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紧生命浓度 ——个人阅读记录
闲来无事,整理一下看过的书,纯粹为了好(zhuang)玩(bi)。 1.《梦里花落知多少》 三毛 著 高三时看的,我好像看了三遍。悲伤犹如氤氲的浓墨深不见底。当悲伤在心中冲撞咆哮找不到出路的时候,去看这本书。 如果要说写得好的段落的话,我觉得几乎能把整本书都抄下来,所以从三毛其他的书中抄几句: “人生又有多少场华丽在等着?不多的,不多的,即使旅行,也大半平凡岁月罢了。” “人类往往少年老成,青年迷茫,中年喜欢将别人的成就与自己相比较,因而觉得受挫,好不容易活到老年,仍是一个没有成长的笨孩子。我们一直粗糙地活着,而人的一生,便也这样过去了。” “我避开无事时过分热络的友谊,这使我少些负担和承诺。我不多说无谓的闲言,这使我觉得清畅。我尽可能不去缅怀往事,因为来时的路不可能回头。我当心地去爱别人,因为比较不会泛滥。我爱哭的时候便哭,想笑的时候便笑,只要这一切出于自然。 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 “云淡风轻,细水长流, 何止君子之交。 爱情不也是如此,才叫 落花流水,天上人间?” 此处感谢借我《梦里花落知多少》的凯ju。 2.《xxxx》 沈从文 著 之所以没写书名是因为沈从文的文章随便翻出来一篇都很好,不需要特别指定哪一篇。沈从文最著名的作品当然是《边城》,但是我更喜欢他的散文和短篇。文风并不华丽,但看似平凡的文字中蕴含着令人惊异的力量。 “三三站在溪边,眼望一泓碧流,心里好像掉了甚么东西。极力去记忆这失去的东西的名称,却数不出。” “某一年水若来得特别猛一些,沿河吊脚楼,必有一处两处为大水冲去,大家皆在城头上呆望,受损失的也同样呆望着,对于所受的损失仿佛无话可说,与在自然安排下,眼见其他无可挽救的不幸来时相似。” “他们生活虽那么同一般社会疏远,但是眼泪与欢乐,在一种爱憎得失间,揉进了这些人生命里时,也便同另外一片土地另外一些年轻生命相似,全个身心为那点爱憎所浸透,见寒作热,忘了一切。若有多少不同处,不过是这些人更真切一点,也就更近于糊涂一点罢了。” 短篇小说里面我印象深刻的是《扇陀》,想象奇瑰啊。 沈从文和三毛最大的共同点就是“真”,这应该是为什么我这么喜欢他们的原因。 此处感谢让我顺到《沈从文作品精选》的ys。 3.《追寻逝去的时光》 马塞尔·普鲁斯特 著 周克希 译 最近正在看。当时在图书馆看见这个版本装帧特别漂亮,很喜欢就借回去了(也许误打误撞正好拿到的是一个比较好的译本?)。从已经看过的一卷半来看,我非常喜欢普鲁斯特的这种写作风格,经常大段大段地把我觉得写得好的地方抄下来: “我觉得凯尔特人的信仰很有道理,他们相信我们失去的亲人的灵魂,被囚禁在某个低等物种,比如说一头野兽,一株植物或一件没有生命的东西里面,对我们来说,它们真的就此消逝了。除非等到某一天,许多人也许永远等不到这一天,我们碰巧经过那棵囚禁着它们的大树,或者拿到它们寄寓的那件东西。这时它们会颤动,会呼唤我们,一旦我们认出了它们,魔法也就破除了。经我们解救,这些亲人的灵魂就战胜了死亡,重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但是,即使物毁人亡,即使往日的岁月了无痕迹,气息和味道(唯有它们)却在,它们更柔弱,却更有生气,更形而上,更恒久,更忠诚,它们就像那些灵魂,有待我们在残存的废墟上去想念,去等候,去盼望,以它们那不可触知的氤氲,不折不挠地支撑起记忆的巨厦。” “熊熊的炉火把那些诱人的香味,那些由整个房间的空气凝聚而成的撩拨食欲的香味,犹如烤面团似的焙烤着——早晨湿润的、充满阳光的清新空气已经把这些香味和成面团,发了起来,炉火把它们不停地翻动、烤黄,让它们起酥、发泡,烘成一张乡下烘饼,一个硕大无朋的卷边果酱馅饼。” “我们对自己所感觉到的东西的所谓表达,大都无非是让其以一种模糊的方式离开我们的脑际,从而摆脱它们,凭这种方式我们是无法真正了解这些东西的。” “他又想起了方才的梦,仿佛奥黛特就在身旁,只见她面容瘦削,脸显得很长,眼圈黑黑的,所有这些——绵绵不断的柔情蜜意把他对奥黛特持久的爱变成了一种长期的遗忘,忘却的正是他初见她的第一印象——自从他俩相好以来,他就不再去注意了。” “...而我们由于要使自己的欢愉有其意义,会在所想望的事物变得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一刻,情愿这些想望——为了确信那的确是它们——都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幻象。”

(这段太长了,懒得打了...) 如果我能写出像这样的二三十万字,这一生就功德圆满了。 4.《青春》 JM库切 著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品,写一个理想是成为诗人的青年的迷茫和对现实的抵抗与妥协,那种无力感... 读来非常有同感!文艺,男,青年必看。 5.《呼兰河传》 萧红 著 萧红生活在低处,笔下也多是描绘社会底层卑微人物的苦难。萧红这类人就是为写作而生的。 “被冬天枷锁了的灵魂和被束掩的棉花一样舒展开来。”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似,为什么这么悲凉。” “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 萧红成名作是《生死场》,一些散文如《永久的憧憬和追求》也写得很好。 6.《尤利西斯》 乔伊斯 著 构思宏大,结构精巧,语言晦涩,写法诡异。内容涵盖戏剧、音乐、天文、宗教等等,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不可能看懂。 膜拜。 看这本逼格瞬间提高十个档次。 据说看乔伊斯的书应该从《都柏林人》开始,我先看的《青年艺术家画像》。 “早晨的时光们从角落里跑了出来。金发,足蹬细长的凉鞋,身穿女孩儿气的蓝衣,马峰腰,清白的手。她们矫健地跳着舞,抡着跳绳。晌午的时光们穿的是呈琥珀色的金黄衣裳。她们笑着,手挽着手,高高地插在头上的梳子闪闪发光,举起双臂,用嘲讽的镜子捕捉阳光。” 7.《罪与罚》 费·陀思妥耶夫斯基 著 陀思妥耶夫斯基各种在电影里面出现啊,经常是—— F问埋着头的M:“你在看什么书?” M缓缓地抬起头,眼神略带忧郁,语速缓慢地吐出一个名字:“陀 思妥耶夫斯基。” ——逼格瞬间爆棚有木有! 连带着《卡拉马佐夫兄弟》一起看。 8.《围城》 钱锺书 著 语言精辟犀利,一针见血;尖酸刻薄,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 以吃葡萄的方式来比喻天下的两种人那段话应该都知道,这句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要人知道自己有秘密,而不让人知道是什么秘密,等他们问,要他们猜,这是人性的虚荣。” 呵呵呵。 9.《希腊的神话和传说》 斯威布 著 楚图南 译 很有意思!最早接触希腊神话是初三有天晚上CCTY6原声影院放《特洛伊·木马屠城》,看到凌晨2点半,第二天眼圈黑黑的去上学,一聊天发现我刘尧小弟昨天也看了这部电影!当时我们的关注点都是:“哇!海伦!”“哇!阿喀琉斯!” 西方很多文学作品啦绘画啦都是从希腊神话取材的,了解希腊神话也可以帮助理解那些作品吧。 希腊神话版本很多,当时查了一下似乎这个版本比较好。 以上是我很喜欢或者很佩服的。 下面是随便说说随便看看的。 1.《1984》 乔治·奥威尔 著 《美丽新世界》 阿道司·赫胥黎 著 我对政治一点都不感兴趣,但这两本书我觉得很好看。 此处感谢直接把《美丽新世界》送给我的飞机。 2.《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 《万物生长》 《北京,北京》 冯唐 著 我刘尧小弟送我这一套北京三部曲(此处感谢一下)。初看简直震惊了,这分明是赤裸裸的黄书啊。有些语言也感觉太粗俗(这么糙,是从小到大被北京秋天这破风给吹的吧)。再看时血液里面激素水平不那么高了,慢慢发觉有些地方确实写得好。将来等我儿子高中毕业的时候就把这套书传给他。 随笔集《活着活着就老了》里面有些也写得很好,有篇叫《茶与酒》的。 “酒高了,可以有难得的放纵,可以上天摘星,下海揽月。茶深了,可以有泪在脸上静静地流,可以享受一种情感叫孤独。” 3.《黄金时代》 《白银时代》 《青铜时代》 王小波 著 我看完了第一本,勉强看完了第二本,第三本实在看不下去了。无感。语言是大白话,也不知道他想要表达什么。 4.《雪国》 《古都》 《千只鹤》 川端康成 著 文字和情感比较克制。 5.《情人》 《广岛之恋》 杜拉斯 著 思维跳跃。不太容易看懂。可以感受到冷静克制的文字背后暗涌的情感。 6.《伤心咖啡馆之歌》 《金色眼睛的映像》 卡森·麦卡勒斯 著 好像也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品?和门罗的《逃离》一样,这一套路的我都看不太懂。 7.《月亮与六便士》 毛姆 著 不错,虽然不是很理解主人公对艺术的这种执著。 此处感谢送我这本书的黄楠。 8.《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朱生豪 译 当然是好!《麦克白》写贪婪,《奥赛罗》写嫉妒,《哈姆雷特》和《李尔王》没太看懂。 “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拙劣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愚人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9.《半生缘》 张爱玲 著 当然是好!但是张爱玲我只走马观花看过几本,没资格说话。 10.《神曲》 但丁 著 还是学意大利语去看原著吧...译本充其量只是让你了解《神曲》的主要内容,音韵、结构全没了。 11.《夜莺与玫瑰》 王尔德 著 王尔德的童话很凄美。不是说巴黎拉雪兹墓园王尔德的墓碑上每年都有络绎不绝的女游客留下唇印吗? 12.《一个人的好天气》 青山七惠 著 不错!看书名就知道差不了。 “刚入夏时,好比布鲁纳的绘画一般,世界的色彩鲜艳而单纯。” “我也跟着阿丝笑,恍恍惚惚觉得另一个自己在看着自己,同时还有第三个人在旁边看着这两个自己。” “季节啦,身体啦,这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总是在变。” 13.莫泊桑 契诃夫 欧亨利 找了几本精选集来看,比较喜欢莫泊桑,契诃夫的有点难懂。 14.《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茨威格 著 中篇巨匠茨威格最出名的作品,对女性心理的描写很细腻。 《三大师传》 茨威格 著 茨威格为狄更斯、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作的传,评论说是传记里面写得很好的。 15.《一个人的村庄》 刘亮程 著 散文集,有几篇相当好,尤其是《寒风吹彻》。 此处感谢cp的推荐。 16.《城南旧事》 林海音 著 很短的一个长篇(或者算一个很长的中篇),不错,看完挺感动的。 17.《兰波作品全集》 兰波 著 王以培 译 含蓄隐晦但又美得无法言喻。 18.《时间的玫瑰》 北岛 著 不懂诗歌没关系,慢慢读,去感受。 “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化,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19.《洗澡》 杨绛 著 行文非常干净利落,我读的时候眼前一亮。 20.《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许知远 著 年轻时的思考。大二大三学生该看一看。 “我的青春缺乏力量,缺乏真正的使命感与宏大的生命力。” “我知道,一个人因为危险而拒绝未知的历险,是衰老的表现,我害怕自己衰老。” “功利主义的盛行使得校园日益变得枯燥,物化的需求和各种压力冲淡了学生本来应该‘务虚’的青春,没有理想,不会胡闹,不会浪漫,在这个最应该放肆的年纪,我们的心灵却自觉地禁锢起来。” 21.《近距离 怀俄明故事》 安尼·普鲁 著 著名的《断背山》就被收录在这里。看不太懂。文风冷酷无情,略诡异。 22.《美的历史》 翁贝托·艾柯 编著 受了一下艺术的熏陶。 23.《局外人》 《鼠疫》 加缪 著 这应该算是严肃文学?不在我的兴趣点上,不过还是不错。 24.《心》 夏目漱石 著 讲背叛与自我救赎。 25.《挪威的森林》 村上春树 著 好像还可以,记不太清了。经常有儿童不宜的描写。 26.《诗经》 初中时在语文报上看到一篇《月出》引起了我对诗经极大的兴趣。以前一直想看,但找不到资源;上大学之后找到了,但直到现在连《国风》都没看完... 邶风 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卫风 硕人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27.《英儿》 顾城 著 顾城的文字不食人间烟火。 “我的手拦住你,就是我牧场的栅栏; 我的呼吸吹拂着你,就是摇动无花果的风。” 28.《在路上》 凯鲁亚克 著 不好看。并不理解主人公的行为和想法。 29.《洛丽塔》 纳博科夫 著 Lolita , light of my life , fire of my loins My sin , my soul Lolita 在杂志上被这段介绍所吸引。找来看,失望。 不理解。不好看。不喜欢。 30.《了不起的盖茨比》 菲茨杰拉德 著 评价说特别好,找来看,没发觉,不太理解作者想表达的东西。可能看英文原版才行吧,中译本无感。 31.《包法利夫人》 福楼拜 著 也是名声在外,没什么特别的感觉。 32.《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 著 还是讲救赎的,对宗教无感。 33.《北回归线》 亨利·米勒 著 思维跳跃,读来感觉混乱。冯唐说普通人的心境池塘里,丢一块石头进去,泛一阵涟漪,就逐渐归于平静;亨利米勒是自己在脑海里丢一块石头,然后就原子弹爆炸了。 34.《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谈论什么》 雷蒙德·卡佛 著 短篇集,没太看懂。 35.《你好,忧愁》 弗朗索瓦丝·萨冈 著 无感... 36.《哲学与人生》 傅佩荣 著 哲学入门书,浅显易懂。 37.《郁达夫文集》 郁达夫 著 看他的散文给我的感觉是这个人特别“软”,优柔,不喜欢。 38.《病隙碎笔》 史铁生 著 好苦闷,不喜欢。 39.《年轻的心在哭泣》 理查德·耶茨 著 还行。 “不经意的优雅中带些笨拙” “你有没有发现,当别人说他们哭得有多伤心,哭了多久时,你对他们的同情一下子烟消云散了?” 40.《九故事》 塞林格 著 看不懂啊看不懂。 41.《常识》 梁文道 著 我这种不关心时事的,看完一样啥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