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艺——用另一种方式记录历史
看话剧也有一段时间了。不管是什么,总会有个审美疲劳的时候,话剧对我也不例外。一段时间看小剧场看得有点频繁,年轻的演员,热情是有,但是演技上还是略显稚嫩,话剧又总是想要表达一些深层次的东西,但是分寸拿捏不好就会过火。看久了,容易被其中的程序化搞得审美疲劳,有点兴味索然。所以,刚开始有了这种感觉我还以为自己这三分钟热度的劲儿又上来了,与话剧的缘分可能就尽于此了。可是,没想到北京人艺的一部《司马迁》,就重新点燃了我对话剧的热爱。
北京人艺的戏,最大的特色就是舞台布景逼真,道具和服装的还原度极其高。就我看的几出戏来说吧,历史剧就不必说了,司马迁、李白、荆轲等等,服装造型比一些现在所谓的古装剧还要靠谱。而一些近代讲述老北京的戏,比如《小井胡同》《龙须沟》,底层人民那些补丁摞补丁的衣服,脸上身上的泥,摔跤受的伤,全都非常真实。而说到布景道具,是直接在舞台上还原了老北京的四合院大杂院,臭水沟、院子里的大槐树,一样也不少。服装道具有了,就奠定了整个戏的高度,接下来就交给演员们了。人艺的戏,因为多讲述的是老北京的事儿,所以演员大多数说的是北京腔调,那地道的北京口音,就把其他话剧中会出现的话剧腔调给弱化了,整个戏看来就更自然。即便不是北京腔调,其他的戏也很少见在小剧场很普遍的明显刻意的话剧腔调,演员的台词功底可见一斑。在小剧场,一场戏常常只有三四个演员撑起整部戏,期间靠变换服装来转换角色,这就决定了无法出现较大的场面。而在人艺,几十个人的大场面是非常常见的,比如众所周知的茶馆,里面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场面是及其复杂的。而最难得的是,即便是这样的大场面,在人艺的舞台上,也是杂而不乱、真实却有秩序。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该有的角色里,看似随意地站在自己该站的位置上,看似随意地和身边的人或交谈或对视,即便是在观众可能根本不会注意到的角落里。每个人单拎出来身上都有戏,但放在一起却又与整个画面和谐相符。我在人艺看戏,既坐过第一排,也坐过二楼的最后一排,但我的感觉是,无论在前排还是后排,观剧体验都丝毫没有打折扣。即便我在第一排,虽然可以看清楚演员的表情,但依然觉得他们离我很远,因为他们用自己的演技,将舞台与观众席之间划出了一道无形的墙,在舞台那个方框里,就是另一个世界,尽管近在咫尺,却依然像是看电视剧一样的体验。
人艺的戏,多为名家所著或者自行创作。但是取材大多是小中见大。我所说的小中见大的意思是,大处着眼、小处下手。虽然主题多为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但是表现的时候却是具体到日常小事来体现,并不是假大空的喊口号。比如在塑造李白、司马迁等历史名人时,展现给我们的并不是书上那个伟大的诗仙或太史公,而是一个和我们一样的普普通通的人,他们也有喜怒哀乐,也有悲欢离合,只是因为所处的历史时期和一些机缘巧合,再加上他们本身的才气,才成就了那个历史上的他们。而老北京的故事,更是着眼于市井之中,从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中的一日三餐,嬉笑打骂,给我们还原了那个我们没机会去接触的时代,也更加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城市曾经经历过的沧桑。在我心里,人艺,已经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话剧场,而是用另一种方式在帮我们记录历史的史书了。老梁曾评价《史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因为它是经过司马迁悲剧的审美观加工过的历史,应该算是一部文艺作品而非客观的历史。可是平心而论,除了时间,这世上又有谁能真正客观地去记录历史呢?只要是人,就会有情感,就会有自己的主观判断。但历史就是由人一代代用不同的形式流传下来的,比如民间的诗经,孔子的《春秋》,杜甫的诗,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哪一部不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但谁又能否认他们对历史的记录呢?
所以,人艺的话剧,或许是在用一种新的形式,记录历史吧。
北京人艺的戏,最大的特色就是舞台布景逼真,道具和服装的还原度极其高。就我看的几出戏来说吧,历史剧就不必说了,司马迁、李白、荆轲等等,服装造型比一些现在所谓的古装剧还要靠谱。而一些近代讲述老北京的戏,比如《小井胡同》《龙须沟》,底层人民那些补丁摞补丁的衣服,脸上身上的泥,摔跤受的伤,全都非常真实。而说到布景道具,是直接在舞台上还原了老北京的四合院大杂院,臭水沟、院子里的大槐树,一样也不少。服装道具有了,就奠定了整个戏的高度,接下来就交给演员们了。人艺的戏,因为多讲述的是老北京的事儿,所以演员大多数说的是北京腔调,那地道的北京口音,就把其他话剧中会出现的话剧腔调给弱化了,整个戏看来就更自然。即便不是北京腔调,其他的戏也很少见在小剧场很普遍的明显刻意的话剧腔调,演员的台词功底可见一斑。在小剧场,一场戏常常只有三四个演员撑起整部戏,期间靠变换服装来转换角色,这就决定了无法出现较大的场面。而在人艺,几十个人的大场面是非常常见的,比如众所周知的茶馆,里面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场面是及其复杂的。而最难得的是,即便是这样的大场面,在人艺的舞台上,也是杂而不乱、真实却有秩序。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该有的角色里,看似随意地站在自己该站的位置上,看似随意地和身边的人或交谈或对视,即便是在观众可能根本不会注意到的角落里。每个人单拎出来身上都有戏,但放在一起却又与整个画面和谐相符。我在人艺看戏,既坐过第一排,也坐过二楼的最后一排,但我的感觉是,无论在前排还是后排,观剧体验都丝毫没有打折扣。即便我在第一排,虽然可以看清楚演员的表情,但依然觉得他们离我很远,因为他们用自己的演技,将舞台与观众席之间划出了一道无形的墙,在舞台那个方框里,就是另一个世界,尽管近在咫尺,却依然像是看电视剧一样的体验。
人艺的戏,多为名家所著或者自行创作。但是取材大多是小中见大。我所说的小中见大的意思是,大处着眼、小处下手。虽然主题多为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但是表现的时候却是具体到日常小事来体现,并不是假大空的喊口号。比如在塑造李白、司马迁等历史名人时,展现给我们的并不是书上那个伟大的诗仙或太史公,而是一个和我们一样的普普通通的人,他们也有喜怒哀乐,也有悲欢离合,只是因为所处的历史时期和一些机缘巧合,再加上他们本身的才气,才成就了那个历史上的他们。而老北京的故事,更是着眼于市井之中,从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中的一日三餐,嬉笑打骂,给我们还原了那个我们没机会去接触的时代,也更加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城市曾经经历过的沧桑。在我心里,人艺,已经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话剧场,而是用另一种方式在帮我们记录历史的史书了。老梁曾评价《史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因为它是经过司马迁悲剧的审美观加工过的历史,应该算是一部文艺作品而非客观的历史。可是平心而论,除了时间,这世上又有谁能真正客观地去记录历史呢?只要是人,就会有情感,就会有自己的主观判断。但历史就是由人一代代用不同的形式流传下来的,比如民间的诗经,孔子的《春秋》,杜甫的诗,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哪一部不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但谁又能否认他们对历史的记录呢?
所以,人艺的话剧,或许是在用一种新的形式,记录历史吧。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