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可以保持早起
作为一个长时间坚持早起的“有病患者”,这个问题简直就是送分题。先说答案,经过我的总结,要想保持早起,主要是有三个关键词:需要、适应、节奏。
第一个关键词,需要。
因为工作需要,我每天需要花大量的时间阅读文件、编写材料,参加各种会议。而且工作性质决定了每天在上班期间很少有完整的时间,总是会被各种各样的事务性工作打断。当我们每天回想一天的工作时间分配来看,很多时候,看起来很充实,而实际一算,实际运用在工作上的时间少之又少。
比如,工作中思路被打断后的恢复,穿行与各部门间提交文件,文件的归档整理,非主要业务的工作处理,闲聊,浏览社交平台,这些都是极度浪费时间的行为。2004年,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一项统计研究发现,一个典型信息工作者平均每11分钟就被打断或自我中断一次:要么是因为新发来的一封电子邮件、新打来一个的电话或有人拍他/她肩膀,要么就是他/她自己暂停工作去做同样的事情给别人。
有统计表明,工作中最浪费时间的地方就是:工作被意外打断,平均每次被打断,就要浪费5分钟的时间。根据美国一家信息技术研究公司Basex的一项统计显示,人们平均每个工作日中被打断的时间高达2.1小时,占其工作时间的28%。也就是说,每天真正的工作有效时间非常宝贵。
为了减少干扰,提高效率,除了认真执行时间管理GTD(Getting Things Done),还要强制性的给自己创造出一整块完整的时间。其中,弗朗西斯科·西里洛于1992年时间提出相对GTD更微观的番茄工作法。在番茄工作法中每个番茄时间为25分钟。在这25分钟内,必须集中精神、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情。但是在大部分的时候,在规定的时间,大量的工作是无法按时完成的。要在Deadline之前完成交差,唯一的选择就是加班。加班,对于很多人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噩梦。但是加班又是效率最低的一种毫无价值可言的生产方式。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也经常加班,并且也爱“秀加班”,觉得加班是一件自我感觉良好的事情。但仔细一算,工作完成率其实是非常低。
一方面又不想加班,一方面又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那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番茄工作法给了我一些启发,但是番茄工作法是一种很理想化的工作方法,在实际操作当中很难做到。但是有一个很好的观点就是给自创造一整块的工作时间。正是这个前提,让我想到了早起。早起后,我就可以拥有一整块无人干扰、可以高度精神处理事情的时间。
这就是我所提到的第一关键词,需要。当然,人都是有惰性的,要克服这种惰性,这种需要必须要非常强烈,才可以产生足够的动力让自己温暖的被窝里爬起来。
第二个关键词,适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区(Comfort zone)。早起相对晚起,就是一次自我之间对决,要逃离自我的舒适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从改变一个行为习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适应。
有一个被信以为真的传言,最著名的当然就是“形成或改变一个习惯只需要21天”。这句话常被认为是出自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可是从来就没有人找到过出处。
另一个可能的出处,是美国的一位整容医生麦斯威尔•莫尔茨(Maxwell Maltz)的一本书Psycho-cybernetics,书里面写到,莫尔茨观察整容后的人,发现他们平均需要21天来习惯他们的新脸孔,而截肢病人具有的“幻肢”体验往往需要21天才消退。需要注意的是,习惯某物与形成一个习惯是不一样的,也许这两个概念在传播的过程中发生了混淆,才有了今天的这个说法。
很不幸,心理学研究发现,习惯形成所需要的时间也许远远多于21天。
养成一个习惯究竟需要多久?伦敦大学学院的健康心理学家费莉帕・勒理(Phillippa Lally)及其同事,招募了96名参与者,让他们每天重复一项与健康相关的活动,持续84天,看又多少人可以形成习惯。参与者可以选择晚饭餐前做50个仰卧起坐、早餐后散步10分钟或者饭前做15分钟的运动。因为每天重复的内容是参与者自己选择的,所以研究者认为这些行为对他们而言是有内在激励作用的,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外在激励。
参与者每天登录一个网站,报告他们是否完成了前一天的任务,以及填写一份测量行为自动化的量表。量表的条目诸如“我想都不用想就完成了(I do it without thinking)”或“不去做反而很困难(I'd find it hard not to do)”。
研究发现,坚持到最后的参与者都呈现出了相似的模式:行为的早期重复贡献了更大程度的自动化分数,随着行为的不断重复,自动化的增加程度不断递减,直到达到稳定,则认为习惯已经形成。平均而言,全部参与者需要66天的时间来形成这些习惯。
当然,不同参与者所需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有一位参与者只用了18天就达到了自动化,而有一些参与者到了第84天还没有成功,根据统计推断,他们可能需要在第254天才能达到自动化。行为本身的难度也会影响习惯形成的时间。
研究表明,早餐后散步10分钟成比早餐前先做50个仰卧起坐更容易成为习惯,也许有些行为本身就是更容易自动化,而另一些则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实现。这个研究还有另外一些发现。威廉・詹姆斯在1890年出版的一本书里面说过,行为必须不间断地重复才能变成习惯,而勒理的研究则发现间或缺个一天半天并没有太大的影响,无论是在习惯形成的早期还是后期。但间断的时间必须是短暂的,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阿米蒂奇(Christopher Armitage)研究发现,如果让参与者停上一个星期,自动化的效果就打很大的折扣了。
神经科学的研究认为,习惯的形成与脑内神经间新放电模式的建立有关。麻省理工大学的神经科学家安・格雷比尔(Ann Graybiel)的团队发现,当习惯形成的时候,基底神经节会形成新的神经活动模式,而当习惯消退,这些模式也会发生变化;如果重新习得同样的行为,这些脑内的连接会更快地形成。
21天养成一个习惯的真相或许是让人失望的,但是,可以从这个说法里找到解决方法。就是要不断给了自己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让自己的大脑适应这种心理暗示。要知道习惯是意识选择的结果,因此我们要逐渐让早起这种习惯成为大脑的潜意识。总之,对于希望保持早起的人们来说,坚持才是王道。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身体习惯,睡眠习惯,一段时间之后,早起不是什么问题。
第三个关键词,节奏。
那么“早起”到底得多“早”啊,这个还是因人而异。我读过日本首富优衣库的创始人柳井正的传记,柳井正他是早起的时间是不同的,夏天他坚持5点半起床,冬天是6点起床。乾隆皇帝是每天6点起床。而我自己是坚持每天5点半起床。
当然这个节奏绝不是随便确定的,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确保足够的睡眠时间。那么你又会问,多长的时间长足够,对于“特困生”每天12个时间也不够,对于树懒来说,一天20个小时也不够睡觉。
那么到底睡多长时间才称得上是充足呢?这实在没有标准答案。果壳网上有一篇文章,《起床困难户:究竟要上几个闹钟,你才能不迟到?》说到睡眠时间和很多因素有关,包括基因、性别、年龄等,并且每个人的睡眠时间也不是固定的的,会随着年岁的增长或环境的改变而变化。
不过我认为要保持早起,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每天至少要保持7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有研究表明,在体温达到最低点之前,要紧接着睡够六小时才好。由于人的体温在早晨六点左右达到最低值,由此看来,应该每晚12点前上床睡觉才是,而我的建议是最佳时间是每晚11点前上床睡觉,但是绝不允许跨过11点30分。
至于你又想早起又想晚睡那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那些睡眠不足的危害,什么血压升高、体重增加和炎症反应,增加罹患心脏病和糖尿病的风险、情绪低落,脾气暴躁,思维缓慢,反应迟钝,就不想不想提太多。
另外,还有一个困扰睡眠质量的问题,就是失眠。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想睡却翻来覆去,彻夜难眠。
以我的经验而言,睡不着就不要强迫自己睡觉,立即起床找点事做。我的做法是看书,或者听节目,我会在失眠时候看平时看不下去的书籍,那些非常艰难晦涩的大作,比如说,床头必备良品《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直觉的困惑》等等,又或者是在喜马拉雅APP听一段音频,设置好关机时间,很快在相对舒缓、有规律的声音环境下入睡。
早起这个习惯我已经坚持快一年的时间,身体的早就习惯这种节奏,也就常说的身体生物钟。这一年早起的感受是,整个人的状态非常好,突然觉得时间非常多,可以从容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总的来说,要保持早起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但也不是很难,关键在于第一步,敢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从心理方面来说,我要改变。
第一个关键词,需要。
因为工作需要,我每天需要花大量的时间阅读文件、编写材料,参加各种会议。而且工作性质决定了每天在上班期间很少有完整的时间,总是会被各种各样的事务性工作打断。当我们每天回想一天的工作时间分配来看,很多时候,看起来很充实,而实际一算,实际运用在工作上的时间少之又少。
比如,工作中思路被打断后的恢复,穿行与各部门间提交文件,文件的归档整理,非主要业务的工作处理,闲聊,浏览社交平台,这些都是极度浪费时间的行为。2004年,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一项统计研究发现,一个典型信息工作者平均每11分钟就被打断或自我中断一次:要么是因为新发来的一封电子邮件、新打来一个的电话或有人拍他/她肩膀,要么就是他/她自己暂停工作去做同样的事情给别人。
有统计表明,工作中最浪费时间的地方就是:工作被意外打断,平均每次被打断,就要浪费5分钟的时间。根据美国一家信息技术研究公司Basex的一项统计显示,人们平均每个工作日中被打断的时间高达2.1小时,占其工作时间的28%。也就是说,每天真正的工作有效时间非常宝贵。
为了减少干扰,提高效率,除了认真执行时间管理GTD(Getting Things Done),还要强制性的给自己创造出一整块完整的时间。其中,弗朗西斯科·西里洛于1992年时间提出相对GTD更微观的番茄工作法。在番茄工作法中每个番茄时间为25分钟。在这25分钟内,必须集中精神、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情。但是在大部分的时候,在规定的时间,大量的工作是无法按时完成的。要在Deadline之前完成交差,唯一的选择就是加班。加班,对于很多人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噩梦。但是加班又是效率最低的一种毫无价值可言的生产方式。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也经常加班,并且也爱“秀加班”,觉得加班是一件自我感觉良好的事情。但仔细一算,工作完成率其实是非常低。
一方面又不想加班,一方面又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那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番茄工作法给了我一些启发,但是番茄工作法是一种很理想化的工作方法,在实际操作当中很难做到。但是有一个很好的观点就是给自创造一整块的工作时间。正是这个前提,让我想到了早起。早起后,我就可以拥有一整块无人干扰、可以高度精神处理事情的时间。
这就是我所提到的第一关键词,需要。当然,人都是有惰性的,要克服这种惰性,这种需要必须要非常强烈,才可以产生足够的动力让自己温暖的被窝里爬起来。
第二个关键词,适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区(Comfort zone)。早起相对晚起,就是一次自我之间对决,要逃离自我的舒适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从改变一个行为习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适应。
有一个被信以为真的传言,最著名的当然就是“形成或改变一个习惯只需要21天”。这句话常被认为是出自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可是从来就没有人找到过出处。
另一个可能的出处,是美国的一位整容医生麦斯威尔•莫尔茨(Maxwell Maltz)的一本书Psycho-cybernetics,书里面写到,莫尔茨观察整容后的人,发现他们平均需要21天来习惯他们的新脸孔,而截肢病人具有的“幻肢”体验往往需要21天才消退。需要注意的是,习惯某物与形成一个习惯是不一样的,也许这两个概念在传播的过程中发生了混淆,才有了今天的这个说法。
很不幸,心理学研究发现,习惯形成所需要的时间也许远远多于21天。
养成一个习惯究竟需要多久?伦敦大学学院的健康心理学家费莉帕・勒理(Phillippa Lally)及其同事,招募了96名参与者,让他们每天重复一项与健康相关的活动,持续84天,看又多少人可以形成习惯。参与者可以选择晚饭餐前做50个仰卧起坐、早餐后散步10分钟或者饭前做15分钟的运动。因为每天重复的内容是参与者自己选择的,所以研究者认为这些行为对他们而言是有内在激励作用的,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外在激励。
参与者每天登录一个网站,报告他们是否完成了前一天的任务,以及填写一份测量行为自动化的量表。量表的条目诸如“我想都不用想就完成了(I do it without thinking)”或“不去做反而很困难(I'd find it hard not to do)”。
研究发现,坚持到最后的参与者都呈现出了相似的模式:行为的早期重复贡献了更大程度的自动化分数,随着行为的不断重复,自动化的增加程度不断递减,直到达到稳定,则认为习惯已经形成。平均而言,全部参与者需要66天的时间来形成这些习惯。
当然,不同参与者所需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有一位参与者只用了18天就达到了自动化,而有一些参与者到了第84天还没有成功,根据统计推断,他们可能需要在第254天才能达到自动化。行为本身的难度也会影响习惯形成的时间。
研究表明,早餐后散步10分钟成比早餐前先做50个仰卧起坐更容易成为习惯,也许有些行为本身就是更容易自动化,而另一些则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实现。这个研究还有另外一些发现。威廉・詹姆斯在1890年出版的一本书里面说过,行为必须不间断地重复才能变成习惯,而勒理的研究则发现间或缺个一天半天并没有太大的影响,无论是在习惯形成的早期还是后期。但间断的时间必须是短暂的,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阿米蒂奇(Christopher Armitage)研究发现,如果让参与者停上一个星期,自动化的效果就打很大的折扣了。
神经科学的研究认为,习惯的形成与脑内神经间新放电模式的建立有关。麻省理工大学的神经科学家安・格雷比尔(Ann Graybiel)的团队发现,当习惯形成的时候,基底神经节会形成新的神经活动模式,而当习惯消退,这些模式也会发生变化;如果重新习得同样的行为,这些脑内的连接会更快地形成。
21天养成一个习惯的真相或许是让人失望的,但是,可以从这个说法里找到解决方法。就是要不断给了自己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让自己的大脑适应这种心理暗示。要知道习惯是意识选择的结果,因此我们要逐渐让早起这种习惯成为大脑的潜意识。总之,对于希望保持早起的人们来说,坚持才是王道。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身体习惯,睡眠习惯,一段时间之后,早起不是什么问题。
第三个关键词,节奏。
那么“早起”到底得多“早”啊,这个还是因人而异。我读过日本首富优衣库的创始人柳井正的传记,柳井正他是早起的时间是不同的,夏天他坚持5点半起床,冬天是6点起床。乾隆皇帝是每天6点起床。而我自己是坚持每天5点半起床。
当然这个节奏绝不是随便确定的,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确保足够的睡眠时间。那么你又会问,多长的时间长足够,对于“特困生”每天12个时间也不够,对于树懒来说,一天20个小时也不够睡觉。
那么到底睡多长时间才称得上是充足呢?这实在没有标准答案。果壳网上有一篇文章,《起床困难户:究竟要上几个闹钟,你才能不迟到?》说到睡眠时间和很多因素有关,包括基因、性别、年龄等,并且每个人的睡眠时间也不是固定的的,会随着年岁的增长或环境的改变而变化。
不过我认为要保持早起,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每天至少要保持7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有研究表明,在体温达到最低点之前,要紧接着睡够六小时才好。由于人的体温在早晨六点左右达到最低值,由此看来,应该每晚12点前上床睡觉才是,而我的建议是最佳时间是每晚11点前上床睡觉,但是绝不允许跨过11点30分。
至于你又想早起又想晚睡那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那些睡眠不足的危害,什么血压升高、体重增加和炎症反应,增加罹患心脏病和糖尿病的风险、情绪低落,脾气暴躁,思维缓慢,反应迟钝,就不想不想提太多。
另外,还有一个困扰睡眠质量的问题,就是失眠。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想睡却翻来覆去,彻夜难眠。
以我的经验而言,睡不着就不要强迫自己睡觉,立即起床找点事做。我的做法是看书,或者听节目,我会在失眠时候看平时看不下去的书籍,那些非常艰难晦涩的大作,比如说,床头必备良品《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直觉的困惑》等等,又或者是在喜马拉雅APP听一段音频,设置好关机时间,很快在相对舒缓、有规律的声音环境下入睡。
早起这个习惯我已经坚持快一年的时间,身体的早就习惯这种节奏,也就常说的身体生物钟。这一年早起的感受是,整个人的状态非常好,突然觉得时间非常多,可以从容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总的来说,要保持早起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但也不是很难,关键在于第一步,敢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从心理方面来说,我要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