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林夕和方文山的歌詞看中國當代詩歌走向(……)
皇上在微博里盛讚林夕的《開門見山》,她說方文山是難得的才子而林夕是神,練字有時真不如天生有才。然後編輯部有人(反正那個號是公用的不知是誰……)回了一句“方文山那種歌詞簡直就是個笑話”。
其實我覺得這裡面還要涉及到一個文學理念的問題。
這麼說還嫌托大,那麼至少,是對歌詞定位的理解。
當然如果要我說誰更好我也選林夕,但是這是根據才華靈氣思想深度等一系列個人綜合素質評判出來的,中國風之類風格本身的嘗試和確立並沒有多少可指責之處。
很多人說林夕都說“他不認識我,但卻是最懂我的人”,這裡也可以反映出林夕對歌詞是定位在剖析心靈和人性上的。
他的歌詞運用意向也好引進佛理也好,最終的目的都是要歸在盡可能細緻入微地描寫各種心理上的。他筆下看得到各種心理,於是貪怨癡纏也美,不倫誘惑也美,參透錯對也美,一笑而過也美。
而把它們寫得美是他的本事。
對林夕而言文字應該更像一種工具而已,他琢磨它們是要更加到位地描寫某種心理。所以他才會用吊詭的文字寫《臉》,用迷幻的文字寫《流年》,用幽怨的文字寫《暗湧》,用直白的文字寫《新房客》。至於類似《再見二丁目》這樣的神作,最貼切的描述大概是“有深情誰怕沒金句”,它們最自然天成,它們本身就就是林夕某種心境下的產物。
用最簡潔的語句描寫出人類心底永恆的絕望。這應該就是林夕對歌詞任務的理解。
而方文山,我覺得他對歌詞的定位應該有一點是“展現文字本身的美”的。
也就是說對他而言文字本身就是目的之一。
你不能說這種理念本身好或不好,因為“紅杏枝頭春意鬧”照樣是千古絕句。
周傑倫剛紅的時候很多人看到方文山的詞大概都這麼想過,“原來歌詞也可以這麼寫啊”。他的詞引領很多人看到了歌詞本身具有的視覺上的美感,而這種“視覺美”(我不知道術語怎麼說)應該也是詩歌才獨有的魅力吧。
那些說中國風就是單純華麗辭藻堆砌的人,是不是太小看了所謂“推敲”二字呢?
各種美麗意向的組合,形容詞和動詞的奇妙應用,貼切別致的比喻句運用,文字只是經過一番用心的重新排列就可以如此引人入勝。
文字的韻律,節奏,美感,對這些東西的把握和領悟,又豈是“堆砌”二字就可以草草概括的了的?
如果要舉例我會選《上海一九四三》,我總覺得在這首單純描寫場景的詞里簡直能看出一種情懷來。
林夕是堅持“歌以詠志”的吧。他的歌詞更像文學,都以人性為最終目的。
喜歡林夕的人,大抵也是因了他對人心精准的洞察。
每個人都能從他的歌詞里找到共鳴,他的歌詞可以普度眾生。
他的洞察力就是他的天才,這份天才無人能及。
所以我選林夕。以林夕的天才可以輕鬆玩轉各種中國風,而方文山對人心的敏感卻永遠都比不上林夕。
但是皇上說的沒錯,方文山是才子,他對文字的敏感也沒多少人能比得上。
很多人說方文山的詞華麗,但是仔細看的話會發現,這個人幾乎不用太繁複的詞,他的用詞大多是常見且朗朗上口的,這種風格越到後期就越明顯。所以我說方文山的詞淺切,他自己則把這個形容為“素顏”。
對技巧的追求是他所偏愛的藝術審美,不受制于技巧是他領悟到的藝術境界。(這句話太神棍了可無視)
我很期待他的絢爛之極歸於平淡。
其實我覺得這裡面還要涉及到一個文學理念的問題。
這麼說還嫌托大,那麼至少,是對歌詞定位的理解。
當然如果要我說誰更好我也選林夕,但是這是根據才華靈氣思想深度等一系列個人綜合素質評判出來的,中國風之類風格本身的嘗試和確立並沒有多少可指責之處。
很多人說林夕都說“他不認識我,但卻是最懂我的人”,這裡也可以反映出林夕對歌詞是定位在剖析心靈和人性上的。
他的歌詞運用意向也好引進佛理也好,最終的目的都是要歸在盡可能細緻入微地描寫各種心理上的。他筆下看得到各種心理,於是貪怨癡纏也美,不倫誘惑也美,參透錯對也美,一笑而過也美。
而把它們寫得美是他的本事。
對林夕而言文字應該更像一種工具而已,他琢磨它們是要更加到位地描寫某種心理。所以他才會用吊詭的文字寫《臉》,用迷幻的文字寫《流年》,用幽怨的文字寫《暗湧》,用直白的文字寫《新房客》。至於類似《再見二丁目》這樣的神作,最貼切的描述大概是“有深情誰怕沒金句”,它們最自然天成,它們本身就就是林夕某種心境下的產物。
用最簡潔的語句描寫出人類心底永恆的絕望。這應該就是林夕對歌詞任務的理解。
而方文山,我覺得他對歌詞的定位應該有一點是“展現文字本身的美”的。
也就是說對他而言文字本身就是目的之一。
你不能說這種理念本身好或不好,因為“紅杏枝頭春意鬧”照樣是千古絕句。
周傑倫剛紅的時候很多人看到方文山的詞大概都這麼想過,“原來歌詞也可以這麼寫啊”。他的詞引領很多人看到了歌詞本身具有的視覺上的美感,而這種“視覺美”(我不知道術語怎麼說)應該也是詩歌才獨有的魅力吧。
那些說中國風就是單純華麗辭藻堆砌的人,是不是太小看了所謂“推敲”二字呢?
各種美麗意向的組合,形容詞和動詞的奇妙應用,貼切別致的比喻句運用,文字只是經過一番用心的重新排列就可以如此引人入勝。
文字的韻律,節奏,美感,對這些東西的把握和領悟,又豈是“堆砌”二字就可以草草概括的了的?
如果要舉例我會選《上海一九四三》,我總覺得在這首單純描寫場景的詞里簡直能看出一種情懷來。
林夕是堅持“歌以詠志”的吧。他的歌詞更像文學,都以人性為最終目的。
喜歡林夕的人,大抵也是因了他對人心精准的洞察。
每個人都能從他的歌詞里找到共鳴,他的歌詞可以普度眾生。
他的洞察力就是他的天才,這份天才無人能及。
所以我選林夕。以林夕的天才可以輕鬆玩轉各種中國風,而方文山對人心的敏感卻永遠都比不上林夕。
但是皇上說的沒錯,方文山是才子,他對文字的敏感也沒多少人能比得上。
很多人說方文山的詞華麗,但是仔細看的話會發現,這個人幾乎不用太繁複的詞,他的用詞大多是常見且朗朗上口的,這種風格越到後期就越明顯。所以我說方文山的詞淺切,他自己則把這個形容為“素顏”。
對技巧的追求是他所偏愛的藝術審美,不受制于技巧是他領悟到的藝術境界。(這句話太神棍了可無視)
我很期待他的絢爛之極歸於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