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歌剧生存状况调查与分析---优孟腾
内容摘要:歌剧这样的“舶来品”在中国大地上生存了90多年,由最初的探索到在中国土地上正式扎根,出现了辉煌也出现了萧条,进入21世纪中国歌剧将以怎样的姿态展示在民众面前,将以怎样的面貌整装待发?本文将大略的书写一下,并未以后的歌剧创作提供相应的依据。
关键字:中国歌剧 生存 困境 发展
中国歌剧自上个世纪20年代诞生以后,从最初的艰苦探索阶段到后期逐渐探索到具有本民族审美情趣的歌剧形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又转入萧条时期,在改革开放的大条件下和在各个方面大萧条的背景下歌剧人再次掀起的高潮,可以说歌剧在中国大地上存在的这90多年间波折不断。这门艺术虽属“舶来品”但从它产生、发展、辉煌再到大萧条,它在中国大地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这门“舶来品”的发展 注定在中华大地上不是一帆风顺的。
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港台流行音乐元素传到大陆内地并且迅速的占有了相当一部分的音乐文化市场,年轻人受此影响站到了流行音乐一边造成传统的音乐艺术门类传承的青黄不接,传统音乐艺术门类因此受到冲击一蹶不振,甚至有好多因为没有及时得到政府支持和援助的艺术门类相继失传,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20年过去,中国歌剧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失去了商业演出市场,演出活动萎缩到了每年只在大学校园中进行少数的场次,有实力的歌剧演员纷纷另谋出路,中国歌剧到了需要论证存在还是死亡的时候” 。 “普通的中国老百姓,可能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才真正认识了多明戈,因为他和宋祖英合唱了闭幕式主题曲《燃烧的火焰》。而对于歌剧,可能时至今日,依旧觉得那是一个离中国人很遥远的东西。歌剧在中国的发展,面临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困境,这种困境可能来自于文化的差异,也可能来自于市场推广的失误,但更多的可能来自于中国歌剧创作者,在“洋为中用”的创作过程中,面临的摇摆和尴尬”。 “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这又是一个令人深感不足的典范。就数量而言,在西方歌剧故乡的许多城市,每天都上演着大量歌剧,而我们除了《卡门》演出场地,恐怕很难看到同时有另一场这样成熟的歌剧;就西方歌剧艺术家交流而言,他们能以客座身份活跃在各个国家的歌剧院,而我们的艺术家则因为剧院、剧目或者体制等诸多因素所限很少能够互动;就剧院生存状态而言,西方歌剧院在市场份额、政府支持、企业资助方面均使中国歌剧相形见绌,西方歌剧的生产和产出的产业化模式也令中国歌剧望其项背。因此,如果我们有实现西方歌剧本土化的艺术理想,就不能不先好好研究一下西方歌剧的生存状态,提出适合我们的歌剧发展对策”。 从上述的一些观点可以看出,不管是专业的中国歌剧专家学者们还是咱们普通老百姓,都对中国歌剧将来的发展道路感到迷茫和困惑,甚至感到恐慌,造成今天这种局面肯定不是单一的一种原因,下面本文将粗略的分析一下这些原因。
社会、市场原因:
1、主要的原因不能不想到的就是流行音乐对于中国歌剧业的冲击,文革十年,时代的产物----“样板戏“严重阻碍了中国众多的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的发展,严重封闭了当时年轻人对于大众流行音乐的追求渠道,1979年当改革开放的大门开启后,离我们最近的港台流行音乐如洪水般通过改革开放的大门涌进大陆内地,当时处处闻邓丽君、蔡琴、罗大佑等歌手的歌声,年轻人受此影响而开始推崇这些歌手们的歌曲,作为高雅艺术门类的歌剧文化由于其本身的古典化、民族化、戏剧化、传统化等弊病逐渐受到年轻一代人的冷落,而且这种趋势越发的严重起来,到了今日流行音乐文化已经成为社会主义艺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歌剧艺术离我们普通大众却越来越远。
2、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两极分化逐渐严重起来;社会的大部分财富集中于少部分人手中,而作为社会主体的普通大众凭劳动而得到的财富却只能刚刚满足自己的日常所需,在“物质性第一”的情况下人们很难拿出剩余的财富来享受人们所追求的身体之外的精神的需求,而当今的歌剧艺术销售水平却是常常属于高价位,在这种的情形下,只有少部分的歌剧专业人士和社会爱好人士能拿出这样的资本来满足自己的歌剧欣赏欲望,长期受此影响歌剧的传播还有资金的回收会受到很大困扰,长期这样的恶性循环最终会使歌剧艺术离我们普通大众越来越远。
3、由于歌剧失去了众多的欣赏观众,市场份额越来越少,制作一部歌剧需要的成本往往也是非常高的,所以许多歌剧制作、演出单位常常寻求政府的支持,然而这种支持并没有改变歌剧艺术在中国大地上发展所遇到的困境,光靠政府的支持也不能摆脱歌剧逐渐被束之高阁的危险境地,为了长远的打算许多歌剧院在制作新歌剧的时候都希望把自己的新歌剧打造成精品,启用名演员还有名导演等等,在这样的思想追求下歌剧制作单位就不得不把制作费用提从而导致成本又提升,多种现实原因在一起共同把歌剧的发展前景蒙上一层不可预见性的浓雾。“不同的歌剧样式需要不同的政策对待,在多元化时代,要在政策取向上承认并鼓励歌剧的多元化发展;在这个前提下,抓歌剧主流,抓严肃歌剧,从政策措施、决策机制等方面入手把狠狠床住哦质量放在第一位,这样才能产生为歌剧观众真正喜爱的精品佳作。” 居其宏教授一语破难题,他长期位于中国歌剧创作的第一线,在长期的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对中国歌剧的出路所提出的自己的想法可谓是具有建设性的。
中国歌剧创作自身的原因:
1、歌剧是一门综合艺术,而演员是歌剧直接面对观众的载体,要是歌剧演员队伍严重缺乏,就会使歌剧在表演的过程中呈现水平、质量等等一系列直接的问题;中国歌剧舞台上早一辈优秀的歌剧演员人才因为种种原因已经不能在今天舞台上表演,而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旧有的中国歌剧体制已经完全破坏而新有的中国歌剧机制还没有形成,这就造成了青黄不接的局面,而全国的音乐艺术学院对此也没有做出相应的举措,使得全国的歌剧人才缺失严重,舞台上找不到适合的表演者,使得再好的剧目也会变得暗淡无光。
2、歌剧中是以音乐为第一要素的,也就是说要想创作一部可圈可点的歌剧作品,歌剧曲作者在其创作中是具有主导性地位的,而当今的大部分作曲家是非歌剧创作者,只有少之又少的作曲家主业或者兼顾歌剧创作领域,由此而产生的创作者主体缺少,并使拥有众多戏剧资源的中国在歌剧领域无人问津,近代培养的重要的作曲家在当时接受专业学习时一般采用的是西方作曲教学法,正式因为如此导致他们在使用中国民族音乐元素时手足无措甚至无能为力,而且也因为这样导致这些作曲家缺少对于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吸收导致在创作本民族歌剧时音乐十分怪诞,使得歌剧中的咏叹调流传不广,也没有让人记忆犹新的段落,让歌剧上演几天而将惨淡收场。
3、剧本,乃一句之本,是人皆熟知的一句俗话,好的剧本本身就有一定独立的戏剧性和审美性,典型的人物形象和记忆犹新的人物动作场面还有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在各种条件下能让作曲家发挥更大的想象和产生更广的空间,它在引起和激活创作和冲动的同时,也构成了歌剧艺术整体价值的基础和前提,但是中国歌剧现状之所以令人不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高质量有新意的歌剧剧本。
在中国大地上歌剧毕竟不停止的上演了90多年在这期间也取得了许多的经验,面对全国浩如烟海的优秀艺术文化我国民族歌剧在以后发展还是具有很大的潜能和优势的。第一,中国歌剧在历史上仍有较大的影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至今在社会上仍有较大影响。第二,歌剧是一种由戏剧、音乐、舞蹈、建筑、美术等独立艺术综合而成的舞台艺术形式。第三,我国第一次歌剧高潮形成的大舞台---广阔农村、对中国歌剧的创作、歌剧人才的哺育以及许多优秀创作传统的形成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第二次歌剧高潮中许多作品在家村也大有市场。第四,中国歌剧经过几代艺术家坚持不懈的努力,许多优秀的中青年作曲家以扎实的功底、娴熟的技法创作出许多优秀的剧目,以自己的实力昭示着中国歌剧的美好前景。第五,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步步深入,中西歌剧交流也越加频繁。第六,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而珍贵的艺术宝藏。第七,全国有近百座具有现代化设备的剧场落成或正在兴建之中,以北京、上海为中心,每年都有来自国内外的歌剧团来此演出。第八,我国正处在一个急速转变的时期,这使中国歌剧整体战略规划的制定、创作坐标的调整和水平的提高、市场培育、观众开发、内部管理制度改革、规范化、法制化赞助体系的形成、商业演出与普及推广、深入基层等方面的工作既面临着严峻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歌剧在中国大地上已经发展了90多年,中国的歌剧人们在不断地艰苦探索着,在创作实践中既取得了让人瞩目的成就也面临了尴尬的的萧条局面,俗话说的好任何事情要想浴火重生必须都要受到一定的挫折和苦难,从中得到教训和经验来改正自己的不足并未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可喜的是中国歌剧人们并没有因为当今中国歌剧所面临的尴尬局面而受到挫败,而是越战越勇,可喜是我们看到在“2008年中国歌剧论坛”上,举国的歌剧人们围绕在以中国歌剧研究会为主导的中国歌剧创作研究中心,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言论和见解,而全国的歌剧院受此影响也推出了一部又一部较有水准的歌剧作品,同时也受到了全国观众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越来越有信心,中国歌剧重生的那天离我们已经不远了。中国歌剧史上的三次高潮都说明了歌剧在中国是有市场的,关键在于要有好的作品,歌剧面临不景气的大环境,更需要政府的支持,更需要一批坚定不移地热爱着它的创作者愿意为它做出奉献。中国观众心里有歌剧,不仅是《白毛女》《江姐》《原野》,在他们的心里还保存了更多的记忆。他们期待好的歌剧,让我们共同迎接下一次高潮的到来吧!
参考文献: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孙继南 周柱铨主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汪毓和主编 华乐出版社2002年10月
《中国当代音乐》梁茂春著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4年07月
韩浩月 中国歌剧 生存还是死亡? http://www.chinavalue.net/Blog/490891.aspx
歌剧的中国式生存 中西摇摆的尴尬前行 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100719/2421557.shtml
演出数量少生存状态忧 西方歌剧怎样中国本土化 http://www.ce.cn/kjwh/ylmb/ylpl/200906/03/t20090603_19237076.shtml
居其宏 《扩心胸、干实事、缓称派—在“2008中国歌剧讨论”的发言》人民音乐 2009.3
郭建民 《关于中国歌剧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同5
田亚茹 《中国歌剧史上的三次高潮引发的思考》人民音乐2004年 04期
关键字:中国歌剧 生存 困境 发展
中国歌剧自上个世纪20年代诞生以后,从最初的艰苦探索阶段到后期逐渐探索到具有本民族审美情趣的歌剧形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又转入萧条时期,在改革开放的大条件下和在各个方面大萧条的背景下歌剧人再次掀起的高潮,可以说歌剧在中国大地上存在的这90多年间波折不断。这门艺术虽属“舶来品”但从它产生、发展、辉煌再到大萧条,它在中国大地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这门“舶来品”的发展 注定在中华大地上不是一帆风顺的。
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港台流行音乐元素传到大陆内地并且迅速的占有了相当一部分的音乐文化市场,年轻人受此影响站到了流行音乐一边造成传统的音乐艺术门类传承的青黄不接,传统音乐艺术门类因此受到冲击一蹶不振,甚至有好多因为没有及时得到政府支持和援助的艺术门类相继失传,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20年过去,中国歌剧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失去了商业演出市场,演出活动萎缩到了每年只在大学校园中进行少数的场次,有实力的歌剧演员纷纷另谋出路,中国歌剧到了需要论证存在还是死亡的时候” 。 “普通的中国老百姓,可能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才真正认识了多明戈,因为他和宋祖英合唱了闭幕式主题曲《燃烧的火焰》。而对于歌剧,可能时至今日,依旧觉得那是一个离中国人很遥远的东西。歌剧在中国的发展,面临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困境,这种困境可能来自于文化的差异,也可能来自于市场推广的失误,但更多的可能来自于中国歌剧创作者,在“洋为中用”的创作过程中,面临的摇摆和尴尬”。 “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这又是一个令人深感不足的典范。就数量而言,在西方歌剧故乡的许多城市,每天都上演着大量歌剧,而我们除了《卡门》演出场地,恐怕很难看到同时有另一场这样成熟的歌剧;就西方歌剧艺术家交流而言,他们能以客座身份活跃在各个国家的歌剧院,而我们的艺术家则因为剧院、剧目或者体制等诸多因素所限很少能够互动;就剧院生存状态而言,西方歌剧院在市场份额、政府支持、企业资助方面均使中国歌剧相形见绌,西方歌剧的生产和产出的产业化模式也令中国歌剧望其项背。因此,如果我们有实现西方歌剧本土化的艺术理想,就不能不先好好研究一下西方歌剧的生存状态,提出适合我们的歌剧发展对策”。 从上述的一些观点可以看出,不管是专业的中国歌剧专家学者们还是咱们普通老百姓,都对中国歌剧将来的发展道路感到迷茫和困惑,甚至感到恐慌,造成今天这种局面肯定不是单一的一种原因,下面本文将粗略的分析一下这些原因。
社会、市场原因:
1、主要的原因不能不想到的就是流行音乐对于中国歌剧业的冲击,文革十年,时代的产物----“样板戏“严重阻碍了中国众多的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的发展,严重封闭了当时年轻人对于大众流行音乐的追求渠道,1979年当改革开放的大门开启后,离我们最近的港台流行音乐如洪水般通过改革开放的大门涌进大陆内地,当时处处闻邓丽君、蔡琴、罗大佑等歌手的歌声,年轻人受此影响而开始推崇这些歌手们的歌曲,作为高雅艺术门类的歌剧文化由于其本身的古典化、民族化、戏剧化、传统化等弊病逐渐受到年轻一代人的冷落,而且这种趋势越发的严重起来,到了今日流行音乐文化已经成为社会主义艺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歌剧艺术离我们普通大众却越来越远。
2、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两极分化逐渐严重起来;社会的大部分财富集中于少部分人手中,而作为社会主体的普通大众凭劳动而得到的财富却只能刚刚满足自己的日常所需,在“物质性第一”的情况下人们很难拿出剩余的财富来享受人们所追求的身体之外的精神的需求,而当今的歌剧艺术销售水平却是常常属于高价位,在这种的情形下,只有少部分的歌剧专业人士和社会爱好人士能拿出这样的资本来满足自己的歌剧欣赏欲望,长期受此影响歌剧的传播还有资金的回收会受到很大困扰,长期这样的恶性循环最终会使歌剧艺术离我们普通大众越来越远。
3、由于歌剧失去了众多的欣赏观众,市场份额越来越少,制作一部歌剧需要的成本往往也是非常高的,所以许多歌剧制作、演出单位常常寻求政府的支持,然而这种支持并没有改变歌剧艺术在中国大地上发展所遇到的困境,光靠政府的支持也不能摆脱歌剧逐渐被束之高阁的危险境地,为了长远的打算许多歌剧院在制作新歌剧的时候都希望把自己的新歌剧打造成精品,启用名演员还有名导演等等,在这样的思想追求下歌剧制作单位就不得不把制作费用提从而导致成本又提升,多种现实原因在一起共同把歌剧的发展前景蒙上一层不可预见性的浓雾。“不同的歌剧样式需要不同的政策对待,在多元化时代,要在政策取向上承认并鼓励歌剧的多元化发展;在这个前提下,抓歌剧主流,抓严肃歌剧,从政策措施、决策机制等方面入手把狠狠床住哦质量放在第一位,这样才能产生为歌剧观众真正喜爱的精品佳作。” 居其宏教授一语破难题,他长期位于中国歌剧创作的第一线,在长期的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对中国歌剧的出路所提出的自己的想法可谓是具有建设性的。
中国歌剧创作自身的原因:
1、歌剧是一门综合艺术,而演员是歌剧直接面对观众的载体,要是歌剧演员队伍严重缺乏,就会使歌剧在表演的过程中呈现水平、质量等等一系列直接的问题;中国歌剧舞台上早一辈优秀的歌剧演员人才因为种种原因已经不能在今天舞台上表演,而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旧有的中国歌剧体制已经完全破坏而新有的中国歌剧机制还没有形成,这就造成了青黄不接的局面,而全国的音乐艺术学院对此也没有做出相应的举措,使得全国的歌剧人才缺失严重,舞台上找不到适合的表演者,使得再好的剧目也会变得暗淡无光。
2、歌剧中是以音乐为第一要素的,也就是说要想创作一部可圈可点的歌剧作品,歌剧曲作者在其创作中是具有主导性地位的,而当今的大部分作曲家是非歌剧创作者,只有少之又少的作曲家主业或者兼顾歌剧创作领域,由此而产生的创作者主体缺少,并使拥有众多戏剧资源的中国在歌剧领域无人问津,近代培养的重要的作曲家在当时接受专业学习时一般采用的是西方作曲教学法,正式因为如此导致他们在使用中国民族音乐元素时手足无措甚至无能为力,而且也因为这样导致这些作曲家缺少对于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吸收导致在创作本民族歌剧时音乐十分怪诞,使得歌剧中的咏叹调流传不广,也没有让人记忆犹新的段落,让歌剧上演几天而将惨淡收场。
3、剧本,乃一句之本,是人皆熟知的一句俗话,好的剧本本身就有一定独立的戏剧性和审美性,典型的人物形象和记忆犹新的人物动作场面还有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在各种条件下能让作曲家发挥更大的想象和产生更广的空间,它在引起和激活创作和冲动的同时,也构成了歌剧艺术整体价值的基础和前提,但是中国歌剧现状之所以令人不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高质量有新意的歌剧剧本。
在中国大地上歌剧毕竟不停止的上演了90多年在这期间也取得了许多的经验,面对全国浩如烟海的优秀艺术文化我国民族歌剧在以后发展还是具有很大的潜能和优势的。第一,中国歌剧在历史上仍有较大的影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至今在社会上仍有较大影响。第二,歌剧是一种由戏剧、音乐、舞蹈、建筑、美术等独立艺术综合而成的舞台艺术形式。第三,我国第一次歌剧高潮形成的大舞台---广阔农村、对中国歌剧的创作、歌剧人才的哺育以及许多优秀创作传统的形成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第二次歌剧高潮中许多作品在家村也大有市场。第四,中国歌剧经过几代艺术家坚持不懈的努力,许多优秀的中青年作曲家以扎实的功底、娴熟的技法创作出许多优秀的剧目,以自己的实力昭示着中国歌剧的美好前景。第五,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步步深入,中西歌剧交流也越加频繁。第六,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而珍贵的艺术宝藏。第七,全国有近百座具有现代化设备的剧场落成或正在兴建之中,以北京、上海为中心,每年都有来自国内外的歌剧团来此演出。第八,我国正处在一个急速转变的时期,这使中国歌剧整体战略规划的制定、创作坐标的调整和水平的提高、市场培育、观众开发、内部管理制度改革、规范化、法制化赞助体系的形成、商业演出与普及推广、深入基层等方面的工作既面临着严峻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歌剧在中国大地上已经发展了90多年,中国的歌剧人们在不断地艰苦探索着,在创作实践中既取得了让人瞩目的成就也面临了尴尬的的萧条局面,俗话说的好任何事情要想浴火重生必须都要受到一定的挫折和苦难,从中得到教训和经验来改正自己的不足并未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可喜的是中国歌剧人们并没有因为当今中国歌剧所面临的尴尬局面而受到挫败,而是越战越勇,可喜是我们看到在“2008年中国歌剧论坛”上,举国的歌剧人们围绕在以中国歌剧研究会为主导的中国歌剧创作研究中心,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言论和见解,而全国的歌剧院受此影响也推出了一部又一部较有水准的歌剧作品,同时也受到了全国观众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越来越有信心,中国歌剧重生的那天离我们已经不远了。中国歌剧史上的三次高潮都说明了歌剧在中国是有市场的,关键在于要有好的作品,歌剧面临不景气的大环境,更需要政府的支持,更需要一批坚定不移地热爱着它的创作者愿意为它做出奉献。中国观众心里有歌剧,不仅是《白毛女》《江姐》《原野》,在他们的心里还保存了更多的记忆。他们期待好的歌剧,让我们共同迎接下一次高潮的到来吧!
参考文献: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孙继南 周柱铨主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汪毓和主编 华乐出版社2002年10月
《中国当代音乐》梁茂春著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4年07月
韩浩月 中国歌剧 生存还是死亡? http://www.chinavalue.net/Blog/490891.aspx
歌剧的中国式生存 中西摇摆的尴尬前行 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100719/2421557.shtml
演出数量少生存状态忧 西方歌剧怎样中国本土化 http://www.ce.cn/kjwh/ylmb/ylpl/200906/03/t20090603_19237076.shtml
居其宏 《扩心胸、干实事、缓称派—在“2008中国歌剧讨论”的发言》人民音乐 2009.3
郭建民 《关于中国歌剧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同5
田亚茹 《中国歌剧史上的三次高潮引发的思考》人民音乐2004年 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