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W53_Day1
作业地址
【I】
当我们明知不该做却无法克制而一再去某件事(或者说是想某件事却做不出来的事)的时候(s),我们通常采取的是隐藏的方法(比如有些人天生恐惧演讲或上台——我不想紧张到发抖/我想流利的描述,于是拼命压制自己的心情,藏起发抖的双手双脚),这种方法有时候有效,会让别人看不出我们的问题(C)。但是这样做真的是恰当的解决方法吗?(Q)
显然不是,因为我们采取的解决方法仅是治标之法,难以治本。而且这种解决方法的本身就是在预设问题一定会发生,结果一定会很严重。它在暗示我们难以避免这一切的发生,所以只有采用隐藏、躲避等方式才有可能让问题不浮出水面(A)。
片段中提到的“精简治疗”的做法则指向“根本解决之道”(第二序改变,即对事情或系统自身进行的改变):我们应该通过把自己可能存在问题,以及可能达到的程度坦白的告诉观众(或听众、对方等),不仅不要隐藏,而且要坦诚面对、告知,这与传统隐藏的方法完全相反。通过这种扬弃问题本身的作法去彻底消灭问题。
暗示问题会发生——隐藏问题本身——强迫自己与问题对抗(别人看不到问题)——因为依然存在,所以今后问题会依然发生
宣传可能有问题——扬弃问题本身——尝试正视自己的问题(别人会宽容问题)——因为没有发生,逐渐习惯并彻底消灭问题
【A1】
这一点上,我应该向TT学习,当发生问题时勇于面对,比如TT就有一次果然结束带拆,因为她通过听众的反馈,发现有几个关键问题自己还要再继续准备一下,于是通知大家本次带拆先到此结束。在下一次将继续回复大家。现场效果反而比强行进展要好的多(一致为婷婷点赞,同意暂停),许多人反而在自省自己的问题提的对不对,是不是时候。
【A2】
前几天刚刚有朋友说,通过性恪色彩的比对,认为我是蓝色的(意为谨慎过度),即对一切事物都会小心翼翼,只要没有万无一失就不会去做。我自己也知道如果没有万全的准备,我就会担心出问题,自己就会紧张,总是在想这个没准备好,如果出了问题会失控的,那个没想好,一旦卡了壳会很尴尬的。于是一件事不准备上比别人长一倍的时间,我就不会去做。然而,我也得承认,我担心的那些事情几乎从来没有发生过。比如,我第一次在盛京上带拆,准备了超过别人两倍甚至三倍的文稿,而事实上,一切都很顺利,大多数预案并没有应用上。
我准备了几句话,在下一次活动时试一试。“这个问题我需要下来查下资料再答复你,因为作者并没有讲到”“现在我需要思考一下,请你稍等一会儿”“先保留这个问题稍后讨论,我们先把活动进行下去”。
【I推荐】
@笑笑:笑笑的I部分向来是直指重点,画龙点睛,每一次就象是对这个片段的重点说明一下,当我看不明白时,第一反应就是先看看笑笑或熊纠纠的I部分。
@啊啊 :第一序和第二序讲得很清晰,抓住了直面问题,跳出系统的关键,期待我们共同尝试一下这个方法。
【A1推荐】
@笑笑:我也想过这个问题,借用一下答案吧——我会选择性地采用文中给出的方法,在商务场合,我还是保持要做足准备工作和风险管理,在“出场”的时候要尽可能专业和华丽,不要轻易摧毁自己的气场,保持自己的自信。
【A2推荐】
@笑笑:比我的设计要详细太多啦!即幽默有效,又说清了自己的情况,还传达了自己的信心,很赞!——“害怕”的情况三个开场白:1、害怕演讲,在部门分享会或拆书活动中的开场白:
大家好,我是笑笑,我是个低调的人,一般情况下我能做观众的情况下肯定不上台,虽然我的强项不是讲,但我的优点是乐于分享,我为今天的内容做了精心的准备,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喜爱与包容。 2、害怕唱歌,在KTV团建活动中的开场白:据说“五音不全”是形容一个人唱歌跑调的,我书读得太少,不知道哪个成语可以形容一个人唱歌完全没有调,我就是这种人,其实我最希望大家不要给我献丑的机会,但我知道在这样的场合大家是绝对不会放过我的,所以我尽最大努力唱一首《XXXXXX》。 3、害怕开车,在领导或同事坐副驾驶时的开场白:不好意思,我是一个新手女司机,不过我开车还是很安全的,就是速度比较慢,领导/XXX,您看咱也没有什么急事,我慢慢开,您也欣赏一下沿途的风景,金星老师都说了“着什么急呀,咱们好日子还长着呢”,您说是吧!
宣而不隐
还有一类为数不少的问题,可以说是某一种被社会抑制或令当事人尴尬困窘的障碍;或是某件不该做但是当事人却不能克制而一再去做的事;或是他想做却做不出来的事。在这些案例中,我们较容易去定义问题,而典型的问题解决方法是对自我意志的一再肯定,虽然这种意志力的自我肯定不见得有用。和前面其他实例相比较的话,这一类案例对“问题”没有什么好掩饰的。
害怕当众演讲便是一个好的例子,当事人最害怕的是他的紧张会在演讲时明显到无法控制以至于自己当众出丑。通常,解决这个问题的行为是控制和隐瞒:试着让自己的意志力集中在演讲上,稳住声音,将正在发抖的双手藏到背后或裤带中,尽量表现出放松的样子,等等。当他愈紧张时,就愈卖力地控制与表现,但通常他愈卖力,就反而会更紧张了。即便事情发生,他几乎就预见了这一灾难的每一个细节。这些正是组成问题情境的要素:其一,这个“问题”与其说是现实存在的,还不如说是当事人所预设的后果;其二,解决之道(前述解决问题的行为)是第一序改变化类型的行为:正是这种解决问题的行为维持了问题的存在,并且证明了他的假设。
传统的心理治疗的正确做法是直接指向当事人的假设,它视问题行为只是一种症状的表象、治疗的目的是要带给当事人对自己预设的洞察。相反地,“精简治疗”的做法则指向“解决之道”:我们教导当事人在演说之前告诉听众自己非常地紧张,而且焦虑可能会升高到自己无法承受。这一个行为药方和前述的解决行为恰巧相反:他不但不隐瞒,反而要广为宣传自己的紧张。如果他原先企图解决问题的行为本身正是“问题”,那么当该问题解决的行为被扬弃时,问题也就消失了!当然也就毋须去洞察什么潜在的假设了。
当然,要当事人能实际执行这一处方并不容易,他无法想象为什么自己要背道而驰地当众宣告自己原来要尽力掩饰的紧张,在这个关键点上,如何用当事人的“语言”来对他说明就很重要了。
如果当事人是工程或计算机专业背景的话,我们会用负反馈机制到正反馈机制的改变概念来说明这一个行为药方;对那些将自己的紧张归因到自信与自尊心不够的当事人来说,我们则会对他解释,他有自我惩罚的需要,而这一行为药方正是满足这个需要的大好机会;面对自称进行东方禅修的当事人,我们的方法恰似禅修中怪诞的功课;至于那些期待我们照料他的病人,不需多作解说,只要拿出医生的权威下命令就行了;对于某些很难以任何形式和我们合作的当事人,我们就应该明白而简单地告诉他这是一种奇特但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是我们觉得他不是那种可以运作这种方法的人。至于碰到像我们自己这一类的当事人,我们甚至会和他谈群论、逻辑类型理论、第一序及第二序改变……
如前所述,“宣传”是用来响应“隐瞒紧张”这一种解决之道的技术,同样可以运作在下列的问题上:脸红和神经质颤抖、害怕在异性前表现得无趣和无聊(告知异性自己的害怕还可以使对方对自己特别友善和支持,自己也就不会进入自我预言的循环之中了)、性冷感等问题。有趣的是,即便当事人不能实行上述的行为处方,只要他们心中接纳这个方案时,他就己经看到脱困的一种可能性,有时,这就足以改变他的行为,避免一再落入老把戏之中。
补充
对于以上所述,在此谨作一个小结论:群论提供我们一个架构,以思索一种变化,该变化可以在某系统之内发生,但系统本身维持不变。逻辑类型理论对于种类之内,也就是其成员之间发生的事,并不在意,但是这一理论提供我们一个架构,以考虑成员和种类的关系,以及由某一逻辑层次转到更高一个层次所蕴涵的奇特改变。如果我们接受这两种理论之间的这一基本区分,那么应该有两种不同的改变:一种改变发生在某一系统之内,而系统本身维持不变;另一种改变发生时,则改变了系统本身。关于这一区分,举个比较实际的例子:一个做噩梦的人,在梦中可以做许多事——跑、躲、打、喊等等——但是无论他怎么变换这些行为,都无法停止噩梦。此后,我们将称这种变化为第一序改变。跳出梦境的唯一方法,涉及了一个由梦到醒的变化。显然,苏醒不再是梦的一部分,而是到完全不同状态的一个改变。这一改变,此后我们将称为第二序改变。这一区分,和上文所引阿什比对这两种变化所下的控制论定义,显然是一致的。因此,第二序改变即改变之改变——也就是亚里士多德曾断然否认其存在的现象。
【I】
当我们明知不该做却无法克制而一再去某件事(或者说是想某件事却做不出来的事)的时候(s),我们通常采取的是隐藏的方法(比如有些人天生恐惧演讲或上台——我不想紧张到发抖/我想流利的描述,于是拼命压制自己的心情,藏起发抖的双手双脚),这种方法有时候有效,会让别人看不出我们的问题(C)。但是这样做真的是恰当的解决方法吗?(Q)
显然不是,因为我们采取的解决方法仅是治标之法,难以治本。而且这种解决方法的本身就是在预设问题一定会发生,结果一定会很严重。它在暗示我们难以避免这一切的发生,所以只有采用隐藏、躲避等方式才有可能让问题不浮出水面(A)。
片段中提到的“精简治疗”的做法则指向“根本解决之道”(第二序改变,即对事情或系统自身进行的改变):我们应该通过把自己可能存在问题,以及可能达到的程度坦白的告诉观众(或听众、对方等),不仅不要隐藏,而且要坦诚面对、告知,这与传统隐藏的方法完全相反。通过这种扬弃问题本身的作法去彻底消灭问题。
暗示问题会发生——隐藏问题本身——强迫自己与问题对抗(别人看不到问题)——因为依然存在,所以今后问题会依然发生
宣传可能有问题——扬弃问题本身——尝试正视自己的问题(别人会宽容问题)——因为没有发生,逐渐习惯并彻底消灭问题
【A1】
这一点上,我应该向TT学习,当发生问题时勇于面对,比如TT就有一次果然结束带拆,因为她通过听众的反馈,发现有几个关键问题自己还要再继续准备一下,于是通知大家本次带拆先到此结束。在下一次将继续回复大家。现场效果反而比强行进展要好的多(一致为婷婷点赞,同意暂停),许多人反而在自省自己的问题提的对不对,是不是时候。
【A2】
前几天刚刚有朋友说,通过性恪色彩的比对,认为我是蓝色的(意为谨慎过度),即对一切事物都会小心翼翼,只要没有万无一失就不会去做。我自己也知道如果没有万全的准备,我就会担心出问题,自己就会紧张,总是在想这个没准备好,如果出了问题会失控的,那个没想好,一旦卡了壳会很尴尬的。于是一件事不准备上比别人长一倍的时间,我就不会去做。然而,我也得承认,我担心的那些事情几乎从来没有发生过。比如,我第一次在盛京上带拆,准备了超过别人两倍甚至三倍的文稿,而事实上,一切都很顺利,大多数预案并没有应用上。
我准备了几句话,在下一次活动时试一试。“这个问题我需要下来查下资料再答复你,因为作者并没有讲到”“现在我需要思考一下,请你稍等一会儿”“先保留这个问题稍后讨论,我们先把活动进行下去”。
【I推荐】
@笑笑:笑笑的I部分向来是直指重点,画龙点睛,每一次就象是对这个片段的重点说明一下,当我看不明白时,第一反应就是先看看笑笑或熊纠纠的I部分。
@啊啊 :第一序和第二序讲得很清晰,抓住了直面问题,跳出系统的关键,期待我们共同尝试一下这个方法。
【A1推荐】
@笑笑:我也想过这个问题,借用一下答案吧——我会选择性地采用文中给出的方法,在商务场合,我还是保持要做足准备工作和风险管理,在“出场”的时候要尽可能专业和华丽,不要轻易摧毁自己的气场,保持自己的自信。
【A2推荐】
@笑笑:比我的设计要详细太多啦!即幽默有效,又说清了自己的情况,还传达了自己的信心,很赞!——“害怕”的情况三个开场白:1、害怕演讲,在部门分享会或拆书活动中的开场白:
大家好,我是笑笑,我是个低调的人,一般情况下我能做观众的情况下肯定不上台,虽然我的强项不是讲,但我的优点是乐于分享,我为今天的内容做了精心的准备,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喜爱与包容。 2、害怕唱歌,在KTV团建活动中的开场白:据说“五音不全”是形容一个人唱歌跑调的,我书读得太少,不知道哪个成语可以形容一个人唱歌完全没有调,我就是这种人,其实我最希望大家不要给我献丑的机会,但我知道在这样的场合大家是绝对不会放过我的,所以我尽最大努力唱一首《XXXXXX》。 3、害怕开车,在领导或同事坐副驾驶时的开场白:不好意思,我是一个新手女司机,不过我开车还是很安全的,就是速度比较慢,领导/XXX,您看咱也没有什么急事,我慢慢开,您也欣赏一下沿途的风景,金星老师都说了“着什么急呀,咱们好日子还长着呢”,您说是吧!
宣而不隐
还有一类为数不少的问题,可以说是某一种被社会抑制或令当事人尴尬困窘的障碍;或是某件不该做但是当事人却不能克制而一再去做的事;或是他想做却做不出来的事。在这些案例中,我们较容易去定义问题,而典型的问题解决方法是对自我意志的一再肯定,虽然这种意志力的自我肯定不见得有用。和前面其他实例相比较的话,这一类案例对“问题”没有什么好掩饰的。
害怕当众演讲便是一个好的例子,当事人最害怕的是他的紧张会在演讲时明显到无法控制以至于自己当众出丑。通常,解决这个问题的行为是控制和隐瞒:试着让自己的意志力集中在演讲上,稳住声音,将正在发抖的双手藏到背后或裤带中,尽量表现出放松的样子,等等。当他愈紧张时,就愈卖力地控制与表现,但通常他愈卖力,就反而会更紧张了。即便事情发生,他几乎就预见了这一灾难的每一个细节。这些正是组成问题情境的要素:其一,这个“问题”与其说是现实存在的,还不如说是当事人所预设的后果;其二,解决之道(前述解决问题的行为)是第一序改变化类型的行为:正是这种解决问题的行为维持了问题的存在,并且证明了他的假设。
传统的心理治疗的正确做法是直接指向当事人的假设,它视问题行为只是一种症状的表象、治疗的目的是要带给当事人对自己预设的洞察。相反地,“精简治疗”的做法则指向“解决之道”:我们教导当事人在演说之前告诉听众自己非常地紧张,而且焦虑可能会升高到自己无法承受。这一个行为药方和前述的解决行为恰巧相反:他不但不隐瞒,反而要广为宣传自己的紧张。如果他原先企图解决问题的行为本身正是“问题”,那么当该问题解决的行为被扬弃时,问题也就消失了!当然也就毋须去洞察什么潜在的假设了。
当然,要当事人能实际执行这一处方并不容易,他无法想象为什么自己要背道而驰地当众宣告自己原来要尽力掩饰的紧张,在这个关键点上,如何用当事人的“语言”来对他说明就很重要了。
如果当事人是工程或计算机专业背景的话,我们会用负反馈机制到正反馈机制的改变概念来说明这一个行为药方;对那些将自己的紧张归因到自信与自尊心不够的当事人来说,我们则会对他解释,他有自我惩罚的需要,而这一行为药方正是满足这个需要的大好机会;面对自称进行东方禅修的当事人,我们的方法恰似禅修中怪诞的功课;至于那些期待我们照料他的病人,不需多作解说,只要拿出医生的权威下命令就行了;对于某些很难以任何形式和我们合作的当事人,我们就应该明白而简单地告诉他这是一种奇特但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是我们觉得他不是那种可以运作这种方法的人。至于碰到像我们自己这一类的当事人,我们甚至会和他谈群论、逻辑类型理论、第一序及第二序改变……
如前所述,“宣传”是用来响应“隐瞒紧张”这一种解决之道的技术,同样可以运作在下列的问题上:脸红和神经质颤抖、害怕在异性前表现得无趣和无聊(告知异性自己的害怕还可以使对方对自己特别友善和支持,自己也就不会进入自我预言的循环之中了)、性冷感等问题。有趣的是,即便当事人不能实行上述的行为处方,只要他们心中接纳这个方案时,他就己经看到脱困的一种可能性,有时,这就足以改变他的行为,避免一再落入老把戏之中。
补充
对于以上所述,在此谨作一个小结论:群论提供我们一个架构,以思索一种变化,该变化可以在某系统之内发生,但系统本身维持不变。逻辑类型理论对于种类之内,也就是其成员之间发生的事,并不在意,但是这一理论提供我们一个架构,以考虑成员和种类的关系,以及由某一逻辑层次转到更高一个层次所蕴涵的奇特改变。如果我们接受这两种理论之间的这一基本区分,那么应该有两种不同的改变:一种改变发生在某一系统之内,而系统本身维持不变;另一种改变发生时,则改变了系统本身。关于这一区分,举个比较实际的例子:一个做噩梦的人,在梦中可以做许多事——跑、躲、打、喊等等——但是无论他怎么变换这些行为,都无法停止噩梦。此后,我们将称这种变化为第一序改变。跳出梦境的唯一方法,涉及了一个由梦到醒的变化。显然,苏醒不再是梦的一部分,而是到完全不同状态的一个改变。这一改变,此后我们将称为第二序改变。这一区分,和上文所引阿什比对这两种变化所下的控制论定义,显然是一致的。因此,第二序改变即改变之改变——也就是亚里士多德曾断然否认其存在的现象。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