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深深雨蒙蒙,多少背影消逝在站台中——南京浦口火车站
![]() |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1917年冬,20岁的朱自清自南京北上求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他想到儿子会一路奔波,执意拖着自己那笨重肥胖的身躯跨过铁轨去买橘子,那一刻的场景让朱自清不能忘怀,以至于多年以后的1925年,朱自清写下了名篇《背影》,自此也让众多的中国儿女记住了朱自清,也记住了这么一位父亲。
我来南京,第一站没去中山陵,而是选择了拥有百年历史的浦口火车站。
花2元钱从南京中山码头坐轮渡,约十来分钟即可到江北。走出浦口码头,眼前正对着的就是浦口火车站,只是站名早已换成“南京北站”。我们来得不凑巧,出于保护,车站已于2014年全面关闭,游人无法到达站台,只能站在车站外面瞻仰这个百年老站,在心中回忆此处当年的峥嵘岁月。
![]() |
国人建造的异国风情
1908年1月,清政府与英国华中铁路公司和德国德华银行签订了《津浦铁路借款合同》,规定“铁路建造工程以及管理一切之权,全归中国国家办理”。而“浦口火车站”便是津浦铁路南段的终点站。1911年,曾在英国建筑设计所做过勤杂工的王佐卿离开英国人的建筑设计所,自己承接工程,就是这个半路出家的包工头花了三年时间,于1914年建成了这座影响后世百年的“浦口火车站”。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浦口车站主体大楼是典型的英国风格,尖尖的屋脊,窗高而窄,铁皮铸造的红屋顶。
半个世纪的浦口地标
津浦铁路在山东韩庄是个分界,往北到天津属于德国人控制,沿线车站是德式建筑风格,往南到浦口则是英式风格。
浦口火车站的主体大楼只有3层,在高楼林立的今天,着实算不上高大。 但在民国时期,浦口站是北方人“进京”的必经之地,远远望见那幢红色屋顶的三层大楼,就知道快到南京城了。在其后差不多半个世纪里,这幢楼都是这一带最高的建筑,成为浦口的地标。那时,从北方到上海,必须从这里转车,坐轮渡到对岸,再搭上沪宁线的列车。
众名人齐演穿越剧
1919年春,毛泽东送湖南留法学生去上海,在浦口火车站丢失了一双布鞋,陷入困顿,幸遇老乡,解了燃眉之急。
同年,孙中山在《实业计划》里,把这里列入建设重点。据说,孙中山曾设想在南京与浦口之间筑起一条穿越长江的隧道,铺以铁路,使南北相通。
时间来到1927年,郭沫若在浦口火车站中转渡江,到南昌去寻找革命同志。
2年后的1929年5月28日 ,没等到孙中山着手实施《实业计划》 ,浦口火车站却迎来了他的灵柩。装载孙中山灵体的灵柩通过铁路从北京到达这里,之后在车站前的停灵台稍作停靠后,由浦口码头”坐“轮渡到达江南,经汽车运送一路到达南京城外的紫金山,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山陵。
大桥让浦口从此落寞
1968年10月1日,南京长江大桥正式通车,浦口火车站的客运暂时停止,仅仅承担货运。1985年4月1日,为减轻大桥的负担,浦口车站中断了16年之久的客运再次恢复。2004年8月,历经沧桑的浦口火车站彻底退休,作为文物古迹供游人观赏。
历史的车轮在此停滞,但文明的脚步并未歇息,浦口火车站的清末民初的风貌,吸引了大批影视剧组来拍摄外景,它当真成了多场戏剧的舞台。几年来,在浦口火车站拍摄的电影、电视剧有:《孙中山》、《国歌》、《情深深雨蒙蒙》、《金粉世家》和《北平小姐》等等。
这些剧集里我这个喜欢流泪的男人只看过《情深深雨蒙蒙》,里面诸多车站喜迎伤别的场景均在此拍摄,印象最深的当属依萍和书桓的初恋:依萍和书桓热恋数月后,书桓要回南京老家,暂时离开上海一阵,依萍来到车站送别,火车缓缓开动,书桓站在车厢门口深情相望,依萍跟随列车一路跟跑挥手,眼泪如散掉的链珠不断地向身后飞去......只是由于剧情需要,里面那个车站的名称是”上海站“。此刻,2015年10月3日,我很想进去看看当时那个”上海站“的站台,闭上眼睛体会当年依萍的感受,只可惜不赶巧,进不去了。
浦口火车站
浦口火车站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火车站主体大楼、售票处、车务段大楼、月台和雨廊,以及后建的停灵台。
![]() |
主体大楼:据铁路史料记载:坐北朝南,上下三层有大小62个房间;屋顶有脊,全部用瓦楞铁覆盖;大楼内部都是木质结构,底层西首外接拱型长廊,直达浦口轮渡码头。
![]() |
售票处:位于主体大楼的东南,一样的黄色楼体红色屋顶。曾经做过电报房。1984年恢复通车后将其又改为售票处。看着贴满广告的外墙,你是否能想象当年,依萍站在外面等候,书桓在里面排队买票的场景。
![]() |
车务段大楼:位于西侧,红顶黛墙,极为精致。最早是火车站的车务段大楼,后曾改为贵宾室。目前是派出所的办公地点。
![]() |
月台和雨廊:雨廊分为两段:一段是月台上的单柱伞形雨廊,在中国铁路建筑史上极为少见;另一段是候车大厅西首通向码头的拱形雨廊,以前一直横穿过马路直通码头,旅客从火车上下来,一路无需打伞。
![]() |
车站候车厅,透过这些已经发白的英式窗户,你似乎仍然可以看到当年候车厅里那一派繁忙景象。
![]() |
车站早在2014年就不对外开放了,我只能站在外面透过破损的玻璃窗向里面拍照,里面放置着民国时期的电影海报。
![]() |
深秋未至,已有不少神仙眷侣来此合影留恋。曾经这里铁路轰鸣,熙熙攘攘,火车、自行车、三轮车,叮叮铃铃, 汽笛声,铃声,叫卖声,声声催人晨起。如今,浮华不再,当年喧闹的歌谣已经随着这些铁轨消逝在远方。
![]() |
看,有一个逗比站在那里。
![]() |
街道旁老旧的建筑很不安分,都在用它们那特有的木质颜色向我诉说着涓涓往事,只有这些梧桐一直坚守在道路两侧,一年又一年,等待着深秋的到来。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