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佩雷克的《冬日之旅》
最近先后意识到之前我以为是一个人/一个东西的其实并不是,受到了很大的惊吓。
但有两篇小说很早以前我就知道了它并不是一个东西,虽说它们的名字是很容易混淆的,而且题材也出奇地像。那就是卡尔维诺的《如果冬夜,一个旅人》和乔治·佩雷克的《冬日的旅行》。这种交错实在是非常非常有意思。之前写过一篇东西关于佩雷克的《冬日之旅》,转过来。
Georges Perec写过一个短篇,名叫Un Voyage d’Hiver,译成中文是《冬日的旅行》。它困扰了我很久很久。有时间的话希望能译过来。
如果说有些作家是抗拒翻译的话,Georges Perec应该就是其中的翘楚。他的作品已经不止是抗拒,而是明目张胆的挑衅了。
1969年他写了La Disparition。这部小说奇特之处在于通篇单词没有一个e字母。法语里元音字母就那么五个,e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三年之后,他再接再厉,推出了Les Revenentes,这部书更狠。全以e字母单词写成,没有其他任何元音字母。
Perec避开这些元音很花了些心思。法语的变位复杂中有规律可循,文学语言中最常用到的的时态里必然出现e。于是写作La Disparition时他刻意采用简单过去式来规避e,因为简单过去式的结尾多以a结束。而到了Les Revenentes这一步,他已经有点技穷,用了一些生造同音词,还改变了一些词的拼法。
我问过一个法国人这两部小说的阅读体验怎样,此猛士沉吟片刻,回答说,文学性差点,其实也就是看个技巧。文学走到这一步,也许已经堕入奇技淫巧的范畴了。我不是说Perec不伟大, 我想说的是,他的伟大不是因为这两部小说。La Vie Mode d’Emploi 《生活使用指南》这部小说是一幅浩大的静物画,一幅拼图,一个谜题,叙事冷峻,手法精妙,但人物和故事都有感情,能让人哭,让人笑。
Perec去世前几年写成了这个短篇,Un Voyage d’Hiver,死后才发表出来。
我想每个人大概都有这样的经验:很久之前看过的一部作品,一篇小说,在某个百无聊赖的午后,在图书馆借回来的一本书,一本过期杂志上看到的。从此以后,这篇小说就跟着你,再也不会离开。你会无数次地想起它,记起某个细节,知道自己再也读不到这么好的小说,但是却再也找不到它。它就这么消失了,你记不清作者,那本杂志早就倒闭了。网络上用关键字词也搜不出来。
Un Voyage d’Hiver讲的就是这么一个魔幻的故事。一个大学教授在朋友父母的乡村居所中发现了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他读下去,然后发现不能自拔。他震惊地在这本小书的词句间看见兰波,看见马拉美,他震惊地发现这位作者也许影响了整个法国文学的历史。他就是之后所有法国作家灵感的源头。
出于某种奇特的心理,他没有带走这本书。回到巴黎,他开始发疯一样地地寻找。试图查证这位作者和他的其他著作。越是调查,所发现的事实也就越是令人震惊:作者本人真实存在,且出入过当时巴黎的文学圈子——甚至可以说他影响了雨果等一干人。但悲伤的是,除了这本书外,再找不到其他文字。而且这也是孤本。法国任何作品出版后都必须留存一本到国家图书馆作存档用,但这本书在国家图书馆的版本神奇地失踪了。再后来,朋友父母的乡村居所失火了。这世上唯一的孤本也付之一炬。
这篇小说就这么结束了。它很短,以Perec最擅长的不带感情,冷峻漠然的叙事风格写成。
这个秘密是多么孤单啊。就像那个某天下午丢失了的,再也找不回来的那篇小说,它总是最好的。但潜意识里你其实也知道,如果有一天真的将它找回来,其实会发现写得没有那么好。美的是回忆,是失去,是上穷碧落下黄泉而最终求不得。而这种很难落入言语的经验被Perec的这篇小说完美地表达出来了。有人说,“我最好的作品是那部没有写出来的”。而对读者来说,最好的作品应该是那部遗失之后,再也找不回来的。所以才会有这么一个冬夜,一位旅行者,黯然独行,以雪代马,寻找那首丢失了的诗。
但有两篇小说很早以前我就知道了它并不是一个东西,虽说它们的名字是很容易混淆的,而且题材也出奇地像。那就是卡尔维诺的《如果冬夜,一个旅人》和乔治·佩雷克的《冬日的旅行》。这种交错实在是非常非常有意思。之前写过一篇东西关于佩雷克的《冬日之旅》,转过来。
Georges Perec写过一个短篇,名叫Un Voyage d’Hiver,译成中文是《冬日的旅行》。它困扰了我很久很久。有时间的话希望能译过来。
如果说有些作家是抗拒翻译的话,Georges Perec应该就是其中的翘楚。他的作品已经不止是抗拒,而是明目张胆的挑衅了。
1969年他写了La Disparition。这部小说奇特之处在于通篇单词没有一个e字母。法语里元音字母就那么五个,e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三年之后,他再接再厉,推出了Les Revenentes,这部书更狠。全以e字母单词写成,没有其他任何元音字母。
Perec避开这些元音很花了些心思。法语的变位复杂中有规律可循,文学语言中最常用到的的时态里必然出现e。于是写作La Disparition时他刻意采用简单过去式来规避e,因为简单过去式的结尾多以a结束。而到了Les Revenentes这一步,他已经有点技穷,用了一些生造同音词,还改变了一些词的拼法。
我问过一个法国人这两部小说的阅读体验怎样,此猛士沉吟片刻,回答说,文学性差点,其实也就是看个技巧。文学走到这一步,也许已经堕入奇技淫巧的范畴了。我不是说Perec不伟大, 我想说的是,他的伟大不是因为这两部小说。La Vie Mode d’Emploi 《生活使用指南》这部小说是一幅浩大的静物画,一幅拼图,一个谜题,叙事冷峻,手法精妙,但人物和故事都有感情,能让人哭,让人笑。
Perec去世前几年写成了这个短篇,Un Voyage d’Hiver,死后才发表出来。
我想每个人大概都有这样的经验:很久之前看过的一部作品,一篇小说,在某个百无聊赖的午后,在图书馆借回来的一本书,一本过期杂志上看到的。从此以后,这篇小说就跟着你,再也不会离开。你会无数次地想起它,记起某个细节,知道自己再也读不到这么好的小说,但是却再也找不到它。它就这么消失了,你记不清作者,那本杂志早就倒闭了。网络上用关键字词也搜不出来。
Un Voyage d’Hiver讲的就是这么一个魔幻的故事。一个大学教授在朋友父母的乡村居所中发现了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他读下去,然后发现不能自拔。他震惊地在这本小书的词句间看见兰波,看见马拉美,他震惊地发现这位作者也许影响了整个法国文学的历史。他就是之后所有法国作家灵感的源头。
出于某种奇特的心理,他没有带走这本书。回到巴黎,他开始发疯一样地地寻找。试图查证这位作者和他的其他著作。越是调查,所发现的事实也就越是令人震惊:作者本人真实存在,且出入过当时巴黎的文学圈子——甚至可以说他影响了雨果等一干人。但悲伤的是,除了这本书外,再找不到其他文字。而且这也是孤本。法国任何作品出版后都必须留存一本到国家图书馆作存档用,但这本书在国家图书馆的版本神奇地失踪了。再后来,朋友父母的乡村居所失火了。这世上唯一的孤本也付之一炬。
这篇小说就这么结束了。它很短,以Perec最擅长的不带感情,冷峻漠然的叙事风格写成。
这个秘密是多么孤单啊。就像那个某天下午丢失了的,再也找不回来的那篇小说,它总是最好的。但潜意识里你其实也知道,如果有一天真的将它找回来,其实会发现写得没有那么好。美的是回忆,是失去,是上穷碧落下黄泉而最终求不得。而这种很难落入言语的经验被Perec的这篇小说完美地表达出来了。有人说,“我最好的作品是那部没有写出来的”。而对读者来说,最好的作品应该是那部遗失之后,再也找不回来的。所以才会有这么一个冬夜,一位旅行者,黯然独行,以雪代马,寻找那首丢失了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