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梭人的精神空间
建筑从起源之初就不仅在营造客观空间,同时也在营造精神空间。对于摩梭人来说,火不仅提供了安全、温暖的感觉,而且是摩梭人和神灵沟通的媒介。
▲正房主室里以火塘为中心的空间是摩梭人“人神共居”观念的现实反映
女性是摩梭社会的支柱。房子的居住主体。在摩梭语里,“大家庭”和“住宅”是同一个词,据此可以看出女性意味着定居。男性是摩梭社会里的游离分子,在房子里没有固定的位置,白天在母亲房间里生活,获取亲情和物质需要的满足,夜晚在阿肖的花房里,享受情感的愉悦。男子只有出家做了喇嘛,才在房子中有固定的居住空间--经堂。
▲人神共居示意图
摩梭民居的形式是“井干式板屋”,墙体全部用木椤子构筑,屋面用杉木板覆盖,这是摩梭人世代沿袭的民居形式。如今,很多房屋已经改用小青瓦做屋面,甚至有少数建筑开始用砖砌筑墙体。但是,摩梭民居的正房始终沿袭着“井干式板屋”的形式,这体现了摩梭民居空间中的女性中心控制的稳固地位,传递着摩梭民居的女性文化特征。
▲典型的摩梭民居示意
相对于我们的“家庭”的概念,摩梭人的母系大家庭有比较多的人口,一个大家庭少则七、八人,多的有二、三十人。特殊的母系血缘共居,使摩梭人的房子往往形成比较大规模的院落,院落的组成包括正房、左右厢房和门楼等。
▲摩梭院落
在构成摩梭民居的这些元素中,唯有正房是无论如何都必须有的。根据家庭人口规模以及经济水平的状况,住居的院落可能会减少厢房或者门楼,也有可能在四合院之外增加其它 的房屋,院子也有大有小,但是正房不但一定要有,而且只能有一座,格局也都是一样的。正房都是只有一层,厢房和门楼几乎都是两层。
▲正房剖面图
虽然正房相对比较低矮,但却是摩梭民居的心脏,是母系大家庭的生活的中心场所,也是摩梭住居文化的重要象征,一座正房就代表一个母系大家庭。如果某一个家庭增加了一座正房,那么这个家庭一定是内部发生了分裂,是为摩梭人所不耻的事情。
正房也叫祖母房,是一家之中最年长的女性——即一家之主——居住的地方。摩梭大家庭里其他女性成员的生活也和正房有着比男性成员紧密得多的关系。摩梭人的一生始于正房、终于正房,摩梭女人更是一生中所有的重要事件都发生在正房。 一般情况下,摩梭人都出生在正房。根据具体状况的不同,生育会在正房的不同空间里进行,最多的是在火塘边,也有的在后室,还有的在前室旁边隔出来一个小房间。 小孩出生以后,就住在火塘边,一直住到十三岁。等到年满十三岁,要举行成年仪式,摩梭人也叫“成丁礼”,“成丁礼”也在正房举行。“成丁礼”之后,男女在住居里的空间分配就开始有区别了。
男性成员在“成丁礼”之后,就离开正房,在母亲家里不再有固定的空间,成为母系“衣杜”的游离分子,夜晚大部分都在“阿肖”的花房里度过。
女性成员在“成丁礼”之后,也暂时离开正房,在花楼上拥有一间花房,摩梭人称为“花骨”。女性成员开始在自己的“花骨”里接待“阿肖”,直到怀了孕,到临产前两到三个月的时候,又搬回正房里居住,由妈妈照顾。分娩也是在正房里进行,分娩后在正房里休养,两到三个月之后,再次离开正房,重新回到“花骨”接待“阿肖”。 女性成员年龄大了,不再结交“阿肖”了的时候,再次搬回正房的主室里居住,直到过世。过世之后在正房的主室里洗尸、捆尸,过世之后到火葬之前这一段时间,尸体暂时储存在正房的后室里。
就这样,摩梭女人一生的成长的历程、一生的喜怒哀乐的情感,生命来去的轮回,都系于正房。
▲摩梭女性居住轨迹
正房是摩梭民居中神人共居的地方,也是摩梭人与神灵沟通的媒介空间。既是居住、生活的核心,也是精神的核心,是最为神圣,最为重要的建筑。正房内设火塘,以火塘为中心的空间是一个大家庭饮食、待客、议论家事的核心场所;同时,正房也是与神灵接触、沟通的场所。正房建成之后,除翻修屋顶上覆盖的木板之外,不能擅自更改变动。因此,目前泸沽湖周边坝子里有不少年代久远的祖母房仍然得以保持原貌,有的祖母房甚至有百年以上的历史。 正房的平面基本是个正方形,内部的空间格局呈“回”字型,中间的“口” 字是主室。摩梭家庭的火塘、祖先、神灵,都在这间主室里,这间屋子四周的维护墙体一定是用木楞垛起来的,且一定是单层空间,这是摩梭人执着恪守的传统。
▲摩梭正房平面图
摩梭社会性质的女性中心这一要素,渗透到摩梭社会的各个层面,进而升华为虔诚的女性崇拜,同时深刻影响摩梭人生活环境的实体构成,衍化成了空间环境的控制性动力。
注:阿肖:是泸沽湖摩梭人中有情爱关系的男女双方的互称,彼此又称“肖波”。
声明:图文均来自互联网,其著作权属于原作者。
寻找最美民居客栈。
让热爱自由和生活的人们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
体验平台:kezhanbang.cn
![]() |
▲正房主室里以火塘为中心的空间是摩梭人“人神共居”观念的现实反映
女性是摩梭社会的支柱。房子的居住主体。在摩梭语里,“大家庭”和“住宅”是同一个词,据此可以看出女性意味着定居。男性是摩梭社会里的游离分子,在房子里没有固定的位置,白天在母亲房间里生活,获取亲情和物质需要的满足,夜晚在阿肖的花房里,享受情感的愉悦。男子只有出家做了喇嘛,才在房子中有固定的居住空间--经堂。
![]() |
▲人神共居示意图
摩梭民居的形式是“井干式板屋”,墙体全部用木椤子构筑,屋面用杉木板覆盖,这是摩梭人世代沿袭的民居形式。如今,很多房屋已经改用小青瓦做屋面,甚至有少数建筑开始用砖砌筑墙体。但是,摩梭民居的正房始终沿袭着“井干式板屋”的形式,这体现了摩梭民居空间中的女性中心控制的稳固地位,传递着摩梭民居的女性文化特征。
![]() |
▲典型的摩梭民居示意
相对于我们的“家庭”的概念,摩梭人的母系大家庭有比较多的人口,一个大家庭少则七、八人,多的有二、三十人。特殊的母系血缘共居,使摩梭人的房子往往形成比较大规模的院落,院落的组成包括正房、左右厢房和门楼等。
![]() |
▲摩梭院落
在构成摩梭民居的这些元素中,唯有正房是无论如何都必须有的。根据家庭人口规模以及经济水平的状况,住居的院落可能会减少厢房或者门楼,也有可能在四合院之外增加其它 的房屋,院子也有大有小,但是正房不但一定要有,而且只能有一座,格局也都是一样的。正房都是只有一层,厢房和门楼几乎都是两层。
![]() |
▲正房剖面图
虽然正房相对比较低矮,但却是摩梭民居的心脏,是母系大家庭的生活的中心场所,也是摩梭住居文化的重要象征,一座正房就代表一个母系大家庭。如果某一个家庭增加了一座正房,那么这个家庭一定是内部发生了分裂,是为摩梭人所不耻的事情。
正房也叫祖母房,是一家之中最年长的女性——即一家之主——居住的地方。摩梭大家庭里其他女性成员的生活也和正房有着比男性成员紧密得多的关系。摩梭人的一生始于正房、终于正房,摩梭女人更是一生中所有的重要事件都发生在正房。 一般情况下,摩梭人都出生在正房。根据具体状况的不同,生育会在正房的不同空间里进行,最多的是在火塘边,也有的在后室,还有的在前室旁边隔出来一个小房间。 小孩出生以后,就住在火塘边,一直住到十三岁。等到年满十三岁,要举行成年仪式,摩梭人也叫“成丁礼”,“成丁礼”也在正房举行。“成丁礼”之后,男女在住居里的空间分配就开始有区别了。
男性成员在“成丁礼”之后,就离开正房,在母亲家里不再有固定的空间,成为母系“衣杜”的游离分子,夜晚大部分都在“阿肖”的花房里度过。
女性成员在“成丁礼”之后,也暂时离开正房,在花楼上拥有一间花房,摩梭人称为“花骨”。女性成员开始在自己的“花骨”里接待“阿肖”,直到怀了孕,到临产前两到三个月的时候,又搬回正房里居住,由妈妈照顾。分娩也是在正房里进行,分娩后在正房里休养,两到三个月之后,再次离开正房,重新回到“花骨”接待“阿肖”。 女性成员年龄大了,不再结交“阿肖”了的时候,再次搬回正房的主室里居住,直到过世。过世之后在正房的主室里洗尸、捆尸,过世之后到火葬之前这一段时间,尸体暂时储存在正房的后室里。
就这样,摩梭女人一生的成长的历程、一生的喜怒哀乐的情感,生命来去的轮回,都系于正房。
![]() |
▲摩梭女性居住轨迹
正房是摩梭民居中神人共居的地方,也是摩梭人与神灵沟通的媒介空间。既是居住、生活的核心,也是精神的核心,是最为神圣,最为重要的建筑。正房内设火塘,以火塘为中心的空间是一个大家庭饮食、待客、议论家事的核心场所;同时,正房也是与神灵接触、沟通的场所。正房建成之后,除翻修屋顶上覆盖的木板之外,不能擅自更改变动。因此,目前泸沽湖周边坝子里有不少年代久远的祖母房仍然得以保持原貌,有的祖母房甚至有百年以上的历史。 正房的平面基本是个正方形,内部的空间格局呈“回”字型,中间的“口” 字是主室。摩梭家庭的火塘、祖先、神灵,都在这间主室里,这间屋子四周的维护墙体一定是用木楞垛起来的,且一定是单层空间,这是摩梭人执着恪守的传统。
![]() |
▲摩梭正房平面图
摩梭社会性质的女性中心这一要素,渗透到摩梭社会的各个层面,进而升华为虔诚的女性崇拜,同时深刻影响摩梭人生活环境的实体构成,衍化成了空间环境的控制性动力。
注:阿肖:是泸沽湖摩梭人中有情爱关系的男女双方的互称,彼此又称“肖波”。
声明:图文均来自互联网,其著作权属于原作者。
![]() |
寻找最美民居客栈。
让热爱自由和生活的人们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
体验平台:kezhanban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