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亚丽:从幕后到台前,“四姨娘”打造海亮的百年品牌
![]() |
![]() |
文/华商名人堂
冯亚丽是浙江海亮集团的董事长,但是在公司,却有许多老员工不称呼她为“董事长”,而是叫她“四姨娘”。
因为在很多员工心里,冯亚丽就像是海亮员工的大家长,“像个关心他们、呵护他们的阿姨,而不是冷冰冰的上司”,加上冯亚丽在家排行老四,所以很多海亮的员工就照着当地的习惯,亲切的叫她“四姨娘”。
冯亚丽说自己也很喜欢这个称呼。她说:“让员工找到家的感觉,踏实的感觉,才能护佑企业团队保持核心竞争力。”
她从1992年海亮创建初期就进入海亮担任“后方指挥官”,十几年如一日,将一天一天不断壮大起来的企业,仔细打点,以大姐般的爱心,去网罗和关爱人才;以女性的周到与细腻,去建立企业的制度;以近乎完美的要求,去抓产品的质量;以和谐发展的理念,去建立企业文化,使海亮这艘大航母,在商海中行驶的平稳长远。
当然,把爱与温暖施予团队的同时,冯亚丽不忘作为大型企业领军人要高瞻远瞩的责任。尤其是近几年,“四姨娘”逐渐从企业的“后方”走到前线,带领海亮多领域拓展,为打造海亮百年企业品牌奠定坚实基础。
而这种转变起源于2008年。当时全球金融风暴肆虐,海亮所在的铜加工行业陷入低谷。冯亚丽回忆,最严重的一段时间,她几乎每天都睡不着。
当时海亮70%的产品依赖出口,眼看欧洲、美国一片萧条,她们一怕客户赖单,二怕客户赖钱,所以她们想方设法调整市场结构,一方面逐渐将过半产品的销路转向国内,另一方面,开始苦练内功,重视节能环保。
她坚守“不以牺牲环境换取企业短暂利益”才是企业发展的长远打算。就此海亮先后成立了四家专业的节能环保子公司,深入探索铜加工工艺环节的节能减排技术。这不仅开启了“海亮能源”的产业化之旅,更为拓展集团业务版图多元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四家子公司的经营范围,涉及废水、废气工程治理和设备开发;节能设备生产及销售;SCR脱硝催化剂等环境新材料开发等。”冯亚丽说,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海亮的创始人,她的弟弟冯海良逐步将更多决策权责交给她。冯亚丽逐渐成为整个集团的核心人物。
2010年底,浙江海亮能源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冯亚丽瞄准市场缺口,以进军印染业为发力点,通过全新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率领团队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印染余热回收系列产品。仅2011年上半年,她就成功与全国130余家印染企业签署合作订单,实现了快速扩张。
进军工业节能板块的同时,她又将目光聚焦到前景更广阔的建筑节能大市场。2011年,海亮集团在店口镇投资兴建了占地3万平方米的热管生产基地,同时在杭州成立了海亮技术研究院,招募一众节能技术专家,共谋未来。“我希望通过‘海亮能源’打造一个全国性的节能产业服务平台,从而再造一个新海亮。”冯亚丽说。
加速布局能源产业之外,她与弟弟冯海良在未来战略方面达成一致,于近年来积极拓展地产、金融及教育产业,以期将海亮打造成多元化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
除这几方面外,2014年12月底,冯亚丽带领海亮集团再下一城,集团旗下的农业食品品牌——“明康汇”首批4家门店,在长三角地区开业。这标志着蓄力多时的海亮农业板块,正式启航。
很多人不解,在技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领域披荆斩棘后,海亮为什么“回身”选择农业?
“起先,我们的出发点,只为解决海亮教育集团中1.9万名师生的食品安全问题。但后来我们很快意识到,‘哪里能买到安全的食品’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国问,最可靠的方式,是自力更生。” 冯亚丽说,不只是她,弟弟也很支持,这是海亮发展农业的最初原因。
据说,项目一提出便遭到董事局内几乎所有成员的反对。大家的理由是农业项目风险高,利润低,周期长。一个简单的纰漏,就可能让整个企业背上资金链断裂的重压,无异于“在刀尖上行走”。
可冯亚丽和弟弟不改初衷,他们坚信,越是困难的事,越有机会,而且农业最有可能让海亮铸就“百年企业”的金字招牌。
在两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海亮农业确立“明康汇”品牌,以打造中国中高端生鲜健康食品产业链为使命,植入工厂精细化管理理念与信息化系统,实现了养殖、物流、销售的全程追溯,并订立了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
如今,明康汇生态农业产品已覆盖果蔬、畜禽、水产三大领域,在全国建立起30个优质农业区域基地,其中16个已正式投入生产。至2017年,冯氏姐弟计划投入90亿元人民币扶持“明康汇”,至2020年,预算将扩大至260亿元。
“对海亮来说,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怎么花钱。”冯亚丽认为,搞现代农业最高的门槛不是资金,而是诚信。‘明康汇’发展或者成功的关键是要把高品质的食材,认认真真奉于餐桌,是要树立起一个百年品牌。
铜业,地产,教育,金融以及现在的农业,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冯亚丽带领海亮形成了自己的产业体系,并持续多元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下一步,冯亚丽计划进一步挖掘企业品牌含金量,推动海亮享誉全球,铸就百年品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