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外之旅到王者归来
(上)
“五军之战”加长版一出,中土电影终于全部完结,是时候重新看一遍了。
首先说明,我不是魔戒粉丝。不是原著的,也不是电影的。十年前魔戒电影最红火的时候我买过小说,但一直没看完。电影虽然都看过,但更多赞叹的是美术设计,在“史矛革荒漠”之前的电影,对我来说更像是风光片。
“史矛革荒漠”和“五军之战”让我喜欢上了瑟兰迪尔,于是这六部电影对我来说意义就起了些变化。我想通过这次回顾把六部电影的故事能够梳理一遍,也希望看完电影之后能让我有兴趣重读小说。
电影剧情不再重复,主要是边看边记录下感想。
《霍比特人:意外之旅》
其实十年前看魔戒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还有一部前传,所以《霍比特人》电影出来后完全是抱着欣赏风光的态度去看的,以及一些对 Martin Freeman 演霍比特人的好奇,毕竟那时大家熟悉的都是他演的华生。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电影的主题曲。
《霍比特人》系列电影的美术设计延续了《魔戒》的John Howe,Alan Lee以及维塔工作室团队组合。我觉得这一系列电影的成功,其中很大功劳应归功于这些人带来的精美的布景、服装、道具和后期制作,是他们还原了插画家笔下的中土世界。
剧情方面,这次更多关注了与魔戒故事相联系的那条副线。就“意外之旅”来说,从瑞达加斯特发现黑暗势力重新兴起,到瑞文戴尔的会议,到比尔博从咕噜手里夺走魔戒,三个重要的点都交待的很清楚。
角色部分,我很喜欢比尔博,也很喜欢咕噜。尤其是咕噜,与魔戒时期相比,此时的咕噜有时候会有一种让人怜悯的可爱。
魔戒故事六十年前的中土人口贩子甘道夫比魔戒时期老了好多。
瑟兰迪尔方面,说真的,这一部里他的出场实在太短暂了。因为我完全没看过“霍比特人”小说,还以为后面的故事都没他了,所以当时根本没去关注他。
矮人们在比尔博家里会面的场面拍得非常好,这么多人物挤在一个小空间里,依然主次分明富有节奏感。索林的出场相当惊艳,比前面那一堆矮人都更英俊更有气魄,更像个王者。假如不是我之前看过Richard Armitage演的英剧《罗宾汉》,我估计就会爱上他的。但我这个人有种“一见钟情,否则没情”的毛病,如果一个演员我见到的第一个角色没有让我爱上,之后别的角色也就非常非常难了。(《罗宾汉》我追完三季,喜欢的是另一个配角。)
能重新看到瑞文戴尔的精灵们真是让人高兴,虽然他们尽吃些菜叶子。
我比较想吐槽的是,甘道夫既然能召唤巨鹰,干嘛不一早就让鹰驮着矮人直接飞到孤山算了呢?人贩子的心思还真是难猜。或者他的目的其实是想把比尔博介绍给索林?
《霍比特人:史矛革荒漠》
因为“意外之旅”并没有引起我太大兴趣的关系,“史矛革荒漠”我看得非常晚,大约在“五军之战”消息出来左右。我甚至都没有去影院看。事后证明这真是个极其错误的决定。
“史矛革荒漠”开始,我们知道,召集矮人远征孤山的肇始者,其实正好是就是人口贩子甘道夫。现在来看,让矮人夺回故土只是他想除掉史矛革的顺带任务而已。
电影依然是两条故事线:矮人远征,和魔王的崛起。两条线的串联者依然是瑞达加斯特与甘道夫。
从第三部花絮得知,密林入口处的雕像就是瑟兰迪尔的亡妻。可能很多人疑问怎么能用妻子雕像守大门呢,咱们可以类比一下罗马皇帝哈德良在安提诺斯死后建了多少他的雕像,简直遍布罗马全境,所以瑟兰迪尔在自己曾经的王国里很可能到处竖立亡妻雕像,大门口的那座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甘道夫被盖拉德利尔召唤去探查戒灵墓,矮人们不出所料地走错路落入大蜘蛛钳下。比尔博意识到自己对魔戒的占有欲这段拍得很好。然后,精灵们出现啦,欢呼鼓掌。
看《魔戒》电影时我挺喜欢莱格拉斯的,尤其喜欢看他与金雳拌嘴,但还谈不上有多么钟情。这次重新看到他,感觉跟甘道夫一样,六十年前的故事里居然要更老一点儿。除此之外,《霍比特人》里的莱格拉斯总是怒气冲冲,不及《魔戒》里轻松潇洒,只能说角色为剧情服务,剧情要求他变成这个样子。我们当然可以解释为《魔戒》里的莱格拉斯更成熟些,此时的莱格拉斯可能正经历青春期成长。不过,六十年对于精灵而言不过弹指一挥间,改变他的,应该远不止时间才对。
陶瑞尔一出场就能感觉到她的设定应该是这部没有女主角的故事中的女一号。精干帅气的女性角色很讨人喜欢,但假如陶瑞尔不是落入俗套的爱情故事里我会更喜欢她的。《魔戒》里伊欧文的故事就处理得更好。
陶瑞尔爱上奇力显得很突兀。即便她是个年轻女精灵,年龄也有个六百多岁了,瞬间便对异族男性一见钟情,用保卫国家抵抗恶势力的大道理说服莱格拉斯和自己一起追逐矮人,真追上了却只顾着奇力,到后面甚至不顾自己族人的性命,怎么都有点儿说不过去。大概这就是编剧生生加进来的原创人物难以比肩原著人物(比如伊欧文)在情节上的合理性吧。
然后就是我们美丽的精灵王瑟兰迪尔的出场。前面说过,第一部“意外之旅”时我没以为那位骑着鹿转头的精灵王会再出现,我以为新出现的这个是另外一个王、另一波精灵呢(精灵历史地理知识我真的很贫乏)。所以那几个手、大腿、王冠、眼睛的特写镜头出来时,我第一直觉是“咦?是个女王啊”。然后就被狠狠地打脸,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撼。
瑟兰迪尔的几个段落看下来,我对他的印象是,非常美,同时又非常高傲和冷漠,似乎与其他人(包括与莱格拉斯)始终都有一层隔膜。他高大的身材、低沉的嗓音和占地面积很大的袍子似乎无时无刻都在提醒:停在那儿,别靠近我。不过身为王者,这种疏离感也是权力意志构成的一部分。与陶瑞尔谈话时意识到比尔博出现的那个回头非常惊艳,我基本就是在那一刻爱上他的。
瑟兰迪尔与莱格拉斯审问半兽人那段,其实可以感受到,莱格拉斯是真年轻,他并不像瑟兰迪尔那样理解黑魔王归来的种种迹象。而在瑟兰迪尔这方面,你能从他向索林展示脸上的龙炎烧伤和对于黑魔王出现的敏感得知,这个精灵王肯定不止是美丽冷漠而已,他肯定经历过很多事。
重看时才注意到喝醉酒的那俩精灵就是加里安和艾厄罗斯,电影里都提到名字了。
木桶戏最为精彩,有点儿游乐场激流勇进加近战搏斗的意思。看过花絮再看就知道这些眼花缭乱的镜头都是怎么拍出来的。莱格拉斯的动作设计倒是没变,跟《魔戒》里一样酷炫。
矮人们逃出后便遇到了电影后半的重要人物巴德。说真的,巴德第一个镜头出来,我还以为是莱格拉斯。他们两个真的很像,还偏偏都使箭。第一次看的时候我花了不少时间才确认这个真的不是变装的莱格拉斯而是另一个人。所以也难怪会有玩笑说莱格拉斯是瑟兰迪尔和巴德生的。
阿尔弗雷德是很有趣的一个角色,但也逃不脱猥琐狡猾仗势欺人的狗腿子反派的模板。作为影片沉重基调的调剂还算不错。镇长是油炸叔演的,这个我倒是第一眼就看出来了。
此时电影进入后半部分,总结来说,就是:
众矮人别长湖登顶旧孤山,史矛革遭唤醒巨龙猛发威。
甘道夫只身勇探多尔戈多,黑魔王聚党羽应战显真身。
剩下就是打打打打打。矮人和巨龙打,甘道夫和魔王打,精灵和半兽人在长湖打。打到半截,矮人们给史矛革镀了层金,电影落幕,一切待第三部电影才水落石出。
《霍比特人:五军之战》
“史矛革荒漠”落幕在巨龙抖落一身金水冲向长湖的时候,所以“五军之战”一开始就是长湖对抗巨龙。龙和火焰的特效做得很好,但就跟我第一次看的时候感觉一样,龙死得太快了,威震八方的史矛革简单地死在一只箭下,略有些随意。感觉把这段小高潮放到电影第二部末尾比较好。
巴德被尊为领袖顺理成章,阿尔弗雷德是反面对照,花絮里说他最后死了,我个人倒觉得应该让他苟且活下来。人格高尚的英雄最后称王,卑鄙龌龊的小人迟早灭亡,而像索林这样曾经出现过污点的好人,则最后用死亡完成自我救赎。这种设定太好莱坞太好猜,所以有点儿无趣。
龙一死,大家都各怀叵测倾巢出动,拉开五军之战的序幕。
副线方面,精灵巫师大战索伦这段直接与《魔戒》过渡,埋下萨鲁曼叛变的线索。比较让我意外的是盖拉德丽尔的法力居然这么强,能够直接击溃索伦,看《魔戒》的时候真没感觉精灵们有这么大力量,我以为精灵也是主要靠兵器御敌呢。
人类和精灵向矮人讨债这部分,现在看,我觉得无论是人类还是精灵其实都是在摆摆样子走个过场,并不是真要打仗。只要索林肯还珠宝和付清协议里的钱财,他们就把阿肯宝石交还,拿钱走人。在这件事上,我是站在比尔博一边的,为了钱财和宝石耗费生命,真的,太不值了。但索林可不这样想,他叫来了丹恩的大军。
这下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况且丹恩骂起精灵来也确实比较损。结果就是矮人、精灵和人类一场乱哄哄的混战,却被早已埋伏好的半兽人中途捡了个便宜。加长版里,半兽人是在矮人和精灵交手之后才出现的,这比影院版在交手之前杀出来更合理。
城前讨债这场戏看的时候脑子里完全是花絮里的城下三人在吃零食的镜头,所以,居然看笑了。顺便,矮人角色中除了索林舅甥三人外,带着雷锋帽的波弗戏份相当多,比如第二部里注意到比尔博要离开的是他,第三部里在比尔博拿着宝石溜走以前告别的也是他,索林把比尔博赶走,叫比尔博快离开的还是他。
之后占据一半电影长度的打打打段落,我其实是跳着看完的。毕竟除了视觉刺激外,对剧情来说并没有任何作用,影院版能删掉一部分其实是正确的选择。
索林的死前面说过有救赎成分在。只是我在想,日后丹恩成为山下之王,这精灵、矮人和人类三家,可还有的吵呢。
瑟兰迪尔和莱格拉斯的父子戏份,从花絮和加长版综合可知,瑟兰迪尔的王后很可能是当初为了保护王子而死的(瑟兰迪尔质问陶瑞尔“你会为爱而死么?”时肯定是想到了自己的经历),从此之后父亲便沉浸在思念亡妻的情绪中而封闭自己、疏远了儿子(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莱格拉斯临走前瑟兰迪尔才说“你母亲很爱你”)。
这个故事如果放在人类身上还比较可信,放在拥有无限生命的精灵、尤其还是一个经历丰富的王者身上,总觉得有些牵强。当然,编剧也许只是想为与《魔戒》故事衔接寻找一个借口而已。
总体来看,《霍比特人》三部曲有些冗长,原著小说本来是青少年向的薄薄一本,被扩充成三部的内容,增加了很多原本没有的人物和故事,确实有些勉强。想想如果压缩成两部电影的话节奏性会更好些,但以赚钱为目的的电影公司肯定不答应。
(下)
与《霍比特人》系列电影一样,《魔戒》电影我也没有全都去影院看过。原因很简单:这三部曲实在是太长了。而任何时长超过两小时的电影看到后半都会让我急切地想站起来溜达几圈,缓解屁股和大腿的酸疼。
前面说过,我不是《魔戒》电影或小说的粉丝,但我还是喜欢时常回顾这几部电影。其原因也依然是主要在于这系列电影极为出色的美术设计。那些或纤细秀美、或黑暗阴森、或宏伟壮丽的城堡与高塔,无论多少次看到都让人赞叹。相比之下,将这三部曲的故事情节捋顺,其实是最近几次回顾才完成的。
《魔戒》电影在《霍比特人》大约十年前。十年间,特效技术飞速发展,不少《魔戒》里的镜头现在看起来并不那么精致。但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方面,《魔戒》却比《霍比特人》成熟许多。这一方面有原著小说本身的关系,也有编导演的关系。
《魔戒现身》
电影是从最后联盟之战开始的,开场就用磅礴的战争场面让观众目瞪口呆。然后紧接着就是阳光明媚,树木葱郁的霍比特人的家园,故事节奏也舒缓慵懒。然后电影就一路走向高潮,节奏屡屡登上新台阶,场面越来越瑰丽宏大。
在《霍比特人》电影完成后,在《魔戒》中寻找前传的影子,就成了一种乐趣。比如比尔博房间里的孤山地图,他对于自己历险经历的回忆,他交给弗罗多的精灵剑和秘银甲,再比如护戒小队穿越摩瑞亚时见到的巴林的墓,更别提金雳就是葛罗音的儿子。
护戒小队里,记得十年前我总是分不清阿拉贡和波洛米尔,以及那四个霍比特人(现在我还是分不清梅里和皮平)。金雳当然好认,他是个大胡子矮人。莱格拉斯更好认,因为他是个精灵。
记得当年影院看“魔戒现身”时,莱格拉斯一出场,就听到一片“啊”。当然咯,在满眼的小矮子、老巫师和大胡子中间突然冒出一个脸颊白嫩、头发闪亮的精灵,自然是让人心动的。
我相信很多人在那一刻就爱上了精灵王子。但不包括我。大概是因为在我心目中,精灵嘛,是类似神仙的物种,总要长得特别不食人间烟火,而我接触过的大部分欧美插画中的精灵,全都是细长型的——细长的身材、细长的手脚、细长的脸颊——插个翅膀就能被风吹起来的那种。莱格拉斯哪里都好,就是脸太方了,在这个问题上,哈尔迪尔都要更好些。
当年看电影时并不知道精灵也分不同的领地种族,还以为‘天下精灵是一家’呢,以为爱隆和盖拉德丽尔之间存在上下级或者藩属关系。其实人家是亲戚关系。
电影进行到萝丝罗林时用了大量柔光,在这种柔光下,甚至连铁汉子波洛米尔都柔情似水地憧憬起重返白城的时刻。这可是竖了个大大的Flag啊。
之后有大量篇幅描写主角团队因魔戒的黑暗力量而变得神经质、贪婪、多疑。这情况在《霍比特人》里也出现过,只不过诱因变成了财宝和龙病。解决方式也是一样的,意志最不坚定的、受到诱惑改变最多的人(波洛米尔,索林)以死赎罪。
“魔戒现身”中死了两个主角(虽然其中一位后来能活过来),对于当年没看过小说的我来说是相当的意外。剩下的人还怎么玩下去?不如干脆拍拍屁股散伙吧。结果他们居然真的散伙了,团队分裂成两个小队,走上了各自打怪的历程。
这一部中,魔戒的象征意味很浓,邪恶在诱惑所有人,从人类、巫师到精灵,而只有心灵纯净、意志坚定的人能够抵制这诱惑。比如霍比特人,因为只醉心于自己的田园生活,缺乏对宏大叙事的渴望,反而成为最适合的魔戒持有者。
《双塔奇谋》
第一部“魔戒现身”末尾主角团队分裂成了两个小队。第二部开始后梅里和皮平又跑到树人那里去,所以电影也从此变成了三线叙事。但三条线并非各自独立,而是有人物穿插联系。这就使得“双塔奇谋”的故事变得相对更加丰富。
最让人担心的就是弗罗多和山姆组合,就俩矮小的霍比特人,还要承担穿越敌境销毁魔戒的任务。另一队要好过些,毕竟有阿拉贡、莱格拉斯和金雳三个能打能杀的人,但魔戒不在他们手里,他们的任务也就起了变化。
这时咕噜加入到弗-山队伍里,固然是让人厌恶,却也给他们指明前进的道路。不过说真的,十年前的咕噜特效确实比不上《霍比特人》里的。
主角团队和任务的分裂也引入了更多的角色,拓宽了中土故事的版图。跟着梅里和皮平,我们遇到了树人。而跟着阿拉贡、升级版甘道夫一行,我们到达了洛汗国。而跟随弗罗多和山姆,我们最终到达了第三部的重要战场刚铎。
各个种族联合起来抗击邪恶势力是第二部的主题,而其中的高潮就是圣盔谷之战和艾辛格的覆灭。人类、精灵、巫师、树人终于为了一个目的走到了一起。而在此我们也见到了几个非常出彩的角色,比如格利马,比如魔戒故事里我最喜欢的女性角色伊欧文,比如刚铎的法拉米尔。当然,还有最最让人惋惜的,哈尔迪尔的死。这大概是《魔戒》三部电影中我最难受的段落。
“双塔奇谋”是《魔戒》和《霍比特人》六部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一部。所有你期待在大成本制作中看到的东西,它都具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壮丽的景色,性格各异的人物,悲壮的牺牲,动人的爱情,以及丰富的细节。当然咯,电影的长度也是非常好看的。
对了,戒灵腾空而起飞向奥斯吉里亚斯堡垒上的弗罗多一幕,那个慢镜头简直美极了。
《王者归来》
第三部电影的观看过程让人很痛苦,因为算上片尾居然将近四个半小时之巨。这绝对只能在自己家里有东西吃有厕所上时观看。
电影开头是从咕噜的回忆开始的,出乎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与结尾处咕噜手持魔戒被熔岩淹没形成呼应。安迪·瑟金斯是个非常出色的演员,很可惜那个年代影评人并不认同动作捕捉演员的贡献。
在这一部中,我们也可以感觉到曾经的B级片导演彼得·杰克逊的些许恶趣味。比如咕噜回忆中人脸的怪物化,萨茹曼从高塔坠下被木桩刺穿,深山中翻滚的骷髅头巨浪。这种怪异血腥的镜头在《霍比特人》电影第三部加长版里也出现了。
弗罗多、山姆和咕噜依然走着自己的道路。而梅里、皮平则与其他人汇合。第二部中的三条故事线此时缩减为两条,对于大结局的一部电影这更为合适。
最后一部的重点其实就两个:摧毁魔戒,刚铎之战。两者合在一起毁灭了索伦的灵魂和部下。中土世界的邪恶势力被铲除后,众人也就到了各回各家的时候。该返回家园的返回家园,该称王的称王,该结婚的结婚,该西渡的西渡。当然这么说起来很简单,过程却是坎坷的。
比如刚铎的摄政王并不认同阿拉贡,因此他就需要证明自己。再比如魔戒诱惑人心,它可不是那么容易摧毁的,于是就需要咕噜最后出现。索伦的军队也不是那么容易战胜的,所以需要人类、精灵、矮人等等种族团结在一起。
这大概就是《魔戒》故事的主题:为了抵抗黑暗,我们必须摒弃分歧、嫌恶和自私自利,团结一心。考虑到托尔金写小说时的背景,这相当明显。但另一方面,我觉得托尔金是不是对于工业文明有点偏见(在那个年代,也许可以理解),故事里正面角色都是田园生活代表(霍比特人、精灵、人类的家园),反面角色都是工业文明代表(大工业规模化生产,毁坏森林,火药炸城墙也是萨茹曼发明的),这种分类田园文艺青年们肯定喜欢,但对我来说,这点是减分项。
这一部有几个镜头特别美:甘道夫策马进入白城;点燃阿蒙丁烽火台;末日火山的喷发。
我很高兴法拉米尔没有死。被父亲忽视的儿子,总是生活在兄弟的阴影下。他也犯过错,也并不那么完美高尚,但他内心的善良使他抵御住魔戒的邪恶。这样的一个角色值得最后活下来,也值得获得美好幸福的爱情。
最后二十分钟的“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段落对书迷的意义很大,对于电影的意义一般,略有些冗长。
“五军之战”加长版一出,中土电影终于全部完结,是时候重新看一遍了。
首先说明,我不是魔戒粉丝。不是原著的,也不是电影的。十年前魔戒电影最红火的时候我买过小说,但一直没看完。电影虽然都看过,但更多赞叹的是美术设计,在“史矛革荒漠”之前的电影,对我来说更像是风光片。
“史矛革荒漠”和“五军之战”让我喜欢上了瑟兰迪尔,于是这六部电影对我来说意义就起了些变化。我想通过这次回顾把六部电影的故事能够梳理一遍,也希望看完电影之后能让我有兴趣重读小说。
电影剧情不再重复,主要是边看边记录下感想。
《霍比特人:意外之旅》
其实十年前看魔戒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还有一部前传,所以《霍比特人》电影出来后完全是抱着欣赏风光的态度去看的,以及一些对 Martin Freeman 演霍比特人的好奇,毕竟那时大家熟悉的都是他演的华生。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电影的主题曲。
《霍比特人》系列电影的美术设计延续了《魔戒》的John Howe,Alan Lee以及维塔工作室团队组合。我觉得这一系列电影的成功,其中很大功劳应归功于这些人带来的精美的布景、服装、道具和后期制作,是他们还原了插画家笔下的中土世界。
剧情方面,这次更多关注了与魔戒故事相联系的那条副线。就“意外之旅”来说,从瑞达加斯特发现黑暗势力重新兴起,到瑞文戴尔的会议,到比尔博从咕噜手里夺走魔戒,三个重要的点都交待的很清楚。
角色部分,我很喜欢比尔博,也很喜欢咕噜。尤其是咕噜,与魔戒时期相比,此时的咕噜有时候会有一种让人怜悯的可爱。
魔戒故事六十年前的中土人口贩子甘道夫比魔戒时期老了好多。
瑟兰迪尔方面,说真的,这一部里他的出场实在太短暂了。因为我完全没看过“霍比特人”小说,还以为后面的故事都没他了,所以当时根本没去关注他。
矮人们在比尔博家里会面的场面拍得非常好,这么多人物挤在一个小空间里,依然主次分明富有节奏感。索林的出场相当惊艳,比前面那一堆矮人都更英俊更有气魄,更像个王者。假如不是我之前看过Richard Armitage演的英剧《罗宾汉》,我估计就会爱上他的。但我这个人有种“一见钟情,否则没情”的毛病,如果一个演员我见到的第一个角色没有让我爱上,之后别的角色也就非常非常难了。(《罗宾汉》我追完三季,喜欢的是另一个配角。)
能重新看到瑞文戴尔的精灵们真是让人高兴,虽然他们尽吃些菜叶子。
我比较想吐槽的是,甘道夫既然能召唤巨鹰,干嘛不一早就让鹰驮着矮人直接飞到孤山算了呢?人贩子的心思还真是难猜。或者他的目的其实是想把比尔博介绍给索林?
《霍比特人:史矛革荒漠》
因为“意外之旅”并没有引起我太大兴趣的关系,“史矛革荒漠”我看得非常晚,大约在“五军之战”消息出来左右。我甚至都没有去影院看。事后证明这真是个极其错误的决定。
“史矛革荒漠”开始,我们知道,召集矮人远征孤山的肇始者,其实正好是就是人口贩子甘道夫。现在来看,让矮人夺回故土只是他想除掉史矛革的顺带任务而已。
电影依然是两条故事线:矮人远征,和魔王的崛起。两条线的串联者依然是瑞达加斯特与甘道夫。
从第三部花絮得知,密林入口处的雕像就是瑟兰迪尔的亡妻。可能很多人疑问怎么能用妻子雕像守大门呢,咱们可以类比一下罗马皇帝哈德良在安提诺斯死后建了多少他的雕像,简直遍布罗马全境,所以瑟兰迪尔在自己曾经的王国里很可能到处竖立亡妻雕像,大门口的那座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甘道夫被盖拉德利尔召唤去探查戒灵墓,矮人们不出所料地走错路落入大蜘蛛钳下。比尔博意识到自己对魔戒的占有欲这段拍得很好。然后,精灵们出现啦,欢呼鼓掌。
看《魔戒》电影时我挺喜欢莱格拉斯的,尤其喜欢看他与金雳拌嘴,但还谈不上有多么钟情。这次重新看到他,感觉跟甘道夫一样,六十年前的故事里居然要更老一点儿。除此之外,《霍比特人》里的莱格拉斯总是怒气冲冲,不及《魔戒》里轻松潇洒,只能说角色为剧情服务,剧情要求他变成这个样子。我们当然可以解释为《魔戒》里的莱格拉斯更成熟些,此时的莱格拉斯可能正经历青春期成长。不过,六十年对于精灵而言不过弹指一挥间,改变他的,应该远不止时间才对。
陶瑞尔一出场就能感觉到她的设定应该是这部没有女主角的故事中的女一号。精干帅气的女性角色很讨人喜欢,但假如陶瑞尔不是落入俗套的爱情故事里我会更喜欢她的。《魔戒》里伊欧文的故事就处理得更好。
陶瑞尔爱上奇力显得很突兀。即便她是个年轻女精灵,年龄也有个六百多岁了,瞬间便对异族男性一见钟情,用保卫国家抵抗恶势力的大道理说服莱格拉斯和自己一起追逐矮人,真追上了却只顾着奇力,到后面甚至不顾自己族人的性命,怎么都有点儿说不过去。大概这就是编剧生生加进来的原创人物难以比肩原著人物(比如伊欧文)在情节上的合理性吧。
然后就是我们美丽的精灵王瑟兰迪尔的出场。前面说过,第一部“意外之旅”时我没以为那位骑着鹿转头的精灵王会再出现,我以为新出现的这个是另外一个王、另一波精灵呢(精灵历史地理知识我真的很贫乏)。所以那几个手、大腿、王冠、眼睛的特写镜头出来时,我第一直觉是“咦?是个女王啊”。然后就被狠狠地打脸,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撼。
瑟兰迪尔的几个段落看下来,我对他的印象是,非常美,同时又非常高傲和冷漠,似乎与其他人(包括与莱格拉斯)始终都有一层隔膜。他高大的身材、低沉的嗓音和占地面积很大的袍子似乎无时无刻都在提醒:停在那儿,别靠近我。不过身为王者,这种疏离感也是权力意志构成的一部分。与陶瑞尔谈话时意识到比尔博出现的那个回头非常惊艳,我基本就是在那一刻爱上他的。
瑟兰迪尔与莱格拉斯审问半兽人那段,其实可以感受到,莱格拉斯是真年轻,他并不像瑟兰迪尔那样理解黑魔王归来的种种迹象。而在瑟兰迪尔这方面,你能从他向索林展示脸上的龙炎烧伤和对于黑魔王出现的敏感得知,这个精灵王肯定不止是美丽冷漠而已,他肯定经历过很多事。
重看时才注意到喝醉酒的那俩精灵就是加里安和艾厄罗斯,电影里都提到名字了。
木桶戏最为精彩,有点儿游乐场激流勇进加近战搏斗的意思。看过花絮再看就知道这些眼花缭乱的镜头都是怎么拍出来的。莱格拉斯的动作设计倒是没变,跟《魔戒》里一样酷炫。
矮人们逃出后便遇到了电影后半的重要人物巴德。说真的,巴德第一个镜头出来,我还以为是莱格拉斯。他们两个真的很像,还偏偏都使箭。第一次看的时候我花了不少时间才确认这个真的不是变装的莱格拉斯而是另一个人。所以也难怪会有玩笑说莱格拉斯是瑟兰迪尔和巴德生的。
阿尔弗雷德是很有趣的一个角色,但也逃不脱猥琐狡猾仗势欺人的狗腿子反派的模板。作为影片沉重基调的调剂还算不错。镇长是油炸叔演的,这个我倒是第一眼就看出来了。
此时电影进入后半部分,总结来说,就是:
众矮人别长湖登顶旧孤山,史矛革遭唤醒巨龙猛发威。
甘道夫只身勇探多尔戈多,黑魔王聚党羽应战显真身。
剩下就是打打打打打。矮人和巨龙打,甘道夫和魔王打,精灵和半兽人在长湖打。打到半截,矮人们给史矛革镀了层金,电影落幕,一切待第三部电影才水落石出。
《霍比特人:五军之战》
“史矛革荒漠”落幕在巨龙抖落一身金水冲向长湖的时候,所以“五军之战”一开始就是长湖对抗巨龙。龙和火焰的特效做得很好,但就跟我第一次看的时候感觉一样,龙死得太快了,威震八方的史矛革简单地死在一只箭下,略有些随意。感觉把这段小高潮放到电影第二部末尾比较好。
巴德被尊为领袖顺理成章,阿尔弗雷德是反面对照,花絮里说他最后死了,我个人倒觉得应该让他苟且活下来。人格高尚的英雄最后称王,卑鄙龌龊的小人迟早灭亡,而像索林这样曾经出现过污点的好人,则最后用死亡完成自我救赎。这种设定太好莱坞太好猜,所以有点儿无趣。
龙一死,大家都各怀叵测倾巢出动,拉开五军之战的序幕。
副线方面,精灵巫师大战索伦这段直接与《魔戒》过渡,埋下萨鲁曼叛变的线索。比较让我意外的是盖拉德丽尔的法力居然这么强,能够直接击溃索伦,看《魔戒》的时候真没感觉精灵们有这么大力量,我以为精灵也是主要靠兵器御敌呢。
人类和精灵向矮人讨债这部分,现在看,我觉得无论是人类还是精灵其实都是在摆摆样子走个过场,并不是真要打仗。只要索林肯还珠宝和付清协议里的钱财,他们就把阿肯宝石交还,拿钱走人。在这件事上,我是站在比尔博一边的,为了钱财和宝石耗费生命,真的,太不值了。但索林可不这样想,他叫来了丹恩的大军。
这下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况且丹恩骂起精灵来也确实比较损。结果就是矮人、精灵和人类一场乱哄哄的混战,却被早已埋伏好的半兽人中途捡了个便宜。加长版里,半兽人是在矮人和精灵交手之后才出现的,这比影院版在交手之前杀出来更合理。
城前讨债这场戏看的时候脑子里完全是花絮里的城下三人在吃零食的镜头,所以,居然看笑了。顺便,矮人角色中除了索林舅甥三人外,带着雷锋帽的波弗戏份相当多,比如第二部里注意到比尔博要离开的是他,第三部里在比尔博拿着宝石溜走以前告别的也是他,索林把比尔博赶走,叫比尔博快离开的还是他。
之后占据一半电影长度的打打打段落,我其实是跳着看完的。毕竟除了视觉刺激外,对剧情来说并没有任何作用,影院版能删掉一部分其实是正确的选择。
索林的死前面说过有救赎成分在。只是我在想,日后丹恩成为山下之王,这精灵、矮人和人类三家,可还有的吵呢。
瑟兰迪尔和莱格拉斯的父子戏份,从花絮和加长版综合可知,瑟兰迪尔的王后很可能是当初为了保护王子而死的(瑟兰迪尔质问陶瑞尔“你会为爱而死么?”时肯定是想到了自己的经历),从此之后父亲便沉浸在思念亡妻的情绪中而封闭自己、疏远了儿子(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莱格拉斯临走前瑟兰迪尔才说“你母亲很爱你”)。
这个故事如果放在人类身上还比较可信,放在拥有无限生命的精灵、尤其还是一个经历丰富的王者身上,总觉得有些牵强。当然,编剧也许只是想为与《魔戒》故事衔接寻找一个借口而已。
总体来看,《霍比特人》三部曲有些冗长,原著小说本来是青少年向的薄薄一本,被扩充成三部的内容,增加了很多原本没有的人物和故事,确实有些勉强。想想如果压缩成两部电影的话节奏性会更好些,但以赚钱为目的的电影公司肯定不答应。
(下)
与《霍比特人》系列电影一样,《魔戒》电影我也没有全都去影院看过。原因很简单:这三部曲实在是太长了。而任何时长超过两小时的电影看到后半都会让我急切地想站起来溜达几圈,缓解屁股和大腿的酸疼。
前面说过,我不是《魔戒》电影或小说的粉丝,但我还是喜欢时常回顾这几部电影。其原因也依然是主要在于这系列电影极为出色的美术设计。那些或纤细秀美、或黑暗阴森、或宏伟壮丽的城堡与高塔,无论多少次看到都让人赞叹。相比之下,将这三部曲的故事情节捋顺,其实是最近几次回顾才完成的。
《魔戒》电影在《霍比特人》大约十年前。十年间,特效技术飞速发展,不少《魔戒》里的镜头现在看起来并不那么精致。但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方面,《魔戒》却比《霍比特人》成熟许多。这一方面有原著小说本身的关系,也有编导演的关系。
《魔戒现身》
电影是从最后联盟之战开始的,开场就用磅礴的战争场面让观众目瞪口呆。然后紧接着就是阳光明媚,树木葱郁的霍比特人的家园,故事节奏也舒缓慵懒。然后电影就一路走向高潮,节奏屡屡登上新台阶,场面越来越瑰丽宏大。
在《霍比特人》电影完成后,在《魔戒》中寻找前传的影子,就成了一种乐趣。比如比尔博房间里的孤山地图,他对于自己历险经历的回忆,他交给弗罗多的精灵剑和秘银甲,再比如护戒小队穿越摩瑞亚时见到的巴林的墓,更别提金雳就是葛罗音的儿子。
护戒小队里,记得十年前我总是分不清阿拉贡和波洛米尔,以及那四个霍比特人(现在我还是分不清梅里和皮平)。金雳当然好认,他是个大胡子矮人。莱格拉斯更好认,因为他是个精灵。
记得当年影院看“魔戒现身”时,莱格拉斯一出场,就听到一片“啊”。当然咯,在满眼的小矮子、老巫师和大胡子中间突然冒出一个脸颊白嫩、头发闪亮的精灵,自然是让人心动的。
我相信很多人在那一刻就爱上了精灵王子。但不包括我。大概是因为在我心目中,精灵嘛,是类似神仙的物种,总要长得特别不食人间烟火,而我接触过的大部分欧美插画中的精灵,全都是细长型的——细长的身材、细长的手脚、细长的脸颊——插个翅膀就能被风吹起来的那种。莱格拉斯哪里都好,就是脸太方了,在这个问题上,哈尔迪尔都要更好些。
当年看电影时并不知道精灵也分不同的领地种族,还以为‘天下精灵是一家’呢,以为爱隆和盖拉德丽尔之间存在上下级或者藩属关系。其实人家是亲戚关系。
电影进行到萝丝罗林时用了大量柔光,在这种柔光下,甚至连铁汉子波洛米尔都柔情似水地憧憬起重返白城的时刻。这可是竖了个大大的Flag啊。
之后有大量篇幅描写主角团队因魔戒的黑暗力量而变得神经质、贪婪、多疑。这情况在《霍比特人》里也出现过,只不过诱因变成了财宝和龙病。解决方式也是一样的,意志最不坚定的、受到诱惑改变最多的人(波洛米尔,索林)以死赎罪。
“魔戒现身”中死了两个主角(虽然其中一位后来能活过来),对于当年没看过小说的我来说是相当的意外。剩下的人还怎么玩下去?不如干脆拍拍屁股散伙吧。结果他们居然真的散伙了,团队分裂成两个小队,走上了各自打怪的历程。
这一部中,魔戒的象征意味很浓,邪恶在诱惑所有人,从人类、巫师到精灵,而只有心灵纯净、意志坚定的人能够抵制这诱惑。比如霍比特人,因为只醉心于自己的田园生活,缺乏对宏大叙事的渴望,反而成为最适合的魔戒持有者。
《双塔奇谋》
第一部“魔戒现身”末尾主角团队分裂成了两个小队。第二部开始后梅里和皮平又跑到树人那里去,所以电影也从此变成了三线叙事。但三条线并非各自独立,而是有人物穿插联系。这就使得“双塔奇谋”的故事变得相对更加丰富。
最让人担心的就是弗罗多和山姆组合,就俩矮小的霍比特人,还要承担穿越敌境销毁魔戒的任务。另一队要好过些,毕竟有阿拉贡、莱格拉斯和金雳三个能打能杀的人,但魔戒不在他们手里,他们的任务也就起了变化。
这时咕噜加入到弗-山队伍里,固然是让人厌恶,却也给他们指明前进的道路。不过说真的,十年前的咕噜特效确实比不上《霍比特人》里的。
主角团队和任务的分裂也引入了更多的角色,拓宽了中土故事的版图。跟着梅里和皮平,我们遇到了树人。而跟着阿拉贡、升级版甘道夫一行,我们到达了洛汗国。而跟随弗罗多和山姆,我们最终到达了第三部的重要战场刚铎。
各个种族联合起来抗击邪恶势力是第二部的主题,而其中的高潮就是圣盔谷之战和艾辛格的覆灭。人类、精灵、巫师、树人终于为了一个目的走到了一起。而在此我们也见到了几个非常出彩的角色,比如格利马,比如魔戒故事里我最喜欢的女性角色伊欧文,比如刚铎的法拉米尔。当然,还有最最让人惋惜的,哈尔迪尔的死。这大概是《魔戒》三部电影中我最难受的段落。
“双塔奇谋”是《魔戒》和《霍比特人》六部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一部。所有你期待在大成本制作中看到的东西,它都具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壮丽的景色,性格各异的人物,悲壮的牺牲,动人的爱情,以及丰富的细节。当然咯,电影的长度也是非常好看的。
对了,戒灵腾空而起飞向奥斯吉里亚斯堡垒上的弗罗多一幕,那个慢镜头简直美极了。
《王者归来》
第三部电影的观看过程让人很痛苦,因为算上片尾居然将近四个半小时之巨。这绝对只能在自己家里有东西吃有厕所上时观看。
电影开头是从咕噜的回忆开始的,出乎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与结尾处咕噜手持魔戒被熔岩淹没形成呼应。安迪·瑟金斯是个非常出色的演员,很可惜那个年代影评人并不认同动作捕捉演员的贡献。
在这一部中,我们也可以感觉到曾经的B级片导演彼得·杰克逊的些许恶趣味。比如咕噜回忆中人脸的怪物化,萨茹曼从高塔坠下被木桩刺穿,深山中翻滚的骷髅头巨浪。这种怪异血腥的镜头在《霍比特人》电影第三部加长版里也出现了。
弗罗多、山姆和咕噜依然走着自己的道路。而梅里、皮平则与其他人汇合。第二部中的三条故事线此时缩减为两条,对于大结局的一部电影这更为合适。
最后一部的重点其实就两个:摧毁魔戒,刚铎之战。两者合在一起毁灭了索伦的灵魂和部下。中土世界的邪恶势力被铲除后,众人也就到了各回各家的时候。该返回家园的返回家园,该称王的称王,该结婚的结婚,该西渡的西渡。当然这么说起来很简单,过程却是坎坷的。
比如刚铎的摄政王并不认同阿拉贡,因此他就需要证明自己。再比如魔戒诱惑人心,它可不是那么容易摧毁的,于是就需要咕噜最后出现。索伦的军队也不是那么容易战胜的,所以需要人类、精灵、矮人等等种族团结在一起。
这大概就是《魔戒》故事的主题:为了抵抗黑暗,我们必须摒弃分歧、嫌恶和自私自利,团结一心。考虑到托尔金写小说时的背景,这相当明显。但另一方面,我觉得托尔金是不是对于工业文明有点偏见(在那个年代,也许可以理解),故事里正面角色都是田园生活代表(霍比特人、精灵、人类的家园),反面角色都是工业文明代表(大工业规模化生产,毁坏森林,火药炸城墙也是萨茹曼发明的),这种分类田园文艺青年们肯定喜欢,但对我来说,这点是减分项。
这一部有几个镜头特别美:甘道夫策马进入白城;点燃阿蒙丁烽火台;末日火山的喷发。
我很高兴法拉米尔没有死。被父亲忽视的儿子,总是生活在兄弟的阴影下。他也犯过错,也并不那么完美高尚,但他内心的善良使他抵御住魔戒的邪恶。这样的一个角色值得最后活下来,也值得获得美好幸福的爱情。
最后二十分钟的“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段落对书迷的意义很大,对于电影的意义一般,略有些冗长。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