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腐朽为神奇:他们是中国的麦田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
文 | 箫雪隼
很多人的眼中,麦秸不过是一种废弃物,甚至有人用焚烧的方式处理麦秸,可在心灵手巧的麦秸画匠人手中,普普通通的麦秸,经过他们一双巧手的加工,便能变成一件艺术品,是不是很神奇?
麦秆画(又称麦草画、麦烫画、麦秸画、烧烫画)工艺源于秦汉,盛于唐宋,流行于明清,历代传承已有千年,到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完善的艺术形式。站在这些由麦秸作成的画面前,你会感觉艺术与生活如此浑然一体,无法剥离。
制作工艺:
麦秆画制作工序十分复杂,全凭手工完成!制作精细而繁琐,过程漫长而艰辛,对制作者的耐心、毅力以及审美能力等都是一种考验!由此制作出来的工艺品可以保持上千年质地不老化、不褪色。
实际上小编给出的这些步骤是简化的(具体的步骤小编竟然无法在网络上找到对应的图片!),完整的制作过程要经过①灌水,②灌流,③刮料,④烫料,⑤下料,⑥烫图,⑦粘图;所以不难看出一副麦秸画精品的来之不易。麦秆画作为民间纯手工艺技术,既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又极富现代装饰性和欣赏性,最能体现和展示汉民族自古就有的精巧技艺和聪明才智,自麦秸画浮现以来,因其独特的工艺价值和广泛适合的装饰性而广受青睐。
画面内容:
麦秸画古朴典雅,富有立体感、层次感,一般运用国画形式构图,和剪纸、布贴同属剪贴艺术。利用麦秸自然和戗撕成丝的特性,一般不着色,根据需要进行剪裁和粘贴而成,具有光泽透亮、装饰效果好、艺术感染力强等优点,给人古朴自然之美。
麦秸画以单纯的画面表达为主,也有字画合一的形式,兼有对联、牌匾、扇面等其他表现手段。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具有朴素的艺术风格和造型特征。虽粗、俗、野、土,却又大朴不雕,大巧若拙。在保持了麦秸自然光泽和纹理的基础上,创作出了古朴典雅的艺术精品。
麦秸画的题材内容是闲适的,远离实事与政治,在老百姓自己的乡村原野中收获着劳动的欢喜与平静,是生活的真实写照,焕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带有生活的原发性。艺人大多在农闲时通过亲身制作麦秸画自娱自乐,将成品挂在家中欣赏,或馈赠亲友、乡邻。“艺术就是交流的工具”,作为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为美而美的艺术,通过麦秸画艺人对美的理解,把麦秸按一定的程式去表达着美的规律。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从一些麦秸画老艺人那里可以了解到,由于麦秸画制作属纯手工,工序繁多,工艺复杂,所以现在的年轻人没人愿意学这门手艺,导致传承上后继无人。再者没有规范的图纸和文字资料可借鉴,只能靠师傅口传心授,随着艺人的逐渐老龄化,这项手工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而且由于没有形成标准化、程序化制作,费时费力,又没有良好的销售渠道,得到的利润极少,导致传承人难以以此为业。
麦秸画艺人制作麦秸画,多数是随心的,没有刻意的去表达自己的愿望、理想,这种随性传达出的永远是第一时间的灵感。虽然没有过分考究的艺术手法、艺术处理和艺术表达方式,部分作品也会显得粗枝大叶,但瑕不掩瑜,麦秸画独特的工艺美始终有着无穷的魅力。
看到制作麦秸画的匠人们,始觉得,与其称他们为麦秸画艺人,不如称他们为“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望的既是丰收,也是无穷的艺术创作。
文 | 箫雪隼
![]() |
很多人的眼中,麦秸不过是一种废弃物,甚至有人用焚烧的方式处理麦秸,可在心灵手巧的麦秸画匠人手中,普普通通的麦秸,经过他们一双巧手的加工,便能变成一件艺术品,是不是很神奇?
麦秆画(又称麦草画、麦烫画、麦秸画、烧烫画)工艺源于秦汉,盛于唐宋,流行于明清,历代传承已有千年,到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完善的艺术形式。站在这些由麦秸作成的画面前,你会感觉艺术与生活如此浑然一体,无法剥离。
制作工艺:
麦秆画制作工序十分复杂,全凭手工完成!制作精细而繁琐,过程漫长而艰辛,对制作者的耐心、毅力以及审美能力等都是一种考验!由此制作出来的工艺品可以保持上千年质地不老化、不褪色。
![]() |
▲其貌不扬的麦秆用药水浸泡后,再熏、蒸、漂,小心翼翼剖开整平 |
![]() |
▲麦秆在熨烫过程中,通过温度的高低变化,形成深浅不同的色彩。 |
![]() |
▲经过一系列繁琐的步骤后,再把下好并且烫过的料拿上来,进行粘 |
实际上小编给出的这些步骤是简化的(具体的步骤小编竟然无法在网络上找到对应的图片!),完整的制作过程要经过①灌水,②灌流,③刮料,④烫料,⑤下料,⑥烫图,⑦粘图;所以不难看出一副麦秸画精品的来之不易。麦秆画作为民间纯手工艺技术,既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又极富现代装饰性和欣赏性,最能体现和展示汉民族自古就有的精巧技艺和聪明才智,自麦秸画浮现以来,因其独特的工艺价值和广泛适合的装饰性而广受青睐。
画面内容:
麦秸画古朴典雅,富有立体感、层次感,一般运用国画形式构图,和剪纸、布贴同属剪贴艺术。利用麦秸自然和戗撕成丝的特性,一般不着色,根据需要进行剪裁和粘贴而成,具有光泽透亮、装饰效果好、艺术感染力强等优点,给人古朴自然之美。
麦秸画以单纯的画面表达为主,也有字画合一的形式,兼有对联、牌匾、扇面等其他表现手段。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具有朴素的艺术风格和造型特征。虽粗、俗、野、土,却又大朴不雕,大巧若拙。在保持了麦秸自然光泽和纹理的基础上,创作出了古朴典雅的艺术精品。
![]() |
![]() |
麦秸画的题材内容是闲适的,远离实事与政治,在老百姓自己的乡村原野中收获着劳动的欢喜与平静,是生活的真实写照,焕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带有生活的原发性。艺人大多在农闲时通过亲身制作麦秸画自娱自乐,将成品挂在家中欣赏,或馈赠亲友、乡邻。“艺术就是交流的工具”,作为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为美而美的艺术,通过麦秸画艺人对美的理解,把麦秸按一定的程式去表达着美的规律。
![]() |
![]() |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从一些麦秸画老艺人那里可以了解到,由于麦秸画制作属纯手工,工序繁多,工艺复杂,所以现在的年轻人没人愿意学这门手艺,导致传承上后继无人。再者没有规范的图纸和文字资料可借鉴,只能靠师傅口传心授,随着艺人的逐渐老龄化,这项手工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而且由于没有形成标准化、程序化制作,费时费力,又没有良好的销售渠道,得到的利润极少,导致传承人难以以此为业。
![]() |
![]() |
![]() |
麦秸画艺人制作麦秸画,多数是随心的,没有刻意的去表达自己的愿望、理想,这种随性传达出的永远是第一时间的灵感。虽然没有过分考究的艺术手法、艺术处理和艺术表达方式,部分作品也会显得粗枝大叶,但瑕不掩瑜,麦秸画独特的工艺美始终有着无穷的魅力。
看到制作麦秸画的匠人们,始觉得,与其称他们为麦秸画艺人,不如称他们为“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望的既是丰收,也是无穷的艺术创作。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