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作存档】逝者善舞
文/子镜 2015/4/21
清晰之意,在编曲配乐层次较为分明,最好是采用精确细腻的人头录音方式。若达到我心中的“清晰”,可以去掉厚重的音墙,使人热血沸腾的架子鼓、电吉他。可以去掉滋滋作响的电子音,去掉各种乐器同时堆叠在一起的吵杂感。
总而言之,听清晰的音乐是一种可以用耳朵来辨别每一种乐器的逐层叠加和交错的感受。
宽阔之意,更多体现在内涵上。我现在对待新接触的音乐抱有这样一种期待:尽量别通过音乐和我谈小情小调。最好是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那种东西如果能让我发现不一样的视野广度,就更完美了。
什么样的音乐能符合我这两项抽象又刁钻的期望?
很幸运,我最终找到了能完美契合这两点的音乐:Dead Can Dance(中译:逝者善舞,以下简称DCD)。
最初听到DCD的音乐,我在心里说:这是非洲哪儿来的组合?听得还挺带感的。第一次听,我就草率地把它定性为“非洲音乐”。带着浓烈森林栖息的非洲鼓击打着并不规律的节拍,曼陀铃和班卓琴,沙槌的运用简直出现了一群穿着民族服饰,脸上涂着五颜六色的非洲人民在你面前起舞的即视感,溢满了生灵和大地的气息。新奇是第一印象。DCD的确在我第一次听就带来了不一样的东西。
DCD诞生于1981年的澳大利亚。80年代初的世界乐坛基本是什么趋势?华丽摇滚的短暂辉煌基本终结,不过摇滚乐依然占据很大部分。Disco的兴起,欧美青年们穿着喇叭裤,带着蛤蟆镜在流光溢彩里乱扭。80至90年代的主流世界依然逃脱不了“解放”这个主题。
在这种浮躁的氛围下,与世隔绝的大陆澳大利亚从地理上说算是一片净土。所以,DCD的两位创始人,来自爱尔兰的一对年轻男女开始在这里实践自己的音乐理念。DCD从诞生伊始就必定属于Indie(独立)这一个领域里的。Brendan Perry和Lisa Gerrard的音乐灵感基本上取材于大自然和民族音乐。在当时的时代上来看,DCD的音乐颇具实验精神和先锋意识。
DCD的音乐热衷于汲取各个民族传统音乐的精华,并且不断在进步和革新。
普通听众都会被DCD音乐中渲染的神秘气氛所感染。成员对于乐器的选材基本来自于民族民间,深刻独特。在他们的音乐里你几乎听不到钢琴、提琴等等耳熟能详的音色。打击乐是浓厚的非洲大自然腔调,女主唱的高亢吟唱又具有古印第安的神秘质感,时而闪过的乐器从中国的扬琴、琵琶,到南美洲曼陀铃、沙槌都如颜料般点缀着音乐。
听DCD的音乐,你会感到自己正置身于森林深处,于天涯之巅,于海洋之上。来自远古的生灵灵魂仿佛重现在DCD迷幻却宏伟的音乐之中,让听众心里产生莫名的敬畏感。但这样的自然美感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比如女主唱Lisa的高亢原始的吟唱方式,若是没有一颗向往自然的心和不理解她在唱什么,会感到有些莫名其妙。
同时,DCD并不满足于只通过音乐来表现自然,歌颂自然。随着时间与经历的不断发展丰富,他们开始寻求一些新的音乐形式。因此,在氛围乐盛行的年代,他们又转向自己的民族取经:欧洲大陆的中古民谣、文艺复兴的人文气息,以及巴洛克式的精致曲风。这种融合在1992年的专辑 《 Influences From The Middle Age》中得到完美呈现。
从早期的带有典型亚非大陆的自然质感,到加入了精致的欧洲浪漫主义情怀,DCD的音乐充满了对立性的矛盾美感:两位核心成员既是音乐的创作者、演奏者,也是主唱。女声高亢,超越世俗甚至宗教的自然精神,男声质感温柔,带着民谣色彩的浪漫主义诗意。
以上我都是在音乐表现形式上浅析着DCD的音乐。总结起来,是不是可以用“宽阔”一词来概括呢?
DCD至今已经成立了34年,被誉为4AD厂牌旗下优秀代表乐队,以及暗潮音乐的鼻祖。在摇滚风刮得疯狂的二十世纪末,DCD的音乐独立于外,就像黑暗中开出一朵艳丽的花,因为身处黑暗中,难以引人注目,但只要望向它,必然会被惊艳。它的确是带来了很多不一样的东西。包括音乐与自然的融合,矛盾冲突感很强的二元性音乐表现形式,朝圣般神秘优美的唱词,这一切的一切都深深影响了很多圈内的后起之秀,90年代及其之后的哥特音乐、暗潮、新古典、新民谣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DCD音乐的影响。
在音乐风格还较为单一的年代,DCD的出现犹如一把锐利的尖刀,割破了墨守成规和平庸,从而在其之后出现了很多风格分支。DCD本身被定性为世界音乐、暗潮和民谣。当然这种概括是远远不够的。
除此之外,DCD的音乐制作也一直非常精美和清晰。两位主创的生活状态本身就神秘而低调,仿佛过着乌托邦式的音乐人生。比如1996年发行的《Spiritchaser》是两位主创在爱尔兰的修道院中录制完成的。我们在音乐中听出的森林、群山意向都来源于一个小小的修道院,这样一种创作的前提便是创作者要将天下装于心中。DCD最热衷于打击乐的运用,戴上耳机,听着左右声道旋律的交替互补,时而从脑中飞过的鸟鸣,实在是一种心灵的放松。
同样地,聆听DCD的音乐需要一颗平静的心,事实上听音乐都应该具备这样一种心态在。DCD音乐的美感并不轻易让每个人接受,包括它看似古怪神秘,甚至有时让人感到压抑的曲风,包括男女的互相吟唱。闭上眼,静静地听,你可能会看到视野所不能及的自然美景。
Dead Can Dance,逝者善舞。逝去的原始大地,逝去的远古生灵,逝去的自然,都将在DCD的音乐里重现、起舞,唤醒我们的耳朵和心。
![]() |
Dead Can Dance |
清晰之意,在编曲配乐层次较为分明,最好是采用精确细腻的人头录音方式。若达到我心中的“清晰”,可以去掉厚重的音墙,使人热血沸腾的架子鼓、电吉他。可以去掉滋滋作响的电子音,去掉各种乐器同时堆叠在一起的吵杂感。
总而言之,听清晰的音乐是一种可以用耳朵来辨别每一种乐器的逐层叠加和交错的感受。
宽阔之意,更多体现在内涵上。我现在对待新接触的音乐抱有这样一种期待:尽量别通过音乐和我谈小情小调。最好是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那种东西如果能让我发现不一样的视野广度,就更完美了。
什么样的音乐能符合我这两项抽象又刁钻的期望?
很幸运,我最终找到了能完美契合这两点的音乐:Dead Can Dance(中译:逝者善舞,以下简称DCD)。
最初听到DCD的音乐,我在心里说:这是非洲哪儿来的组合?听得还挺带感的。第一次听,我就草率地把它定性为“非洲音乐”。带着浓烈森林栖息的非洲鼓击打着并不规律的节拍,曼陀铃和班卓琴,沙槌的运用简直出现了一群穿着民族服饰,脸上涂着五颜六色的非洲人民在你面前起舞的即视感,溢满了生灵和大地的气息。新奇是第一印象。DCD的确在我第一次听就带来了不一样的东西。
DCD诞生于1981年的澳大利亚。80年代初的世界乐坛基本是什么趋势?华丽摇滚的短暂辉煌基本终结,不过摇滚乐依然占据很大部分。Disco的兴起,欧美青年们穿着喇叭裤,带着蛤蟆镜在流光溢彩里乱扭。80至90年代的主流世界依然逃脱不了“解放”这个主题。
在这种浮躁的氛围下,与世隔绝的大陆澳大利亚从地理上说算是一片净土。所以,DCD的两位创始人,来自爱尔兰的一对年轻男女开始在这里实践自己的音乐理念。DCD从诞生伊始就必定属于Indie(独立)这一个领域里的。Brendan Perry和Lisa Gerrard的音乐灵感基本上取材于大自然和民族音乐。在当时的时代上来看,DCD的音乐颇具实验精神和先锋意识。
DCD的音乐热衷于汲取各个民族传统音乐的精华,并且不断在进步和革新。
普通听众都会被DCD音乐中渲染的神秘气氛所感染。成员对于乐器的选材基本来自于民族民间,深刻独特。在他们的音乐里你几乎听不到钢琴、提琴等等耳熟能详的音色。打击乐是浓厚的非洲大自然腔调,女主唱的高亢吟唱又具有古印第安的神秘质感,时而闪过的乐器从中国的扬琴、琵琶,到南美洲曼陀铃、沙槌都如颜料般点缀着音乐。
听DCD的音乐,你会感到自己正置身于森林深处,于天涯之巅,于海洋之上。来自远古的生灵灵魂仿佛重现在DCD迷幻却宏伟的音乐之中,让听众心里产生莫名的敬畏感。但这样的自然美感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比如女主唱Lisa的高亢原始的吟唱方式,若是没有一颗向往自然的心和不理解她在唱什么,会感到有些莫名其妙。
同时,DCD并不满足于只通过音乐来表现自然,歌颂自然。随着时间与经历的不断发展丰富,他们开始寻求一些新的音乐形式。因此,在氛围乐盛行的年代,他们又转向自己的民族取经:欧洲大陆的中古民谣、文艺复兴的人文气息,以及巴洛克式的精致曲风。这种融合在1992年的专辑 《 Influences From The Middle Age》中得到完美呈现。
从早期的带有典型亚非大陆的自然质感,到加入了精致的欧洲浪漫主义情怀,DCD的音乐充满了对立性的矛盾美感:两位核心成员既是音乐的创作者、演奏者,也是主唱。女声高亢,超越世俗甚至宗教的自然精神,男声质感温柔,带着民谣色彩的浪漫主义诗意。
以上我都是在音乐表现形式上浅析着DCD的音乐。总结起来,是不是可以用“宽阔”一词来概括呢?
DCD至今已经成立了34年,被誉为4AD厂牌旗下优秀代表乐队,以及暗潮音乐的鼻祖。在摇滚风刮得疯狂的二十世纪末,DCD的音乐独立于外,就像黑暗中开出一朵艳丽的花,因为身处黑暗中,难以引人注目,但只要望向它,必然会被惊艳。它的确是带来了很多不一样的东西。包括音乐与自然的融合,矛盾冲突感很强的二元性音乐表现形式,朝圣般神秘优美的唱词,这一切的一切都深深影响了很多圈内的后起之秀,90年代及其之后的哥特音乐、暗潮、新古典、新民谣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DCD音乐的影响。
在音乐风格还较为单一的年代,DCD的出现犹如一把锐利的尖刀,割破了墨守成规和平庸,从而在其之后出现了很多风格分支。DCD本身被定性为世界音乐、暗潮和民谣。当然这种概括是远远不够的。
除此之外,DCD的音乐制作也一直非常精美和清晰。两位主创的生活状态本身就神秘而低调,仿佛过着乌托邦式的音乐人生。比如1996年发行的《Spiritchaser》是两位主创在爱尔兰的修道院中录制完成的。我们在音乐中听出的森林、群山意向都来源于一个小小的修道院,这样一种创作的前提便是创作者要将天下装于心中。DCD最热衷于打击乐的运用,戴上耳机,听着左右声道旋律的交替互补,时而从脑中飞过的鸟鸣,实在是一种心灵的放松。
同样地,聆听DCD的音乐需要一颗平静的心,事实上听音乐都应该具备这样一种心态在。DCD音乐的美感并不轻易让每个人接受,包括它看似古怪神秘,甚至有时让人感到压抑的曲风,包括男女的互相吟唱。闭上眼,静静地听,你可能会看到视野所不能及的自然美景。
Dead Can Dance,逝者善舞。逝去的原始大地,逝去的远古生灵,逝去的自然,都将在DCD的音乐里重现、起舞,唤醒我们的耳朵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