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和东方阴柔审美及其它
名字写得很壮丽,其实内容很零碎。不过是最近有了些力气就起了点文心,借刚刚看过的《琅琊榜》起个头来涂鸦几笔。《琅琊榜》算是这些年来很好的电视剧之一,但若论同类历史传奇剧还是比不上当年吴奇隆、刘涛,和黄文豪主演的《问君能有几多愁》。那部片子,智慧、唯美、考究,精妙且大气。这些年我看过的古装片中,《贞观之治》是无可超越,可为史料的高峰,电视剧还拍出了舞台剧的效果。而神话传奇则属曹骏,焦恩俊主演的《宝莲灯》,以及吴奇隆,林志颖,黄晓明等等等等主演的新版系列《聊斋》。若论艺术上和思想上的成就,《琅琊榜》其实远逊于这些作品。
胡歌在剧中那病态阴柔的形象是个亮点,集东方(大概主要是女性吧)对理想男子想象之大成——王气,才/财气,文气加病气!整个东方似乎很爱纤弱病夫。在男权严重的东方,这种男性被认为不具什么攻击性,成为了女性审美主流。依吾浅见,这个风水仿佛是由《西厢记》里的张生起的头。(BTW,上海台N年前拍过的新版《西厢记》也是很好,做工地道,台词幽默精妙。)中国晋代和日本平安时代是把男性阴柔审美推到极致的时代。中国自古爱温柔美男,不过一开始不是病夫罢了,上古时代还是要身体健康,姿态轻盈的,“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而且,本民族上古豪侠,既有邦国战争,还有比较凶险的自然界,所以再美丽的男人都会佩剑弯弓。及至唐宋传奇中,像柳毅这样的人,虽是书生,但身体健康,精神饱满,为人仗义。没好体力是去不了龙宫,更陪不了我们可爱的钱塘君饮酒(吾是真心喜欢那个既能从缚龙柱上,于千雷万钧激绕其身间,脱锁而去救侄女,又能把酒当歌,说错了话还脸红的至情赤龙啊!)。更别说还有那豪侠的虬髯客。不知何时,美男的审美中就加入了病弱的成分,难道是卫玠的影响?一介病夫,要想像梅宗主那样当得了江湖霸主,翻得了朝廷风雨……挺难的,也就文学作品,电视剧耍耍吧。卫玠当年确也才华横溢,人也是有眼光的,但他也只能论论文,搬搬家保保自身而已。
说到这里,加聊一点胡歌。好人,好演员,好灵性!但是,何东与他在凤凰卫视的访谈(请原谅我没看完),心里觉得有些遗憾。这个访谈的奇怪之处就是,每个段落单挑出来都不错,连在一起就有些怪怪的。他毕竟不是李安,也不是Tom Hiddleston,然而更重要的是,主持采访的人也不是《纽约时报》常驻英国的记者!中国人最大的毛病就是,不知道什么是可以放到“公众领域”言说或探讨的,而什么应该只属于“私人领域”的范围,无论如何,应该keep it private or let it be private。 吾窃以为,这样美好的孩子,最好还是能有机会让已“贯穿东西通人文”的李安调教一下,另外,英语那么好,不妨到英国去进修一段时间,多沉淀些人文、历史、文学、戏剧等等,会大有好处。人,是不能只output而不input的,另外环境造人,换个环境和人群 ,换个标准和要求,大概更有体悟、更良性、更沉淀,也可以更超脱。
脑子跳回文史哲。数日前,在微信上看到了一个关于胡适先生的帖子,不由激起了我对先生的想念。当年从英国回来后,因为重新审视了中华文化,对坚持用英语写作又很中国心的林语堂先生颇感兴趣,但后来发现,其实他离胡适先生、梅贻琦先生和黄仁宇先生还是比较遥远的。三位先生不但为人高尚,慧眼独具,且真是把住了我民族的脉!转了帖子后,远在德国的老师留言道,去台湾旅游时要到先生墓前鞠个躬。她这一句话,登时使我热泪盈眶。真就动了这个心思。本无意去台湾的,现在只为了去敬敬先生也是可以计划计划吧。
最近思维挺活跃,大有从香独秀想到陈独秀,从老庄想到霍金,从《诗经》想到莎士比亚的幅度,且时值深秋,就又添些多愁善感的趋势,大有“疤还没好就忘了疼”的架势,真是没有办法。本周回上海巩固太极,老师说我打得是心静的。当然,那是另一种情景和体会,也是另一个我。而平日闲散之时,脑子不停,尤其常有曹公的《龟虽寿》划过脑海: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曹公古直””(钟嵘语),,心如沧海。多少诗篇瑰丽广阔,深得我道家精髓。可惜的是,人们在引用他的《龟虽寿》时往往只用前几句,却忽视了后面那几句,不知是不是故意的,就像人们往往忘了他还是“天地间,人为贵”(《度关山》)的作者,以及他浪漫的《陌上桑》:
驾虹霓,乘赤云,登彼九疑历玉门。
济天汉,至昆仑,见西王母谒东君。
交赤松,及羡门,受要秘道爱精神。
食芝英,饮醴泉,柱杖桂枝佩秋兰。
绝人事,游浑元,若疾风游欻翩翩。
景未移,行数千,寿如南山不忘愆。
既然又想起了他,在这渐冷而隐居的季节,不妨又要借其诗与汉乐府回到我们瑰丽的上古世界中去漫游一下了。
胡歌在剧中那病态阴柔的形象是个亮点,集东方(大概主要是女性吧)对理想男子想象之大成——王气,才/财气,文气加病气!整个东方似乎很爱纤弱病夫。在男权严重的东方,这种男性被认为不具什么攻击性,成为了女性审美主流。依吾浅见,这个风水仿佛是由《西厢记》里的张生起的头。(BTW,上海台N年前拍过的新版《西厢记》也是很好,做工地道,台词幽默精妙。)中国晋代和日本平安时代是把男性阴柔审美推到极致的时代。中国自古爱温柔美男,不过一开始不是病夫罢了,上古时代还是要身体健康,姿态轻盈的,“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而且,本民族上古豪侠,既有邦国战争,还有比较凶险的自然界,所以再美丽的男人都会佩剑弯弓。及至唐宋传奇中,像柳毅这样的人,虽是书生,但身体健康,精神饱满,为人仗义。没好体力是去不了龙宫,更陪不了我们可爱的钱塘君饮酒(吾是真心喜欢那个既能从缚龙柱上,于千雷万钧激绕其身间,脱锁而去救侄女,又能把酒当歌,说错了话还脸红的至情赤龙啊!)。更别说还有那豪侠的虬髯客。不知何时,美男的审美中就加入了病弱的成分,难道是卫玠的影响?一介病夫,要想像梅宗主那样当得了江湖霸主,翻得了朝廷风雨……挺难的,也就文学作品,电视剧耍耍吧。卫玠当年确也才华横溢,人也是有眼光的,但他也只能论论文,搬搬家保保自身而已。
说到这里,加聊一点胡歌。好人,好演员,好灵性!但是,何东与他在凤凰卫视的访谈(请原谅我没看完),心里觉得有些遗憾。这个访谈的奇怪之处就是,每个段落单挑出来都不错,连在一起就有些怪怪的。他毕竟不是李安,也不是Tom Hiddleston,然而更重要的是,主持采访的人也不是《纽约时报》常驻英国的记者!中国人最大的毛病就是,不知道什么是可以放到“公众领域”言说或探讨的,而什么应该只属于“私人领域”的范围,无论如何,应该keep it private or let it be private。 吾窃以为,这样美好的孩子,最好还是能有机会让已“贯穿东西通人文”的李安调教一下,另外,英语那么好,不妨到英国去进修一段时间,多沉淀些人文、历史、文学、戏剧等等,会大有好处。人,是不能只output而不input的,另外环境造人,换个环境和人群 ,换个标准和要求,大概更有体悟、更良性、更沉淀,也可以更超脱。
脑子跳回文史哲。数日前,在微信上看到了一个关于胡适先生的帖子,不由激起了我对先生的想念。当年从英国回来后,因为重新审视了中华文化,对坚持用英语写作又很中国心的林语堂先生颇感兴趣,但后来发现,其实他离胡适先生、梅贻琦先生和黄仁宇先生还是比较遥远的。三位先生不但为人高尚,慧眼独具,且真是把住了我民族的脉!转了帖子后,远在德国的老师留言道,去台湾旅游时要到先生墓前鞠个躬。她这一句话,登时使我热泪盈眶。真就动了这个心思。本无意去台湾的,现在只为了去敬敬先生也是可以计划计划吧。
最近思维挺活跃,大有从香独秀想到陈独秀,从老庄想到霍金,从《诗经》想到莎士比亚的幅度,且时值深秋,就又添些多愁善感的趋势,大有“疤还没好就忘了疼”的架势,真是没有办法。本周回上海巩固太极,老师说我打得是心静的。当然,那是另一种情景和体会,也是另一个我。而平日闲散之时,脑子不停,尤其常有曹公的《龟虽寿》划过脑海: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曹公古直””(钟嵘语),,心如沧海。多少诗篇瑰丽广阔,深得我道家精髓。可惜的是,人们在引用他的《龟虽寿》时往往只用前几句,却忽视了后面那几句,不知是不是故意的,就像人们往往忘了他还是“天地间,人为贵”(《度关山》)的作者,以及他浪漫的《陌上桑》:
驾虹霓,乘赤云,登彼九疑历玉门。
济天汉,至昆仑,见西王母谒东君。
交赤松,及羡门,受要秘道爱精神。
食芝英,饮醴泉,柱杖桂枝佩秋兰。
绝人事,游浑元,若疾风游欻翩翩。
景未移,行数千,寿如南山不忘愆。
既然又想起了他,在这渐冷而隐居的季节,不妨又要借其诗与汉乐府回到我们瑰丽的上古世界中去漫游一下了。
© 本文版权归 kaythomas69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