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也已经不早了
心情浮躁的时候 就翻出 我与地坛 来 一遍遍地读
喜爱他与地坛初见的段落,“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写的是冥冥中的注定。
喜爱他写十五年里地坛的朝霞和余晖,古木与四季。最绝妙的就是大段描绘四季的排比句,比作文学作品,比作艺术形式,比作乐器,甚至赋以园中的小景。
也被描绘他母亲的段落打动,常常不忍心细想,可字里行间,拼命把你往深情里头拽。
还喜爱他写园中其他人的故事,跑步的人,唱歌的人,兄妹俩和喝酒的老头,还有一个女工程师。每一个故事都值得细品,人间百态的杂糅,他们是缩影。
那段他思考怎么活,写“人质”的篇章更是看得心惊肉跳。“我在这园子里坐着,我听见园神
告诉我,每一个有激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每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场阴谋。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这戏剧与自己无关。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了。”
而这次读来,是被结尾怔住了。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如今我摇着车在这园子里慢慢走,常常有一种感觉,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有天我整理我的旧像册,一张十几年前我在这圈子里照的照片---那个年轻人坐在轮椅上,背后是一棵老柏树,再远处就是那座古祭坛。我便到园子里去找那棵树。我按着照片上的背景找很快就找到了它,按着照片上它枝干的形状找,肯定那就是它。但是它已经死了,而且在它身上缠绕着一条碗口粗的藤萝。有一天我在这园子碰见一个老太太,她说:"哟,你还在这儿哪?"她问我:"你母亲还好吗?""您是谁?""你不记得我,我可记得你。有一回你母亲来这儿找你,她问我您看没看见一个摇轮椅的孩子?……"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跑到这世界上来真是玩得太久了。有一天夜晚,我独自坐在祭坛边的路灯下看书,忽然从那漆黑的祭坛里传出阵阵唢呐声;四周都是参天古树,方形祭坛占地几百平米空旷坦荡独对苍天,我看不见那
个吹唢呐的人,唯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而缠绵时而苍凉,或许这几个词都不足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古不散。 必有一天,我会听见喊我回去。
那时您可以想象一个孩子,他玩累了可他还没玩够呢。心里好些新奇的念头甚至等不及到明天。也可以想象是一个老人,无可质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劳任怨。还可以想象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说"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又互相一次次说"时间已经不早了",时间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可时间毕
竟是不早了。
我说不好我想不想回去。我说不好是想还是不想,还是无所谓。我说不好我是像那个孩子,还是像那个老人,还是像一个热恋中的情人。很可能是这样:我同时是他们三个。我来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闹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
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
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
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欲望和生死 是太过宏大的命题。对一个二十岁的孩子来说,时间是概念模糊的。你知道终点在哪,但像是藏在雾里的远山,看不清所以以为路途漫长,可一路上饮酒作乐,临溪而戏,忘路之远近,忽然也就到了。细数走过的日子,哪一段不是这样呢?
越是这样 越是感觉到时间像沙子一样在每个不经意的缝隙里溜走 不是那种明了结局的不慌不忙 而是那种知道我走一步就少一步的惊惶。与生命这场会面我想我总是太急了,还没有做到就开始渴望得到。我明白这些道理却不敢说我是真切地活在这一秒的。即便终点其实就是起点,一路上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欲望对我说,如果想征服一座高山去空气稀薄的地方看见一些星星,就要做一匹沉得下心装得下事的骏马。
我就希望啊 最后的时候 我能说 我去过了我能去到的最远的地方 看过不少有趣的故事 爱过一个最想爱的人 也把我一路上采摘的最好的果实分享给了我最爱的人 若是能再为一同行路的伙伴留下几句值得回味的话 值得念想的片段 那就最好不过了。
喜爱他与地坛初见的段落,“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写的是冥冥中的注定。
喜爱他写十五年里地坛的朝霞和余晖,古木与四季。最绝妙的就是大段描绘四季的排比句,比作文学作品,比作艺术形式,比作乐器,甚至赋以园中的小景。
也被描绘他母亲的段落打动,常常不忍心细想,可字里行间,拼命把你往深情里头拽。
还喜爱他写园中其他人的故事,跑步的人,唱歌的人,兄妹俩和喝酒的老头,还有一个女工程师。每一个故事都值得细品,人间百态的杂糅,他们是缩影。
那段他思考怎么活,写“人质”的篇章更是看得心惊肉跳。“我在这园子里坐着,我听见园神
告诉我,每一个有激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每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场阴谋。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这戏剧与自己无关。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了。”
而这次读来,是被结尾怔住了。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如今我摇着车在这园子里慢慢走,常常有一种感觉,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有天我整理我的旧像册,一张十几年前我在这圈子里照的照片---那个年轻人坐在轮椅上,背后是一棵老柏树,再远处就是那座古祭坛。我便到园子里去找那棵树。我按着照片上的背景找很快就找到了它,按着照片上它枝干的形状找,肯定那就是它。但是它已经死了,而且在它身上缠绕着一条碗口粗的藤萝。有一天我在这园子碰见一个老太太,她说:"哟,你还在这儿哪?"她问我:"你母亲还好吗?""您是谁?""你不记得我,我可记得你。有一回你母亲来这儿找你,她问我您看没看见一个摇轮椅的孩子?……"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跑到这世界上来真是玩得太久了。有一天夜晚,我独自坐在祭坛边的路灯下看书,忽然从那漆黑的祭坛里传出阵阵唢呐声;四周都是参天古树,方形祭坛占地几百平米空旷坦荡独对苍天,我看不见那
个吹唢呐的人,唯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而缠绵时而苍凉,或许这几个词都不足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古不散。 必有一天,我会听见喊我回去。
那时您可以想象一个孩子,他玩累了可他还没玩够呢。心里好些新奇的念头甚至等不及到明天。也可以想象是一个老人,无可质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劳任怨。还可以想象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说"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又互相一次次说"时间已经不早了",时间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可时间毕
竟是不早了。
我说不好我想不想回去。我说不好是想还是不想,还是无所谓。我说不好我是像那个孩子,还是像那个老人,还是像一个热恋中的情人。很可能是这样:我同时是他们三个。我来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闹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
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
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
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欲望和生死 是太过宏大的命题。对一个二十岁的孩子来说,时间是概念模糊的。你知道终点在哪,但像是藏在雾里的远山,看不清所以以为路途漫长,可一路上饮酒作乐,临溪而戏,忘路之远近,忽然也就到了。细数走过的日子,哪一段不是这样呢?
越是这样 越是感觉到时间像沙子一样在每个不经意的缝隙里溜走 不是那种明了结局的不慌不忙 而是那种知道我走一步就少一步的惊惶。与生命这场会面我想我总是太急了,还没有做到就开始渴望得到。我明白这些道理却不敢说我是真切地活在这一秒的。即便终点其实就是起点,一路上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欲望对我说,如果想征服一座高山去空气稀薄的地方看见一些星星,就要做一匹沉得下心装得下事的骏马。
我就希望啊 最后的时候 我能说 我去过了我能去到的最远的地方 看过不少有趣的故事 爱过一个最想爱的人 也把我一路上采摘的最好的果实分享给了我最爱的人 若是能再为一同行路的伙伴留下几句值得回味的话 值得念想的片段 那就最好不过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