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多看书,勤思考,勤动笔
从小,我就不重视语文课,认为人们平时说话就是语文,哪还用特意学习啊。我的语文课成绩也是时好时坏,小学六年级的阅读考试甚至考过58分。我不知道是因为我天生语言表达能力差,领悟性差,所以语文成绩差,还是因为我不重视语言的学习,所以成绩差。实在是想不通这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现在大学毕业4年了,工作了四年。生活平淡乏味,工作也非常无聊,让我毫无兴趣。于是,我认真地思考了自己的现状——长期不用脑,脑子要锈掉了。
怎么办呢?学习,提升自己。
从何下手呢?首当其冲的是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工作四年了,我终于认识到最基础、最重要的其实就是语言的学习。不论你是普通文员,还是高科技人员,工作中都需要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和工作成果。哪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需要良好的表达能力的。因为你得和家里人沟通,和朋友聊天,出去买菜也得说话啊。所以我决定一定要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具体要如何做呢?首先就是锻炼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要想表达清晰,逻辑性就要强。要不很容易词不达意,自己的想法混乱,如何能够清晰地表达呢。于是,我就选了一本逻辑学的科普书——《简单的逻辑学》,小小薄薄的一本书,应该对我这种逻辑盲来说接受起来还算容易些。其次,以后读书要做笔记,认真思考并学会运用。以往我看书也不少,但是很少动脑子,基本都是看完就完。这样只是看过,都记不清楚内容更不用说运用的阅读方式等于没有白看书一样。所以要做笔记,促进自己学会思考,经过自己思考消化的知识才是属于自己的。所以从看这本书开始,我就要做笔记喽!
今天看了第一章,《学习逻辑学的思想准备》。看了第一章就觉得逻辑学还是没那么简单,很深奥,语言易懂而内涵还需琢磨。言归正传,学习逻辑学的思想准备有哪些呢?作者就对待事物的态度、事物和观念等逻辑学基本内容做了介绍。
第一,全神贯注。要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对待事物要保持敏感度和注意力。用心听,用心看。只有用心才能发现事物本质。
第二,确认事实。事实有其客观性,是独立于我们的观念而存在的。我们要主动去认知事实。事实的客观存在有两个基本形式:事物和事件。事物是存在的实体,是比事件更基本的存在形式。这里作者强调事物和事件都是客观的,它们都存在于公众领域,原则上可以为每个人所获得。主观事实是指由个人亲身经历的或间接通过别人的经历确认的事实。
而确认事物的存在,可以直接观察,比如为了证明故宫的存在,我们直接到北京去看就可以了。还可以通过间接证据来证实,比如通过权威资料照片证明故宫的存在。对于事件的真实性认证,也是有两种形式,亲身体验和间接证明。但是对于间接材料,我们必须严格考察其真实性,这个材料的来源必须要值得信赖。
第三,观念与其对象。我们脑中的观念都是源于客观事物的,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而真实存在的事物是独立于观念之外的。如何确认观念是否正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检查观念对其对象的表达是否客观明确,如果是真实客观的,观念就是正确的;如果表达的是扭曲,那么观念就是错误的。
第四,留意观念的本源。我认为观念的本源其实就是其要表达的对象,客观事实。所以确认事实,要绕过观念直观外部世界,就是其本源。
第五,观念联系事实。人类认知主要由3部分组成,1.客观存在的事物;2.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3.我们为其创造的语言。其实就是事物、观念和语言。事物是客观存在的,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语言是人们表达观念的工具。观念分为简单和复杂。观念和客观事物的联系明确单一,就是简单观念。比如,猫、狗,手机、电脑。而与客观事物并非一一对应的,有多个来源的是复杂观念。比如政治、民主。谈论复杂观念,一般也要从其客观事件讨论。
错误观念的产生是对客观事物做出偏离其本源的错误反映。
第六,将观念付诸语言。我们时时刻刻都会与他人交流自己的观念。而要精确表达出观念,就要回归并忠于语言的本源,即客观事物。
第七,有效沟通。在我们日常的表达沟通中,不仅需要找到观念对应的词语,而且需要连贯地表达我们的想法。这就需要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清晰,表达才能顺畅,听者也能明白。逻辑思维模糊,阐述者自己肯定就说不清楚,也许都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更别提让听者明白了。书中列举了几条有效沟通的基本原则。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你的听众能够领悟你没有直接表达的意思。因此要坚持如下原则:1.说完整的句子,要把自己要表达的背景介绍清楚;2.不要将主观看法当作客观事实;3.避免使用双重否定;4.根据对象选择合适的语言。如果面对的是专业人士,可以使用专业用语。但如果面对的是普通大众,就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第八,避免使用模糊和多义的语言。
第九,避免闪躲式语言。有时候我们为了避免伤害听众的感情,所以说话会很委婉。这时就要把握好委婉的程度,避免说得太婉转了听众没有明白你的意思。但是具体怎么把握只能咱自己慢慢摸索。
第十,忠于真相。真相有两种基本形态:一为本体真相,一为逻辑真相。本体真相是基础,是真实的事物事件。我理解逻辑真相是命题和观念要符合逻辑思维。
怎么办呢?学习,提升自己。
从何下手呢?首当其冲的是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工作四年了,我终于认识到最基础、最重要的其实就是语言的学习。不论你是普通文员,还是高科技人员,工作中都需要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和工作成果。哪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需要良好的表达能力的。因为你得和家里人沟通,和朋友聊天,出去买菜也得说话啊。所以我决定一定要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具体要如何做呢?首先就是锻炼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要想表达清晰,逻辑性就要强。要不很容易词不达意,自己的想法混乱,如何能够清晰地表达呢。于是,我就选了一本逻辑学的科普书——《简单的逻辑学》,小小薄薄的一本书,应该对我这种逻辑盲来说接受起来还算容易些。其次,以后读书要做笔记,认真思考并学会运用。以往我看书也不少,但是很少动脑子,基本都是看完就完。这样只是看过,都记不清楚内容更不用说运用的阅读方式等于没有白看书一样。所以要做笔记,促进自己学会思考,经过自己思考消化的知识才是属于自己的。所以从看这本书开始,我就要做笔记喽!
今天看了第一章,《学习逻辑学的思想准备》。看了第一章就觉得逻辑学还是没那么简单,很深奥,语言易懂而内涵还需琢磨。言归正传,学习逻辑学的思想准备有哪些呢?作者就对待事物的态度、事物和观念等逻辑学基本内容做了介绍。
第一,全神贯注。要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对待事物要保持敏感度和注意力。用心听,用心看。只有用心才能发现事物本质。
第二,确认事实。事实有其客观性,是独立于我们的观念而存在的。我们要主动去认知事实。事实的客观存在有两个基本形式:事物和事件。事物是存在的实体,是比事件更基本的存在形式。这里作者强调事物和事件都是客观的,它们都存在于公众领域,原则上可以为每个人所获得。主观事实是指由个人亲身经历的或间接通过别人的经历确认的事实。
而确认事物的存在,可以直接观察,比如为了证明故宫的存在,我们直接到北京去看就可以了。还可以通过间接证据来证实,比如通过权威资料照片证明故宫的存在。对于事件的真实性认证,也是有两种形式,亲身体验和间接证明。但是对于间接材料,我们必须严格考察其真实性,这个材料的来源必须要值得信赖。
第三,观念与其对象。我们脑中的观念都是源于客观事物的,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而真实存在的事物是独立于观念之外的。如何确认观念是否正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检查观念对其对象的表达是否客观明确,如果是真实客观的,观念就是正确的;如果表达的是扭曲,那么观念就是错误的。
第四,留意观念的本源。我认为观念的本源其实就是其要表达的对象,客观事实。所以确认事实,要绕过观念直观外部世界,就是其本源。
第五,观念联系事实。人类认知主要由3部分组成,1.客观存在的事物;2.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3.我们为其创造的语言。其实就是事物、观念和语言。事物是客观存在的,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语言是人们表达观念的工具。观念分为简单和复杂。观念和客观事物的联系明确单一,就是简单观念。比如,猫、狗,手机、电脑。而与客观事物并非一一对应的,有多个来源的是复杂观念。比如政治、民主。谈论复杂观念,一般也要从其客观事件讨论。
错误观念的产生是对客观事物做出偏离其本源的错误反映。
第六,将观念付诸语言。我们时时刻刻都会与他人交流自己的观念。而要精确表达出观念,就要回归并忠于语言的本源,即客观事物。
第七,有效沟通。在我们日常的表达沟通中,不仅需要找到观念对应的词语,而且需要连贯地表达我们的想法。这就需要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清晰,表达才能顺畅,听者也能明白。逻辑思维模糊,阐述者自己肯定就说不清楚,也许都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更别提让听者明白了。书中列举了几条有效沟通的基本原则。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你的听众能够领悟你没有直接表达的意思。因此要坚持如下原则:1.说完整的句子,要把自己要表达的背景介绍清楚;2.不要将主观看法当作客观事实;3.避免使用双重否定;4.根据对象选择合适的语言。如果面对的是专业人士,可以使用专业用语。但如果面对的是普通大众,就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第八,避免使用模糊和多义的语言。
第九,避免闪躲式语言。有时候我们为了避免伤害听众的感情,所以说话会很委婉。这时就要把握好委婉的程度,避免说得太婉转了听众没有明白你的意思。但是具体怎么把握只能咱自己慢慢摸索。
第十,忠于真相。真相有两种基本形态:一为本体真相,一为逻辑真相。本体真相是基础,是真实的事物事件。我理解逻辑真相是命题和观念要符合逻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