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医
中 医
我这里说的中医指的不是这种医道,而是我所认识的一位老中医。说是认识,我也只是见过一面而已,且是在我五岁的时候。如今实在想不起来他的样子,所知道也只是通过父母的只字片语里得到的。
这位老中医是颇有点世外高人的意思的,他住的地方很有趣,在新昌镜岭和回山之间的一座山的山顶上。在我五岁的时候那座山上是还没有盘山公路的,一般的大巴是不会开上去的,太难开,要上去一般是在山脚坐山脚村民提供的摩托的。我小时候常感冒且很难好,西医的抗生素对我似乎没什么作用,母亲就打听来这个中医的住处带着我上山看病去,很有点张无忌去蝴蝶谷找胡青牛的意思。
去求医的那条路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那真的是“盘”上去的,一圈一圈的绕上去,车走的很慢,也是很难走的快的。接下去的事情我是不清楚的,可能和我当时生着病有关系,我对那个老中医的家是没有一点影响的。母亲倒是描述过,我也就只能从母亲的描述中想象出那个老中医的家及样子了。据我母亲所说,那只是一座很普通的民居,大约是两层各三间房,有个小院子,院子是用几根细竹圈起来的,院子里种些常见中草药,我母亲认识的有金银花和枇杷叶。据我母亲说当时有一种红花开的很好,好像是牡丹,但我觉得牡丹毕竟过于繁华,我更愿意那颗红花是茶花。老中医的诊所设在一层的中间的房间,一张方桌,两张圈椅,正对着大门的墙上挂着“春晚带云锄芍药,秋高和露采芙蓉”的对联,一片素净。
母亲对于老中医的描述远没有他的家来的详细,仅仅是说他是一个很精神的老人,颇有古道仙风的感觉。
老中医看病还是古人的法子——望闻问切。把脉尤其有特点,他把脉常常一把不会少一刻钟,三指搭在脉上,眼睛微闭,口中念念有词似背书,而后眼睛一开讲你的病症讲的八九不离十,这种功夫现在是很少见的了。老中医开药写药方用的是蝇头小楷,那张药方我家现在还保存着,我后来是见过的,字写得很秀气,是有点钟繇的意思的。老中医抓药必不要他人插手,全要自己亲手称量,且他抓得极准很少再调整。
有件小事是要记述一下的,老中医常常留路远的病人吃饭,我父母便被留过,母亲说这件事她是忘不掉的,并且有时还会念起这位老中医。
这位老中医已经不在了,他儿子还在悬壶。
我这里说的中医指的不是这种医道,而是我所认识的一位老中医。说是认识,我也只是见过一面而已,且是在我五岁的时候。如今实在想不起来他的样子,所知道也只是通过父母的只字片语里得到的。
这位老中医是颇有点世外高人的意思的,他住的地方很有趣,在新昌镜岭和回山之间的一座山的山顶上。在我五岁的时候那座山上是还没有盘山公路的,一般的大巴是不会开上去的,太难开,要上去一般是在山脚坐山脚村民提供的摩托的。我小时候常感冒且很难好,西医的抗生素对我似乎没什么作用,母亲就打听来这个中医的住处带着我上山看病去,很有点张无忌去蝴蝶谷找胡青牛的意思。
去求医的那条路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那真的是“盘”上去的,一圈一圈的绕上去,车走的很慢,也是很难走的快的。接下去的事情我是不清楚的,可能和我当时生着病有关系,我对那个老中医的家是没有一点影响的。母亲倒是描述过,我也就只能从母亲的描述中想象出那个老中医的家及样子了。据我母亲所说,那只是一座很普通的民居,大约是两层各三间房,有个小院子,院子是用几根细竹圈起来的,院子里种些常见中草药,我母亲认识的有金银花和枇杷叶。据我母亲说当时有一种红花开的很好,好像是牡丹,但我觉得牡丹毕竟过于繁华,我更愿意那颗红花是茶花。老中医的诊所设在一层的中间的房间,一张方桌,两张圈椅,正对着大门的墙上挂着“春晚带云锄芍药,秋高和露采芙蓉”的对联,一片素净。
母亲对于老中医的描述远没有他的家来的详细,仅仅是说他是一个很精神的老人,颇有古道仙风的感觉。
老中医看病还是古人的法子——望闻问切。把脉尤其有特点,他把脉常常一把不会少一刻钟,三指搭在脉上,眼睛微闭,口中念念有词似背书,而后眼睛一开讲你的病症讲的八九不离十,这种功夫现在是很少见的了。老中医开药写药方用的是蝇头小楷,那张药方我家现在还保存着,我后来是见过的,字写得很秀气,是有点钟繇的意思的。老中医抓药必不要他人插手,全要自己亲手称量,且他抓得极准很少再调整。
有件小事是要记述一下的,老中医常常留路远的病人吃饭,我父母便被留过,母亲说这件事她是忘不掉的,并且有时还会念起这位老中医。
这位老中医已经不在了,他儿子还在悬壶。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