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我控制
一直都想好好总结一下,我的“坏脾气之旅”。可以让很多人能够找到自我控制的方法。
市面上有很多关于情绪控制的书,最经典的说法是弹皮筋儿。当然我并未尝试过。我的脾气非常非常差,非常非常缺乏耐性,这一点跟我的母亲如出一辙。但是我的父亲,耐性和教育方式还是很有一套的,他的方式导致我的主客观思考能力很棒。在我的家庭里,我父亲的方式很特殊,他不多言,不评价,不教育。他要我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好了,小乖,你自己去想想,别来麻烦我”,每当我跟他提出“你找我聊聊吧”,那么那句话就成为了搪塞我的最多次的句子。这种成长背景下,培养了我的思考能力和思考习惯。
-----------找到适用于你的方式
其实,每个人有每个人合适的情绪发泄方式。这如同兵马俑一样,甚至不带有重样儿的。我曾经遇到一个客户,她告诉我,她摸索了35年,才摸索到原来穿高跟鞋深蹲能让她快速冷静下来。我的一个好朋友,能灵她快速冷静下来的方式是洗床单被套。
所以,你瞧,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方式。有的人喜欢听音乐,有的人喜欢放空发呆,有的人热爱旅行,有的人喜欢加快工作节奏,有的人喜欢跑步走路,有的人喜欢打扫卫生。等等无所不用其极。
当然这些都是方式,但是哪一种适用于我们自己,就在于自己的思考性习惯。
----------建立自己的约束平台
我是个非常容易有启发性思维的人,画面感非常强,我在尝试找到我的冷静利器“发呆和走路”后,也依然常常不能自控。这导致我在一次家庭聚会上发了脾气后,我哥微信发给我一篇文章《垃圾人情绪》,这篇文章非常大程度上约束了我。这篇文章里面的插图每每令我作恶。大致意思是,当人情绪无法自控或者负能量爆棚的时候,你所吐出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充满臭气的垃圾,想像一下一个臭气熏天的,有烂菜根,有粪便,有痰口水,有苍蝇,有蛆虫......攀附在你的身体里,没说出一句就吐出一口这些东西。这画面在我脑海中非常之深刻,每当我快要被我的情绪绑架的时候,我会跟对方请假三分钟,用这副画面来约束自己的“垃圾情绪”。
我的约束平台非常容易构建,有一个实例我常常跟我的学生举例子,在我非常小的时候,吃饭总喜欢剩半碗,我的老家话叫“剩碗羹”,我小时候非常怕大公鸡,因为它嘴巴尖尖的笃笃笃,笃到人非常疼。有一次,在我的外婆家吃饭,你们知道农村,夏天吃饭就会把桌子凳子搬到院子里吃饭,正在吃的时候,我妈妈看见一只大公鸡走过来了,她问我:小乖看过那么多的书,听过《大公鸡与漏嘴巴》的故事吗?(事实上这故事是她自己编的)我说没有。她说:从前有一个小朋友吃饭特别喜欢剩碗,但是大公鸡又很饿喜欢吃米饭,小朋友在吃到剩碗的时候,大公鸡就会觉得小朋友不懂事不珍惜粮食,所以就想帮小朋友把米饭吃掉,抢饭碗的时候不小心大公鸡的嘴巴啄到了小朋友的喉咙,小朋友的喉咙被大公鸡不小心啄通了,变成了漏嘴巴,以后吃什么漏什么,再也不能吃好吃的了。从那以后,这个故事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我的饭碗会吃到一个米粒儿都不剩。虽说小朋友5岁以前的记忆很模糊,但是这件事约束了我整整26年,甚至往后的一生。
说这个例子,虽然说是有些扯远了,但我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们应该有一套关于自我约束力的平台,哪怕一句话,一个故事或者一个画面。
有的适用于自己的方式和能够约束自己的平台。什么样的坏脾气都能够自我控制得住。
————————————另,有个妈妈豆油我问”孩子才3岁半,去超市总想要买东西,什么都想要新的。怎么办。(估摸着也是知道我是做教育的,病急乱投医的心理,随口问问我吧,但是我说实话,我有个不错的办法呢,这个毛病让我今年上三年级的小侄女从小到大在购物方面非常自律)
我简述成对话,这样比较好理解。
她四岁半的时候
------“姑姑,我想要一个新的画册。”
------“为什么?”
-------“我就是想要新的嘛。”
-------“那好吧,明天下午放学,姑姑去接你,这样我正好在你们班挑挑小朋友,我也想要一个新的Hidy(她的英文名字),我也不想要旧的Hidy了,好吗”
-------不好,我不要了。
事实上,我们一生中最艰难的战役是“自我斗争”
市面上有很多关于情绪控制的书,最经典的说法是弹皮筋儿。当然我并未尝试过。我的脾气非常非常差,非常非常缺乏耐性,这一点跟我的母亲如出一辙。但是我的父亲,耐性和教育方式还是很有一套的,他的方式导致我的主客观思考能力很棒。在我的家庭里,我父亲的方式很特殊,他不多言,不评价,不教育。他要我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好了,小乖,你自己去想想,别来麻烦我”,每当我跟他提出“你找我聊聊吧”,那么那句话就成为了搪塞我的最多次的句子。这种成长背景下,培养了我的思考能力和思考习惯。
-----------找到适用于你的方式
其实,每个人有每个人合适的情绪发泄方式。这如同兵马俑一样,甚至不带有重样儿的。我曾经遇到一个客户,她告诉我,她摸索了35年,才摸索到原来穿高跟鞋深蹲能让她快速冷静下来。我的一个好朋友,能灵她快速冷静下来的方式是洗床单被套。
所以,你瞧,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方式。有的人喜欢听音乐,有的人喜欢放空发呆,有的人热爱旅行,有的人喜欢加快工作节奏,有的人喜欢跑步走路,有的人喜欢打扫卫生。等等无所不用其极。
当然这些都是方式,但是哪一种适用于我们自己,就在于自己的思考性习惯。
----------建立自己的约束平台
我是个非常容易有启发性思维的人,画面感非常强,我在尝试找到我的冷静利器“发呆和走路”后,也依然常常不能自控。这导致我在一次家庭聚会上发了脾气后,我哥微信发给我一篇文章《垃圾人情绪》,这篇文章非常大程度上约束了我。这篇文章里面的插图每每令我作恶。大致意思是,当人情绪无法自控或者负能量爆棚的时候,你所吐出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充满臭气的垃圾,想像一下一个臭气熏天的,有烂菜根,有粪便,有痰口水,有苍蝇,有蛆虫......攀附在你的身体里,没说出一句就吐出一口这些东西。这画面在我脑海中非常之深刻,每当我快要被我的情绪绑架的时候,我会跟对方请假三分钟,用这副画面来约束自己的“垃圾情绪”。
我的约束平台非常容易构建,有一个实例我常常跟我的学生举例子,在我非常小的时候,吃饭总喜欢剩半碗,我的老家话叫“剩碗羹”,我小时候非常怕大公鸡,因为它嘴巴尖尖的笃笃笃,笃到人非常疼。有一次,在我的外婆家吃饭,你们知道农村,夏天吃饭就会把桌子凳子搬到院子里吃饭,正在吃的时候,我妈妈看见一只大公鸡走过来了,她问我:小乖看过那么多的书,听过《大公鸡与漏嘴巴》的故事吗?(事实上这故事是她自己编的)我说没有。她说:从前有一个小朋友吃饭特别喜欢剩碗,但是大公鸡又很饿喜欢吃米饭,小朋友在吃到剩碗的时候,大公鸡就会觉得小朋友不懂事不珍惜粮食,所以就想帮小朋友把米饭吃掉,抢饭碗的时候不小心大公鸡的嘴巴啄到了小朋友的喉咙,小朋友的喉咙被大公鸡不小心啄通了,变成了漏嘴巴,以后吃什么漏什么,再也不能吃好吃的了。从那以后,这个故事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我的饭碗会吃到一个米粒儿都不剩。虽说小朋友5岁以前的记忆很模糊,但是这件事约束了我整整26年,甚至往后的一生。
说这个例子,虽然说是有些扯远了,但我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们应该有一套关于自我约束力的平台,哪怕一句话,一个故事或者一个画面。
有的适用于自己的方式和能够约束自己的平台。什么样的坏脾气都能够自我控制得住。
————————————另,有个妈妈豆油我问”孩子才3岁半,去超市总想要买东西,什么都想要新的。怎么办。(估摸着也是知道我是做教育的,病急乱投医的心理,随口问问我吧,但是我说实话,我有个不错的办法呢,这个毛病让我今年上三年级的小侄女从小到大在购物方面非常自律)
我简述成对话,这样比较好理解。
她四岁半的时候
------“姑姑,我想要一个新的画册。”
------“为什么?”
-------“我就是想要新的嘛。”
-------“那好吧,明天下午放学,姑姑去接你,这样我正好在你们班挑挑小朋友,我也想要一个新的Hidy(她的英文名字),我也不想要旧的Hidy了,好吗”
-------不好,我不要了。
事实上,我们一生中最艰难的战役是“自我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