成、以及力量上的增减(虚拟的量)。如此说来,我们是否必须用那无客体亦无自我,作为无始无终之运动而出现的纯粹的直接意识,来界定超验领域呢?(甚至斯宾诺莎关于此通道的概念及力量的量化,也不得不诉诸意识。)
然而,超验领域与意识的关系,只是概念上的。只有主体与其客体同时被生产,且都外在于超验领域,并显现为“超越者(transcendents)”时,意识才成为一个事实。相反,只要意识以无限的速度穿越超验领域四处扩散,那么,就没有什么能使它显现。[1]事实上,只有反映在把意识指向客体的主体身上,意识才得到表达。这就是为什么超验领域不能为与之共存的意识所界定而远离一切显现。
超越者并非超验之物。如果不是因为意识,超验领域将被界定为一个纯粹的内在性平面(a pure plane of immanence),因为它回避一切主体和客体的超越性(transcendental)。[2]绝对的内在性是自在的(in itself):它不在某物之中也不对某物存在;它既不依赖于客体,也不归属于主体。在斯宾诺莎那里,内在性并非对实体之内在性(并非内在于实体);相反,实体和样式,都处在内在性中。当超出内在性平面的主体或客体被视作普遍的主体或任一具备内在性的客体之时,超验之物也就完全变性,因为这样一来它就只是简单地强化经验之物;内在性也被扭曲,因为这样一来,内在性也就被封存于超越者内部。内在性与作为统一体而优先于一切事物的某物,与作为对事物进行综合的行动之主体均无关:只有在内在性出对自身而言之外不再对任何事物内在时,我们才能谈论内在性平面。超验领域不能用意识来界定,也不能由能够包含它的主体或客体来定义。
因此我们说,纯粹的内在性就是非特指的一个生命,而非其他。它亦非对生命的内在性(内在于生命),不内在于任何事物的内在性本身就是一个生命。非特指的一个生命是内在性之内在性,绝对的内在性:它是完整的力,完整的极乐(bliss)。约翰·费希特在其晚期哲学中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他超越主客体的两难困境而把超验领域表述为不再依赖于某一存在不再屈从于某一行动的一个生命——它是一种纯粹的直接意识,其运动不再指向某个存在,而是无休止地以一个生命的身份出现。[3]于是,超验领域就变成了内在性的真实平面,把斯宾诺莎主义再次引入哲学进程的核心当中。在梅恩·德·比朗《最后的哲学》(在这项计划上,他太过厌倦以至于没有取得成果)中,当他在努力地超越性下发现绝对内在的生命时,难道他没有说过类似的话么?超验领域为内在性平面所界定,内在性平面则为非特指的生命所界定。
内在性是什么?非特指的一个生命……如果我们把这个不定冠词(the indefinite article)当做超验之物的索引,那么,关于非特指的生命是什么,没人比查尔斯·狄更斯描绘得更好了。一个声名狼藉的人,一个受人鄙视的流氓,垂死的时候被人发现了。突然,那些照看他的人,对他最轻微的生命迹象,也生出了渴望和尊敬,甚至,爱。每个人都急着救他,以至在深昏迷状态中,这个邪恶的家伙也感到某种轻柔和甜蜜将他渗透。然而,他一活转过来,救他的人也随即变得冷淡,而他自己又变得卑鄙、残忍。在其生死之间,存在这样一个时刻,此时,只有一个非特指的生命在与死亡游戏。[4]个体的生命让位于无人称的独特生命,后者则从内部的(internal)永恒生命的事故(accidents)中,也就是说,从事件的主体性和客体性中解放出,释放出一种纯粹的事件:“homo tantum(只是人)”,每个人都强调这点并从中得到了某种至福(beatitude)。这是一种不再个性化(individuation)而独特化(singualarization)的存在的个体性(haecceity):纯粹内在性的生命,中性而超越于善恶之外,因为只有置身事物当中,使之肉身化得的那个主体,才能使之成善成恶。而如此个性的生命已然消退,取代它的是对(内在于)不再具名之人内在的独特生命,尽管这个人可能被错当为他人。一个独特的本质,一个非特指的生命……
但我们也不应该把生命禁锢在个体生命遭遇普世死亡的独特时刻。非特指的生命无处不在,在为给定的生活(living)主体所经历的一切时刻以及为给定的生活(lived)客体所衡量的一切时刻皆如此:非特指的内在生命所携带的事件或独特性只有在主体和客体处才能实现。如此不确定的生命本身并不各自占有某一时刻而相互封闭,而只在于时间之间(between-times),时刻之间(between-moments);它并不发生或继起,而只是提供空无时刻的无限性,在这一时刻我们可以看到,事件即将来临而尚未发生,在绝对的直接意识之中。亚历山大·莱尔内特-荷勒尼亚在其小说中就把事件置于能够吞没所有军队的时间之间。建构非特指生命的独特性和事件与与之非特指生命相关的特指(the)生命之事故并存,但二者并不以相同的方式划分归类。它们一种与个体相互联结的方式截然不同的方式相互联结。看起来,非特指的独特生命甚至可以脱离个(体)性而存在,而无需任何使之个体化的伴随物。比如说,很小的孩子彼此相像且少有个性,但他们却有独特性:一个微笑,一个姿态,一个鬼脸——而这些并非主体的特质(qualities)。小孩子,通过其苦难与孱弱,被注入了非特指的内在生命,后者是纯粹的力量甚至是极乐。非特指生命不定的面貌失去了所有定项(determination)到了(这些面貌)已超出内在性的平面的程度,或者换个说法,到了构建出超验领域之要素的程度(与此相对地,个体生命仍未与经验的定项相分离)。如此的无定性(the indefinite)并非某一经验定项的标记,而是某种出自内在性的定项,或某种超验的决定性(determinability)的标记。不定冠词即人的不确定性,这只是因为它是独特性的定项。特指的一个(the One)并非可包括内在性的超越者,而只是为超验领域所涵盖的超越者。一则永远是某种多样性的索引:一个事件,一种独特性,一个生命……尽管使超越者超出内在性平面或使内在性归于自身总是可能的,但是,一切超越性都仅由属此平面的内在意识流所建构。[5]超越性永远是内在性的产物。
非特指的生命只包含虚存物(virtuals)。它为虚拟性(virtuality)、事件、独特性所建构。我们称之为虚存的不乏现实性,却是那跟随给它特定现实性的平面,参与实在化进程之物。内在事件在(属于)事物及使之发生地生者的国度(state)现实化。内在性平面自身也在客体及其归属的主体中实在化。但无论客体与主体是如何地不可与其实在化分离,内在性平面自身始终是虚存的,只要居于其间的事件还是虚拟性的。事件与独特性给这个平面以其完全的虚拟性,正如内在性平面给虚存事件以其完整的现实性。所谓非-实在化(不定)的事件不存在匮乏之处。只要把它置于与其伴随物的关系中就已经足够:一个超验领域,一个内在性平面,一个生命,诸独特性。创伤在事物或生命的国度肉身化或实在化;但它自身就是引导我们走向无定生命的内在性平面之上的一种纯粹的虚拟性。我的创伤在我之前就已经存在:不是作为更高实在性的创伤之超越性,而是其作为永居其(平面或领域)中的虚拟性。[6]在界定超验领域之内在性的虚存物与使之实在化使之转变为超越之物(something transcendent)的可能形式之间,存在很大差别。
(译自:Gilles Deleuze, Pure Immanence Essay on A Life, Translated by Anne Boyman, ZONE BOOKS,2001,pp.25-34.)
注释:
[1] “就像我们把光反射回那些使之传出的表面,倘若光不受反射地经过,它也就不可能显现”(亨利·柏格森:《材料与记忆》,纽约:区域图书,1988年版,第36页)。
[2] 参见让-保罗·萨特,他假定了一个无主体——此主体与客观、绝对而内在的意识无涉——的超验领域:相应于此,主客体均为“超越者”(《自我的超越性》,巴黎:弗朗,1966年版,第74-87页)。至于詹姆士,见大卫·拉布亚德的分析,《威廉·詹姆士处的意识密流》,载《哲学》第46期(1995年4月号)。
[3] 这已经出现在《自然哲学》第二版序言中:“纯粹运动的机制绝非恒定,而是过程,并非存在,而是生命”(《第一哲学选集》,巴黎:弗朗,1964年版,第274页)。关于费希特处生命的概念,参见《极乐生活指南》,巴黎:奥比埃,1944年版以及马提雅尔·格鲁尔特的评论。
[4] 狄更斯:《我们共同的朋友》,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43页。
[5] 即使是埃德蒙·胡塞尔也承认:“世界的存在对意识来说必需是超验的,即使是在起源的依据之中,且必须保持对它的超验。但这并不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即一切超越性仅由与生命不可分割的意识之生命(life of consciousness)所建构。”(《笛卡尔式的沉思》,巴黎:弗朗,1947年版第52页)。而这将是萨特文本的起点。
[6] 参见乔·布苏克:《资本》,巴黎:书圈,1955年版。
——————————○●○●○●○●——————————
相关推荐:
《导读德勒兹》
![]() |
拜德雅Paideia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去独立书店,抢先试阅《像女孩那样丢球》 & 试读招募 (10人喜欢)
- 拜德雅图书工作室2023年年中报告+新书预告+赠书福利 (79人喜欢)
- 请查收这张广播放不出来的海报 (3人喜欢)
- 胜利?我们没有丨拜德雅2022年度报告 (169人喜欢)
- 时间的马匹 (4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