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虚位不能多
做一个成熟理性而聪明的人,首先要能够看穿别人施加在自己身上的影响力的小花招,剥离表象,独立而理智地作出较正确的判断。不能人云亦云,随大流。
同时,在必要的时候,自己也能够熟练利用这些影响力的措施,更好地推行自己的理念,实现自己的目标。当然出发点是双赢,而不是害人。
大家公认,宝马车的方向盘,虚位最少,指哪打哪。有些车,方向盘转了半天,轮子还没到位,不知道他在哪个位置,心中无底,怎么谈得上驾驶感。因为宝马的坚持和认真,造车一点不含糊,所以他的驾驶感最好,品牌形象上佳(除了在中国)。但他又洞悉别人的玩虚位的心理,所以依靠品牌号召力,大力推销,赚的钱也大大比别人多。
做人也应当如此,在年轻的时候,实在点,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做人和做事,都要努力往前进,不要留太多虚位。随着时间的积累,你总是留一点虚位在那里,到最后,你的能力成长会很小,人生留下了一大块虚位。财富也是如此,在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你总是把钱花在华而不实的地方,最终收获的也是华而不是实。我觉得做人的宁做鸡头不做牛尾也是在说这个道理。做了鸡头,你各方面都得到了切实地锻炼和提高,虚位很少。做了牛尾,你做的只是整天摇摇尾巴而已,人生全是被牛的名声的虚位占领。珍惜时间的人啊,务必清醒。
引用一下,品牌中国王永先生谈到的两个例子。这是他在日本访问的时候,切身的感受。“日本人跟中国人不太一样,他们买设备可能精打细算,但是学习技术比较舍得花钱,而消化技术则更舍得花钱和精力。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我们的设备是100分,他们的设备可能是80分,我们用的能力可能只有50分,人家用到80分,这样100×30%,只有30分,而80×80%有64分。他们用80分的设备却胜过我们100分的设备,这就是技术的差距,也是软实力的差距。所以,设备并不是最主要的,技术才是最重要的,技术的关键就是全面消化和全员掌握。”
身边的例子。“中国商人背的相机一个比一个高档,从佳能的50D到5D-MAX2,甚至到1DS-MAX3,一个比一个专业,一个比一个高档,但仔细一看,他们使用的全是傻瓜模式。买相机容易,因为咱“不差钱”,但舍不得花时间去学习,去研究。我团有个小姐,见我给她拍的照片好,问我是什么型号的,我说我的机器也就一两万,她说她们家的相机七万多,但是拍的效果还没有我拍的好。所以,人们狭隘地认为只要设备好,拍出来的东西就一流,这个观点显然有点滑稽。”
根据上面的观点和思路,来看我的买车计划。只是针对我个人的特点来分析,不能随便放到别人那里。也不期望得到很多的认可。
人首先受到的非理性迷惑是价值归因。下意识地以貌取人、以名取人,以价取人。觉得国家大剧院的都是大师,街头的艺人都是小贩,而不管这两人其实都拉得一手很好的小提琴。顶多是在大剧院里拉琴声更好地概率相对来说比街头多得多。对车也是如此,经过铺天盖地地宣传,特别是互联网时代,年轻无极限的观点抛出来,让每个年轻人热血沸腾。大家都想要更好的品牌,更贵的车。我也不例外。从宝马到奥迪转了一大圈。其实,这些车根本不适合我。其中的虚位太多了。比如买最便宜的宝马,那他得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虚荣,一点没有体现宝马的真正价值,也不管自己能否驾驶得了这匹马,最近宝马连续不断地出车祸,我觉得就有这种问题。奥迪也是充分利用大众的心理,无限度扩大非理性思考在人们心里的作用力,比如“饥饿营销”、炫目的赞助艺术的广告等,十分成功的汽车商。对于坚定的品牌爱好者和有钱阶级来说,这些理性分析都不必要:我要的是宝马,就是宝马,其他都不重要。但对于,刚到小康阶段的我们来说,这种思考还是有必要的,毕竟不要把辛苦挣到的钱花到虚位上去。或许,是不是最爽不是重要的,人尽其才,车尽其用才是关键。所以,买多贵的车是次要,买到了对自己非常适用的车,努力开好车,用好车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关于车的范围逐渐收缩。肯定德系,肯定大众,肯定国产吧(我们有了一辆进口车了)。还是轿车。不是一汽,就是上汽。按照鸡头的理论,只有三款车了:GOlf GTI,Mangaton,Superb。如果要买,就在这三款车里选吧。省下的买虚位的钱,可以让我们再做点其他的事,读书、旅游什么的都不错,可以让自身的虚位更少。等我年薪50万的时候,再考虑品牌形象吧,呵呵。或者更深更实更猛的大众汽车硬通货!
写下以上的话,只是想对我自己说,该考虑清楚了。不要在再纠结于买什么车了。你自己所做的,做想的,所学的,所期望的,其实都已经给了答案。根本不必要再去想啥了。
同时,在必要的时候,自己也能够熟练利用这些影响力的措施,更好地推行自己的理念,实现自己的目标。当然出发点是双赢,而不是害人。
大家公认,宝马车的方向盘,虚位最少,指哪打哪。有些车,方向盘转了半天,轮子还没到位,不知道他在哪个位置,心中无底,怎么谈得上驾驶感。因为宝马的坚持和认真,造车一点不含糊,所以他的驾驶感最好,品牌形象上佳(除了在中国)。但他又洞悉别人的玩虚位的心理,所以依靠品牌号召力,大力推销,赚的钱也大大比别人多。
做人也应当如此,在年轻的时候,实在点,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做人和做事,都要努力往前进,不要留太多虚位。随着时间的积累,你总是留一点虚位在那里,到最后,你的能力成长会很小,人生留下了一大块虚位。财富也是如此,在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你总是把钱花在华而不实的地方,最终收获的也是华而不是实。我觉得做人的宁做鸡头不做牛尾也是在说这个道理。做了鸡头,你各方面都得到了切实地锻炼和提高,虚位很少。做了牛尾,你做的只是整天摇摇尾巴而已,人生全是被牛的名声的虚位占领。珍惜时间的人啊,务必清醒。
引用一下,品牌中国王永先生谈到的两个例子。这是他在日本访问的时候,切身的感受。“日本人跟中国人不太一样,他们买设备可能精打细算,但是学习技术比较舍得花钱,而消化技术则更舍得花钱和精力。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我们的设备是100分,他们的设备可能是80分,我们用的能力可能只有50分,人家用到80分,这样100×30%,只有30分,而80×80%有64分。他们用80分的设备却胜过我们100分的设备,这就是技术的差距,也是软实力的差距。所以,设备并不是最主要的,技术才是最重要的,技术的关键就是全面消化和全员掌握。”
身边的例子。“中国商人背的相机一个比一个高档,从佳能的50D到5D-MAX2,甚至到1DS-MAX3,一个比一个专业,一个比一个高档,但仔细一看,他们使用的全是傻瓜模式。买相机容易,因为咱“不差钱”,但舍不得花时间去学习,去研究。我团有个小姐,见我给她拍的照片好,问我是什么型号的,我说我的机器也就一两万,她说她们家的相机七万多,但是拍的效果还没有我拍的好。所以,人们狭隘地认为只要设备好,拍出来的东西就一流,这个观点显然有点滑稽。”
根据上面的观点和思路,来看我的买车计划。只是针对我个人的特点来分析,不能随便放到别人那里。也不期望得到很多的认可。
人首先受到的非理性迷惑是价值归因。下意识地以貌取人、以名取人,以价取人。觉得国家大剧院的都是大师,街头的艺人都是小贩,而不管这两人其实都拉得一手很好的小提琴。顶多是在大剧院里拉琴声更好地概率相对来说比街头多得多。对车也是如此,经过铺天盖地地宣传,特别是互联网时代,年轻无极限的观点抛出来,让每个年轻人热血沸腾。大家都想要更好的品牌,更贵的车。我也不例外。从宝马到奥迪转了一大圈。其实,这些车根本不适合我。其中的虚位太多了。比如买最便宜的宝马,那他得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虚荣,一点没有体现宝马的真正价值,也不管自己能否驾驶得了这匹马,最近宝马连续不断地出车祸,我觉得就有这种问题。奥迪也是充分利用大众的心理,无限度扩大非理性思考在人们心里的作用力,比如“饥饿营销”、炫目的赞助艺术的广告等,十分成功的汽车商。对于坚定的品牌爱好者和有钱阶级来说,这些理性分析都不必要:我要的是宝马,就是宝马,其他都不重要。但对于,刚到小康阶段的我们来说,这种思考还是有必要的,毕竟不要把辛苦挣到的钱花到虚位上去。或许,是不是最爽不是重要的,人尽其才,车尽其用才是关键。所以,买多贵的车是次要,买到了对自己非常适用的车,努力开好车,用好车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关于车的范围逐渐收缩。肯定德系,肯定大众,肯定国产吧(我们有了一辆进口车了)。还是轿车。不是一汽,就是上汽。按照鸡头的理论,只有三款车了:GOlf GTI,Mangaton,Superb。如果要买,就在这三款车里选吧。省下的买虚位的钱,可以让我们再做点其他的事,读书、旅游什么的都不错,可以让自身的虚位更少。等我年薪50万的时候,再考虑品牌形象吧,呵呵。或者更深更实更猛的大众汽车硬通货!
写下以上的话,只是想对我自己说,该考虑清楚了。不要在再纠结于买什么车了。你自己所做的,做想的,所学的,所期望的,其实都已经给了答案。根本不必要再去想啥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