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再写一次论文
人生中有半年是学霸,没有刻意为之,现在想来却别有一番滋味。
我所说的论文,当然不是将所有刊物和参考文章东拼西凑在一起,拼成的一篇冗长带有总论点分论点和段落证明的文章。
生活也是这样,不是盲目的借鉴和仿制,抑或抄袭。
祝建华教授教会我用前沿并科学的眼光看待社会现象,李喜根教授教会我使用正确的合乎逻辑的方法。当然他俩的名字出现经常是以Jonathan Zhu和Li Xigen。
一种正确的方法,必然能够加速办事情的效率,对于解疑答惑来说也是如此。作为社会学分支的媒介学自然也有研究的方法,这些方法不是凭空意淫也不是感性归纳,而是包含统计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等在内的方法。我现在记得论文的流程是这样:
首先提出假设hypothesis,这些假设有严格的界定,疑问句和论述句都可以,假设的逻辑有严格的要求,再者几个假设内部也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比如递进或者总分等。同时,假设要保证绝对中立,不带主观立场。提出假设是很困难的一步,也是论文成功开始的第一步,假设常常会被否定好几次,抑百思不得其解,反反复复才能出来。我认为在提出假设部分能够快速准确的人,即是有超常学术天分的人,首先他有一种敏锐度,再者他最后的结论必然是具有创造性的,能够对社会和人类进步作出贡献,最后他获得这样的结果并非耗费太多精力,便是一种与生俱来。没有天分的人往往能够在其他几个步骤中有所擅长,而在提出假设的时候步履维艰,但终究是可以用勤奋与体悟来弥补的。
第二步是文献回顾literature review,文献回顾是去阅读与自己假设相关的文献,古今中外的都包含。数量不在多,而在相关度和精准性。文献回顾的时候摘抄相关的前任结论,用严格的引号和斜体来标识,表明这是别人的直接出版物。先进行大范围的阅读,将与自己假设相关的内容抄录下来,再进行分类和汇总,将相关的文献整理到一起,形成个人研究的第二部分。
第三步是研究方法method,这是整个研究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用科学的方法去验证假设是否成立。方法分为定量和定性两种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这是耳熟能详的。两种大分类下面又涵盖了若干种具体方法,比如coding和survey,这是我用过的方法。在survey里面又包含样本的选择和原因解释,样本如何选择,样本数量考虑等。选择方法和运用方法都讲究合理性,要有依有据,方法学理论和文献回顾中他人的方法研究都能够成为支撑。要记住,所有的一切都不是想当然,而是有理有据步步为营的过程。
第四步是得出结论result,这一步是方法使用之后自然而然产生的结果概述。结论不是长篇累牍和语句描述,而是一些图表显示。通常在使用了正确的方法之后,统计学会直接将结果表现出来,这其中也会运用到一些统计学工具,印象中是一些比较陈旧的计算机系统。数字和图表出来之后,与最初的假设相对比,便能都出结论,假设成立或者不成立。并非假设成立就是成功研究,科学合理的证明才是对假设最重要的评定。
最后一步是基于结论而产生的总结说明conclusion。通常不科学的论文往往只有这一部分,是对一些主观观点的大篇幅说明,甚至于抒发情绪。在正规论文中,总结是非常简短的,只是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回顾,以及针对结论结合社会现象提出一些建议和期许。注意这些建议和期许不宜过多阐述,之作为研究结论的一种延伸,不涉及到要如何去实践或执行,理论运用到实践是政府和社会机构应该去考虑的事情,学者只需要抛砖引玉。这也表明,国家机器在某种程度上需要依赖社会研究,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社会研究对于国家进步的贡献和科学研究一样,是非常重要的。
假设虽然中立,但是也是认为提出,多少带有一点研究者自己的想法,即使没有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研究者心里也会有对观点的立场和偏袒。当科学的方法验证出完全相反的结果时,研究者心里自然是惊讶、激动和欣喜的,这说明很多事物并非想象的那样。这是研究中最大的乐趣。
所有的论文都有格式要求,当时我们论文最后部分参考reference就是极为繁琐和严格的。这部分需要将文献回顾的参考出版物都罗列出来,包含作者名,著作年份,著作名称和页码等,并且每一样都有既定的字体要求,其中的标点符号亦是。而对于书本、报纸、网络语言、采访手记等不同的出版物又有不同的要求。这些,无非是对参考源的尊重,对知识产权以及对先人研究者的尊重。
以上只是我的模糊记忆,单凭记忆写出来,没有参考任何资料,或许有不准确的地方,但是在三年之后,还能记得这么多,已属不易。
而我在整个大学本科阶段都未接触到这些,以至于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很疑惑,我们的学者们都在研究什么呢,我们的人文社科专业学生又在学习什么呢。人文社会学自然也就成为一种可以随便谈谈而毫无难度的学问。
有点小怀念和小感慨的一篇议论文。哈哈。
我所说的论文,当然不是将所有刊物和参考文章东拼西凑在一起,拼成的一篇冗长带有总论点分论点和段落证明的文章。
生活也是这样,不是盲目的借鉴和仿制,抑或抄袭。
祝建华教授教会我用前沿并科学的眼光看待社会现象,李喜根教授教会我使用正确的合乎逻辑的方法。当然他俩的名字出现经常是以Jonathan Zhu和Li Xigen。
一种正确的方法,必然能够加速办事情的效率,对于解疑答惑来说也是如此。作为社会学分支的媒介学自然也有研究的方法,这些方法不是凭空意淫也不是感性归纳,而是包含统计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等在内的方法。我现在记得论文的流程是这样:
首先提出假设hypothesis,这些假设有严格的界定,疑问句和论述句都可以,假设的逻辑有严格的要求,再者几个假设内部也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比如递进或者总分等。同时,假设要保证绝对中立,不带主观立场。提出假设是很困难的一步,也是论文成功开始的第一步,假设常常会被否定好几次,抑百思不得其解,反反复复才能出来。我认为在提出假设部分能够快速准确的人,即是有超常学术天分的人,首先他有一种敏锐度,再者他最后的结论必然是具有创造性的,能够对社会和人类进步作出贡献,最后他获得这样的结果并非耗费太多精力,便是一种与生俱来。没有天分的人往往能够在其他几个步骤中有所擅长,而在提出假设的时候步履维艰,但终究是可以用勤奋与体悟来弥补的。
第二步是文献回顾literature review,文献回顾是去阅读与自己假设相关的文献,古今中外的都包含。数量不在多,而在相关度和精准性。文献回顾的时候摘抄相关的前任结论,用严格的引号和斜体来标识,表明这是别人的直接出版物。先进行大范围的阅读,将与自己假设相关的内容抄录下来,再进行分类和汇总,将相关的文献整理到一起,形成个人研究的第二部分。
第三步是研究方法method,这是整个研究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用科学的方法去验证假设是否成立。方法分为定量和定性两种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这是耳熟能详的。两种大分类下面又涵盖了若干种具体方法,比如coding和survey,这是我用过的方法。在survey里面又包含样本的选择和原因解释,样本如何选择,样本数量考虑等。选择方法和运用方法都讲究合理性,要有依有据,方法学理论和文献回顾中他人的方法研究都能够成为支撑。要记住,所有的一切都不是想当然,而是有理有据步步为营的过程。
第四步是得出结论result,这一步是方法使用之后自然而然产生的结果概述。结论不是长篇累牍和语句描述,而是一些图表显示。通常在使用了正确的方法之后,统计学会直接将结果表现出来,这其中也会运用到一些统计学工具,印象中是一些比较陈旧的计算机系统。数字和图表出来之后,与最初的假设相对比,便能都出结论,假设成立或者不成立。并非假设成立就是成功研究,科学合理的证明才是对假设最重要的评定。
最后一步是基于结论而产生的总结说明conclusion。通常不科学的论文往往只有这一部分,是对一些主观观点的大篇幅说明,甚至于抒发情绪。在正规论文中,总结是非常简短的,只是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回顾,以及针对结论结合社会现象提出一些建议和期许。注意这些建议和期许不宜过多阐述,之作为研究结论的一种延伸,不涉及到要如何去实践或执行,理论运用到实践是政府和社会机构应该去考虑的事情,学者只需要抛砖引玉。这也表明,国家机器在某种程度上需要依赖社会研究,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社会研究对于国家进步的贡献和科学研究一样,是非常重要的。
假设虽然中立,但是也是认为提出,多少带有一点研究者自己的想法,即使没有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研究者心里也会有对观点的立场和偏袒。当科学的方法验证出完全相反的结果时,研究者心里自然是惊讶、激动和欣喜的,这说明很多事物并非想象的那样。这是研究中最大的乐趣。
所有的论文都有格式要求,当时我们论文最后部分参考reference就是极为繁琐和严格的。这部分需要将文献回顾的参考出版物都罗列出来,包含作者名,著作年份,著作名称和页码等,并且每一样都有既定的字体要求,其中的标点符号亦是。而对于书本、报纸、网络语言、采访手记等不同的出版物又有不同的要求。这些,无非是对参考源的尊重,对知识产权以及对先人研究者的尊重。
以上只是我的模糊记忆,单凭记忆写出来,没有参考任何资料,或许有不准确的地方,但是在三年之后,还能记得这么多,已属不易。
而我在整个大学本科阶段都未接触到这些,以至于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很疑惑,我们的学者们都在研究什么呢,我们的人文社科专业学生又在学习什么呢。人文社会学自然也就成为一种可以随便谈谈而毫无难度的学问。
有点小怀念和小感慨的一篇议论文。哈哈。
-
Maggie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4-21 17: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