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新世纪山西十大考古新发现
1、襄汾陶寺新石器时代城址
发掘时间:2001年-2004年
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临汾市文物局
发掘领队:何驽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襄汾县城东南的陶寺、李庄、中梁和东坡沟四个自然村之间。时代距今4600年—4000年。20世纪80年代,曾进行过大面积发掘。
2002年起,考古队又展开了第二轮发掘,新发现了圆角长方形城址,总面积约为280万平方米。由早期小城、中期大城、后期小城三部分组成。另外在陶寺中期城址内发掘出一座总面积为1400平方米的半圆形大型夯土基址,并发现了三道夯土挡土墙和11根夯土柱遗迹。从半圆的圆心外侧的半圆形夯土墙有意留出的几道缝隙中向东望去,恰好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时太阳从遗址以东的帽儿山升起的位置。该发现证实了《尧典》中观天授时的记载,将我国古代观天授时的考古证据上推到4100年以前。
陶寺城址在黄河流域乃至全国同时代的城址中面积大,结构复杂,说明已进入城址发展的较高阶段。同时,城内外又发现有铜铃与铜齿轮形器、朱书文字、不同等级的墓葬、礼乐重器等多种与文明起源密切相关的物质遗存,对探讨中华文明起源和国家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2、浮山桥北商周墓地
发掘时间:2003年
发掘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临汾市文物局 浮山县文物旅游局
发掘领队:田建文
浮山桥北商周墓地处太岳山南部,在临汾盆地东缘,位于浮山县城东北桥北村西300米处。
考古队共发掘商、西周及春秋时期墓葬31座,可分为大、中、小型三类。其中,大、中型墓共有14座,均惨遭盗掘,墓内有殉人、殉狗现象,随葬有青铜器、车马、玉、石、蚌类等器物。根据出土遗物及墓葬形制推测分析,大型墓墓主应是商王朝管辖下的方国首领,中型墓地墓主可能是王室子弟或身处要职的官员,没有铜容器的小型墓,属西周与春秋时期,墓主人为庶民。
墓葬被盗铜器中,觚、罍、斝上屡见带“先”字的铭文或族徽。应当为先氏(国)墓地,为研究商代方国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3、曲沃北赵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
发掘时间:2006年-2007年
发掘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发掘领队:吉琨璋
北赵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位于曲沃县北赵村,是西周时期晋献侯稣及其夫人墓祔葬的车马坑,是晋侯墓地10座车马坑中最大的一座。
车马坑为东西向,平面近长方形,分为马坑和车坑两部分。位于东边的马坑,经辨认殉葬马匹至少有105匹,马匹多呈倒卧的无序状态,互相间多有叠压,马腿之间有捆绑痕迹,可能是致死后埋入。车坑殉车总数达48辆左右,分六排放置,车子都是整车东西向摆放,整齐而有规律。包括战车、礼仪车、生活车,其中装有青铜甲片的战车我们称为“装甲车”,这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装甲车。
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是目前国内发现的西周时期最大的车马坑,也是已发掘的商周时期殉葬车辆最多的车马坑,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4、翼城县大河口西周墓地
发掘时间:2007年至今
发掘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临汾市文物局 翼城县文物旅游局
发掘领队:谢尧亭
大河口西周墓地位于翼城县隆化镇大河口村北台地上,西距翼城县城约6公里。
目前已抢救发掘了6座墓葬,出土了大批青铜器、玉石器、漆木器和陶瓷器等,时代自西周早期延续至两周之际。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号墓,在墓口平面四角外发现4个通向墓壁的斜洞,墓室四壁发现11个壁龛,壁龛内放置漆器、原始瓷器、陶器等,在东部二层台上发现漆木俑,在其他二层台上还发现有铜兵器和漆盾牌。在墓室内棺椁之间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原始瓷器、陶器和木器等,其中青铜器数量最多,包括礼器、乐器、兵器、工具、车马器等。
该墓随葬木俑是目前中原地区出土最早的实物资料,出土的数量众多的遗物对于研究西周时期的器用制度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资料。
从该墓地出土的铜器铭文看,此地是新发现的一个西周封国,它与绛县横水西周墓地存在诸多相似之处,这对于研究西周时期晋南地区的封国及其与晋国间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5、黎城西关西周墓地:
发掘时间:2006年
发掘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黎城县文物旅游局
发掘领队:宋建忠
黎城墓地是一处西周晚期的大型墓地,它位于山西东南部的太行山东麓。共发掘10座墓葬,其中大型墓2座,中型墓5座,小型墓3座。
从发掘情况看,整个墓地没发现专门的车马坑,车都随葬于墓室内,一般小型墓葬车一辆,中型墓葬车三辆,大型墓为七辆。由于大部分大中型墓被盗,出土随葬品不很多,但仍有部分精美青铜器和玉器被发现。此次发掘最为重要的发现是带铭文的青铜器,其中两件青铜壶的铭文明确标明为“楷侯”。研究表明,“楷侯”就是“黎侯”,表明西周时期确实存在一个黎国。
此次黎城西周墓地的发掘,是继山西绛县倗国器物面世之后,又一个证实古代诸侯国确切故址所在的重大发现。
6、曲沃羊舌晋侯墓地
发掘时间:2005年-2006年
发掘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曲沃县文物旅游局
发掘领队:吉琨璋
羊舍晋侯墓地位于山西曲沃县史村镇羊舌村南的岭地上,是晋国东周时期的国君墓地,与北赵晋侯墓地隔河谷相望,直线距离4500米。
初步探明,整个墓地由大型墓葬和中小型墓葬组成。大型墓在墓地北部,目前已勘探出5座中字型大墓和一座车马坑,均为带南北墓道的“中”字型大墓。紧靠着大型墓的南面是中小型墓区,并向南延伸,中小型墓区的中型墓葬多有车马坑。
其中,1号墓和2号墓规模很大,引人注目。这两座墓是一组夫妇并穴墓,带有长斜坡墓道,墓底是积石积炭,出土玉器有璜组佩、大玉戈、大玉璧、扳指、踏玉、金腰带饰件等,墓东还陪葬有一座大型车马坑。这组墓葬是目前山西发现的两周时期最大的墓葬。同时,在两座墓地墓室南部和墓道上,有大规模的祭祀遗迹,已经发现和清理了将近250座祭祀坑,可以辨认的牺牲有人、牛、马、羊、狗等,其中人牲10个,其余以马牲为多。
墓地的时代约为西周晚期到春秋时期,墓主人推测为晋国历史上著名的晋文侯。两座墓葬在历史上就已被盗扰。
7、侯马西高祭祀遗址
发掘时间:2001年
发掘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发掘领队:谢尧亭
遗址位于侯马市西高村西0.5公里的汾河南岸台地上,遗址面积约12万平方米。
该祭祀遗址为晋都新田遗址新发现的第十一处祭祀遺址,共清理祭祀坑733座。祭祀坑排列有一定规律,东西成排,南北成行。坑内埋牲以羊为主,次为马,再次为牛,且有活祭、死祭之分。祭祀坑还出土有玉、石、铜、骨、蚌器等物品,共计362件。
西高祭祀遗址的祭坑布局、形制、埋牲、出土遗物与晋都新田其它祭祀遗址基本相同,时代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根据文献判断,西高祭祀遗址疑为祭祀汾水之神——台骀。
西高祭祀遗址的发现,对研究晋国的宗教祭祀制度无疑有十分重要意义。遗址出土遗物数量丰富,种类多,为侯马其它祭祀遗址所不及,特别是玉器.造型富于想象,形态各界,制作精美,工艺高超,为研究晋国玉器及制作工艺提供了一批难得的实物资料。
8、大同操场城北魏建筑遗址
发掘时间:2003年-2008年
发掘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大同市考古研究所
发掘领队:张庆捷
操场城建筑遗址位于大同市城北的操场城街中心偏东,北距大同火车站约1350米,南距明代大同府城北垣550米。
根据历年发掘次序,我们将其分为一号遗址、二号遗址和三号遗址。一号遗址发现北魏时期的夯土台基和出土部分建筑构件,推断其历史上应存在一座大型建筑;二号遗址,又名“北魏平城太官粮储遗址”,该遗址以北魏时期的夯土遗迹和地下圆形建筑为主,残存有谷物,初步判定为一处大型粮仓遗址,也是宫城的组成部分。三号遗址位于一号遗址正北,惜已残破,北魏夯土台基残存不足100平米,但显然也是宫城建筑遗址。
通过一、二、三号遗址考虑,该遗址的时代主要是汉代至北魏,北魏存在年代可能是从北魏定都平城一段时期后到北魏晚期。该遗址出土了大量北魏筒瓦、板瓦和多种瓦当碎片,其中 “大代万岁”、“皇□□岁”、“皇□□□”、“万岁富贵”、“传祚无穷”等文字瓦当品级很高。推析该遗址应当是北魏皇家建筑遗址,它的发现,终于打开了寻找已久的埋藏北魏宫城遗址的神秘大门。就出土汉代“平城”瓦当分析,这里也是汉代平城县所在之地,同时就战国遗物考察,早在战国时期,这里已是一座重要的城市。
9、太原龙泉寺唐代塔基遗址
发掘时间:2008年
发掘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太原市太山文管所
发掘领队:常一民
太山龙泉寺位于西山九峪之一的风峪沟内的太山山腰,是晋阳古城宗教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泉寺唐代塔基残高1.3米,平面呈正方形,依山体而建,内凿有地宫,用黄土与石条夯砌而成。地宫内出土石函一件及“开元通宝”铜币一枚。石函内套装有鎏金铜饰木椁、木胎鎏金铜椁、木胎银椁、金棺,共计五重棺椁。据X光射线检测内有聚成堆的颗粒状物体,应为舍利。
太山龙泉寺塔基是佛塔地宫瘗埋舍利的早期实例,也是现存地宫中最早的一例;地宫出土的石函、木椁、铜椁、银椁、金棺等遗物保存完好、做工考究、工艺精湛、等级较高,为研究唐代佛教和金银器等的制作工艺提供了实物资料。
10、汾阳东龙观宋金墓群
发掘时间:2008年
发掘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吕梁市文物局 汾阳市文物旅游局
发掘领队:王俊
东龙观宋金墓群,位于山西省汾阳市西南约10公里处的东龙观村西北,地处吕梁山东侧薛公岭的山前缓坡地带。
东龙观共发掘宋金墓葬共27座。其中,砖室墓16座,平面呈八角形和六角形,土洞墓11座。本次发掘中发现了7座砖雕、彩绘、壁画类墓葬,它们分属两个家族墓地,根据出土物分析,北边一组推测是“周氏”或“吴氏”家族,南边一组墓主人是生活在金代早期的“王氏”家族。
墓地排列清晰,墓葬砖雕、彩绘、壁画保存完好,工艺精湛,内容丰富多样。砖雕、壁画中有“端酒奉茶”“妇人启门”、“猫狗嬉戏”“墓主夫妇端坐”等题材,充分反映了宋金时期衣、食、住、行世俗生活和丧葬风俗。另外,墓地明堂的发现,尤其是选择明堂作为墓地的轴心,这种做法,在考古工作中还是首次发现。这对宋金墓制度、葬俗等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掘时间:2001年-2004年
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临汾市文物局
发掘领队:何驽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襄汾县城东南的陶寺、李庄、中梁和东坡沟四个自然村之间。时代距今4600年—4000年。20世纪80年代,曾进行过大面积发掘。
2002年起,考古队又展开了第二轮发掘,新发现了圆角长方形城址,总面积约为280万平方米。由早期小城、中期大城、后期小城三部分组成。另外在陶寺中期城址内发掘出一座总面积为1400平方米的半圆形大型夯土基址,并发现了三道夯土挡土墙和11根夯土柱遗迹。从半圆的圆心外侧的半圆形夯土墙有意留出的几道缝隙中向东望去,恰好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时太阳从遗址以东的帽儿山升起的位置。该发现证实了《尧典》中观天授时的记载,将我国古代观天授时的考古证据上推到4100年以前。
陶寺城址在黄河流域乃至全国同时代的城址中面积大,结构复杂,说明已进入城址发展的较高阶段。同时,城内外又发现有铜铃与铜齿轮形器、朱书文字、不同等级的墓葬、礼乐重器等多种与文明起源密切相关的物质遗存,对探讨中华文明起源和国家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2、浮山桥北商周墓地
发掘时间:2003年
发掘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临汾市文物局 浮山县文物旅游局
发掘领队:田建文
浮山桥北商周墓地处太岳山南部,在临汾盆地东缘,位于浮山县城东北桥北村西300米处。
考古队共发掘商、西周及春秋时期墓葬31座,可分为大、中、小型三类。其中,大、中型墓共有14座,均惨遭盗掘,墓内有殉人、殉狗现象,随葬有青铜器、车马、玉、石、蚌类等器物。根据出土遗物及墓葬形制推测分析,大型墓墓主应是商王朝管辖下的方国首领,中型墓地墓主可能是王室子弟或身处要职的官员,没有铜容器的小型墓,属西周与春秋时期,墓主人为庶民。
墓葬被盗铜器中,觚、罍、斝上屡见带“先”字的铭文或族徽。应当为先氏(国)墓地,为研究商代方国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3、曲沃北赵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
发掘时间:2006年-2007年
发掘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发掘领队:吉琨璋
北赵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位于曲沃县北赵村,是西周时期晋献侯稣及其夫人墓祔葬的车马坑,是晋侯墓地10座车马坑中最大的一座。
车马坑为东西向,平面近长方形,分为马坑和车坑两部分。位于东边的马坑,经辨认殉葬马匹至少有105匹,马匹多呈倒卧的无序状态,互相间多有叠压,马腿之间有捆绑痕迹,可能是致死后埋入。车坑殉车总数达48辆左右,分六排放置,车子都是整车东西向摆放,整齐而有规律。包括战车、礼仪车、生活车,其中装有青铜甲片的战车我们称为“装甲车”,这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装甲车。
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是目前国内发现的西周时期最大的车马坑,也是已发掘的商周时期殉葬车辆最多的车马坑,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4、翼城县大河口西周墓地
发掘时间:2007年至今
发掘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临汾市文物局 翼城县文物旅游局
发掘领队:谢尧亭
大河口西周墓地位于翼城县隆化镇大河口村北台地上,西距翼城县城约6公里。
目前已抢救发掘了6座墓葬,出土了大批青铜器、玉石器、漆木器和陶瓷器等,时代自西周早期延续至两周之际。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号墓,在墓口平面四角外发现4个通向墓壁的斜洞,墓室四壁发现11个壁龛,壁龛内放置漆器、原始瓷器、陶器等,在东部二层台上发现漆木俑,在其他二层台上还发现有铜兵器和漆盾牌。在墓室内棺椁之间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原始瓷器、陶器和木器等,其中青铜器数量最多,包括礼器、乐器、兵器、工具、车马器等。
该墓随葬木俑是目前中原地区出土最早的实物资料,出土的数量众多的遗物对于研究西周时期的器用制度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资料。
从该墓地出土的铜器铭文看,此地是新发现的一个西周封国,它与绛县横水西周墓地存在诸多相似之处,这对于研究西周时期晋南地区的封国及其与晋国间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5、黎城西关西周墓地:
发掘时间:2006年
发掘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黎城县文物旅游局
发掘领队:宋建忠
黎城墓地是一处西周晚期的大型墓地,它位于山西东南部的太行山东麓。共发掘10座墓葬,其中大型墓2座,中型墓5座,小型墓3座。
从发掘情况看,整个墓地没发现专门的车马坑,车都随葬于墓室内,一般小型墓葬车一辆,中型墓葬车三辆,大型墓为七辆。由于大部分大中型墓被盗,出土随葬品不很多,但仍有部分精美青铜器和玉器被发现。此次发掘最为重要的发现是带铭文的青铜器,其中两件青铜壶的铭文明确标明为“楷侯”。研究表明,“楷侯”就是“黎侯”,表明西周时期确实存在一个黎国。
此次黎城西周墓地的发掘,是继山西绛县倗国器物面世之后,又一个证实古代诸侯国确切故址所在的重大发现。
6、曲沃羊舌晋侯墓地
发掘时间:2005年-2006年
发掘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曲沃县文物旅游局
发掘领队:吉琨璋
羊舍晋侯墓地位于山西曲沃县史村镇羊舌村南的岭地上,是晋国东周时期的国君墓地,与北赵晋侯墓地隔河谷相望,直线距离4500米。
初步探明,整个墓地由大型墓葬和中小型墓葬组成。大型墓在墓地北部,目前已勘探出5座中字型大墓和一座车马坑,均为带南北墓道的“中”字型大墓。紧靠着大型墓的南面是中小型墓区,并向南延伸,中小型墓区的中型墓葬多有车马坑。
其中,1号墓和2号墓规模很大,引人注目。这两座墓是一组夫妇并穴墓,带有长斜坡墓道,墓底是积石积炭,出土玉器有璜组佩、大玉戈、大玉璧、扳指、踏玉、金腰带饰件等,墓东还陪葬有一座大型车马坑。这组墓葬是目前山西发现的两周时期最大的墓葬。同时,在两座墓地墓室南部和墓道上,有大规模的祭祀遗迹,已经发现和清理了将近250座祭祀坑,可以辨认的牺牲有人、牛、马、羊、狗等,其中人牲10个,其余以马牲为多。
墓地的时代约为西周晚期到春秋时期,墓主人推测为晋国历史上著名的晋文侯。两座墓葬在历史上就已被盗扰。
7、侯马西高祭祀遗址
发掘时间:2001年
发掘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发掘领队:谢尧亭
遗址位于侯马市西高村西0.5公里的汾河南岸台地上,遗址面积约12万平方米。
该祭祀遗址为晋都新田遗址新发现的第十一处祭祀遺址,共清理祭祀坑733座。祭祀坑排列有一定规律,东西成排,南北成行。坑内埋牲以羊为主,次为马,再次为牛,且有活祭、死祭之分。祭祀坑还出土有玉、石、铜、骨、蚌器等物品,共计362件。
西高祭祀遗址的祭坑布局、形制、埋牲、出土遗物与晋都新田其它祭祀遗址基本相同,时代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根据文献判断,西高祭祀遗址疑为祭祀汾水之神——台骀。
西高祭祀遗址的发现,对研究晋国的宗教祭祀制度无疑有十分重要意义。遗址出土遗物数量丰富,种类多,为侯马其它祭祀遗址所不及,特别是玉器.造型富于想象,形态各界,制作精美,工艺高超,为研究晋国玉器及制作工艺提供了一批难得的实物资料。
8、大同操场城北魏建筑遗址
发掘时间:2003年-2008年
发掘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大同市考古研究所
发掘领队:张庆捷
操场城建筑遗址位于大同市城北的操场城街中心偏东,北距大同火车站约1350米,南距明代大同府城北垣550米。
根据历年发掘次序,我们将其分为一号遗址、二号遗址和三号遗址。一号遗址发现北魏时期的夯土台基和出土部分建筑构件,推断其历史上应存在一座大型建筑;二号遗址,又名“北魏平城太官粮储遗址”,该遗址以北魏时期的夯土遗迹和地下圆形建筑为主,残存有谷物,初步判定为一处大型粮仓遗址,也是宫城的组成部分。三号遗址位于一号遗址正北,惜已残破,北魏夯土台基残存不足100平米,但显然也是宫城建筑遗址。
通过一、二、三号遗址考虑,该遗址的时代主要是汉代至北魏,北魏存在年代可能是从北魏定都平城一段时期后到北魏晚期。该遗址出土了大量北魏筒瓦、板瓦和多种瓦当碎片,其中 “大代万岁”、“皇□□岁”、“皇□□□”、“万岁富贵”、“传祚无穷”等文字瓦当品级很高。推析该遗址应当是北魏皇家建筑遗址,它的发现,终于打开了寻找已久的埋藏北魏宫城遗址的神秘大门。就出土汉代“平城”瓦当分析,这里也是汉代平城县所在之地,同时就战国遗物考察,早在战国时期,这里已是一座重要的城市。
9、太原龙泉寺唐代塔基遗址
发掘时间:2008年
发掘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太原市太山文管所
发掘领队:常一民
太山龙泉寺位于西山九峪之一的风峪沟内的太山山腰,是晋阳古城宗教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泉寺唐代塔基残高1.3米,平面呈正方形,依山体而建,内凿有地宫,用黄土与石条夯砌而成。地宫内出土石函一件及“开元通宝”铜币一枚。石函内套装有鎏金铜饰木椁、木胎鎏金铜椁、木胎银椁、金棺,共计五重棺椁。据X光射线检测内有聚成堆的颗粒状物体,应为舍利。
太山龙泉寺塔基是佛塔地宫瘗埋舍利的早期实例,也是现存地宫中最早的一例;地宫出土的石函、木椁、铜椁、银椁、金棺等遗物保存完好、做工考究、工艺精湛、等级较高,为研究唐代佛教和金银器等的制作工艺提供了实物资料。
10、汾阳东龙观宋金墓群
发掘时间:2008年
发掘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吕梁市文物局 汾阳市文物旅游局
发掘领队:王俊
东龙观宋金墓群,位于山西省汾阳市西南约10公里处的东龙观村西北,地处吕梁山东侧薛公岭的山前缓坡地带。
东龙观共发掘宋金墓葬共27座。其中,砖室墓16座,平面呈八角形和六角形,土洞墓11座。本次发掘中发现了7座砖雕、彩绘、壁画类墓葬,它们分属两个家族墓地,根据出土物分析,北边一组推测是“周氏”或“吴氏”家族,南边一组墓主人是生活在金代早期的“王氏”家族。
墓地排列清晰,墓葬砖雕、彩绘、壁画保存完好,工艺精湛,内容丰富多样。砖雕、壁画中有“端酒奉茶”“妇人启门”、“猫狗嬉戏”“墓主夫妇端坐”等题材,充分反映了宋金时期衣、食、住、行世俗生活和丧葬风俗。另外,墓地明堂的发现,尤其是选择明堂作为墓地的轴心,这种做法,在考古工作中还是首次发现。这对宋金墓制度、葬俗等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