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圣可狂之际。。曾国藩语录
梁启超辑《曾文正公嘉言钞》 书 札 今日而言治术,则莫若综核名实;今日而言学术,而莫若取笃实践履之士。物穷则变,救浮华者莫如质。积玩之后,振之以猛,意在斯乎!(复贺耦庚) 吾辈今日苟有所见,而欲为行远之计,又可不早具坚车乎哉?(致刘孟容) 耐冷耐苦,耐劳耐闲。(答黄麓溪) 人材高下,视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规,而日趋污下。高者慕往哲盛隆之轨,而日即高明。(答欧阳功甫) 无兵不足深忧,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此其可为浩叹也。(复彭丽生) 今日百废莫举,千疮并溃,无可收拾,独赖此精忠耿耿之寸衷,与斯民相对于骨岳血渊之中,冀其塞绝横流之人欲,以挽回厌乱之天心,庶几万有一补。不然,但就局势论之,则滔滔者吾不知其所底也。(与江岷樵、左季高) 集思广益本非易事,要当内持定见而六辔在手,外广延纳而万流赴壑,乃为尽善。(复欧阳晓岑) 方今民穷财困,吾辈势不能别有噢咻生息之术,计惟力去害民之人,以听吾民之自孳自活而已。(与朱石翘) 带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大抵有忠义血性,则四者相从以俱至。(与彭筱房、曾香海) 古来名将得士之心,盖有在于钱财之外者,后者将弁专恃粮重饷优为牢笼兵心之具,其本为已浅矣,是以金多则奋勇蚁附,利尽则冷落兽散。(与王璞山) 国藩入世已深,厌阅一种宽厚论说、模棱气象,养成不黑不白不痛不痒之世界,误人家国已非一日,偶有所触,则轮囷 肝胆又与掀振一番。(与刘孟容) 练勇之道,必须营官昼夜从事,乃可渐几于熟,如鸡伏卵,如炉炼丹,未宜须臾稍离。(复刘霞仙)启超按:教育家之于学生及吾人之自行修养,皆当如是。 二三十年来,士大夫习于优容苟安,揄修袂而养姁步,倡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庠之风,则有慷慨感激以鸣不平者,则相与议,其后以为是不更事,轻浅而好自见。国藩昔侧六曹,目击此等风味,盖已痛恨次骨。(复龙翰臣) 国藩从宦有年,饱阅京洛风尘,达官贵人优容养望与在下者软熟和同之象,盖已稔知之而惯尝之,积不能平,乃变而为慷慨激烈、轩爽肮脏之一途,思欲稍易三四十年来不白不黑、不痛不痒、牢不可破之习而矫枉过正,或不免流于意气之偏,以是屡蹈衍尤,丛讥取戾,而仁人君子,固不当择以中庸之道,且当怜其有所激而矫之之苦衷也。(复黄子春) 苍苍者究竟未知何若,吾辈竭力为之,成败不复计耳。(复朱石樵) 愚民无知,于素所未见未闻之事,辄疑其难于上天。一人告退,百人附和,其实并无真知灼见;假令一人称好,即千人同声称好矣。(复褚一帆) 虹贯荆卿之心,而见者以为淫氛而薄之;碧化苌宏之血,而览者以为顽石而弃之。古今同慨,我岂伊殊?屈累之所以一沉,而万世不复返顾者,良有以也。(与刘霞仙) 时事愈艰,则挽回之道,自须先之以戒惧惕厉。傲兀郁积之气,足以肩任艰巨,然视事太易,亦是一弊。(与罗山、刘霞仙) 凡善弈者,每于棋危劫急之时,一面自救,一面破敌,往往因病成妍,转败为功。善用兵者亦然。(致罗山) 急于求效,杂以浮情客气,则或泰山当前而不克见。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昏。外重而内轻,其为蔽也久矣。(与李次青) 锐气暗损,最为兵家所忌。用兵无他秒巧,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与李次青) 日中则昃,月盈则亏,故古诗“花未全开月未圆”之句,君子以为知道。自仆行军以来,每介疑胜疑败之际,战兢恐慎,上下怵惕者,其后恒得大胜;或当志得意满之候,狃于屡胜,将卒矜慢,其后常有意外之失。(与罗伯宜)启超按:处一切境遇皆如此,岂惟用兵? 欲学为文,当扫荡一副旧习,赤地新立。将前此所业荡然若丧其所有,乃始别有一番文境。(与刘霞仙) (启超按:此又不惟学文为然也。) 吾乡数人均有薄名,尚在中年,正可圣可狂之际;惟当兢兢业业,互相箴规,不特不宜自是,并不宜过于奖许,长朋友自是之心。彼此恒以过相砭,以善相养,千里同心,庶不终为小人之归。(复李希庵) 敬以持躬,恕以待人。敬则小心翼翼,事无巨细,皆不敢忽。恕则常留余地以处人,功不独居,过不推诿。(与鲍春霆) 吾辈互相砥砺,要当以声闻过情为切戒。(与李希庵) 自古大乱之世,必先变乱是非,然后政治颠倒,灾害从之。赏罚之任,视乎权位,有得行,有不得行。至于维持是非之公,则吾辈皆有不可辞之任。顾亭林所称“匹夫与有责焉”者也。(与沈幼丹) 莅事以明字为第一要义。明有二:曰高明,曰精明。同一境而登山者独见其远,乘城者独觉其旷。此高明之说也。同一物而臆度者不如权衡之审,目巧者不如尺度之确。此精明之说也。凡高明者,欲降心抑志,以遽趋于平实,颇不易易。若能事事求精,轻重长短,一丝不差,则渐实矣;能实则渐平矣。 (与吴翔冈) 军事不可无悍鸷之气,而骄气即与之相连;不可无安详之气,而惰气即与之相连。有二气之利而无其害,有道君子尚难养得,况弁勇乎?(复胡宫保) 敬字恒字两端,是彻始彻终工夫,鄙人生平欠此二字,至今老而无成,深自悔憾。(复葛~山) 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如泉在地,不凿汲则不得甘醴,如玉在璞,不切磋则不成令器。(复邓寅皆) 敬字惟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三语最为切当。(复葛~山) 趋时者博无识之喜,损有道之真。(与许仙屏) 惟忘机可以消众机,惟懵懂可祓不祥。(复胡宫保) 军中阅历有年,益知天下事当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陆氏但称先立乎其大者,若不辅以朱子铢积寸累工夫,则下梢全无把握。(致吴竹如) 前曾语阁下以“取人为善”、“与人为善”。大抵取诸人者,当在小处实处;与人者,当在大处空处。(复李申夫) 治心治身,理不必太多,知不可太杂,切身日日用得着的,不过一二句,所谓守约也。(复李申夫) 骄、惰未有不败者。勤字所以医惰,慎字所以医骄。此二字之先,须有一诚字,以立之本。 (复李申夫) 大局日坏,吾辈不可不竭力支持,做一分算一分,在一日撑一日。(致沈幼丹) 收之欲其广,用于欲其慎。大抵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本以四者以衡人,思过半矣。(致李~堂) 观人之道,以朴实廉介为质。有其质而更傅以他长,斯为可贵;无其质,则长处亦不足恃.(复方子白) 求才之道,须如白圭之治生,如鹰隼之击物,不得不休;又如蚨之有母,雉之有媒,以类相求,以气相引,庶几得一而可及其余。(复李~堂) 凡沉疴在身,而人力可以自为主持者,约有二端:一曰以志帅气,一曰以静制动。人之疲惫不振,由于气弱,而志之强者,气亦为之稍变。如贪早睡,则强起以兴之。无聊赖,则端坐以凝之。此以志帅气之说也。久病虚怯,则时时有一畏死之见,憧扰于胸中,即魂梦亦不甚安恬。须将生前之名,身后之事与一切妄念铲除净尽,自然有一种恬淡意味,而寂定之余,真阳自生。此以静制动之法也。(复李雨亭)启超按:此问疾书也,摄生要诀,尽人皆当服膺。 吾辈读书人,大约失之笨拙,即当自安于拙,而以勤补之,以慎出之,不可弄巧卖智,而所误更甚。(复宋子久) 平日非至稳之兵,必不可轻用险着;平日非至正之道,必不可轻用奇谋。(复胡宫保) 治军以勤字为先,实阅历而知其不可易。未有平日不早起,而临敌忽能早起者,未有平日不习劳,而临敌忽能习劳者,未有平日不忍饥耐寒,而临敌忽能忍饥耐寒者。吾辈当共习勤劳,先之以愧厉,继之以痛惩。(复宋滋久) 阅历世变,但觉除得人以外,无一事可恃。(复方子白) 大抵世之所以弥乱者,第一在黑白混淆,第二在君子愈让小人愈妄。 (复胡宫保) 主气常静,客气常动。客气先盛而后衰,主气先衰而后壮。故善用兵者,最喜为主,不喜为客。(复刘馨室) 专从危难之际,默察朴拙之人,则几矣。(复姚秋浦) 信,只不说假话耳,然却极难,吾辈当从此一字下手。今日说定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复李少荃) 爱民乃行军第一义,须日日三令五申,视为性命根本之事,毋视为要结粉饰之文。(复李少荃) 词气宜和婉,意思宜肫诚,不可误以为简傲为风骨。风骨者,内足自立、外无所求之谓,非傲慢之谓也。(复李少荃) 养身之道,以君逸臣劳为要。省思虑,除烦恼,二者皆所以清心,君逸之谓也。行步常勤,筋骨常动,臣劳之谓也。(复李希庵) 用兵之道,最重自立,不贵求人。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复李少荃) 吾辈位高望重,他人不敢指摘,惟当奉方寸如严师,畏天理如刑罚,庶几刻刻敬惮。(复李希庵) 凡办一事,必有许多艰难波折,吾辈总以诚心求之,虚心处之。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终于顺理成章之一日。心虚则不动客气,不挟私见,终可为人共亮。(与程尚斋) 大抵任事之人,断不能有誉而无毁,有恩而无怨。自修者,但求大闲不逾,不可因讥议而馁沉毅之气。衡人者,但求一长可取,不可因微瑕而弃有用之材。苟于峣峣者过事苛责,则庸庸者反得幸全。 (致恽次山) 事会相薄,变化乘除,吾尝举功业之成败、名誉之优劣、文章之工拙,概以付之运气一囊中,久而弥自信其说之不可易也。然吾辈自尽之道,则当与彼囊也者,赌乾坤于俄倾,校殿最于锱铢,终不令囊独胜而吾筠独败。(复郭筠仙) 大非易辨,似是而非难辨。窃谓居高位者,以知人、晓事二者为职。知人诚不易学,晓事则可以阅历黾勉得之。晓事,则无论同己异己,均可徐徐开悟,以冀和衷。不晓事,则挟私固谬秉公亦谬,小人固谬君子亦谬,乡原固谬狂狷亦谬。重以不知人,则终古相背而驰,绝非和协之理。故恒言以分别君子、小人为要,而鄙论则谓天下无一成不变之君子,无一成不变之小人。今日能知人能晓事,则为君子,明日不知人不晓事,即为小人,寅刻公正光明,则为君子,卯刻偏私晻暧,即为小人。故君誉群毁之所在,下走常穆然深念,不敢附和。(复郭筠仙) 国藩昔在湖南、江西,几于通国不能相容。六、七年间,浩然不欲复闻世事。然造端过大,本以不顾死生自命,宁当更问毁誉?以拙进而以巧退,以忠义劝人而以苟且自全,即魂魄犹有余羞,是以戌午复出,誓不返顾。(复郭筠仙) 以勤为本,以诚辅之。勤则虽柔必强,虽愚必明。诚则金石可穿,鬼神可格。(复陈舫仙) 逆亿命数是一薄德,读书人犯此弊者最多,聪明而运蹇者,厥弊尤深。凡病在根本者,贵于内外交养。养内之道,第一将此心放在太平地,久久自有功效。 (与李眉生) 坚其志,苦其心,勤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与李幼泉) 养生与力学,皆从“有恒”做出,故古人以“有恒”为作圣之基。(复陈松生) 若遇棘手之际,请从耐烦二字痛下工夫。 用兵之道,最忌势穷力竭。力,则指将士之精力言之。势,则指大计大局,及粮饷之接续、人才之可继言之。 阁下此时所处,极人世艰苦之境,宜以宽字自养。能勉宅其心于宽泰之域,俾身体不就孱弱,志气不敢摧颓,而后从容以求出险之方。(致陈舫仙) 事功之成否,人力居其三,天命居其七。(复刘霞仙) 外境之迕,未可滞虑,置而遣之,终履夷涂。(复刘霞仙) 君子有高世独立之志,而不予人以易窥,有藐万乘却三军之气,而未尝轻于一发。(致王少鹤) 凡道理不可说得太高,太高则近于矫,近于伪。吾于僚友相勉,但求其不晏起、不撒谎二事,虽最浅近而已大有益于身心矣。(复杨芋庵) 君子欲有所树立,必自不妄求人知始。 (与张缄瓶) 危险之际,爱而从之者,或有一二,畏而从之,则无其事也。(与李次青) 我辈办事,成败听之于天,毁誉听之于人,惟在己之规模气象,则我有可以自主者,亦曰不随众人之喜惧为喜惧耳。(与李次青) 平日千言万语,千算万计,而得失只争临阵须臾之顷。(复胡宫保) 立法不难,行法为难,以后总求实实行之,且常常行之。应事接物时,须从人情物理中之极粗极浅处着想,莫从深处细处看。(与李申夫) 先哲称不利不什不变法,吾谓人不什不易旧。(复陈作梅) 君子不恃千万人之谀颂,而畏一二有识之窃笑。(得郭意城) 古人患难忧虞之际,正是德业长进之时,其功在于胸怀坦夷,其效在于身体康健。圣贤之所以为圣,佛家之所以成佛,所争皆在大难磨折之日,将此心放得宽,养得灵,有活泼泼之胸襟,有坦荡荡之意境,则身体虽有外感,必不至于内伤。 (复陈舫仙) 祸机之发,莫烈于猜忌。此古今之通病,坏国丧家亡人,皆猜忌之所致。《诗》称“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仆自省生平愆咎,不出忮求两字。今已衰耄,旦夕入地,犹自憾拔除不尽。因环观当世之士大夫,及高位耇长,果能铲除此二字者,亦殊不多得也。忮求二字,盖妾妇、穿窬兼而有之,自反既不能免此,亦遂怃然愧惧,不复敢道人之短。(复郭中丞) 人才非困厄则不能激,非危心深虑则不能达。(复袁小午) ○ 一念之善,吉神随之。一念之恶,厉鬼随之。知此可以役使鬼神。 ○ 闻人善则疑之,闻人恶则信之,此满腔杀机也。 ○ 无为名尸,勘破幻妄也。无为谋府,无思也。无为事任,无为也。无为知主,地知也。然须定得性了,方行得四者,不然实行不去。庄子曰:“吾以无为为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大颠曰:“众人而不思不为,则天下之理几乎息矣。”应事接物只是一个情字为累,若无情则无累矣在,故曰圣人无情。 ○ 君子贵通天下之志,疾恶太严则伤公明之体。 ○ 凡人言及非人非理事,我虽不与谋,若从旁附和一句,便自有罪。故处此有三道,以至诚感悟之,上也。去其太甚,次也。漠然不置是非于其间,又其次也。 ○ 事涉刻薄者,即所持甚正,亦不可自我开端。 ○ 凡处事但自家踏得田地稳,一任间言语。 ○ 伤化毁俗者,虽亲虽贵,必疏而远之。清公贞修者,虽微虽践,必亲而近之。 ○ 善人固可亲,未能知,不可急合。恶人固可疏,未能远,不可急去。 ○ 小人如虎狼蛇蝎,殆又甚焉。虎狼之威,蛇蝎之状,皆知其足以害己,深避而预防之。小人则心如虎狼,其貌驺虞,念如蛇蝎,其言鸾和,人不知其将害己而狎之,鲜弗及矣。 ○ 称人之善,我有一善,又何妒焉?称人一恶,我有一恶,又何毁焉? ○ 闻人之善而掩覆之,或文致以诬其心。闻人之过而播扬之,或枝叶以多其罪,此皆得罪于鬼神者也,吾党戒之。 ○ 论人情只往薄处求说,人心只往恶边想,此是私而该底念头,自家便是个小人。古人责人,每于有过中求无过。此是长厚心,盛德事。学者熟思,自有滋味。 作者: 141.151.12.* 2006-8-16 07:58 回复此发言 -------------------------------------------------------------------------------- 7 曾国藩修身处世语录 ○ 古人爱人之意多,今人恶人之意多。爱人,故人易于改过,而视我也常亲,我之教益易行。恶人,故人甘于自弃,而视我也常仇,我之言必不入。 ○ 将古人心信今人,真是信不过。若以古人至诚之道感今人,今人未必在豚鱼下也。 ○ 水激逆流,火激横发,人激乱作,君子慎其所以激之者。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激之则君子可使为小人。 ○ 君子称人之善而非誉也,折人之过而非毁也,毁其劝善而改过也。小人不然,善则忌之,过则扬之。 ○ 小人专望人恩,恩过不感。君子不轻受人恩,受则难忘。 ○ 衣冠之族,以清白遗世为本,务要恬穆省事,凡贪戾刻薄之夫,皆不宜与之相接。 ○ 人若一味见人不是,则到处可憎,终日落嗔。 ○ 凡权要人声势赫然时,我不可犯其锋,亦不可与之狎,敬而远之,全身全名之道也。 ○ 将事而能弭,遇事而能捄,既事而能挽,此之谓达权。此之谓才。未事而知其来,始事而要其终,定事而要其变,此之谓长虑,此之谓识。 ○ 人只是怕当局,当局者之十,不足以旁观者之五。智臣以得失而昏也,胆气以得失而奋也。只没了得失心,则声气舒展,此心与旁观者一般,何事不济? ○ 两君子无争,相让故也。一君子一小人无争,有容故也。争者两小人也,有识者奈何自处于小人。 ○ 君子不可以不忍也,忍欲则不屈于物,忍剧则不扰于事,忍挠则不折于势,忍穷则不苟于进,故曰,必有忍乃有济。 ○ 君子多思不若养志,多言不若守静,多才不若蓄德。 ○ 凡遇事须安祥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故从容安祥,为处事第一法。 ○ 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遇富贵人,宜劝他宽,见聪明人宜劝他厚。 ○ 得失有定数,求而不得者多矣,纵求而得,亦是命所应有。安然则受,未必不得,自多营营耳。 http://tieba.baidu.com/f?kz=278513840 引用 曾国藩语录 引用 狂拽今生 的 曾国藩语录 择友乃人生每一要义。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贤否,不可不慎也。 (选择朋友是人生最关键的一件事情。一个人一生是成功还是失败,跟他所结交的朋友是否才华出众、品性优良紧密相关,因此,选择朋友这件事情我们不能不慎重啊!) 人之所资,须自挣而勿待人予。成大事者须善用时机,借梯而上。 (人生的资本,不能靠别人送来,只能靠自己挣来。大丈夫成事必须善于利用各种机会,关键时刻要借样而上。) 予人一分面子,人必予两分面子。伤人一分面子,人必损十分面子。为人处世,面子不可不慎。 (给他人一分脸面,他人必给你两分脸面;伤他人一分脸面,他人必伤你十分脸面。为人处世,脸面问题不可不慎。) 留一分余地,可回转自如,不留余地,则易失之于刚,错而无救。 (凡事留一分余地,则可周旋回转,灵活自如;凡事不留余地,则容易失之于刚硬,一旦做错则无可补救。) 概天下无无瑕之才、无隙之交。大过改之,微瑕涵之,则可。 (大抵天下没有完全无缺的人才,也没有完全无缝隙的交情。只要能将大的缺点改正,小的缺点包涵,也就可以了。) 尝自虑执德不宏,量既隘而不足以采天下之善,矿不敢执一律求之。虽偏长薄善,敬其有裨于吾,示尝不博取焉以自资益;其有以谠言急论陈于前者,既不必有当于吾,未尝不深感其意,以为彼之所以爱我者,异于众人泛然相遇情也。 (我曾经思虑自己心胸不够宽宏、器量狭小的话就不能博取天下的美德,因此不敢登一个标准来强求他人。哪怕是一点长处、一点善行,如果它有益于我,我都广泛吸取以求培养自己的德行;那些以正大之词、劝勉之论前来告之我的人,即使不一定合我的心意,我也从来都没有不深深感念他的诚意,认为他对我的关心,和其他人的泛泛之词迥乎不同。) 人生在世,个人不可成事也。欲成大事,须营运关系,借他人之力以成自己之事。 (人生在世,单个人是无法做成任何事的。凡想做成大事者,都必须经营好自己的关系网络,学会如何借别人的力来成就自己的事业。) 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情愿人占吾便宜,断不肯吾占人的便宜。 (不可占人半点便宜。情愿人占我的便宜,绝对不能让自己占他人的便宜。) 雅量由于性生,然亦恃学力以养之惟以圣贤律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度量闳深矣。 (雅量虽然是天生的,但是通过学习也可以获取。只要用圣贤之道来要求自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自己的度量就自然广大了。) 观古今成大事者,无不有人相助相扶,力单者无以成大业。 (观古今成大事之人,无不有人鼎力相助,无不有人尽力相扶,力单势薄者无以成就大的事业。) 人苟能自立志,则对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与于我哉! (人如果能立志,那么他就可以做圣人,做豪杰,还有什么做不到的事情吗?他又何必要借助别人的力量呢?古书上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就是说,我想到仁,仁也就到了。我想做孔子、孟子那样的人,于是就日夜孜孜不倦地攻读,一心一意地去钻研他们的学问,谁能够阻止我成为孔、孟那样的人呢?如果自己不立志,即使天天与尧舜禹汤这些圣人住一起,也只能他们是他们,我是我啊!) 凡人才高下,视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规,而日趋污下;高者慕往哲隆盛之规,而日高即明。贤否智愚,所由区也。 (人才的高下,主要根据他的志趣高下来确定。志向低的人安于现状,摆不脱世俗陋规的束缚,因而让人觉得越来越卑污。志向远大的人仰慕古圣先贤,因此一天一天地高明起来,人才的优劣和智愚,就从此开始区别开了。)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则决不甘心为下流;有识则知道学问没有止境,不敢以一得就自足。如河伯观海,如井蛙看天,都是无识之人。有恒心则决无不成功的事。这三条缺一不可。 (读书人读书,最重要的是第一要有志气,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就不会甘心落后于别人;有见识就知道做学问没有停止的时候,不敢有点收获就自满。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看天那样的人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就不会有做不成功的事情。这三条对于读书人而言每一条都不可或缺。) 人以气为主,于内为精神,于外为气色。 (气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主宰,在人体之内表现为精神,在人体之外表现为气色。) 是故诚者,不欺者也。不欺者,心无私也。无私著者,至虚也。是故天下之至虚,天下之至诚者也。 (所以,诚实,就是不欺骗;不欺骗,也就是心里没有杂念;没有私心杂念了,就能够做到谦虚和坦荡。所以说,天底下最虚心的人,就是天下最诚实的人。) 知己之过失,即自为承认之地,改去毫无吝惜之心,此最难之事。 (知道自己的过失,马上就赶紧承认,并且毫不犹豫地加以改正,这是最困难的事情。) 慎独乃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学会慎于独处,是人一生最好的自我强大的道路,是最好的寻找快乐的方法,是首先就要学会的保持自己身性的要务。)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至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至败。 (自古至今,天底下的那些平凡而不能有所作为的人,都是由于懒惰而导致失败的,而那些有才华而不能成功的人,他们的失败都是由于骄傲造成的。) 废志无以成学,废学无以成才。 (废除了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所成就而废除了学习则不能够使自己成材。) 静则生明,动则多咎,自然之理也。 (安静可以使人明智,好动就会引发很多过失,这是明显易见的道理。) 天下事总是在局外呐喊无益,必须躬身入局。 (对天下的事而言,总是在局外空喊口号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必须自己亲身在局内践行参与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