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得志
很多很多年以前,好吧,超过20年前,我在学通社做学生记者的时候,有一天,我们一帮学生记者正围坐在朝阳门九爷府附近某家店的圆桌边吃面条儿,听大师兄侃山。我这位大师兄,当年留在报社做编辑的大才子,说到他那天上午去参加了一个什么活动,在活动上遇见了一个我们学校的低年级学生。他口才极好,讲故事特生动,说道:内孩子跟我说,我们学校有这么一个师姐在你们学通社,还是副社长!我听到这里一惊,然后才意识到,估计是因为上个月学生会竞选,学校橱窗的候选人介绍里提到过。但是,其实,我早已被内定要做xx部长,因此根本没有参与竞选过程,而且因为竞选演说当天去参加一个活动,我都没有竞选。而为了走形式,团委的人按标准格式写了简介加在了橱窗里。在学通社做记者太好玩了,对比之下,我对高中里的学生会什么的其实是很无所谓的,没有什么动力吹嘘自己,如果是我自己写介绍,不会迫不及待把自己的一点成绩都罗列上去,即便写上,也断不会把这部分写得那么大号字体。
我没想张扬,更没有主动去张扬,只是被动地被宣传了出去,又碰巧被一个口没遮拦的小孩在我的大师兄面前显摆。然并卵啊 (我好与时具进!)这只能越抹越黑:外人看来,我当选副社长才不过两个月,竟然这么急吼吼地做起了个人公关,生怕世界上还有谁不知道似的!这,这实在太令人难堪,而又完全无从辩解。
我的脸登时火辣辣的,就见大师兄举起筷子,从圆桌的另外一边隔着整个桌面直指着我,继续大声地、一字一句地说道:你要记得,少年得志,往往就是小人得志!
在场的人如何反应的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是这一幕至今牢牢地印在我记忆里。刚刚14,5岁的我,写专栏,选副社长,满北京的跑采访,收到很多读者来信,做记者的梦想成真,确实可以算是“少年得志”。而用这个词来当众批评我的大师兄,19岁留报社任教、做编辑,才华、能力、“得志”程度只在我之上数倍。他这样批评我,也是过来人有感而发,我再清楚不过,所以除了尴尬,心内是很服气的。
而今,读过不少心理学书籍也经历过很长时间的咨询,我可以回头看看当时几乎整个当场石化的自己,以及之后多年里面一直记得这件小事的自己,很清楚的意识到,这也并不仅仅是因为一时的尴尬丢脸,更是因为我心中早已有着对过于骄傲炫耀的不赞同。如果我自己的价值观里并没有对这样的事有任何否定,那么师兄说就说了嘛。(师兄们批评我的问题多了,现在能想起来的就有被几个师兄合起来嘲笑长得不好看,可见我对自己长得不好看这事儿倒并没有多难过--此处应该加“也是醉了”对吧。)因为自己心中是无比难忍这种行为的,才会被人偶尔、偶然、阴差阳错的抓住(误解)一次,都特别在意。师兄估计说过不久就忘记了,吃面条的同学们也绝对不会记得,而我,会当作耻辱记住一辈子。这么深刻的耻辱感,显然不是师兄的一席话带给我的,而是我自己的内心在羞辱自己。正所谓被骂到了痛处,还是因为痛点本来就在那里。
我原来有一个手下,是个特别能说会道的美国小姑娘。招她来的时候,我就看中了她不卑不亢的态度,在我给她作品集提建议的时候可以平和的接受,明明可以解释是教授让怎么怎么做的地方,她选择了考虑我说的角度而没有急于辩解。我想,这个孩子的情商不低,内心也有足够自信,在20出头的小孩里面算个翘楚。后来带着她做事,发现这个判断没有完全错。她确实交流能力很强,让合作的人既能听到她的意见又喜欢她,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软素质都比较成熟。我可以很放心的派她去谈事情。
但是慢慢的,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她的“对外交流能力”扩展过了一个界限。有其他老板在场,她会是第一个站起来谈团队方案的,被夸奖她也是第一个说thank you接受credit的。她很会利用自己大方善谈的长处去周旋牟利,尤其是在高层面前。我甚至从与她同期的员工那里听到了抱怨,说她数次在我不在场的时候独揽团队功劳,也就是抢走自己同级别同事的credit。同时,专业能力还有待提高但是能说会道左右逢源的她,很快就不满足做一个junior的职权范围,她受到外人的肯定,就认为自己已经非常ready,比队伍里的其他人都要强,并因此来要求我给她更多的权力和利益。
比如我派她去加州出差和那边的团队一起合作一个星期,要做的是一些基层的具体工作,但是回来之后她就向整个团队传达那边工程师所说的关于项目走向的“决定”。我问她这些“决定”是有加州的领队批准的么,或者有我们这边我的老板批准的么,因为我知道关于项目的走向一直都没有决定,我也没听说突然之间有了决议。她就认为我问这些是不给她信任,把着权利,不允许她在出差期间当地做决定。在她看来,她思路那么广,能力那么强,跟那边明明都”交涉好了“,我却扯她后腿是什么意思?其实呢,这些方向性的决定,别说她了,就是我去做,也绝不可能不跟老板讲而仅凭听单方、几个人的意见就当成方向性的决定性的令牌--如果整个队伍自上而下都没有align好,盲目的就去做了,以后会有更多收拾残局的麻烦。
在我看来,其他的人也许不如她在与别人交流上八面玲珑,也不会没几天就跟所有人都打成一片(这是优点!)但是埋头做事的能力却强她不少,也少有越权的问题发生。而其实,这类越权的情况,也说明她还是不够会交流,也不理解整个团队沟通的必要,这样是不成熟也不professional的。更不用说正面挑战自己老板的权威。把我的个人感受放在一边客观地看,这实在不能说是一个eq高的表现吧。所以综合起来,只能说这些员工每个人各有所长不分伯仲,她的优点缺点都很明显。我不能因为一个人提要求的声音大就给更多的照顾,或者一个人胆儿肥敢“做决定”就给她这个权利。而这个小姑娘为此与我争执了挺长一段时间,批评我不让权、不给自由。
我可以看出来,她对于外界的反馈很敏感,很需要各种承认,她获得满足和安全感的方式是让周围人都喜欢自己以及证实自己的出类拔萃。其实这并不少见,也未必有错,甚至我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感同身受。在此之外,我不能认同的部分是:她有很多对外界的需求和要求(对比向内寻找力量的类型),对“奖赏”有极高的向往,目标非常明确,眼光过多的聚焦在“我能得到什么”这个事儿上,并且会很聪明地飞快搞明白如何能最快速便捷地得到,然后利用自己的优势去做到它--常常过于擅长寻找“捷径”,同时过于自信、认为那些都是自己“应得的”。
而在她自己的弱点上,比如还是太嫩,没有足够的技术经验,也还没有看到全局的能力,等等,她却因为you don't know what you don't know而很难明白--一个技术上还嫩的人很容易觉得自己其实什么都会了,尤其是如果这个人本身就是更注重说、争权益,眼中看到的都是别人甚至自己的老板得了什么“好处”,而不是别人的工作表现和努力哪比自己强,自己哪还能进步。也就是说,这也是她价值观造成的,很难跟她理论清楚。如果我说:“你不要着急,我都是工作了多少年之后才有独自处理这类事情的机会的。” 虽然这绝对是实话也是好意,却会被她当作我用自己的经历来限制她的上升潜能。所以这也真是很难办。我既不能说我的经历就是教科书,也无法说服她她自己的能力还不够,总之她都是对的就是了。
当然,我知道这样的判断也是由于我自己比较典型的“行动者偏见”(doer's bias)。像我上面讲到的自己的例子,我是一个如果不小心被别人抓住“说得比唱得还好听”就会自己找个地缝钻进去的人。当我是一个小兵的时候,甚至会宁愿矫枉过正地多做很多,而且还会藏起来不去邀功(等别人发现而不去自己说)。我也是靠这样做而走到今天的。不免,我对别人的判断也会更着重于做事,虽然作为一个多年来都在写作、语言和交流能力都不差的人,我很相信交流的重要和交流的作用,但是如果一个人的 “说” 与 “做” 在我眼中不成正比,说得比做得用力多太多,效果好太多,没有做到就迫不及待地说起来,并且觉得因为自己会说所以就应该得到更多,那么,我会觉得他/她太油滑,太急功近利,没有“教养”,容易“小人得志”,不可信赖。换一个其他类型的老板,也许未必这样看吧。以这个小姑娘这样的价值观,会认为我太保守,甚至能力不够才会不极力去追求收获,以致各种限制她才能的发挥。这肯定与我们每个人的价值观和性格有关,而我的价值观也许与我的亚洲人的文化传统也有关,下面再讲。
我离开前公司的时候,一个一个与手下的孩子谈话告诉他们我要走了,与她谈话的时候,她一开始表现出非常惊讶,眼泪汪汪地说:哎呀你走了那谁还罩着我们啊!10分钟的谈话之后她平静下来,很自然很自信地看着我眼睛问:那你走了之后,你的职权是不是分给我们负责呢?我倒早料到她的思路,但还是被她这么沉稳自然地提出来惊到了半秒,就告诉她:这个,我会把我的工作都交给我老板,之后她要怎样,就看她的了,你不用担心。
其实我很明白,她觉得她无法“上升”的原因在于我“不给她机会”,但是作为一个给公司打工的人,虽然是director级别也不过是个员工吧,我无法直接点破的一层窗户纸是:不是我不给她机会,是我手里也没有她想要的那么多机会来分。我们都是这样一步一步走上来的,即便她再出类拔萃我也很难有别的办法--除非,除非我挪开了“让”给她。而她的能力和经验自然还不可能取代我的位置,即便和她自己同期的员工比,也并非出类拔萃到可以破格提升或给她另外创造一个位置的地步,相反,在我眼里,她并不如其他埋头苦干的人更应该嘉奖。我离开之后,她和其他人肯定会被我的老板给予更多的机会,这也是正常的,是她的运气吧。
她的“敌人”首先是自己还不够好,应该多加努力再要求别的;其次是她身处的这个系统和公司文化,与绝大多数大公司一样,上升都是按部就班的,即便你好得上了天,恐怕也不能奢望一夜之间获得一切。而当时我的我,又何尝不是在为自己上升空间的问题默默苦恼呢?如果在另外一种环境中,比如公司飞速成长阶段,各种机会频生,队伍快速壮大,每个人都有更多的上升空间和按自己的特长选择方向的机会,大家都会好过很多。我也巴不得我可以迅速上升,让手下人有更大的空间,把我做熟的工作接过去,我也好扩展自己的视野,可是我也很难做到。但是同时,大公司也有很多大公司的好处,比如稳定、风险小、待遇不错、资金充足,机会来了有很多资源来back you up。客观地来说,毕业前实习,毕业了直接转正,都是我给她安排好的。我们当时又在搞创新,有很多资金和总部的支持,还有一些high profile的项目,她已经是同龄人里面运气奇好的了。但是,从她的角度,一旦认定自己deserve更多,那么我就是阻拦她的最大敌人。所以我一方面是理解她的frustration的,另一方面我真心不欠她什么,也被她磨得失去了继续同情和理解的兴趣。人怎么可能什么都得着,何况刚毕业的时候呢。
我走了之后一个月,我从原公司培养起来的另外一个小姑娘尾随我来到新公司,我再跟原来同事会面吃饭的时候,不明就里的一个其他部门的姐们小声问我:哎,我觉得奇怪啊,为什么你带走了那谁,而不是她?我轻描淡写地解释:那谁一直被咱们公司hr卡着没转正么不是我觉得对不起那谁。又觉得这么说也不公平,加了一句:而且,那谁,对我现在公司做的事更对口。其实我想说的是:因为那谁是我手下那个队伍里最tmd强的,别人我没看上,不是很明显么?然后姐们想了想继续挖:可是,我们觉得你手下应该是她最强吧。我一听不由苦笑:我手下的队伍,谁强,只有我最清楚,最多我老板清楚,其他部门的同事根本不是我们这个专业的,原来这个姐们也没有跟我们队伍合作什么,她上哪“觉得她最强”的呢?何况,作为一个其他部门的人,姐们为什么要操心我留下的小孩子、平白无故为我部门的新人“鸣不平”?显然,是我带走那谁之后,她在其他同事面前叨叨过,表达过自己明明是我手下“最强的”,怎么我没有带走她。而更逗的是,我走之前那段时间她对我诸多不满,就算我看上了她,她为什么要跟一个这么让她不爽的老板走呢?还是说,虽然她对我不满等不及取而代之但是我还是应该特别欣赏她的才对?呵呵。
几个月后,新公司搞活动,我带过来的那谁因为与她是好朋友(对,我喜欢的孩子就是这么单纯,估计根本不知道这个“好朋友”在背后都怎么与自己对比竞争来着),也邀请了她来。她到的时候我和那谁正站在被推到储藏室的桌前谈一个设计细节,她来了我们各自大呼小叫拥抱了一下。
她问我:你怎么样啊?我说:很好啊,看我们活动前三分钟还在搞工作上的事,忙啊,忙得好啊。你怎么样啊?她说:我很好,我刚从加州回来,下周要去意大利呢!我说:哦,看到你instagram有贴去加州,很赞。(当初她认为我经常出差去加州而公司不派她去很不公平)。她说:嗯,我夏天的时候去了一个月呢!我说:真不错,你不是一直喜欢加州么。她说:是的。我下周要去意大利分部,还要去米兰一下。(当初她也认为我经常出差去意大利公司不派她去很不公平)我说:哦?米兰的展会不是春天的么?她耸耸肩:是一个包装设计的展会。我自然想问,咱们啥时候开始搞包装设计了,但是自知也没有那么好奇,何况很可能是秘密项目,就转而道:那你见了意大利那边的同事替我问个好吧。
那谁已经去忙了,她靠在我们办公室走廊的墙上,面对着我,挺着胸脯,仪态端正很composed(词汇量枯竭啊我),大方地笑着,一问一答的,每句话都恰到好处的提到一个“关键词”。“你们这里不错哦!”她环顾我们创业公司租下的这间公寓办公室,说道,“我们的新办公室楼层就要竣工了,很快就要搬到那一层去,好可惜以后窗口见不到帝国大厦了。” 哦,那个楼层的选址,前期的装修合同和设计规划等,是我走前负责的最后一个项目,我自然是知道的,曼哈顿中城正中心第五大道边,100多年的老楼,Nikola Tesla本人曾经在同一座楼里搞过工作室,面积4000尺,双层,17尺的层高,三面落地窗,总部给的预算几十万。
“不过我不特喜欢咱老板最后定的灯,有点儿太低了。”她把手机递给我看照片,极简设计的圆环形顶灯,老板还是这么强大,光灯就从总部搞来了十几万吧。“让我觉得有点压抑,哈哈,我还是喜欢挑高的空间,比较空阔。不过这次的灯是某人建议的,品味嘛,我不能完全苟同。” 某人是我做那个项目时候带的一个 junior,她也想掺合但是没选她。
她说话间眼光停留在我脸上,等我的各种反应,又有一丝找不到反应的失望,嘴上不甘心地继续说着。我想起我走之前她对我提出不满的怨怼,以及走后她对其他同事的抱怨,对比面前心中憋着什么脸上还笑着的她,脑海中出现了金姐那句:小丫头片子,还两幅嘴脸呢!反复循环,得忍着才没笑出来。话说回来,客观地说,这个不到25岁的姑娘,工作才三年,就被公司派去世界各地,坐拥曼哈顿高大上的工作空间,有前面的人铺好了路的项目,少年得志的她这样春风得意,也是理所应当的吧。我没兴趣做她的拦路虎绊脚石,在她老板位置上的时候,我做我的本分,不在了,我更没有“应战”的必要。随便找了个借口,我就走开了。
我记得年少的时候,也有人批评过我太过有野心和强势,不知道我有没有初生牛犊不怕虎地在前辈面前露出这么多的。。。我也不清楚该叫什么。但是我想,应该不至于,因为我自己会觉得羞愧难当。如果我胆敢露出一分,自己会要求自己有十分的努力做后盾,即便未必都努力在了点子上,未必都有用,或者被前辈所认可。我是那种会因为自己得了什么好的,马上就去检查自己值得不值得那样的优待的人。十几岁发表各种文章专栏的时候,我问自己,这有多少是纯运气、多少是能持续发展的真本事,是不是“少年得志”,有没有“小人得志”。被人夸赞,近年来才渐渐学会怎么能微笑着又坦然又谦逊的说谢谢,而不是目光闪躲生怕过于轻易地承认了自己的好。前文提到了“大公司”的困境,我最终也是因为在我的老板手下上升空间有限所以离开了。而我的离开,对老板的抱怨很少(到了被其他同事百般不解嘲笑我对老板过于忠心的地步),而是经过了挺长一段时间自己积累起来能力、经验,自己把自己搞ready。因为对我来说,这样才正常啊--说再多都没有用,有本事另谋高就才能说明现任老板真的委屈了你。
最近与人讨论亚裔的一些事,也读到一些关于内向外向的东西,说到亚裔的家教往往保守务实,与善于表达鼓励自我展示的美国文化大不相同。想来,我们亚洲人评价一个人有野心而且强势(aggressive)的标准实在比美国人低了很大一截,即便是我这样从小也“善于表达”、会被中国人认为有野心的强势的人,骨子里也还是无法认同超过能力和作为程度的“展示自己”吧。
但是另一方面,也并不是所有的美国人都遵循做一说十的态度。我带过来的“那谁”,就是宁肯不要让她当众发言的另外一个极端--她告诉我小时候内向小学霸的她曾被老师请家长说课堂参与不够、不积极发言,妈妈问老师:那她对课上的内容都懂了么?老师说:懂了啊她是我们班最好的学生!妈妈说:那不就得了,你们就不能随她去(leave her alone)么?我听了这个故事,就给她讲了一个我小时候的故事,话说不算学霸的我,有一年期末考试考了年纪第三名,鉴于我平时爱好(花花肠子)太多,属于不咋学习那类,老师们都比较惊喜(惊异),于是请我家太后来家长会上给其他家长谈谈经验,我家太后回答老师说:我们家这个不怎么样,不用讲了。我们俩大笑,真是什么妈养出什么孩子。。。
再一看那谁最近给我们介绍过来干私活的几个她的同学,一个一个也都是埋头做事、效率质量第一的类型,在工作室坐一排,一天下来就听见小声谈细节,噼里啪啦敲键盘,点鼠标的声音。物以类聚,大约就是如此。我上篇说到,人生无外选择选择再选择,因为价值观选择了怎么做什么说,也选择与什么人共事什么人竞争什么人谋未来。选择了就要对这样的路负责。有时候也会觉得“没的选”,因为难以说服自己放弃更重要的东西,比如信念,身段,虚荣,金钱,梦想,家庭,地位--价值观真的会决定你的无数人生细节以致大路线。影响价值观的是你的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的普遍价值观(家教、社会、族群、文化),以及你自己的人生经历。而主宰价值观的是精神上的东西,比如宗教、spirituality。再说下去就太深了,打住。
我没想张扬,更没有主动去张扬,只是被动地被宣传了出去,又碰巧被一个口没遮拦的小孩在我的大师兄面前显摆。然并卵啊 (我好与时具进!)这只能越抹越黑:外人看来,我当选副社长才不过两个月,竟然这么急吼吼地做起了个人公关,生怕世界上还有谁不知道似的!这,这实在太令人难堪,而又完全无从辩解。
我的脸登时火辣辣的,就见大师兄举起筷子,从圆桌的另外一边隔着整个桌面直指着我,继续大声地、一字一句地说道:你要记得,少年得志,往往就是小人得志!
在场的人如何反应的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是这一幕至今牢牢地印在我记忆里。刚刚14,5岁的我,写专栏,选副社长,满北京的跑采访,收到很多读者来信,做记者的梦想成真,确实可以算是“少年得志”。而用这个词来当众批评我的大师兄,19岁留报社任教、做编辑,才华、能力、“得志”程度只在我之上数倍。他这样批评我,也是过来人有感而发,我再清楚不过,所以除了尴尬,心内是很服气的。
而今,读过不少心理学书籍也经历过很长时间的咨询,我可以回头看看当时几乎整个当场石化的自己,以及之后多年里面一直记得这件小事的自己,很清楚的意识到,这也并不仅仅是因为一时的尴尬丢脸,更是因为我心中早已有着对过于骄傲炫耀的不赞同。如果我自己的价值观里并没有对这样的事有任何否定,那么师兄说就说了嘛。(师兄们批评我的问题多了,现在能想起来的就有被几个师兄合起来嘲笑长得不好看,可见我对自己长得不好看这事儿倒并没有多难过--此处应该加“也是醉了”对吧。)因为自己心中是无比难忍这种行为的,才会被人偶尔、偶然、阴差阳错的抓住(误解)一次,都特别在意。师兄估计说过不久就忘记了,吃面条的同学们也绝对不会记得,而我,会当作耻辱记住一辈子。这么深刻的耻辱感,显然不是师兄的一席话带给我的,而是我自己的内心在羞辱自己。正所谓被骂到了痛处,还是因为痛点本来就在那里。
我原来有一个手下,是个特别能说会道的美国小姑娘。招她来的时候,我就看中了她不卑不亢的态度,在我给她作品集提建议的时候可以平和的接受,明明可以解释是教授让怎么怎么做的地方,她选择了考虑我说的角度而没有急于辩解。我想,这个孩子的情商不低,内心也有足够自信,在20出头的小孩里面算个翘楚。后来带着她做事,发现这个判断没有完全错。她确实交流能力很强,让合作的人既能听到她的意见又喜欢她,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软素质都比较成熟。我可以很放心的派她去谈事情。
但是慢慢的,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她的“对外交流能力”扩展过了一个界限。有其他老板在场,她会是第一个站起来谈团队方案的,被夸奖她也是第一个说thank you接受credit的。她很会利用自己大方善谈的长处去周旋牟利,尤其是在高层面前。我甚至从与她同期的员工那里听到了抱怨,说她数次在我不在场的时候独揽团队功劳,也就是抢走自己同级别同事的credit。同时,专业能力还有待提高但是能说会道左右逢源的她,很快就不满足做一个junior的职权范围,她受到外人的肯定,就认为自己已经非常ready,比队伍里的其他人都要强,并因此来要求我给她更多的权力和利益。
比如我派她去加州出差和那边的团队一起合作一个星期,要做的是一些基层的具体工作,但是回来之后她就向整个团队传达那边工程师所说的关于项目走向的“决定”。我问她这些“决定”是有加州的领队批准的么,或者有我们这边我的老板批准的么,因为我知道关于项目的走向一直都没有决定,我也没听说突然之间有了决议。她就认为我问这些是不给她信任,把着权利,不允许她在出差期间当地做决定。在她看来,她思路那么广,能力那么强,跟那边明明都”交涉好了“,我却扯她后腿是什么意思?其实呢,这些方向性的决定,别说她了,就是我去做,也绝不可能不跟老板讲而仅凭听单方、几个人的意见就当成方向性的决定性的令牌--如果整个队伍自上而下都没有align好,盲目的就去做了,以后会有更多收拾残局的麻烦。
在我看来,其他的人也许不如她在与别人交流上八面玲珑,也不会没几天就跟所有人都打成一片(这是优点!)但是埋头做事的能力却强她不少,也少有越权的问题发生。而其实,这类越权的情况,也说明她还是不够会交流,也不理解整个团队沟通的必要,这样是不成熟也不professional的。更不用说正面挑战自己老板的权威。把我的个人感受放在一边客观地看,这实在不能说是一个eq高的表现吧。所以综合起来,只能说这些员工每个人各有所长不分伯仲,她的优点缺点都很明显。我不能因为一个人提要求的声音大就给更多的照顾,或者一个人胆儿肥敢“做决定”就给她这个权利。而这个小姑娘为此与我争执了挺长一段时间,批评我不让权、不给自由。
我可以看出来,她对于外界的反馈很敏感,很需要各种承认,她获得满足和安全感的方式是让周围人都喜欢自己以及证实自己的出类拔萃。其实这并不少见,也未必有错,甚至我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感同身受。在此之外,我不能认同的部分是:她有很多对外界的需求和要求(对比向内寻找力量的类型),对“奖赏”有极高的向往,目标非常明确,眼光过多的聚焦在“我能得到什么”这个事儿上,并且会很聪明地飞快搞明白如何能最快速便捷地得到,然后利用自己的优势去做到它--常常过于擅长寻找“捷径”,同时过于自信、认为那些都是自己“应得的”。
而在她自己的弱点上,比如还是太嫩,没有足够的技术经验,也还没有看到全局的能力,等等,她却因为you don't know what you don't know而很难明白--一个技术上还嫩的人很容易觉得自己其实什么都会了,尤其是如果这个人本身就是更注重说、争权益,眼中看到的都是别人甚至自己的老板得了什么“好处”,而不是别人的工作表现和努力哪比自己强,自己哪还能进步。也就是说,这也是她价值观造成的,很难跟她理论清楚。如果我说:“你不要着急,我都是工作了多少年之后才有独自处理这类事情的机会的。” 虽然这绝对是实话也是好意,却会被她当作我用自己的经历来限制她的上升潜能。所以这也真是很难办。我既不能说我的经历就是教科书,也无法说服她她自己的能力还不够,总之她都是对的就是了。
当然,我知道这样的判断也是由于我自己比较典型的“行动者偏见”(doer's bias)。像我上面讲到的自己的例子,我是一个如果不小心被别人抓住“说得比唱得还好听”就会自己找个地缝钻进去的人。当我是一个小兵的时候,甚至会宁愿矫枉过正地多做很多,而且还会藏起来不去邀功(等别人发现而不去自己说)。我也是靠这样做而走到今天的。不免,我对别人的判断也会更着重于做事,虽然作为一个多年来都在写作、语言和交流能力都不差的人,我很相信交流的重要和交流的作用,但是如果一个人的 “说” 与 “做” 在我眼中不成正比,说得比做得用力多太多,效果好太多,没有做到就迫不及待地说起来,并且觉得因为自己会说所以就应该得到更多,那么,我会觉得他/她太油滑,太急功近利,没有“教养”,容易“小人得志”,不可信赖。换一个其他类型的老板,也许未必这样看吧。以这个小姑娘这样的价值观,会认为我太保守,甚至能力不够才会不极力去追求收获,以致各种限制她才能的发挥。这肯定与我们每个人的价值观和性格有关,而我的价值观也许与我的亚洲人的文化传统也有关,下面再讲。
我离开前公司的时候,一个一个与手下的孩子谈话告诉他们我要走了,与她谈话的时候,她一开始表现出非常惊讶,眼泪汪汪地说:哎呀你走了那谁还罩着我们啊!10分钟的谈话之后她平静下来,很自然很自信地看着我眼睛问:那你走了之后,你的职权是不是分给我们负责呢?我倒早料到她的思路,但还是被她这么沉稳自然地提出来惊到了半秒,就告诉她:这个,我会把我的工作都交给我老板,之后她要怎样,就看她的了,你不用担心。
其实我很明白,她觉得她无法“上升”的原因在于我“不给她机会”,但是作为一个给公司打工的人,虽然是director级别也不过是个员工吧,我无法直接点破的一层窗户纸是:不是我不给她机会,是我手里也没有她想要的那么多机会来分。我们都是这样一步一步走上来的,即便她再出类拔萃我也很难有别的办法--除非,除非我挪开了“让”给她。而她的能力和经验自然还不可能取代我的位置,即便和她自己同期的员工比,也并非出类拔萃到可以破格提升或给她另外创造一个位置的地步,相反,在我眼里,她并不如其他埋头苦干的人更应该嘉奖。我离开之后,她和其他人肯定会被我的老板给予更多的机会,这也是正常的,是她的运气吧。
她的“敌人”首先是自己还不够好,应该多加努力再要求别的;其次是她身处的这个系统和公司文化,与绝大多数大公司一样,上升都是按部就班的,即便你好得上了天,恐怕也不能奢望一夜之间获得一切。而当时我的我,又何尝不是在为自己上升空间的问题默默苦恼呢?如果在另外一种环境中,比如公司飞速成长阶段,各种机会频生,队伍快速壮大,每个人都有更多的上升空间和按自己的特长选择方向的机会,大家都会好过很多。我也巴不得我可以迅速上升,让手下人有更大的空间,把我做熟的工作接过去,我也好扩展自己的视野,可是我也很难做到。但是同时,大公司也有很多大公司的好处,比如稳定、风险小、待遇不错、资金充足,机会来了有很多资源来back you up。客观地来说,毕业前实习,毕业了直接转正,都是我给她安排好的。我们当时又在搞创新,有很多资金和总部的支持,还有一些high profile的项目,她已经是同龄人里面运气奇好的了。但是,从她的角度,一旦认定自己deserve更多,那么我就是阻拦她的最大敌人。所以我一方面是理解她的frustration的,另一方面我真心不欠她什么,也被她磨得失去了继续同情和理解的兴趣。人怎么可能什么都得着,何况刚毕业的时候呢。
我走了之后一个月,我从原公司培养起来的另外一个小姑娘尾随我来到新公司,我再跟原来同事会面吃饭的时候,不明就里的一个其他部门的姐们小声问我:哎,我觉得奇怪啊,为什么你带走了那谁,而不是她?我轻描淡写地解释:那谁一直被咱们公司hr卡着没转正么不是我觉得对不起那谁。又觉得这么说也不公平,加了一句:而且,那谁,对我现在公司做的事更对口。其实我想说的是:因为那谁是我手下那个队伍里最tmd强的,别人我没看上,不是很明显么?然后姐们想了想继续挖:可是,我们觉得你手下应该是她最强吧。我一听不由苦笑:我手下的队伍,谁强,只有我最清楚,最多我老板清楚,其他部门的同事根本不是我们这个专业的,原来这个姐们也没有跟我们队伍合作什么,她上哪“觉得她最强”的呢?何况,作为一个其他部门的人,姐们为什么要操心我留下的小孩子、平白无故为我部门的新人“鸣不平”?显然,是我带走那谁之后,她在其他同事面前叨叨过,表达过自己明明是我手下“最强的”,怎么我没有带走她。而更逗的是,我走之前那段时间她对我诸多不满,就算我看上了她,她为什么要跟一个这么让她不爽的老板走呢?还是说,虽然她对我不满等不及取而代之但是我还是应该特别欣赏她的才对?呵呵。
几个月后,新公司搞活动,我带过来的那谁因为与她是好朋友(对,我喜欢的孩子就是这么单纯,估计根本不知道这个“好朋友”在背后都怎么与自己对比竞争来着),也邀请了她来。她到的时候我和那谁正站在被推到储藏室的桌前谈一个设计细节,她来了我们各自大呼小叫拥抱了一下。
她问我:你怎么样啊?我说:很好啊,看我们活动前三分钟还在搞工作上的事,忙啊,忙得好啊。你怎么样啊?她说:我很好,我刚从加州回来,下周要去意大利呢!我说:哦,看到你instagram有贴去加州,很赞。(当初她认为我经常出差去加州而公司不派她去很不公平)。她说:嗯,我夏天的时候去了一个月呢!我说:真不错,你不是一直喜欢加州么。她说:是的。我下周要去意大利分部,还要去米兰一下。(当初她也认为我经常出差去意大利公司不派她去很不公平)我说:哦?米兰的展会不是春天的么?她耸耸肩:是一个包装设计的展会。我自然想问,咱们啥时候开始搞包装设计了,但是自知也没有那么好奇,何况很可能是秘密项目,就转而道:那你见了意大利那边的同事替我问个好吧。
那谁已经去忙了,她靠在我们办公室走廊的墙上,面对着我,挺着胸脯,仪态端正很composed(词汇量枯竭啊我),大方地笑着,一问一答的,每句话都恰到好处的提到一个“关键词”。“你们这里不错哦!”她环顾我们创业公司租下的这间公寓办公室,说道,“我们的新办公室楼层就要竣工了,很快就要搬到那一层去,好可惜以后窗口见不到帝国大厦了。” 哦,那个楼层的选址,前期的装修合同和设计规划等,是我走前负责的最后一个项目,我自然是知道的,曼哈顿中城正中心第五大道边,100多年的老楼,Nikola Tesla本人曾经在同一座楼里搞过工作室,面积4000尺,双层,17尺的层高,三面落地窗,总部给的预算几十万。
“不过我不特喜欢咱老板最后定的灯,有点儿太低了。”她把手机递给我看照片,极简设计的圆环形顶灯,老板还是这么强大,光灯就从总部搞来了十几万吧。“让我觉得有点压抑,哈哈,我还是喜欢挑高的空间,比较空阔。不过这次的灯是某人建议的,品味嘛,我不能完全苟同。” 某人是我做那个项目时候带的一个 junior,她也想掺合但是没选她。
她说话间眼光停留在我脸上,等我的各种反应,又有一丝找不到反应的失望,嘴上不甘心地继续说着。我想起我走之前她对我提出不满的怨怼,以及走后她对其他同事的抱怨,对比面前心中憋着什么脸上还笑着的她,脑海中出现了金姐那句:小丫头片子,还两幅嘴脸呢!反复循环,得忍着才没笑出来。话说回来,客观地说,这个不到25岁的姑娘,工作才三年,就被公司派去世界各地,坐拥曼哈顿高大上的工作空间,有前面的人铺好了路的项目,少年得志的她这样春风得意,也是理所应当的吧。我没兴趣做她的拦路虎绊脚石,在她老板位置上的时候,我做我的本分,不在了,我更没有“应战”的必要。随便找了个借口,我就走开了。
我记得年少的时候,也有人批评过我太过有野心和强势,不知道我有没有初生牛犊不怕虎地在前辈面前露出这么多的。。。我也不清楚该叫什么。但是我想,应该不至于,因为我自己会觉得羞愧难当。如果我胆敢露出一分,自己会要求自己有十分的努力做后盾,即便未必都努力在了点子上,未必都有用,或者被前辈所认可。我是那种会因为自己得了什么好的,马上就去检查自己值得不值得那样的优待的人。十几岁发表各种文章专栏的时候,我问自己,这有多少是纯运气、多少是能持续发展的真本事,是不是“少年得志”,有没有“小人得志”。被人夸赞,近年来才渐渐学会怎么能微笑着又坦然又谦逊的说谢谢,而不是目光闪躲生怕过于轻易地承认了自己的好。前文提到了“大公司”的困境,我最终也是因为在我的老板手下上升空间有限所以离开了。而我的离开,对老板的抱怨很少(到了被其他同事百般不解嘲笑我对老板过于忠心的地步),而是经过了挺长一段时间自己积累起来能力、经验,自己把自己搞ready。因为对我来说,这样才正常啊--说再多都没有用,有本事另谋高就才能说明现任老板真的委屈了你。
最近与人讨论亚裔的一些事,也读到一些关于内向外向的东西,说到亚裔的家教往往保守务实,与善于表达鼓励自我展示的美国文化大不相同。想来,我们亚洲人评价一个人有野心而且强势(aggressive)的标准实在比美国人低了很大一截,即便是我这样从小也“善于表达”、会被中国人认为有野心的强势的人,骨子里也还是无法认同超过能力和作为程度的“展示自己”吧。
但是另一方面,也并不是所有的美国人都遵循做一说十的态度。我带过来的“那谁”,就是宁肯不要让她当众发言的另外一个极端--她告诉我小时候内向小学霸的她曾被老师请家长说课堂参与不够、不积极发言,妈妈问老师:那她对课上的内容都懂了么?老师说:懂了啊她是我们班最好的学生!妈妈说:那不就得了,你们就不能随她去(leave her alone)么?我听了这个故事,就给她讲了一个我小时候的故事,话说不算学霸的我,有一年期末考试考了年纪第三名,鉴于我平时爱好(花花肠子)太多,属于不咋学习那类,老师们都比较惊喜(惊异),于是请我家太后来家长会上给其他家长谈谈经验,我家太后回答老师说:我们家这个不怎么样,不用讲了。我们俩大笑,真是什么妈养出什么孩子。。。
再一看那谁最近给我们介绍过来干私活的几个她的同学,一个一个也都是埋头做事、效率质量第一的类型,在工作室坐一排,一天下来就听见小声谈细节,噼里啪啦敲键盘,点鼠标的声音。物以类聚,大约就是如此。我上篇说到,人生无外选择选择再选择,因为价值观选择了怎么做什么说,也选择与什么人共事什么人竞争什么人谋未来。选择了就要对这样的路负责。有时候也会觉得“没的选”,因为难以说服自己放弃更重要的东西,比如信念,身段,虚荣,金钱,梦想,家庭,地位--价值观真的会决定你的无数人生细节以致大路线。影响价值观的是你的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的普遍价值观(家教、社会、族群、文化),以及你自己的人生经历。而主宰价值观的是精神上的东西,比如宗教、spirituality。再说下去就太深了,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