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美食家:我想做一名美食编辑
我才做这行没几个月,我悠着点说,您悠着点看,如果我有乱讲的地方,烦请懂行的前辈多指正。
美食杂志也分好多类的,有些是介绍饮食文化的,有的是介绍行业信息的,有的就是为了让你看着流口水的。受众不同,对编辑的要求也不完全相同。
我们杂志是比较“土”但比较务实的那种啦,主要是介绍菜谱和烹饪技术,还有一部分介绍烹饪文化的文章。受众主要是厨师。我们杂志的大多数编辑都是烹饪专科学校的学历,并且在厨房里工作过几年的厨师,然后才来做杂志编辑的。
我们对于烹饪专业方面的理论知识要求比较高,因为我们的菜谱通常是由厨师提供的。
厨师们实践经验丰富,但写菜谱就比较困难了,比如油温几成热?原料多少克?
他可能做这道菜十几年,但从来没称量过,于是他就写“油烧到冒烟后,放入一炒勺肉粒。“
冒烟是多少度?一炒勺是多少克?这个就得我们来”猜“。
但"猜”也得有根据。
一是根据厨师写的“冒烟”、“一碗”之类的模糊的量词;
二是凭自己吃过后的的感官判断;
三是凭理论知识,比如这道菜是爆炒菜,那油温差不多是7成,如果是浸炸,差不多就是三四成热。全荤的菜,主料通常在半斤以上,俏荤的菜,主料在三四两左右。一道菜,盐不能太多,有豆瓣酱耗油之类的咸味调料,盐的用量就的悠着点。
另外说说美食类的文章。美食类的随笔、散文,大多不是专业人士写的,而是美食爱好者、美食评论家们写的。大家写写自己真实的感受,说说自己家的菜肴做法,也都是好的。但最怕遇到夸大其词的和不懂装懂的人。
夸大其词是作者在努力地凭借自己文学上的技巧过度美誉一个食物。
比如为了反映乡土之情,写一盘野菜也要说:
这本是最质朴的食材,但在我眼里,却是大自然给世俗的人们最惊艳的馈赠,那一丝淡淡地清香,才轻轻地碰上了味蕾,就绽放出胜过这世间一切美食的滋味。一叶野菜吃下肚腹,感觉全身一阵酥麻般地爽快,而城市里的浮躁喧嚣也瞬间被此刻的宁静舒适取代,仿佛整个人都被这野菜摄去了魂儿。
上面这段是我随便编的,可能有点夸张,但确实有不少这类的文章。
写美食的文章,几乎都是赞美的,适度夸张也是许可的。但做美食编辑,你得识别那些赞美的不像话的文字,改成比较像话的文字,比如“色泽红亮,口感醇厚”,就要比“饕鬄佳肴,珍馐美味”之类的词语好使。而像上面写野菜的那些文字,除非是付钱的软文,否则最好不要呈给主编。
汪曾祺吃过的美食不算多,而且这些食物在现在看来,也比较土啦,但他从不没话找话,能让人信服。通过美食写人情的,我个人觉得《舌尖上的中国》的导演陈晓卿的文章好,比很多知名的美食作家写得好看,不过他写的也不多。
然后就是不懂装懂。
不懂装懂的人在任何行业里都不少见吧,我自己也有点啊。上知乎之前,我比较喜欢和别人争论、讲道理,觉得自己啥都懂,上知乎以后,我越发觉得自己以前总是不懂装懂,现在宁愿多听少说话,也越来越不敢随便看到什么问题都去写答案了,而且每写一个答案都好紧张啊,我这会儿就好紧张啊。(抖~~~)
上星期看到一篇作者的投稿,他批评餐厅里做的猪肚汤,大概是这么说的,”这家餐厅的菜很差,猪肚汤的颜色像牛奶一样白,看着就觉得恶心,怎么能喝得下去,猪肚汤应该是清汤……
这就是烹饪常识错误了,猪肚在烹饪中很大的一个作用就是熬奶汤,其他食材还真没有猪肚这么好的效果。作者本人如果不喜欢奶汤,在自家用小火来熬猪肚清汤,或者是餐厅搞创新菜,本也是无可厚非,但指责别人本来正确的做法,就不太合适了。假如这正好是作者的知识盲区,作者又很想表达,那也至少先百度谷歌一下啊,再不济,批评的时候,语气也不要那么理直气壮嘛。
所以当美食编辑,你至少得知道猪肚汤是什么颜色的。
前几年,北京蜀国演义的福寿螺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蜀国演义的福寿螺出现食品安全问题,造成多起管圆线虫病例。蜀国演义的负责人说,这就是因为看了我们的杂志,介绍说将福寿螺断生即可,他们理解断生就是七八成熟的样子,所以造成病菌残留。
断生的概念很模糊,也许就是个厨房里约定俗成的用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这事也没让我们来负责任。但怎么说呢,毕竟动静闹这么大,那么多人生病,对我们杂志的名誉也有不少影响(我们是一本惜名誉如金的杂志,都办了30了)实在不是一件什么好事,从那以后,我们基本上不刊登用福寿螺做的菜肴,也尽量用“煮熟”来代替“断生”。所以,厨房的一些用语你得有一定了解。
当然,做编辑还得考编辑职称才能升职的。策划、组稿、校对这些技能你可以入行后跟着学。
美食杂志也分好多类的,有些是介绍饮食文化的,有的是介绍行业信息的,有的就是为了让你看着流口水的。受众不同,对编辑的要求也不完全相同。
我们杂志是比较“土”但比较务实的那种啦,主要是介绍菜谱和烹饪技术,还有一部分介绍烹饪文化的文章。受众主要是厨师。我们杂志的大多数编辑都是烹饪专科学校的学历,并且在厨房里工作过几年的厨师,然后才来做杂志编辑的。
我们对于烹饪专业方面的理论知识要求比较高,因为我们的菜谱通常是由厨师提供的。
厨师们实践经验丰富,但写菜谱就比较困难了,比如油温几成热?原料多少克?
他可能做这道菜十几年,但从来没称量过,于是他就写“油烧到冒烟后,放入一炒勺肉粒。“
冒烟是多少度?一炒勺是多少克?这个就得我们来”猜“。
但"猜”也得有根据。
一是根据厨师写的“冒烟”、“一碗”之类的模糊的量词;
二是凭自己吃过后的的感官判断;
三是凭理论知识,比如这道菜是爆炒菜,那油温差不多是7成,如果是浸炸,差不多就是三四成热。全荤的菜,主料通常在半斤以上,俏荤的菜,主料在三四两左右。一道菜,盐不能太多,有豆瓣酱耗油之类的咸味调料,盐的用量就的悠着点。
另外说说美食类的文章。美食类的随笔、散文,大多不是专业人士写的,而是美食爱好者、美食评论家们写的。大家写写自己真实的感受,说说自己家的菜肴做法,也都是好的。但最怕遇到夸大其词的和不懂装懂的人。
夸大其词是作者在努力地凭借自己文学上的技巧过度美誉一个食物。
比如为了反映乡土之情,写一盘野菜也要说:
这本是最质朴的食材,但在我眼里,却是大自然给世俗的人们最惊艳的馈赠,那一丝淡淡地清香,才轻轻地碰上了味蕾,就绽放出胜过这世间一切美食的滋味。一叶野菜吃下肚腹,感觉全身一阵酥麻般地爽快,而城市里的浮躁喧嚣也瞬间被此刻的宁静舒适取代,仿佛整个人都被这野菜摄去了魂儿。
上面这段是我随便编的,可能有点夸张,但确实有不少这类的文章。
写美食的文章,几乎都是赞美的,适度夸张也是许可的。但做美食编辑,你得识别那些赞美的不像话的文字,改成比较像话的文字,比如“色泽红亮,口感醇厚”,就要比“饕鬄佳肴,珍馐美味”之类的词语好使。而像上面写野菜的那些文字,除非是付钱的软文,否则最好不要呈给主编。
汪曾祺吃过的美食不算多,而且这些食物在现在看来,也比较土啦,但他从不没话找话,能让人信服。通过美食写人情的,我个人觉得《舌尖上的中国》的导演陈晓卿的文章好,比很多知名的美食作家写得好看,不过他写的也不多。
然后就是不懂装懂。
不懂装懂的人在任何行业里都不少见吧,我自己也有点啊。上知乎之前,我比较喜欢和别人争论、讲道理,觉得自己啥都懂,上知乎以后,我越发觉得自己以前总是不懂装懂,现在宁愿多听少说话,也越来越不敢随便看到什么问题都去写答案了,而且每写一个答案都好紧张啊,我这会儿就好紧张啊。(抖~~~)
上星期看到一篇作者的投稿,他批评餐厅里做的猪肚汤,大概是这么说的,”这家餐厅的菜很差,猪肚汤的颜色像牛奶一样白,看着就觉得恶心,怎么能喝得下去,猪肚汤应该是清汤……
这就是烹饪常识错误了,猪肚在烹饪中很大的一个作用就是熬奶汤,其他食材还真没有猪肚这么好的效果。作者本人如果不喜欢奶汤,在自家用小火来熬猪肚清汤,或者是餐厅搞创新菜,本也是无可厚非,但指责别人本来正确的做法,就不太合适了。假如这正好是作者的知识盲区,作者又很想表达,那也至少先百度谷歌一下啊,再不济,批评的时候,语气也不要那么理直气壮嘛。
所以当美食编辑,你至少得知道猪肚汤是什么颜色的。
前几年,北京蜀国演义的福寿螺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蜀国演义的福寿螺出现食品安全问题,造成多起管圆线虫病例。蜀国演义的负责人说,这就是因为看了我们的杂志,介绍说将福寿螺断生即可,他们理解断生就是七八成熟的样子,所以造成病菌残留。
断生的概念很模糊,也许就是个厨房里约定俗成的用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这事也没让我们来负责任。但怎么说呢,毕竟动静闹这么大,那么多人生病,对我们杂志的名誉也有不少影响(我们是一本惜名誉如金的杂志,都办了30了)实在不是一件什么好事,从那以后,我们基本上不刊登用福寿螺做的菜肴,也尽量用“煮熟”来代替“断生”。所以,厨房的一些用语你得有一定了解。
当然,做编辑还得考编辑职称才能升职的。策划、组稿、校对这些技能你可以入行后跟着学。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